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8518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docx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特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单强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

走内涵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强化高职院校的特色建设已成业内乃至社会共识。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在十余年的办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市场化的专业开发模式、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逐步形成系统化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校企高度融合、教学工厂、小班化教学、“5S”管理、柔性化教学管理等,对其他兄弟院校的办学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AnExplorationandReflectiononaNewVocationalTrainingModeFeaturingSpecialCharacteristics

---SuzhouIndustrialParkInstituteofVocationalTechnologyasaCaseStudy

ShanQiang

(SuzhouIndustrialParkInstituteofVocationalTechnology,Suzhou21502,China)

Abstract:

Tostressontheirinnerqualitydevelopmentandfostertheirspecialcharacteristics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hasbeenaconsensusamongvocationalschools.Inthepastovertenyears,SuzhouIndustrialParkInstituteofVocationalTechnologyhasbeenactivelyinvolvedintheexplorationanewvocationaltrainingmodelintermsoftheschool-enterpriseintegration,themarket-orientedspecialtiesdevelopment,theproduction-teachingintegration,on-the-joblearningmodes,featuringhigh-levelintegrationofschoolandindustry,the“teachingfactory”mode,small-sizedclassteaching,"5S"management,andtheflexibleteachingmanagement,fromwhichothervocationalschoolsmaygetcertaininspirationtoimprovetheirownpractices.

Keywords:

VocationalColleges;Characteristics;Personneltraining;Mode;Research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近年来,中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都达到了历史新高;而从发展历程上看,亦已从最初的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发展到强化内涵建设。

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评估和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就是内涵与质量,这一评估导向对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今后几年,教育部还将在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内进一步评选30所特色学校,这无疑更将成为我国高职发展的指挥棒。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在特色视角下积极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并逐步形成范本和模板,以在一定范围内推动和引领中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SIPIVT)的办学实践为例,对此课题进行理性的探索和思考。

一、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

去年底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高职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难题。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当前“招才难”与“就业难”同时并存。

一边是“伯乐”抱怨找不到“好马”,另一边却是很多自认为是“好马”的大学生抱怨遇不到“伯乐”。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其根本原因是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总结出来的“信息不对称”。

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作为育人单位的学校与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之间,在人才评判标准上存在认知差异,在专业人才的需求总量和变化趋势方面缺少沟通,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产销不对路,最终形成就业难。

因此,从办学模式上突破这种不对称,使校企双方实现高度融合,方为破解就业难题的治本之道。

(一)办学定位: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工人

SIPIVT建于1997年12月,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联合举办。

新加坡共和国前总理吴作栋(1997年5月2日)建议“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一所培训工人的学院,为园区的外国投资者提供员工。

这个学校所训练的技能,必须适应园区将来新产业的发展。

这些工人必须牢记,他们要和中国和世界其它地方的工人进行竞争。

外国投资者来到苏州,看到有这样一所学院,他们就会很快决定把投资投到园区来。

基于这一办学定位,SIPIVT尤为重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苏州工业园区是外资企业的集中区,共入驻2898家外资企业,启动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02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100万美元,投资上亿美元项目54个。

区内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故要求员工也必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和竞争力。

有鉴于此,SIPIVT从办学之初就确立了从“做中学、校企合作、国际化”三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面向外企的综合能力。

(二)亲商的收益是校企双赢

为了实现既定的办学理念,SIPIVT在办学中导入了新加坡公共管理领域的“亲商理念”。

“亲商理念”是服务理念,在办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是“亲企”,学院全面贯彻“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的办学理念,全心全意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员工,承担企业在岗员工的培训,通过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实现学院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学院领导多年坚持每年定期走访企业的制度了解企业需求,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其次是“亲生(及其家长)”,即把学生当成客户,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愿望,通过优质就业,实现家长的教育投资回报。

在“亲商理念”的引导下,学院通过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实现了“亲企”和“亲生(及其家长)”,企业获得了合格的员工,学员实现了优质就业,学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三)以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制度拉近了校企之间的距离

如果说亲商是学院主动为企业着想,为企业服务,那么,以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制度则是学院主动邀请企业管理层力量为学校的办学服务。

SIPIVT从其创建之日起就与企业结下不解之缘,学院借鉴外资企业的管理模式成立了董事会,作为学院宏观决策的指导组织。

担任学院董事的主要是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外资企业、对学院发展比较关心的政府领导和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校长、相关行业协会的会长。

学院定期召开董事会,邀请董事参与学院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并洽谈各类合作项目。

学院还聘请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老总或高级工程师担任学院的“一美元”教授(即不计报酬的名誉教授),从而进一步拉近企业与学院的距离,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院的董事和“一美元教授”所在企业为学院的当然董事单位,有权利享受学院的优先优质培训服务和优先从学院挑选优秀人才,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向学院提供学生实习岗位或捐赠先进设备。

正是有了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才会形式多样而又深入持久,进而保证了校企之间信息的平衡和对称。

在一年一度的董事会上,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专家、世界一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都会对学院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提供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明确学院的发展方向。

