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7217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docx

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

盈余管理专题

1、盈余管理特征:

l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l盈余管理的客体是公认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但也包括非会计方法

l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

l盈余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

l盈余管理主要是影响收益指标和以负债所有者权益比率为代表的风险衡量指标。

2、盈余管理影响因素

l

(一)外部审计,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

l1、外部审计

l2、公司治理

l3、投资者保护

l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l如我国为了治理盈余管理,2001—2005在会计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l1、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

l2、非货币交易收益以补价为限

l3、重新规范关联方之间的交易

l4、淡化公允价值,更多采用了账面价值

3、盈余管理定义:

l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披露管理’。

l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时,主要方法是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

l盈余管理是企业滥用会计准则的行为活动,是欺诈(fraud)。

4、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选择:

联系:

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会计政策选择,而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盈余。

l区别:

(1)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管理当局的动机。

l

(2)盈余管理除了会计方法外,还可以是非会计方法。

l(3)盈余管理主要针对利润表中的盈余数字,而会计政策选择不一定以盈余为目的。

5、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

l财务舞弊:

是有预谋的,故意误报或遗漏重要事实或会计数据,误导报表阅读者并且在现有信息的情况下会导致其改变判断或决策。

l是否合法。

l作用不同。

l导致的后果不同

l运用的手段不同

l监管部门对二者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

对于盈余管理,应采取规范引导的方式;而对财务舞弊,则要依法进行处罚。

6、盈余管理与盈余欺诈:

l盈余欺诈(操纵):

是企业通过无中生有的手段(如伪造凭证、记录虚假交易等)以达到虚构收入、虚增利润、转移不良资产等目的,由此造成财务报告失真并已经超出法律的允许范围。

l盈余管理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7、盈余管理必然性;

盈余管理存在的必然性主要源于会计盈余的有用性和经济人的自利行为。

1.会计盈余的有用性。

(1)会计盈余在定约中的作用。

会计数据在制定契约的条款以及监督这些条款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会计盈余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从信息观看会计盈余的作用。

从计量观看会计盈余的作用。

(3)会计盈余在政府监管中的作用。

上市资格及新票发行价格的确定。

配股资格。

特别处理及终止上市

2.经济人的自利行为。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类是一种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动物,这种效用满足不仅来自于物质享受和金钱的追求,还包括荣誉、地位和成就感等。

在行为动机上,每个人都是自利的,以自身效用(而非他人和社会效用)满足为目标。

由于管理当局也是有自身效用的经济人,因此只要有机可乘,他们必然会为自己谋取利益,出现盈余管理的行为也就很自然了。

8、盈余管理存在原因:

1.市场机制缺陷与政府职能的局限性

l2.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l3.会计规范不完善:

(1)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

(2)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3)会计法规之间的不协调。

l4.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不规范

l5.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手段落后,惩罚力度不大

9、盈余管理动机:

l1.企业自身物质利益的驱动

l2.企业管理者的政治动机

l3.企业筹措资金及纳税方面的动机

l4.推卸责任及隐瞒违法行为

l5.基于企业发行股票和上市的需要

l6.上市公司为争取配股,避免处罚及炒作股票需要

10、盈余管理方法:

1、关联交易。

l2、地方政府扶持。

l3、应计利润。

l4、会计政策选择。

l5、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资产减值专题

1、资产定义缺陷:

v成本观:

资产价值量表现形式的表述,仅仅为计量而定义,未涉及资产本质。

v未来经济利益观:

(1)资产并不是未来经济利益本身;

(2)“可能的”或“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是否存在,事前无法判断;(3)即使存在,可能的或预期的经济利益,其获得的时间和数量也无法确定;(4)这个定义与其计量(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的规定是矛盾和冲突的,只有现值符合这个定义。

v权利观:

是一个法律术语,强调的是资产的“归属权”,而不是什么是资产,无法计量。

v资源观:

同未来利益观。

2、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

v

(1)收入/费用法(观)

v收入/费用法是将已实现的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进行配比后的差额作收益。

具有三个特点:

1)重视收入、费用要素,忽视资产、负债要素,使资产负债表成为收益表的副产品;2)强调收入、费用的配比,对于找不到对应收入的成本耗费则作为期间费用或递延费用处理;3)计量的收益是已实现的收益。

v

(2)资产负债观

v收入是一个会计期间内的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费用被定义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企业的收益就可以通过会计期间内的净资产(资产-负债)的增加或减少来确定。

v它的特点是:

1)重视资产、负债要素,忽视收入、费用要素;2)采用多重计量属性,特别重视净资产的计价;3)所计算出的收益包括企业在一定时期资产负债价值的全部变化。

v收入费用法和资产负债法确定的收益,能分别满足经管理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需要。

3、资产减值理论基础:

v1、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

v决策有用观认为:

