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共8页)49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209935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共8页)49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共8页)49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共8页)49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共8页)49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共8页)49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共8页)49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共8页)49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共8页)49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共8页)4900字.docx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共8页)49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共8页)4900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共8页)4900字.docx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

  

  春节是民间季节中最受重视的节日,其活动面之广,活动项目之多,活动时间之长,为其他传统节日之首。

从农历腊月初八至三十日谓之年尾,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谓之年头,在这段时间中,统称&;年头岁尾&;,有种种民俗活动。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日,简称腊八。

淮北俗话说:

&;过了腊月八,就把年来办&;。

腊八是进入春节活动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天,各地都要吃&;腊八粥&;,吃腊八粥有悠久历史。

据说是出于朱元璋的忆旧,也有说是佛教的节日食品。

  腊八粥为八样食品混合制成,一般为籼米、糯米、绿豆、豌豆、栗子、腌菜干、腌豇豆等。

也有用大米、小米或面条、花生米、粉丝、豆腐皮、黄豆芽、萝卜等,加入葱、姜、辣椒粉、胡椒粉等多种佐料,混合熬成粥。

考究的还要用胡桃、香菇、红绿丝、菱米、藕、白菜等入粥。

味道有咸有甜,尤重辣味,故又称辣八粥。

吃腊八粥含意庆祝当年人寿年丰,也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寒冬腊月吃辣粥,也有防寒之意。

好些地方,亲邻好友,还互赠腊八粥,并将腊八粥分给家禽家畜吃,还在果树、农具、门窗上都抹上一把粥,这是预祝家畜兴旺,果树茂盛,多结果子,祝愿门窗也能善解人意,照看好家门。

皖南一带,还要携腊八粥去祭扫祖坟。

  过了腊八节,上街&;赶年集&;、&;办年货&;、&;做年活&;。

买香、蜡、纸张、爆竹、对联时,要说&;请&;,不能讲&;买&;。

直到春节,时时处处都要讲吉利话。

淮北一带,把腊月初八当做百无禁忌的&;黄道吉日&;,是男女订亲、婚嫁的喜庆佳期,故此日多办婚嫁喜事。

腊月初八也是佛教的宗教节日,寺庵僧尼多送粥给居民和儿童吃,说吃了可免灾避祸。

  扫尘,谓之&;打扬尘&;。

春节前,家家户户要进行一次大扫除的清洁活动。

室内外垃圾、脏污要彻底扫除,厕所粪便要挑净,干干净净迎新年。

扫尘的传统日期为腊月十九日,称为&;扫尘日&;,如遇特殊情况,可提前一、二日进行清扫,但不能退后。

将室内家具、衣物清理、洗刷一新,以美化室内环境。

  送灶

  灶神谓之&;九天东厨司命灶君&;,又称为&;灶王&;,是民间普遍信仰的神,家家都要供奉。

崇拜灶神是由崇拜火转化来的,其起源甚早,当发现火以后即已产生。

送灶君上天过年日,称为&;送灶&;,是在腊月二十三日晚间,仪式各地大致一样。

皖西潜山一带,晚饭后,妇女们收拾好锅台,回房休息,由家主一人送灶,首先洗脸、洗手,然后用楷书填写灶疏,在锅台上摆上米糖及清茶、清水各一杯,再点燃香烛。

家主跪灶前,默默祝祷,焚烧灶疏。

焚毕,点燃灯笼挂大门外,并用双手捧清水泼于大门之外,泼水时,口念祷词:

  &;一碗清水一阵烟,送您老人家上西天,好事请多奏,恶事切莫言。

  三十晚接您回来,初一向您拜早年&;。

  祈祷毕,再叩头,取下灯笼,仪式算完毕。

淮北一带,送灶前,在锅台上贴灶君像,其中有的是端坐长须的男像,谓之北灶像。

有的是男女双人像,谓之蛮灶像。

灶像旁边贴绿纸对联: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联是&;一家之主&;。

送灶时家家烧香点蜡,把锅台上原贴的旧灶君揭下焚烧,表示送灶君上天。

为了要灶君多讲好话,要在锅台上摆上用糯米熬制的&;祭灶糖&;。

意为以糖粘住灶君的嘴。

当涂等地还把祭灶糖粘在灶门上,同时将碗中清水洒几滴到地上,最后放爆竹为灶君送行,送行时供正方形的豆腐一块,意为&;刀切豆腐两面光&;,要请灶君上天多言&;好事&;;还要切草禾做马料。

祭灶时,由主妇叩头致祭。

主妇一边叩头,一边祈祷:

&;剪草禾,做马料,好把灶马喂得饱,灶马上天昂昂叫,快送灶君归府早&;。

还念:

&;灶王爷,上西天,好话多讲,坏话莫言。

&;

  祭灶日,有的地方晚上吃面条,面条象征吉祥如意,有的地方烙面饼,称&;祭灶饼&;。

淮北一带农谚说: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孩要炮,老妈妈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

&;这说明过了腊八和送灶活动,人人都在喜洋洋迎接春节了。

  从送灶活动看,是说明人们把可惧的火神当成家神来崇敬了。

  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接祖这天就是&;小年&;。

民间有谚语:

