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记录0000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0959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记录00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记录00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记录00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记录00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记录00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记录00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记录00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记录00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记录00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记录00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记录00001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记录0000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记录00001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记录00001Word文档格式.docx

记手续。

7实验室应保持干净整洁,和实验无关的物品严禁摆放在内。

8发生具有潜在危险性的材料溢出以及在每天工作结束之后,都必须要清除工作台面的污染。

9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样品在废弃或清洁再利用之前,必须清除污染。

10在进行包装和运转时必须要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相关规定。

实验室电器设备的安全

1、实验室所用电器设备的线路绝缘必须合乎规定并且完好

无损,走线合理整齐。

2、实验室的电器设备必须装有可熔保险或自动开关设施。

3、电器设备的金属外壳,如因绝缘损坏而带电时,必须采取接

地或接零的保护措施。

4、电器设备和线路的安装要符合规定要求,设备开关和配电

装置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和定期维修。

5、实验过程中必须使用电炉、电热器时,将电炉、电热器设

置在固定位置,设专人负责保管。

6、禁止用烘箱烘烤易燃品、爆炸品,在同一烘箱内,不准同时

烘干不同性质的几种物品。

7、产生大量蒸汽、气体、粉尘的工作场所,要使用密封式电器设备,对易燃、易爆的工作场所,要使用防爆型电器设备。

实验室操作安全

1、使用易挥发可燃性试剂时,要尽量防止其挥发,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绝对不可靠近明火。

2、取用腐蚀性药品时,尽可能戴上橡皮手套。

搬用较大瓶子时,必须一手托住底部一手拿住瓶颈。

3、身上或受上粘有易燃物或氧化剂液漏时,不得靠近火源,要立即清洗干净。

4、不得用身体的任何部位接触转动部件和高温设备。

5、开启易挥发性药品时,不要将瓶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在夏天气温较高时,开启前应事先设法冷却。

6、发现起火,要立即切断电源,扑灭着火源,移走可燃物

7、毒性药品撒落时,应立即全部收拾起来,并把落过毒物的桌子和地面洗净。

8、严紧试剂入口或以鼻子接近试剂瓶口鉴别试剂。

若必须以鼻子鉴别试剂,应将试剂瓶远离鼻子,开盖后以手轻轻煽动,稍闻其味即可。

3主要物质的危险、有害特性

一氧化碳:

毒性: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

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

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色潮红、口唇樱红、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意识模糊,可有昏迷。

重度患者昏迷不醒、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加,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深度中毒可致死。

慢性影响:

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致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 

防护要求: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睛。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三乙胺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对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后可引起肺水肿甚至死亡。

口服腐蚀口腔、食道及胃。

眼及皮肤接触可引起化学性灼伤。

•防护要求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佩戴导管式防毒面具。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戴橡胶手套。

四氢呋喃

•健康危害

健康危害:

本品具有刺激和麻醉作用。

吸入后引起上呼吸道刺激、恶心、头晕、头痛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能引起肝、肾损害。

液体或高浓度蒸气对眼有刺激性。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必要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戴防苯耐油手套。

•其它有关化学物质请查询实验室MSDS手册,在此不再赘述!

4、消防基础知识

•会使用灭火器: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

•迅速从火场附近的的干粉灭火器箱内取出灭火器,手提灭火器压把赶到火场。

•将灭火器上下摇动几次,除去灭火器铅封,拔出保险销。

•一手握干粉喷管,一手握灭火器压把。

•站在离火源两米左右的上风口,一手用力压下压把,另一手将喷管对准火焰跟部左右移动喷管,由近而远,使干粉覆盖整个燃烧区,直至火灾被扑灭。

•二氧化碳灭火器:

•迅速从火场附近的二氧化碳灭火器箱内取出灭火器,手提灭火器压把赶到火场。

•除去灭火器铅封,拔出保险销。

•一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紧握启闭阀的压把。

•站在离火源两米左右的上风口,用力压下压把,将喇叭口对准火焰根部左右移动喷射,并不断推前,直至火灾被扑灭。

个体防护

1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

2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如去餐厅、咖啡厅、办公室、图书馆、员工休息室和卫生间。

3不应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4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化妆和清洗隐形眼镜。

5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6实验室内的防护服不应当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5紧急救护常识

•急救原则

•先确定伤患人员或你自己均无进一步的危险;

•迅速采取行动,镇静地对最紧迫的状况给与优先处理;

•如患者呼吸停止,应清理呼吸道,实施人工呼吸;

•控制出血;

•减轻伤患焦虑;

•移动伤患之前应将骨折部位及大创伤部位予以制动处理;

•观察并记录伤患状况及任何变化;

•使围观人群散开,保持伤者四周环境之安静;

•对神志不清/疑有内伤/腹部有贯穿伤者,均不可给予食物或饮料;

•如需要时尽速寻求支援或送往医院。

6.事故案例分析

1.盐城市射阳县盐城氟源化工有限公司“7.28”爆炸事故

1.1事故简要经过

2006年7月27日15时10分,首次向氯化反应塔塔釜投料。

17时20分通入导热油加热升温;

19时10分,塔釜温度上升到130℃,此时开始向氯化反应塔塔釜通氯气;

20时15分,操作工发现氯化反应塔塔顶冷凝器没有冷却水,停止向釜内通氯气,关闭导热油阀门。

28日4时20分,冷凝器仍然没有冷却水的情况下,又开始通氯气,并开导热油阀门继续加热升温;

