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8420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小农经济……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旦简单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土地相结合,小农经济就可以开展生产,这体现了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说法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

故选B。

2.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

【答案】A

【解析】

由于抑商政策的实施“九市”是指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草市唐朝才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商业市镇明清才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夜市宋代才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史书记载:

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崇仁坊”不在传统的东市与西市内,说明已突破两市的范围,排除A;“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说明商业活动也突破时间的限制,排除B;“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说明崇仁坊已经是长安城内最为繁华的住宅区,排除C;题干无从体现“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故D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4.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可知,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答案选B;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但并没有产生新的因素,所以排除A;C、D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浙江拜范蠡为财神,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江西拜关公为财神。

这些,朝廷不但认可,还给予支持。

这反映出

A.朝廷不反对宗教信仰

B.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C.朝廷藉此强化忠君思想

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说到的是江南各地崇拜财神的习俗,这表明的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原因,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宗教信仰,排除A项,C项中的“忠君”思想和题干无关,题干中没有涉及商人地位问题,排除D项。

6.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

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

(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

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答案】D

【解析】

商帮之所以不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质的飞跃,主要是他们只是从事商业的贩运不会从生产——销售来进行,故D正确;商帮的规模并没有受到严格限制,故A错误;商帮在活动上有政府专门出具的商业凭证,故B错误;商帮的经营理念比较先进,故C错误。

7.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

“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

”这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并没有反映“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并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材料中的“洋船曾到几”反映的是海外贸易,“妾理蚕缫已满车”反映的则是国内丝织业生产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下的海外贸易

8.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统治者厉行“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导致中国缺乏海外市场无法发生革命性变化,故A项正确。

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不适应工商业发展是没有发生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内在根本原因,而不是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白银的大量外流是导致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外在原因,故C项错误。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是导致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外在原因,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无法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要求学生把握材料中“内部直接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

9.“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

……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

”该材料主要论证的是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条件

B.明清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C.技术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经济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经济繁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

材料信息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因素,据此排除A;材料虽分析了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却是为了论证明清社会经济未发展到近代工业文明阶段的原因,据此排除C、D两项;B项表述客观,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状况

10.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

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

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强化了海禁政策导致闭关锁国

D.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海禁政策的影响。

其设问为深远影响即此事件对未来的、后续的影响。

A选项错误,其影响局限于明王朝,同时仅从题干提供的材料来看,无法得出王直等海商集团是否与倭寇勾结并损害了政府利益;B选项为海禁对沿海百姓的直接影响,错误;C选项同样是对明朝的影响;D选项表述海禁政策对当时乃至中国近代及以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相较于其他三项来说更为深远,正确;

【点睛】本题需搞清设问为海禁政策的深远影响,比较四个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11.多数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对“分水岭”的含义,正确的理解是

A.从专制走向民主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分散走向整体

D.从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首先理解世界史的含义即各国、各民族由原始、孤立、分散的历史发展成为彼此交融联系的历史。

题意表明公元1500年之前世界各地区基本互相隔绝,各国家、民族基本是孤立分散的,而公元1500年之后各国家、民族相互联系,走向整体发展。

所以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由孤立分散走到彼此交融联系并非体现政治制度的演变;B选项错误,公元1500年之前人类同样开放,各地区存在相互交流,只是频率低影响小,各地区基本独立发展;D选项错误,世界各国独立性很大,并未走向统一。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世界史的含义,即可得出答案。

12.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已经确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知识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观察表格,根据表格时间“15—16世纪”,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开展,得到的大量金银导致了“价格革命”,导致了物价上涨,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生产萎缩”的说法没有依据,排除;B项明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说法本身错误,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在1689年,而且与题干信息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

故选C。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概况及影响

13.“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们的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磅,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磅……英国议会曾宣布杀戮和剥头盖皮是上帝和自然赋予它的手段”。

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

A.西方文明的先进性

B.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

C.西方殖民者在被征服地区野蛮屠杀的罪恶

D.印第安人阻碍了美洲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磅,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磅……英国议会曾宣布杀戮和剥头盖皮是上帝和自然赋予它的手段”显然强调的是殖民主义者的罪恶,故C项正确。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主义在被征服地区的野蛮屠杀罪行