(四)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导入搭建了校企交流的平台

2003年10月,SIPIVT大胆尝试,引入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标准,成为全国高职院校中为数不多的ISO“贯标”高校,以ISO9001标准全方位规范管理过程,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通过“贯标”,一是规范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与质量;二是较好地搭建了学校与企业通畅交流的平台和通道,找到了校企双方的共同语言,在管理制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对接,实现了学术标准与工业标准的融合,为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创造了条件。

在十余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如以产教研一体化为特征的“AMD模式”,以订单式培养为特征的“BOSCH模式”,以硬件资源共享为特征的“CHARMILLES模式”,以共建实验室为特征的“PHILIPS模式”,以培训换设备为特征的“SAMSUNG模式”,以共创“教学工厂”为特征的“MATE模式”等等。

通过这些合作,校企双方做到了目标一致、标准一致和全程合作,并逐步形成了校企“双核”人才培养模式。

二、市场化的专业开发模式

学校的生命在于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适销对路,而适销对路的前提则是在准确办学定位下的专业建设市场化。

多年来,SIPIVT高度重视贴近市场开发新专业和改造老专业,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架构专业开发的核心业务流程

专业的开发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改进、交替上升的过程。

SIPIVT根据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需求,通过开展市场调研、实施职业分析和可行性研究论证,制订专业群开发计划,确定专业和招生计划。

在此基础上,根据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完成教学策划,确定教学计划与素质拓展方案;根据生产环境和职业素养要求完成教学资源配置,确定“教学工厂”与“5S”考核的教学内容和方案;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管理的实施进行过程控制,并制订行之有效的评估标准;通过长期、定期的客户满意度测评,进行教学反馈,从而使育人方案得到持续改进。

根据市场调查,我们将办学的服务目标区域锁定在包括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在内的“沪宁东西发展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包括中心城市、吴江市和常熟市等在内的“苏嘉杭南北发展轴”,重点发展优势传统产业和现代物流业。

毕业生的就业则锁定在沿江产业带、沿沪浙产业带、沿太湖产业带。

相继探索出主干辐射式、阶段组合式、模块组合式和复合集成式等专业开发模式。

因为专业开发指向明确,与服务目标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因而就业渠道一直非常通畅,成为学院良性发展的基石。

(二)岗位需求与人才规格

置身园区腹地,SIPIVT坚持与苏州工业园区同成长、共繁荣,学院一直密切关注园区的人才需求变化趋势,关注园区人力资源需求行业结构变化指数,以及园区外企对大专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环比指数,进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周期,使学院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

 

苏州工业园区人才需求趋势指数

 

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需求行业结构变化指数

 

苏州工业园区外企大专层次技术人才需求环比指数

(三)专业结构与专业链

专业开发的市场化的另一个特征是专业结构与服务目标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一致,专业链的拓展延伸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

基于这一理念,SIPIVT在系部建设和专业设置上确立了以微电子技术、工业电子、应用电子技术、光电技术、SMT技术、电子产品测试与维修等为主干专业的电子工程系;以移动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企业信息技术等为主干专业的信息工程系;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等为主干专业的机电工程系;以数控技术、精密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为主干专业的精密工程系;以古建筑保护、建筑设计、工程监理等为主干专业的建筑工程系;以物流管理、商务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涉外会计与财务等为主干专业的工商管理系;以影视动画、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为主干专业的艺术设计系;以英语、日语、韩语为主干专业的外语系。

三、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保证。

探索既符合具体国情、校情,又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模式,是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一)人才定位与教学策略

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我们了解到,外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看重四个“W”,即Whattodo(做什么)、Whytodo(为什么去做)、Howtodo(怎样去做)、Wanttodo(愿意去做),具体到“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大方面。

外资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非常直截了当,往往更看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对职业与专业的热爱与忠诚度。

用韩企三星公司人事总监的话来说,“员工的专业技能差一点,企业可以培训,而如果综合素质不合格,则没有办法‘深加工’”;而芬兰企业诺基亚对员工的要求更为直接:

“只要你热爱你的职业专业,我可以反你培养成专家,而即使你是一名专家,如果你不爱企业,你对企业来讲也一钱不值”。

为此,SIPIVT制订了针对性非常强的GPS教学策略,即以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为核心的基础能力(GeneralSkill)培养;以专业教学、实训操作为核心的专业技能(ProfessionalSkill)培养;以“5S”管理、顶岗实习为核心的职业素养(SoftSkill)训练。

(二)“双师”“双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办学的根本,是实施教学改革的主体,离开了教师,要推行项目化教学、要推行“做中学”、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都将是一句空话。

近几年来,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师资能力和知识结构对专业教学和改革的制约作用,纷纷将单一来自高校、只能适应课堂教学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战”培训,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

而SIPIVT从办学之初就制定了严格的师资招聘准入和职后培训条例,具体来讲有五大计划。

一是企业工程师招聘计划。

学院专任教师中,工科教师60%以上有相关企业工作背景,平均企业工作年限为5.7年。

新聘教师必须具有3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

二是“访问工程师”计划。

学院要求并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专业教师在第一任期内都有累计6个月的“访问工程师”学习机会,让教师能够零距离接触企业最新的信息和先进技术。

