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8489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docx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

第六章认识区域特征

第二节台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居民及地形特点

2.记住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南海、太平洋、台湾山脉、玉山、日月潭、浊水溪

3.知道台湾岛丰富的资源及其分布

4.理解台湾省“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征,记住主要城市:

台北、基隆、高雄、新竹

能力、技能目标:

1.通过读台湾省图、填写台湾省的各种地理事物,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填图的能力。

2.通过分析台湾省自然条件与各种资源的关系、台湾工业的布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台湾省的学习,使学生坚定不移地树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尽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2.通过台湾自然环境与资源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台湾省的自然环境——“海岛”的位置,“多山”的地形台湾岛丰富的资源——森林、水能、矿产、农产、海洋水产、气候、旅游等“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

自然条件与资源分布的关系

课型:

综合型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讲述、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使用:

课本插图“台湾省”“台湾山脉森林的垂直分布”“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和景观图片

学法指导:

读:

通过读课本中“台湾省”图,“台湾山脉森林垂直的分布”图,掌握台湾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特点、主要岛屿、山脉、城市及森林资源议:

通过讨论分析台湾岛各种资源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

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岛是什么岛?

(学生读图:

中国政区图,找出台湾岛并观察其位置)提问:

台湾所在地区?

(学生回答)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省,位于华南地区,是由一系列岛屿组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宝岛台湾 

1.地理位置和范围(学生读图:

85页“台湾省”图,完成读图要求1)提问:

台湾省由哪些岛屿组成?

(画板图:

台湾岛。

边讲边填主要岛屿)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80多个岛屿,总面积36000平方千米,其中台湾岛面积35759千米,是我国第一大岛。

台湾省由一系列岛屿组成,因此地理位置有它的独特性。

前边我们讲过学习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对,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入手。

(请学生上前画出北回归线,并说明纬度位置特点)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省的南部,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请学生上前填出太平洋、台湾海峡、东海、南海、福建省)你给大家说说填出的这些地理事物说明了什么位置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鼓励)台湾四面环海,突出了“海岛”的地理位置。

(学生分组讨论:

台湾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投影:

“台湾省”图,小结台湾位置特点)台湾从纬度位置看,位于热带、亚热带,植物种类繁多;台湾岛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临东海,西南为南海,与日本隔海相望。

台湾是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交通枢纽(交通位置),也是我国海防的重要屏障(战略位置)。

特别是台湾海峡它是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

(学生动手量算高雄到厦门的距离:

306千米)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投影:

台湾地形图。

了解台湾岛多山的地形特征)提问:

台湾有什么山脉?

最高峰是什么?

1、多山的地形◆岛上东部23是山地,西部是平原◆地势东高西低(台湾岛地形剖面图,了解台湾岛地势特征)(学生读图:

86页“台湾山脉森林的垂直分布”图)

小结:

台湾岛上约23是山地,是由几条平行山脉所组成的南北纵贯全岛的台湾山脉,山势巍峨,群峰挺秀,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

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东部山岭直抵太平洋岸,西部是较宽阔的平原,地势东高西低。

(学生看图分析台湾气候特点)提问:

台湾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太平洋吹来的风,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南部,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一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从太平洋上吹来的季风,首先从这里登陆,给全岛尤其是迎风坡带来丰富的降水,全岛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东部降水多于西部,东北部的火烧寮年降水量6557.8毫米,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区,澎湖列岛雨量较少1000毫米左右。

台湾是我国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每年6—10月是热带风暴和台风活动频繁的季节。

台湾水热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繁多,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生读图:

85页“台湾省”图)提问:

台湾岛上有什么河流?

这些河流有什么特点?

 

3.众多河流,短而急台湾岛上有150多条河流,大多发源于中央山脉,向四周入海,河流短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全长186千米,浊水溪上游的日月潭是最大的天然,既是发电能力很强的水电站,又是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

 

4、多火山、地震台湾省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岛上多火山地震,99年台湾发生的大地震同学们都知道。

火山地震能造成破坏,但也带来丰富的地热资源和岩浆矿物。

提问:

台湾被称为“宝岛”,“宝”体现在什么方面?

(台湾资源分布图) 

三、资源丰富的“宝岛”(学生分组讨论:

台湾有什么资源?

各种资源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选出代表发言)森林资源:

台湾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山地森林资源丰富,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的森林,树种很多。

山地多松、杉木,平地多樟树、楠树。

台湾的樟树世界闻名,樟脑产量世界第一。

丰富的农产:

台西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谷和甘蔗。

台湾岛四季鲜果不断蕉、菠箩驰名中外。

矿产丰富:

金、铜、煤、硫磺、石油、天然气台湾的地下矿藏多种多样,台湾山脉是金、铜等金属矿的重要产地;西部是煤、石油等的主要分布区;北部的火山区有丰富的天然硫磺;岛的周围蕴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

旅游资源:

日月潭、水能资源:

海产资源:

鱼、虾、海盐台湾周围海域有宽广的大陆架和浅海海区海产资源十分丰富,台湾海峡的鱼类特别多,是我国优良的渔场。

西海岸日照充足,沙滩广布,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区,享有“祖国东海盐仓”的美称。

(学生讨论:

以下雅号的由来)“亚洲天然植物园”、“木材之乡”、“东方甜岛”、“森林宝库”“粮仓”、“水果之乡”“蝶岛”由于岛的地理环境,市场狭小,原材料品种不齐全,因而60年代后,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进口原料和原料配件,加工出口,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且发展迅速。