7时,停止加热;

8时,塔釜温度为220℃,塔顶温度为43℃;

8时40分,氯化反应塔发生爆炸。

氯化反应塔物料的爆炸当量相当于406千克梯恩梯(TNT),爆炸半径约为30米,造成1号厂房全部倒塌。

2.2事故原因分析

2.2.1工艺上,用铁棒消除减压蒸馏釜残碴时,铁棒撞击釜底放料阀产生明火致使残碴燃爆,但在操作中灯泡破裂产生明火也不能排除。

2.2.2管理上,企业没有安全操作规程,又没对检修、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职工在操作过程中,无章可循,冒险蛮干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

企业领导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在生产工艺不成熟和车间设备布局不合理的情况下,冒然生产2,4-二氯氟苯,是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2.3经验和教训

2.3.1杨副厂长违章指挥工人在禁火区用铁棒及白炽灯从事化工检修工作,对事故负有直接责任,因本人已死亡,不予追究。

2.3.2杨厂长拒不执行县有关部门专门召开的2,4-二氯氟苯产品安全生产会议纪要精神;

未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擅自生产2,4-二氯氟苯;

拒不执行县安委会发出的“应立即停产限期整改”的决定。

对事故的发生应负主要责任,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3.3横林镇工业公司周副经理,分管产品的审报和企业管理工作,参加县召开的2,4-二氯氟苯产品安全生产专门会议后,未能及时落实会议纪要精神,未采取果断措施,督促该厂停产整顿,应负领导责任,给予撤职处分。

3.台州某化工企业“11.13”氢氟酸中毒事故

3.1事故经过

从2OO4年3月起,该公司使用某仓库,将原溶液为55%的浓氢氟酸进行1:

1000的稀释后卖给附近的一些公司作为洗涤用,但他们一直未向有关部门报告,擅自经营危险品。

13日下午l3时左右该公司雇佣5人搬运浓度为55%的氢氟酸。

因盛装氢氟酸的聚四氟乙烯塑料桶破损,而下人不知道泄露的液体品名、毒性、及注意事项,所以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从事搬运工作,在搬运过程中裸露的皮肤有疼痛也未引起重视,直到搬运结束后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的皮肤,后因疼痛加剧于l3时40分被送到台州医院路桥分院医治,并于当晚2l时被转入台州医。

3.2事故原因分析

3.2.1工艺上,产品生产工艺简单,没有设置专门的工艺员。

3.2.2管理上,没有对操作工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5名搬运工均为当地农民,男性,年龄在47~65岁,文化程度均为小学以下,曾经搬运过氢氟酸,但未发生塑料桶破损现象,不清楚如何处理氢氟酸中毒事故。

安放氢氟酸这样的高毒高腐蚀物品,并没有经过环保部门批准,算是违规操作。

3.3经验和教训

3.3.1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盛装氢氟酸的塑料桶泄漏导致污染皮肤;

高浓度的氢氟酸有强烈的腐蚀性,对运输和储存氢氟酸的设备和容器有特殊的要求,由于用人单位没有及时对包装材料的完好性进行检修;

操作工对该化学品的危害性了解不足,从而导致该次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

3.3.2应该充分、高度的认识到职业病的危害性,认真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义务,积极为劳动者创造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预防与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4.江苏联化科技有限公司“11.27”爆炸等事故

4.1事故经过

重氮化工艺过程是在重氮化釜中,先用硫酸和亚硝酸钠反应制得亚硝酰硫酸,再加入6-溴-2,4-二硝基苯胺制得重氮液,供下一工序使用。

11月27日6时30分,联化公司5车间当班4名操作人员接班,在上班制得亚硝酰硫酸的基础上,将重氮化釜温度降至在25℃。

6时50分,向重氮化釜加入6-溴-2,4-二硝基苯胺,先后分三批共加入反应物1350千克。

9时20分加料结束后,开始打开夹套蒸汽对重氮化釜内物料加热至37℃,9时30分关闭蒸汽阀门保温。

按照工艺要求,保温温度控制在35±

2℃,保温时间4-6小时。

10时许,当班操作人员发现重氮化釜冒出黄烟(氮氧化物),重氮化釜数字式温度仪显示温度已达70℃,在向车间报告的同时,将重氮化釜夹套切换为冷冻盐水。

10时6分,重氮化釜温度已达100℃,车间负责人向联化公司报警并要求所有人员立即撤离。

10时9分,联化公司内部消防车赶到现场,用消防水向重氮化釜喷水降温。

10时20分,重氮化釜发生爆炸,造成抢险人员8人死亡(其中3人当场死亡)、5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

建筑面积为735平方米的5车间B7厂房全部倒塌,主要生产设备被炸毁。

4.2事故原因分析

4.2.1工艺上,操作人员没有将加热蒸汽阀门关到位,造成重氮化反应釜在保温过程中被继续加热,重氮化釜内重氮盐剧烈分解,发生化学爆炸,是这起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

4.2.2管理上,重氮化反应系统没有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自动紧急停车系统;

重氮化釜岗位操作规程不完善,没有制定针对性应急措施,应急指挥和救援处置不当,是这起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

4.3经验和教训

4.3.1要继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认真开展“回头看”和化工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检查。

4.3.2切实加强新建化工装置试车过程的安全管理。

4.3.3加大安全投入,加强仪表控制系统的维护管理,提高化工装置的控制水平。

4.3.4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