&;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

长工在这一天辞别东家,回家过年。

是晚接祖后,堂屋的香火桌上摆设蜡烛台、香炉、磬、供品等祭祀物,桌前系大红桌围,堂屋壁上挂大小灯笼。

孩子们从这天开始提着灯笼放鞭炮,到处呈现过年的热闹气氛。

晚餐菜肴丰富,仅次于除夕的&;年饭&;。

这天晚上,有些地方还有一个惯例,即为成年的&;童养媳&;圆房,或为已过门而未正式结婚的新媳妇正式拜堂成亲。

这种结婚仪式比较简便,不张灯结彩,不惊动亲友。

凡已出嫁的儿女必须返回婆家,不留娘家住宿。

  美化环境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美化环境,全家大小都动手布置。

  张贴春联:

大门、房门、后门,在&;除夕&;傍晚,都要贴上用红纸写的春联,春联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多种,讲究对仗用韵,内容多为贺节祝福之辞。

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旭日临门早,春风及第先&;;&;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乐新春&;等等。

还在大型器具上贴上&;和合纸&;,多彩多姿,满目生辉。

  张贴&;门神&;:

神像有多种,一般城镇书摊出售&;门神&;,主要有两种门神,据传说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秦叔宝、尉迟恭二将;也有说是神荼、郁垒二&;神&;。

群众认为贴了&;门神&;,可避邪祟。

  张贴门前花:

&;门前花&;是用红纸刻制的艺术品,类似北方的窗花。

以四张或五张为一套,上有各种图案及吉祥等字句,贴于大门横披之下。

张贴吉祥颂语:

大都为春节祝福之辞。

如&;东成西就&;、南通北达&;,则贴于厅堂;&;春安夏泰&;、&;秋吉冬祥&;则贴于堂屋两壁;&;六畜兴旺&;,贴于猪圈牛栏;&;步步高升&;,贴于楼梯上;&;抬头见喜&;,贴于门头高处;&;百无禁忌&;,贴于墙上;&;对我生财&;,贴于墙头屋拐等等。

贴&;福&;字,要倒贴,意味福已到了家门。

  张贴年画:

厅堂、内室要张贴传统年画,如&;八仙过海&;、&;和合两神仙&;、&;嫦娥奔月&;、&;老鼠嫁女&;、&;鲤鱼跳龙门&;、&;梅兰竹菊&;等等。

这些年画多为群众喜闻乐见,可以增添春节喜气。

  张灯:

悬挂灯笼,灯笼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多类,颜色为全红色或白底大红字,大都用纸糊成的,也有用绢绫糊的。

小圆红灯为手提灯笼,大方白底红字灯则挂于大门口或堂屋正中。

灯笼上要标明各家的姓氏,如&;百忍堂&;张&;、&;三槐堂&;王&;、&;三高堂&;何&;等。

美化环境,都要在除夕前布置完毕。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晚上,称为&;除夕&;。

这是春节民俗活动的高潮。

合家团聚:

家人有外出者,都要在除夕前赶回来,同家人共度春节。

不准说不吉利的话,春节期间,只能说吉利语言,为防止小孩乱说话,母亲事先要用纸给小孩擦下嘴巴,表示小孩说话不算数。

换年,又叫&;还年&;、&;酬年&;,也就是&;祝福&;。

一般在天晚时举行,也有在三十日黎明举行。

在堂屋当中摆设香案,案前系桌围,案上陈列各种祭品,其中三牲俱备,五谷齐全,还有果品糕点、豆腐年糕&;&;。

夜色降临时,便点燃大红金字蜡烛和香炉里的檀香、信香,并烧黄表纸钱,当鞭炮噼啪炸响。

钟磬齐鸣之时,全家男性成员在家长率领下,向天地、祖先叩头作揖,毕恭毕敬。

鞭炮声此起彼伏,到处响声一片,烘托出春节的热烈气氛。

皖西望江一带,不同日期,用不同供品还年。

二十七日用黑糍粑还年,谓之还黑糍粑年。

二十八日用白糍粑还年。

二十九、三十日用猪头还年,谓之还猪头年。

  吃团年饭,换年毕,取下大门外挂的灯笼,关上大门,谓之&;封门&;。

接着就吃团年饭,又称&;年饭&;、&;团圆饭&;。

淮北一些地方,年饭吃水饺。

皖中、皖南一带,年饭菜肴丰盛,多为十大碗,表示十全十美。

鸡、鱼、肉、鸭、香菇、木耳、金针、豆干、鸡蛋、红枣等等,都要备好。

烹调十分讲究,一般是炖、焖、煨、煮、炒等技艺,调制各种口味,以供全家老小食用。

吃年饭时,全桌老小围桌而坐,家庭人多就用两三张方桌并成一桌。

如家庭人口少,也要将杯筷摆成整数,即满杯十个,筷子十双,团团摆满一桌,以示全家团圆。

吃年饭时,全家老小都可尽情吃喝,喜笑颜开。

年饭桌上也有一些规矩,烧的鱼不可吃,这是说&;有吃有余&;、&;年年有余&;,因&;余&;与&;鱼&;谐音。

只能用汤匙喝汤,不能端起汤碗淘汤。

说年饭淘汤,当年就会多雨成灾。

年饭要多煮,可连吃三、四餐或多至三天,这表示粮食会年年有余。

菜也不可吃完,名为&;留碗底&;。

说话有禁忌。

如吃猪蹄称为&;元宝&;&;金钱爪&;,鸡腿、排骨不能说吃骨头。

肉、鱼丸、山粉丸也一律称&;元宝&;。

大家边吃边谈,要&;慢慢过岁&;。

先吃完的放下碗筷后,也不要随便离席,就在原位上吸烟喝茶,待大家吃饱后,才离座撤席。

撤席后,桌上及地上的残渣剩食,扫存室角中,不能倒屋外去。

新年头三天不能倒垃圾,不能向屋外泼水,以防止&;财源外流&;。

  守岁与辞岁:

吃过年饭,全家人围坐火盆边,喝茶、吃糕点、嗑瓜子、谈家常,或说故事、讲笑话,以聚天伦之乐。

儿童则提灯、放爆竹全家厅堂、寝室及牛栏猪圈,都是灯火通明,大人不时巡视各室灯火,以防自灭。

因通宵灯火明亮则为吉利,如中途熄灭则视为不祥。

全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

友好邻居相互打招呼,表示庆贺,谓之辞岁。

皖中、皖南、皖**区农村,还有&;燃岁&;之俗,即将大树根在火塘中燃烧,全家在烟气腾腾中围坐守岁,这称为&;燃元宝火。

午夜要喝红糖水,吃红糖鸡蛋、红枣,称为&;金元宝&;。

守岁叫&;候岁&;又叫&;熬年&;。

民谚说: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押岁钱:

又称&;压岁钱&;。

许多地方,在吃年饭时,家长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纸包分赠全家成员,每人一包。

有些地方给小孩押岁钱,在小孩入睡后,将红纸包放枕头底下。

等小孩大年初一起床时发现了红纸包,就分外喜悦。

也表示孩子新一年里大吉大利。

  拜年

  春节期间,拜年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活动。

淮北一带拜年的规矩:

初一拜叔,初二拜舅,初三、初四拜岳父。

皖中、皖西等处,家庭内给长辈拜年,邻居相互拜年,还有登门拜年和敲门拜年。

登门拜年是晚辈拎糕点到外公家、岳父家、姑母家等长辈家拜年。

正月初二就开始登门拜年,不能迟于正月初七日。

要向长辈恭敬叩头拜年,还要说几句吉利话,如&;祝老人家加福延寿,长命百岁&;。

长辈也要拱手还礼,还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恰当的祝贺年节。

如&;万事如意、早生贵子&;;&;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发愤读书、进学高升&;、&;聪明智慧、易长易大&;等等。

祝词一般切合来人的身份与希望。

拜年后即热情招待,烧茶后吃饭。

烧茶是以面条、猪肉、鸡蛋、鸡腿等满满装一大碗,可饱饱地吃一顿。

鸡腿是外婆或岳父母留给外甥或女婿吃的。

招待拜年客,有的用四个糖鲜蛋招待。

皖南一带,习惯用五香茶叶蛋招待拜年客,叫&;金元宝&;。

每人最少三、四个蛋。

如果两个蛋是失礼,这意味着&;滚蛋&;。

&;敲门拜年&;,是皖西一带正月初二的礼俗,就是拜年者不进门,只在大门外呼唤拜年,双方只是相互招呼。

如客在门外敲门呼唤:

&;开门拜年,开门拜年。

&;主人在门内回答:

&;劳贺劳驾,您是那位?

&;客答:

&;我是某某,前来府上拜年。

&;主人在门内致谢:

&;劳驾劳驾,谢谢!

谢谢!

&;这样三言两语,一唤一答,就算拜了年。

这样礼仪简单,拜年者一天就可到左邻右舍普遍的走访问候,既简单又尽到了礼俗。

  送年

  正月初五,霍邱一带早起放鞭炮,谓之&;送年&;。

撤掉堂屋里的供品,倒掉家中积存几天的垃圾,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程序。

但有些地方称初五为&;小年&;,又叫&;破五&;,要放鞭炮驱恶避邪,早、中、晚三餐都要放鞭炮。

晚上,小孩提灯笼跑屋前屋后和路口井边放爆竹

  结论:

纵观古今许多习俗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这些变化的原因不是唯一的,首先是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而像古代丰盛的大餐逐渐就被不如上馆子取代了;第二,年味淡了&;&;第三,过年载体的缺失,因为春节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由于现代与传统社会之间反差比较强烈,故而的确有许多习俗难以融入现代社会,丧失了赖以存在的载体。

  总之,春节民俗的继承与否,它需要大家聚集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加以应对,我们既不能坐视传统习俗的消失和变异,也不能漠视新奇习俗的注入,阻碍春节民俗进一步发展的活力。

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描述的&;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要&;去粗取精&;。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