14.19世纪上半期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颇有感慨地说:

“像英国这样的一个贵族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此话含义是

A.肯定法国是民主国家

B.批评英国是封建国家

C.肯定英国的工业革命

D.批判法国贵族的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题中信息“英国成功为人民提供物品,法国只会为贵族生产物品”可知,此人在肯定英国,批评法国,因此A、B选项错误;深入理解题意可知,英国作为一个保留君主制的贵族国家,但是却能够为人民提供物品,说明他的生产力水平较高,而民主国家法国,他的商品生产仅能够满足贵族需要,说明当时其生产力水平较低,结合19世纪上半期的时间可知,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而非表现法国民主程度逊于英国,因此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需对材料仔细理解,首先得出他的感情色彩,即可排除AB选项;同时他的侧重点在物品生产上,结合19世纪上半期的时间段,即可得出答案。

15.史学家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

导致这一历史性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B.工业革命迅速扩展

C.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D.争夺世界霸权加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欧洲大陆历史性变革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而“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的原因则是因为工业革命迅速扩展,而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争夺世界霸权加剧和材料是毫无关系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和欧洲大陆的历史性变革

16.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藏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

A.文艺复兴

B.第三次科技革命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因此题干的“科学时代”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A项属于思想方面,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时,科学时代已经到来,排除B;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C项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17.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D.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问题。

读完全题不难发现本题的四个选项均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但是“因为”到“所以”之间增加“工厂制度”才是符合题意的,因为正是机器的大量使用才导致工厂的出现,而工厂的出现和增多才导致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本题答案只是D。

材料不涉及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方面的问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兴起的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新型工厂制度得以产生”不能解释材料中的“因为”到“所以”的因果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

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

18.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

“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A.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B.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C.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D.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自然经济的根本特征。

A选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然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因此中国人基本不需要购买外国商品,所以才造成如此奇怪结局;B选项错误,英国商品可以通过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进入内地,并且通商口岸及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国人对于外国商品的消费同样很少;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及史实可知清政府闭关状态已被打破,并未限制外国商品销售;D选项错误,中国人购买力低并非根本原因,不是买不起,而是没有需要;

【点睛】本题抓住设问为产生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即可得出正确选项应为经济基础方面的原因,即可得出答案。

19.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

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前的经济问题。

传统土纱并未退出中国市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商品输出而非输出资本,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不是原料产地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柱状图来看洋纱的输入越来越多,洋纱的输入必然会减少中国纱线的生产,从而必然也就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故本题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

【名师点睛】图片型材料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的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要“三看”:

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20.自1868年至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不断增加,刺激了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的四大集中种植区。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业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C.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

材料反映的是棉花种植不断扩大,棉花出口不断增加,说明农业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材料没有体现棉纺织工业,农业产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棉花出口不断增加说明中国成为列强原料产地,而不是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农业生产,故A正确。

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21.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影响“忽如一夜春风来”时期的因素有

A.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

D.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影响“忽如一夜春风来”出现的因素,结合教材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的讲解,从这句诗中可以得出此时期应为一战期间,此时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较好,因此A选项错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会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B选项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此时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解禁初始,符合“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表述,错误;C选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错误;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内容,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正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点睛】本题要结合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学习理解四句诗,分析出每句诗表现的特征所对应的时期,即可得出答案。

22.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D.民国政府推行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因;结合教材学习可排除外因B选项;对比A、C、D三个选项,结合对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的学习可知,其主要内因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具体表现在政府政策上,而此时期执政府是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民国政府,因而其采取的政策是此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海外投资与国内实体的建立顺利实现的基础,因此D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教材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的学习,对题意分析可得出考察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因,即可排除外因B选项,再对比其它选项,结合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内因为政策因素,可得出D选项。

23.1933年广州的报纸报道:

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

四寸高跟鞋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

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四寸半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

从人群的分布看出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C。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

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名师点睛】高考命题者主要从西学东渐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

本部分内容既可以单独组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也可从社会生活变迁的角度出发,通过新颖的背景材料(如歌谣、文献资料等),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24.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

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

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剪辫子到抢购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