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是企业价值的函数,那么资产减值会计应该有助于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因为减值会计力图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量度。

v2、体现了资产的本质特征

v3、符合资产计量理论

v只有采用多重计量属性对资产进行计价,才能全面反映资产价值的情况,而减值会计正满足了这一要求,他采用了现行市价、销售净价、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

v4、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4、资产减值新旧准则差异:

(1)新准则限定了本准则资产内容。

规定“准则中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

采用了资产组的概念,规定“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新准则第二条)。

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时,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确定资产减值。

(2)扩大适用范围。

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竖立了资产减值(可收回金额)的理念,及其确认和计量原则,但在适用范围上有所局限,缺乏详尽的实务指导性规定内容,新准则规定“适用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值的处理”,例如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投资等,在扩大减值使用范围的同时,明确“生物资产、存货、投资、建造合同资产和金融资产等,相关准则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新准则第三条)。

•(3)在减值迹象判断上,新准则比现行制度有要求更加明确。

一是明确“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资产是否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了减值”。

二是明确“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新准则第四条)。

•(4)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比现行制度更具实务操作指导性。

对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如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计算等分别作了较为详细操作指导规定。

•(5)新准则规定已计提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公允价值很大程度是靠人为判断,中国目前还无法广泛使用公允价值,人为调整利润的行为屡屡出现,所以对公允价值采取限制使用的态度。

•(6)新准则引入了总部资产的概念。

总部资产是企业集团和事业部的资产,难以脱离其他资产和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计算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与相应的资产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7)新准则取消了商誉直线法摊销改用公允价值法。

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并结合相关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进行测试。

只要有活跃市场,只要有公平价值,就可以使用公允价值。

强调一旦使用了公允价值,就停止历史成本价值的账务处理。

5、资产减值国际比较:

(1)在减值测试时间上,我国与国际准则IAS36不尽相同。

新准则要求主体定期(在会计期末)根据有关迹象核查减值。

对商誉特别明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

但对特别规定的资产没有相应的特殊规定。

(2)在资产减值能否转回的问题上,国家准则IAS36规定可以转回,我国新准则明确规定了“已经计提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原因是我国企业利用减值转回人为调整利润现象频频发生,对2004年度减值损失转回金额最大的前20家上市公司年报的分析结果,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同程度人为调整损益,2家ST公司分别增加当年利润32495和4500万元,占各自当年净利润的309%和581%,成功地摘除了ST;4家上市公司分别增加当年利润28080万元、6885万元、6373万元和5003万元,避免当年出现亏损;6家上市公司维持或提升了公司的业绩。

•(3)与国家准则比较,新准则没有采用产出现金单元的定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用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的定义。

但是没有规定减值迹象判断和计量确认操作过程。

国际准则IAS36的现金产出单元更详细的规定了减值操作。

外币会计专题

1、计量本位币及其确定原则:

记账本位币是一种用来统一计量会计业务的计量手段,因此它必须是该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起主要计量作用的通货,FASB52号称为“功能货币”(functionalcurrency),并解释为“该主体从事经营活动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

CAS19记账本位币,是指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

企业通常应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按照本准则第五条规定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但是,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企业选定记账本位币,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1)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价格,通常以该货币进行商品和劳务的计价和结算;

(2)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所需人工、材料和其他费用,通常以该货币进行上述费用的计价和结算;

(3)融资活动获得的货币以及保存从经营活动中收取款项所使用的货币

企业选定境外经营的记账本位币,还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1)境外经营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是否拥有很强的自主性;

(2)境外经营活动中与企业的交易是否在境外经营活动中占有较大比重;

(3)境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是否可以随时汇回;

(4)境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足以偿还其现有债务和可预期的债务。

2、外币单项交易观和两项交易观:

单项交易观

单项交易观(onetransactiontheory)是以结算时间为基准,把它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将外币交易的发生和以后的货币结算看作一项经济业务,认为这是一项以外币进行的交易,与其相关的资产、负债在未以外币清算之前,交易就没有结束。

所以,单项交易观主张将外币交易同以后的外币结算作为一项交易来处理,在该交易未以外币结算前的期间,凡与该笔交易有关的汇率变动的影响都作为调整该项交易的成本或收入,按此观点,会计处理中就不能反映出“汇兑损益”。

两项交易观(twotransactiontheory),是以商品购销时间为基础,把它作为确认销售成本或销售收入的基础。

该观点认为外币购销和外币账款结算是两项相互独立的交易,汇率波动风险属于财务决策,而不是购销决策,要单独“汇兑损益”。

(1)已实现的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2)未实现的汇兑损益

3、外币折算报表披露: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外币折算有关的下列信息:

(1)企业及其境外经营选定的记账本位币及选定的原因,记账本位币发生变更的,说明变更理由。

(2)采用近似汇率的,近似汇率的确定方法。

(3)计入当期损益的汇兑差额。

(4)处置境外经营对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的影响。

公允价值专题

1、公允价值加剧金融危机机理:

(1)公允价值计量引起银行收益和资本波动性增加

(2)公允价值计量削弱了银行平滑经济冲击的功能

(3)公允价值计量降低了银行流动性转换功能

(4)公允价值计量不能真实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

2、公允价值定义及特点:

中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

“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FASB157号的定义:

“价值计量日,假设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进行资产销售或者债务转让所能收到或者支付的金额”。

中美两个定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公允价值是否包括买入价格。

2009年5月28日IASB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

公允价值的特征:

1、假设性。

指对资产负债进行后续计量过程中,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假设交易基础上的交易价格。

2、未实现性。

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的是持有或承担期间的价值波动。

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与企业最终能够实现的现金流增减值并不一致。

3、非客观性。

指缺乏可观察的市价时,公允价值的取值,需要大部分或者全部依赖不可观察的参数。

而且,公允价值不唯一,还难以验证。

3、公允价值确定方法:

存在活跃市场的

(1)活跃市场中存在的公开报价是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

(2)企业持有可抵消市场风险的资产和负债时,可采用市场中间价确定。

(3)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没有现行出价,但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以最近交易日的价格确定。

(4)金融工具组合的公允价值,应该根据该组合内单项金融工具的数量与单位市场报价确定。

(5)活期存款的公允价值,应当不低于存款人可支取时应付的金额;通知存款应该不低于存款人要求支取时应付金额从可支取的第一天起进行折现的现值。

不存在活跃市场

(1)应该采用估值技术估计,在估计时应该考虑所有的市场参数,如无风险利率(可以参考国债利率)、信用风险、外汇风险、商品价格、股价或股票指数等。

(2)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3)初始取得或源生的(相当于购买)金融资产或承担的金融负债,应该以交易价格确定

3、公允价值核心内涵:

(1)公平交易

(2)持续经营

(3)完全市场。

IASC把“熟悉情况”看做是获取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重要条件。

要求参加交易的各方必须充分了解市场情况,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应尽可能的缩小,任何商品或要求的市场价格都可以公开查阅,而且交易时他们都已经将各种交易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并据此确定交易的价格。

我国的定义显然参考了IASC的观点。

(4)动态时态观。

历史成本计量的时态观是静态的,而公允价值计量的时态观是动态的。

即公允价值计量中的时态观是跳跃性的,同样的资产和负债在不同的计量日或不同的交易日,其公允价值可能是不同的。

这是公允价值计量优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公允价值计动态地、及时的反映了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才会使会计报表的信息更相关,对决策才会更有用。

(5)价格估计。

在JWG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中明确提出了价格估计这一概念,表明公允价值的突出特点是在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时,对市场价值发生变化的资产和负债进行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的重新计量,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绝对的准确,只能是估计金额,即相对公允的价值。

尤其是交易市场不活跃时,应当采用估值技术计量公允价值(mark-to-model)

4、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

旧准则:

收入费用观(利润表为中心,反映管理当局对受托资源的使用情况,便于其控制和报告既定的受托责任)——历史成本计量——已实现的收益(坚持历史成本、强调配比、坚持实际发生)利润=收入-费用

新准则:

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表为中心,重视净资产的计价,决策有用观)——多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全面收益(包括企业在一定时期资产负债价值的全部变化。

)利润=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排除资本本身的变动)

4、公允价值在中国运用的意义和特点:

意义

1、是我国会计国际趋同实质性的一步

2、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标志(有助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认可,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减少反倾销诉讼)

3、发挥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中的基础设施的作用

4、促进企业跨国经营管理水平

特点

1、方向明确:

与国际趋同

2、涉及面广,公允价值引入了基本准则和大部分具体准则

3、非主导性的和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

5、新准则对企业影响:

对财务稳健的影响

有利:

(1)可转换债券,股价上升,公司反映损失,并增加负债,财务稳健。

(2)绝大部分资产减值不能转回

不利:

(1),通货膨胀下,取消LIFO

(2)使用公允价值,确认未实现收益和损失,如股票市场多年牛市,财务报告中产生大量的未实现收益,可能导致超分配

(3)中期盈利分配,而下半年亏损(全年利润为负)

(4)经常性与非经常性的区分,新准则将未实现的收益列入经常性的?

