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0471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部分必修三.docx

第三部分必修三

 

第三部分必修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要求:

b)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观点

儒家

孔子

(至圣)

春秋

①哲学上,提出“”与“礼”学说。

②政治上,希望统治者“”,推行“”,在人人道德自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

的态度。

③教育方面,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方面,其言论被编纂成《》;整理“六经”(《》《书》《礼》《》《易》《春秋》,《乐》后来亡佚。

孟子

(亚圣)

战国

①提出、、、智等四种道德规范。

②认为大丈夫应该做到“”。

③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学说。

④提出“”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荀子

①在天人关系上,既强调“”,又提出人道有为,提出了“”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道家

老子

春秋

①哲学上,认为“”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指出事物具有向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幻想回到“”的社会;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

战国

①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强调“齐物”、“逍遥”。

墨家

墨子

战国

①主旨是“”,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

②提出、(任人唯贤)、尚同(一切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非乐(反对一切音乐)、非命(反对命定论)、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①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张加强,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主张。

二、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要求:

c)

1、孔子:

开创了儒家学派,为儒家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

2、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倡“仁政”学说和“民贵君轻”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

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第2课汉代儒学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求:

b)

1、原因

(1)社会需要:

①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②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③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

——④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2)个人发挥: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使其适应了统治阶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2、过程

(1)董仲舒的建议: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

(2)汉武帝的措施:

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3、评价:

(1)消极:

结束了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的自由发展。

(2)积极:

①儒学地位上升,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二、太学的创建(要求:

b)

1、创立者:

2、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的官立学校。

3、意义

(1)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

带动了民间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

改变了权贵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

(4)对儒学: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第3课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要求:

b)

人物

时期

思想主张

地位

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北宋

①世界本原: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

②理学修养:

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都是“”;仁者能获得“”。

理学的开创者。

朱熹

南宋

①世界本原:

理气论。

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即“太极”。

②理学的修养论:

日积月累,格物致知;“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③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

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

④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

①理学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②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③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陆王心学

陆九渊

南宋

①世界本原:

核心命题“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

名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②理学修养:

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

心学的开创者。

王阳明

明朝

①世界本原:

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

②理学修养:

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要求:

c)

1、代表作:

《待访录》。

2、思想主张

(1)政治上:

①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君为客”学说;提出平等的思想。

)②主张限制君权:

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之法”,建立“之法”;认为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2)经济上:

反对重农抑商思想,认为。

3、影响:

①其经济思想是明朝末年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具体反映;②其政治学说为中国近代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要求:

b)

1、代表作:

《日知录》、《利病书》。

2、思想主张

(1)政治上:

①批判“”的君主专制;②提出“”主张;③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

(梁启超归结为“,匹夫有责”)。

③学术上,提倡致用,注重。

3、评价:

顾炎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虽不具有近代的“”意识,但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强烈。

三、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要求:

b)

1、代表作:

《船山遗书》。

2、思想主张

(1)政治上:

主旨是“”;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揭露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上:

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观和社会史观,强调“”。

3、评价:

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附录: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点:

人物

经历

思想主张

影响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1、都经历了明、清王朝的更替。

2、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3、都曾隐居著书立说。

1、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3、学术风气上,强调经世致用。

1、他们提出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2、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注:

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1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要求:

b)

1、发明:

考古表明,可能在早期发明书写用纸。

当时,竹简、木简、丝织品、纸四种书写材料并存。

2、改进:

东汉改进了造纸术,称为“蔡侯纸”。

3、影响:

①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②纸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使得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二、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要求:

b)

1、发明

(1)战国:

《》中提到过,称“司南”。

(2)北宋:

《》中提到指南鱼,沈括《》中记载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2、应用:

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1)北宋:

《》记载“舟师”阴天依靠“指南针”辨别方向。

(2)南宋:

《》写道:

“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3)明代:

为航海家远航东非等地提供条件。

(3)近代世界:

为发现美洲和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要求:

b)

1、发明:

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

(1)商周时期:

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广泛使用。

(2)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已经具有了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3)汉代:

《神农本草经》将硫磺、硝石列为重要药材。

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

(4)东晋:

《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

(1)唐末至宋初:

战争中开始使用,随后出现。

(2)北宋:

发明家唐福制作的火箭、火球和火蒺藜献给朝廷;石普制作的火球、火箭为宋真宗进行了表演;《》介绍了多重火药武器,记录了3种火药配方;

(2)明代:

创造了当时最先进的早期自动爆炸的、水雷和炸弹。

3、作用:

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发明、进步及其影响(要求:

b)

1、发明:

最早的印刷术是印刷。

868年,雕版印刷的《》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进步

(1)北宋:

平民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优点:

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制效率。

(2)元代:

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排字盘。

他用这种方法试印6万余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个月就印成了100部。

(3)明代中期:

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4)清代:

清代编订的《》是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

3、影响:

①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制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②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

一、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要求:

b)

1、起源

(1)原始时代,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传说。

(3)商代的和铭文,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文字。

2、书法的发展

字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艺术特点

小篆

创始于。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

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

晋代开始盛行。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把中国书法的发挥到极致。

二、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要求:

b)

1、东晋:

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被后代尊为“”。

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丧乱贴》等。

2、唐代

(1)欧阳询、、柳公权分别创立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

柳公权代表作《》

(2)、擅长狂草,世称“颠张狂素”。

3、宋朝:

苏轼、、、(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书名世。

三、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要求:

b)

1、分类

(1)按题材不同,可分为、、三大画科。

(2)按表现技法,可分为与。

(3)按作者身份,可分为宫廷画、民间画和文人画(士大夫画)。

2、基本特征

类别

地位

特点

山水画

是中国画的精粹

是山水画的灵魂,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文人画

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创作上强调,追求,融、、、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第3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诗经》、《离骚》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要求:

b)

1、《诗经》

(1)概况: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至约五年间的305首诗歌。

《诗经》分为《》、《》、《》三部分。

(2)特点:

《诗经》的句式以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3)影响:

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离骚》(屈原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概况:

《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楚辞”体代表作。

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充满奇特的幻想。

(2)楚辞特点:

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句式较灵活;在节奏和韵律上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影响:

《离骚》著称于世,人们又称楚辞体为“”。

文学史上常以“风”(指《诗经》)、“骚”并称。

“骚”(浪漫主义)与“风”(现实主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南朝沈约就认为,汉魏以来诗文“莫不同祖”。

二、“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要求:

b)

人物

称号

名篇名句

特点

原因

李白

诗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狂放炽烈,想象丰富,浪漫主义。

处于盛唐时期,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反映。

杜甫

诗圣

“三吏”、“三别”;七律《秋兴八首》、《登高》;五律《春望》、《月夜》等。

凝重沉郁,忧患意识,人道主义,现实主义。

处在唐由盛转衰时代,经历了太多的离乱与漂泊。

三、著名词人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要求:

b)

时代

派别

人物

代表作

特点

北宋

婉约派

柳永

《雨霖铃》

以入词,语言清浅婉约。

豪放派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打破了的界限;词风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南宋

婉约派

李清照

《声声慢》

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豪放派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豪放词派的者。

四、著名元杂剧作家关汉卿(要求:

b)

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创作多部揭露黑暗现实,讴歌反抗精神的高水平剧目,其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五、明清四大长篇小说(要求:

b)

1、背景

(1)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出现了新的景象,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

(2)明代中叶以后,和繁荣,进一步壮大。

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长篇白话小说创作盛况空前。

2、四大长篇小说

作品

作者

成熟时间

体裁特点和价值

《》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最早的长篇章回历史演义小说。

《》

施耐庵

元末明初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

吴承恩

明朝

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神魔小说。

《》

曹雪芹

清朝

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要求:

b)

1、林则徐:

重视收集西方国家信息和情报,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先后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介绍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概况等内容,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志。

《》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这些书籍为当时的斗争提供参考。

2、魏源

(1)著作:

1842年编成《》,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2)思想:

“”。

所谓“”,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所谓“”,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

(3)影响:

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二、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要求:

b)

1、背景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中国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2、代表人物、主要主张

代表人物

著作

主要主张

共同点

康有为

《》

打着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

1、政治上,实行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2、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3、思想上,批判封建君权,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

4、对外关系:

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机。

梁启超

《》

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谭嗣同

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严复

翻译《》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3、影响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①爱国性:

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

②进步性:

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③启蒙性:

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进步思想,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

(2)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第2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要求:

b)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从第二期起,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要求:

b)

指导思想

基本内容

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民主

科学

提倡科学与民主,

反对愚昧与专制。

陈独秀:

①科学与民主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②只有“赛先生”“德先生”,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

③从历史进化观点,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

李大钊:

①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

②指出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其实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陈独秀:

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与民主共和也不相容。

鲁迅:

1918年《》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

《》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三、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要求:

d)

1、性质:

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进步性

(1)思想解放:

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为新思想的发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2)民众觉醒:

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的觉醒。

(3)文化转型:

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的使用就是最显著的一个例子。

3、局限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全面否定和完全肯定。

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附录: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1、第一阶段:

器物层面。

(1)时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变革。

(3)代表——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

(4)指导思想——前者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后者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制度和旧文化的根基没有任何触动。

2、第二阶段:

制度层面。

(1)时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3)代表——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

(4)指导思想——前者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君主立宪;后者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5)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批判。

3、第三阶段:

文化层面。

(1)时间——新文化运动时期。

(2)主要内容——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首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指导思想——前期民主、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5)特点——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核心阶段,但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

4、认识:

①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步步的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逐渐发展的历程相适应。

梁启超概括为“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文化上感觉出”。

陈独秀概括为“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三个阶段。

②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没有走通,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斗争实践后,从西方找到的解决中国问题唯一正确的武器。

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要求:

b)

1、过程

(1)开始介绍:

①1902年,梁启超文章提到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②1906年,朱执信《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2)广泛传播: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3)成为主流: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流。

1919年5月,李大钊发表《》,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影响

(1)马克思主义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要求:

b)

1.提出

(1)1905年8月,孙中山在创建同盟会,提出“,恢复中华,,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2)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解释为主义、主义、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

2、内容

同盟会纲领

三民主义

思想内涵

革命理想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前提:

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民族革命)

独立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核心: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

民主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发展:

具体办法,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核定低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富强

3、意义

(1)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纲领。

(2)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的要求。

(3)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4)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作用(要求:

c)

1、提出:

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

2、内容(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在哪里?

民族主义

突出“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

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明确反帝,主张各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