三是讲师——工程师互转计划。

学院鼓励教师进行讲师与工程师之间的互转,培养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全院工科教师中的75%的教师有双职称。

四是校企讲师工程师互聘计划。

为进一步壮大师资队伍,学院实行校企讲师工程师互聘计划,一方面让企业的人才为学校所用,另一方面还能让学校的教师及时到企业参与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五是教师海外项目制培训计划。

学院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老师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芬兰帕堪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比利时鲁汶工学院、美国莫瑞州立大学等海外院校进行项目制培训,开阔视野,拓宽眼界,洋为中用,不断提高自己。

正是因为有了较好的师资队伍,学院才能够不断推行各种教学改革,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研教席确定为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试点学校,与瑞典皇家工学院、清华大学、汕头大学等知名高校一起共同探讨基于产品、流程、系统生命周期工程项目的工程教育方法(project-based-learning)“做中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系统掌控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五大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在我国不同的教育类型中,教育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从初职教育、中职教育到高职,再到本科教育、硕士教育,越来越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而实践性的要求越来越低,从体系上讲,由行动体系逐步向学科体系过渡。

而介于行动体系与学科体系之间的高职教育,则应更多地关注工程性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为此,SIPIVT历来重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将各个专业学科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过程化的分解,然后运用项目化的教学予以实施。

教师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将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作为教学逻辑,实行工业项目导入教学,将理论知识、应用技能和工业项目有机组合,形成若干个教学模块,各教学模块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可以根据客户需求任意组合。

 

(四)“教学工厂”型实训环境

SIPIVT的“教学工厂”源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并结合具体校情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

其特点之一是实训环境完全按照企业的真实场景布置,学生在校所学完全是今后在企业所用;其二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全部在“教学工厂”内完成,理论教学贯穿于实践之中,并达到高度融合。

校内所有专业实训场所均按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内在逻辑布置,而每个实训室则严格按24人的小班化教学布置实训设施和教学环境,在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2*12”、“3*8”、“4*6”等方式组建学习团队和进行分组练习,既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组织协调能力,并通过企业化的“5S”管理,培养学生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五大方面的能力。

 

(五)项目制教学方法

项目制教学方法的典型过程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即CDIO。

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

它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联,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项目制教学的运行,充分实施“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SIPIVT精心设计了“1+2”课程实施方案。

1是指一套案例,案例是单门课程的教学载体,是实施项目制教学的前提,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础。

2是指两级项目:

即4个学期项目与1个毕业项目。

学期项目是课程模块的应用与创新载体,其承载创新与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期项目在大一与大二两个年级实施,共有四个,其注重“构思”与“设计”两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课程模块知识。

“构思”注重概念设计,包括市场与时机鉴定,“设计”是组件和过程的设计,“实施”与“运行”同课程案例,但其运行更注重支持产品生产周期、改进以及生命结束的规划。

毕业项目是顶岗实习的学习载体,是企业中的真实项目,承载着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训练,是通向企业技术人员的必由之路。

毕业项目在大三年级实施,通过CDIO的四个环节,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特别是,案例教学与学期项目并行实施,使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渗透于每个课程及课外活动之中。

随着项目制教学的逐步实施,学生越来越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

 

四、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

SIPIVT自1999年开始试行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

工学结合的主要特点是打破长期以来学习环境单一局限于校内的传统模式,真正实现时时可学,在时上不分上课下课;处处可学,在地点上不分学校、企业或是社会;事事可学,在学习的载体上采取多种媒界,学习不同的内容。

其主要形式有:

以感受企业文化为目的的亲商教育,以校内“教学工厂”为载体的生产性实训,以深度了解企业、全面演练实战为目标的企业校园招聘,和以企业内岗前培训为内容顶岗实习。

为适应工学结合的需要,SIPIVT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提出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柔性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的柔性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管理制度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柔性的管理能够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项目化教学、软技能训练等教学模式相配套;其特点是充分体现了客户服务理念,一切为客户着想;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个性化课表、灵活学分制、弹性化考核、学段制项目教学等。

实行柔性化教学管理,面临的最主要难题是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和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它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校的课程资源(含必修课与选修课)必须能够让学生有充裕的选择空间,必须满足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需求。

 

结束语: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着宽泛的探索空间,其实践没有定律,没有套路,不同的校情、不同的服务对象,甚至不同的教育管理者,都可能形成不同的育人思路。

SIPIVT的改革实践尚在探索之中,很多全新的课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讨解决,如:

对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老专业如何改造?

学校的内部组织如何变革才能适应校企合作的需要?

如何激励教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课件、工业案例?

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CDIO能力?

如何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把理论学习、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进行系统设计等等。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职教同仁加入我们改革的阵营,共同探索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

 

(根据单强博士2009年4月10日在陕西省高职高专示范建设研讨会上所做专题报告的PPT讲稿整理,执笔王寿斌)

 

(作者简介:

单强,1966年4月生,江苏铜山人,汉族,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现兼任比利时鲁汶工程大学董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常务理事、苏州市政协常委、苏州博士联谊会理事长、北京大学苏州校友会副会长等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