2、对财务业绩评价的影响

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与管理层次沟通,如购买债券会计如何处理,需要管理层的申明书等,又如业绩评价可能应该降低利润的权重、补亏时间预测等。

2、对企业研发影响,如无形资产的规定。

3、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如股票期权等。

4、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如收入合同如何签定,不同品牌下的存货管理。

5、对企业税收的影响,如申报的影响。

6、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要求。

对审计的影响

1、与审计相关的财务报告风险。

(1)新准则下的舞弊风险;

(2)会计政策选择风险,如收入确认选择、投资计价方法;(3)会计估计风险;(4)财务报告流程风险;(5)财务报告披露风险,如金融工具披露与准则不一致,年金计划披露与准则与一致等。

2、新准则下的审计重点关注:

主要是新准则到公允价值的内容。

如资产减值、非货币性交易、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此外政府补助、股份支付、合并范围、产品成本结构的变化、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变化等。

6.公允价值运用对策:

重点关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

可从四个方面着手:

(1)强化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完善资产评估机构从事证券期货业务资格认定、检查、考核等一系列规定,对于不合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坚决取消其证券期货从业资格;

(2)要求公司明确公允价值的内部控制和审议程序,引导公司谨慎、适度地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3)开发简便易用的公允价值测算模型,为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4)对重要的资产、负债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公司披露确定公允价值的各项相关因素,如活跃市场市价、同类资产最近成交价格、估值模型和估值技术的适用条件等。

会计准则建设专题

1、国际趋同的现实意义:

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有利于贯彻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有利于中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成本,有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作出应有的贡献!

2、趋同坚持的基本态度:

趋同要立足国情,彼此互动

趋同要考虑国家利益,不能盲从

趋同要建立机制,争取主动

趋同要考虑成本,权衡利弊

趋同要相互协调,共同推进

趋同要关注进展,及时沟通

3、新会计准则积极作用: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若干系列会计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l

(一)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相关会计政策,有效地限制了企业的短期行为。

l

(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相关会计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产品成本中人工成本的构成,有效地发挥了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l(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相关会计政策,促进了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型企业足额预计弃置费用,为企业履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义务做出了制度安排。

(四)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相关会计政策,支持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

(五)企业会计准则坚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谨慎引入公允价值,有效地避免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的不利影响。

l(六)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相关会计政策,为我国金融创新和发展虚拟经济做好了制度准备。

企业会计准则统一了财务报告的格式和披露要求,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l

(一)企业会计准则统一规范了财务报告体系。

(二)财务报告中的数据均以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为基础,并依照会计法规定由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l(三)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应用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大多通过软件系统得以实现,从手段上提升了会计准则实施的质量和效率

4、FCAG对IASB和FASB提出了具体建议:

(1)简化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是头等大事,应坚定不移地推进,但同时要广泛听取意见;

(2)虽然国际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在减值等领域存在根本差异,但仍必须推进其趋同;

(3)在贷款损失准备中考虑前瞻性信息,在不降低财务报告完整性的前提下,考虑要求计提额外的贷款损失准备,并谨慎避免“预计损失法”可能导致的“盈余管理”;

(4)金融工具、合并报表、终止确认和风险披露方面的会计准则对审慎监管机构来说具有重要影响,IASB和FASB应继续听取它们的相关意见;

(5)上述准则的改进,均应考虑提高金融工具所蕴涵的风险披露透明度。

4、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FCAG提醒财务信息使用者,从实质上来看,财务报告只是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一张“快照”,即便财务报告是有效的,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例如无法洞察宏观经济的影响。

而且FACG认为,财务报告的有效性还依赖:

(1)功能完善的市场所提供的数据;

(2)金融机构对这些数据的妥善运用;

(3)其他企业对上述数据的验证;

(4)资产和负债估值的其他方面。

lFCAG针对财务报告固有的局限提出建议

l

(1)IASB和FASB应在其概念框架中明确承认财务报告的局限;

l

(2)财务信息使用者应意识到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并自己做出必要判断和应尽努力;

l(3)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增强场外交易市场价格的透明度;

l(4)企业(尤其金融机构)应改进价格验证程序和资产和负债估值。

企业合并专题

1、企业合并界定及含义:

u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n是否形成企业合并,关键要看有关交易或事项发生前后是否形成报告主体的变化。

n报告主体的变化产生于控制权的变化。

企业合并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u首先,合并目的是为了获得控制权或净资产;

u第二,被合并企业可以保留法人资格,也可以不保留法人资格。

u第三,企业合并可以是一个企业对另一企业,也可以一个企业对多个企业;

2、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

n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这两种会计政策具有明显的会计后果是不容置疑

n对于一项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反映,往往导致对外报告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反过来又决定着对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取舍。

n对合并当年的影响。

权益结合法将被并企业整个年度的利润并入实施合并企业的利润表。

购买法仅将合并日后被并企业所实现的利润纳入利润表,因而只要合并不是发生在年初,而被并企业从年初至合并日又有利润,合并当年按权益结合法处理所得的利润数总是大于购买法。

此外,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企业资产的现行公允价值一般大于其账面价值,所以,实施合并的企业仅仅通过将并入资产按现行公允价值变现,便可增加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