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765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docx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专题6-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纲解读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防灾与减灾

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知识体系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自然灾害:

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发生条件:

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影响: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大气圈——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

岩石圈——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

水圈——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

生物圈——生物灾害——虫害、草害、森林火灾

(1)主要气象灾害的归纳比较

热带气旋:

成因:

热带或副热带温度在26°C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分布:

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在我国的时空分布:

夏秋季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近海内地也受影响

危害:

强风、暴雨、风暴潮、洪涝、冲毁农田,房屋建筑;

交通中断;

造成人员伤亡

防御:

加强监测和预报;

营造防护林;

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干旱:

成因: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分布: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在我国的时空分布:

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春旱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7-8月)

危害:

农作物干枯死亡,陆地水减少;

造成人畜和工农业缺水;

社会动荡

防御:

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用水;

营造防护林;

加强农用水利基本建设;

发展旱作农业

暴雨洪涝:

成因:

锋面、气旋系统造成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程,造成地表水泛滥

在我国的时空分布:

夏秋季节,在我国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

危害:

降水强度大,水位急涨,大面积大量积水,易产生洪涝灾害

防御:

加强预报;加强绿化;加强防洪工程建设——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

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施防洪保险等

寒潮:

成因: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在我国的时空分布:

冬半年影响范围大,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除青藏、滇南各地、海南、台湾等

危害;强降温、大风、雪灾、影响范围大;使农作物受冻害;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防御:

加强预报,做好防寒准备

 

(2)主要地质灾害的归纳比较

地震:

概念: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分类:

构造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而引起的地震

火山地震:

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

震级:

表示地震的大小

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分布: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我国分布地区:

①东部沿海地区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西藏、云南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成因: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火山:

分布:

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大西洋中脊火山带

我国分布区:

山西大同附近——死火山群;长白山、白头山、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休眠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七星山——活火山

滑坡:

概念:

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成因:

1.山区地形坡度大

2.土体或岩体下面有隔水层

3.降水集中

4.森林覆盖率低

5.地震

6.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

分布:

1.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的阶梯转换处

2.东部地区稀疏,西部地区密集

3.秦岭、川滇山地是集中分布区

泥石流:

概念:

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成因:

同上

分布:

同上

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减灾工作政策法规体系

3、实施预防措施

4、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

☆总结:

中国的地质灾害

分布特点:

西多东少灾情特点:

东重西轻

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3)海洋灾害

风暴潮

(1)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4)其他灾害

1.咸潮

概念:

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

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

咸潮一般发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

时空分布:

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原因:

自然原因: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

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候)

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

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天文)

人为原因:

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危害:

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措施:

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

能力,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度管理办法;

d.节约用水

2、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类型: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

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

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病害

 

虫害的常见类型

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

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危害: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虫、鼠害的特点:

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虫害和鼠害

 

二、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

1、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2、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原因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1.海洋灾害带

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

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环境的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

2.东南沿海灾害带

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

3.东部灾害带

 

主要指第三级阶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

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4.中部灾害带

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

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

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

5.西北灾害带

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

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是中国的干旱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6.青藏高原灾害带

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

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三、减灾防灾

(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作用:

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2)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RS)技术的特点: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

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3)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信息集成与分析:

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灾害评估与预报: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4)自然灾害的防御

非工程性防御:

概念:

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工程性防御措施

概念:

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

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5)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灾前准备

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

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

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

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我国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

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近年出现专业救援队。

(6)灾中应急

概念:

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主要目的:

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灾害应急的范围:

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等。

“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

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

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工作,使灾情减到最少。

目的:

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

②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

(7)灾后恢复

灾后恢复的目的:

减轻灾害损失和增强抵抗能力

救济灾民的形式:

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我国的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方针及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

防灾抗灾工作方针:

“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救灾工作方针:

“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

第一,洪水袭来时,不要慌乱,服从当地政府和社区的安排部署,有序地进行人员和财产转移。

第二,发生险情要及时报告,在统一组织下抢险救灾,中小学生一般以避灾为主,不宜参加抢险活动。

第三,水即将来临时,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原地避水的,可将家中物品放在楼上,或将其置于高处(柜顶、桌上等),并应在楼上贮备一些食物及必要的生活用品,如饮水、保暖衣物和烧火用具等。

室内进水前,要及时拉断电源,以防引起触电事故。

第四,在室外,则要避开大树、电杆、变电器等比较容易引雷的地方,保持比较低的姿势,并不要手持带有尖端金属的物品。

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并用绳子或被单等物将身体与烟囱、树木等固定物相连,以免被洪水卷走。

被洪水围困时,尽可能收集一切可以用来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如手电筒、哨子、旗帜、鲜艳的衣物等,及时发出求救信号。

在洪水汹涌时,切不可下水,这时除水流中的涡旋、暗流等对人的伤害外,上游中下来的水中漂浮物有可能将人撞昏,导致溺水身亡。

被洪水卷走时,如有可能应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警惕和防止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第五,汛期尽量不要到容易发生山洪的景区旅游,在山区旅游中,一旦遭遇暴雨,应向山脊方向避洪,不要在危岩和不稳定的巨石下避洪,万不可在山谷中逗留(经常是人们的旅游路线),因为山谷是山洪爆发的路径。

如遇泥石流,在可能行动的时候,迅速向泥石流运动的垂直方向(左、右)躲避,尽快跑出泥石流范围,切不可顺(或逆)泥石流方向(上、下)躲避。

第六,洪水时,由于厕所、垃圾等被水冲散,极易污染水源,引发流行病,所以要注意保护水源地(水井等),饮水要用漂白粉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瓶装水或净水器过滤),并一定要烧开饮用。

洪涝期间,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人们体质普遍下降,天气热,食品极易腐烂变质,即使在食品短缺的情况下,仍应注意不吃变质及受到污染的食品,严防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第七,掌握抢救溺水者的知识。

抢救时,首先要把溺水者救上船或陆地,迅速排去呛入体内的水,清除口、鼻腔内的淤泥及假牙等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行心肺复苏术——按压胸部(略偏左)心区,同时口对口地做人工呼吸。

有条件的应尽快送医院抢救。

2.避震的方法

(1)地震发生时,如果此时你恰好在家里,那么要视情况而定是躲还是逃。

如果你家是平房或一楼,可迅速到达院内开阔地的话,则迅速跑到室外;如果你家是位于高层楼房,那么还是应该“伏而待定”,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注意保护好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等地震过后,迅速离开房间到达安全的开阔地;倘若无法离开,则积极地等待救援。

(2)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在学校,如果正在上课,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等地震平息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如果恰巧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4)在商店、书店、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物或悬挂物。

(5)在影剧院、体育场馆、候车室等处,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所处的条件,就地躲避,千万不要乱跑。

如果距应急出口很近,可迅速夺门而出。

如果不能快速离开的话,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

在大运动场内,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向运动场中央空旷处撤退,然后再选择合适时机撤离。

但撤离时一定要注意避开人流,避免拥挤跌倒。

总之,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不要乱喊乱叫,更不要乱挤乱拥。

3.应对其它灾害的方法

①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②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③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

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