 

四、“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学生读图:

87页“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图)

1.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台湾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在出口产品中农矿产品占90%以上。

六十年代以来,台湾采取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利用海岛的优势,重点发展电器装配、服装、纺织、食品、玩具等轻工业,出口商品中,工业品比重上升。

八十年代以来,台湾工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过度,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并建设新竹科技园区。

(学生读图:

87页,“新竹科技工业园区”)(主要城市、环岛铁路) 

2、工业集中分布在以台北、台中、高雄为中心的西部平原台湾省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西部弧形地带。

从基窿到高雄的铁路和高速公路贯穿整个弧形地带。

连接着三个工业中心。

台北是台湾最大的城市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海港、第二大城市 五、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台湾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省区之一,全省人口2160万,汉族约占人口总数的98,其中大部分人的祖籍是福建、广东两省,语言和风俗习惯与大陆相近。

少数民族中主要是高山族,约占人口的2%,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和东部沿海。

提问:

对台湾问题我们的一贯主张是什么?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同胞,多年来经过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两岸人民的往来、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尽早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复习小结:

1、越的海岛位置和自然条件2、丰富的资源3、“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4、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课堂练习:

空白图上填注主要岛屿,所临海洋,台湾山脉,玉山,主要城市 

板书设计

宝岛台湾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

三、资源丰富的“宝岛”森林资源:

樟树、樟脑多山的地形

丰富的农产:

稻谷、甘蔗、香蕉、菠箩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矿产资源:

金、铜、煤、石油、硫磺众多河流短而急

水能资源:

多火山地震

海产资源:

鱼、虾、海盐旅游资源:

日月潭 

四、“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

1.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

2.工业集中分布在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西部平原

 五、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课堂练习在空白图中填出:

台湾岛、澎湖列岛、东海、南海、太平洋、台湾海峡、福建省台湾山脉、玉山台北、台中、高雄。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地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二)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

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

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

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

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

然后教师设疑:

“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

”在学生优先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

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

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读图观察:

“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

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

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

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

[学生:

热带、亚热带;教师:

同学们判断得很对。

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读图分析2:

引导学生观察《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

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

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

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设疑思考:

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

(学生:

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够。

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那么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呢?

读图分析3:

引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弓I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分析后得出:

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

学生回答盾,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设疑思考:

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

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分组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

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

(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

(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l:

讲解:

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

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

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2:

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后,指出:

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二)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评价点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

属外向型经济;教师:

答得很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

外向型经济

[讲授新课]

师问: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生答: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

(教师及时激励评价)

师问:

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1:

“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7.3)

生答:

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

其中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3%的外资来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

师问: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

引导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及外向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

评价点拨:

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

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外向型经济一例”(图7.4)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

师问:

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产品是通过什么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呢?

生答: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把本区的主导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的。

(教师及时给予激励评价)

师问:

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P53材料,明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前店后厂”的基本模式合作发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

两地区正是采取了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合作模式,到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才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发散思维:

“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

你认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意义?

评价点拨:

学生发言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

“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对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珠江三角洲和全国GDP增长曲线”(图7.5)

分组探讨1:

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带动作用。

读图7.5,分析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

(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的趋势有何差异?

(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

请你分析其原因。

评价点拨:

小组讨论,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

(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增长幅度较大,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却较小。

(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

主要是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大力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因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上升。

分组探讨2:

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结合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台湾各大电脑厂商前来投资建厂,形成了完备的电脑零配件生产体系。

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加上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这里吸引资金的优势渐失。

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深具潜力的市场,使得这里开始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

近几年来,台商投资已经向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昆山、苏州、南京一带转移。

评价点拨:

j、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税收减少等。

这些现象毫不奇怪。

因为投资者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什么地区获得经济效益大,就投资什么地区。

什么地区投资环境好,就投资什么地区。

这是商人的经营之道。

投资要考虑各种因素,才可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分组探讨3:

我国地区差异巨大,各地依托不同的条件,可以发展具有不同特色的经济。

过渡: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城镇的迅猛发展,可以说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

板书:

城镇的发展

让学生说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明确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前者农田广阔(以农业用地为主),后者却是城镇密集。

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变化是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

师问:

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呢?

5:

《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图7.6)、《流不息的民工潮》(图7.7)

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短文加深印象。

启发思考:

同学们,画中的城镇幢幢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

(学生:

居住、建工厂、办学校、办医院等)城镇的建筑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

(学生:

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口急剧膨胀。

教师:

及时鼓励)

讨论表述: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序号将它们排列起来,并派小组代表加上适当的动词,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述出来。

①加工制造业的发展②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③城镇的发展④大量就业机会⑤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⑥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学生:

①②④⑤⑥③)

评价点拨:

学生讨论、排序、口头表述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

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娱乐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吸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

正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才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散布在城郊和乡镇,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小结:

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才使本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形成条件是:

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

填:

地区最显著的变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土地利用方式以_______用地为主

__________型经济繁荣后_____用地、______用地、_____用地和______用地交错分布

__________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前:

以农业用地为主;后:

居住、交通、基础设施用地与农业用地交错分布。

形成条件:

(1)外向型经济繁荣;

(2)产业结构得到重大调整)

《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的变化》(图7.8)引导学生观察图后,结合地图说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学生:

1984年即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稀疏,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非农业人口增长缓慢;2000年时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越来越密,数量大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业人口增长很快。

教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现实!

分组讨论:

下面同学们结合图7.8和前面所学知识分组讨论一下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评价点拨: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

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促使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