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0851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docx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docx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

教学目标:

(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3)理解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美政理想及崇高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必修1教材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难度一般的文言文。

但本篇的文本时代久远,生僻字较多,学生在朗读和内容理解上均有不小的难度;诗中作者对自己的美化,片刻的隐退闪念也是学生的认知误区;“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需要点拨。

尤其是“美政”理想的深层内涵的探究理解更是重中之重,需要用心设计问题,层层思考,逐步探究,才能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重点难点:

(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比,象征的写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屈原的“美政”理想与崇高精神的深层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3.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并体会文本大意。

学时重点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学时难点

掌握时代久远的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并体会文本大意。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名言抒情式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世说新语·任诞》之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活动2【讲授】披文入情,整体感知

(一)作家作品: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

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

《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2.《离骚》: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历程的形象纪录,是诗人的自叙诗。

作于被放逐以后。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

 

3.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二)基础积累:

修 姱 :

修洁而美好。

 

羁:

 喻指束缚、约束。

 

谇:

 谏诤。

 

怨:

 恨。

(“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

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

人心。

(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

 突然。

(“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 

忍尤:

忍受强加的罪过;尤:

这里作“罪过”讲。

(“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 

反:

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

忧闷。

 

岌岌:

高耸的样子。

(“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 

陆离:

修长的样子。

(“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 

活动3【活动】诵读感知

诵读感知 :

(一)基础诵读:

1.教师范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节拍 如:

长太息 / 以掩涕兮 余 / 独 / 好修 / 以为常 

虽 / 体解 / 吾 / 犹未变兮 岂 / 余心之 / 可惩 

指导:

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 如:

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顾以游目兮—— 

指导:

“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

 “九死”“体解”

(4)注意感情 

指导:

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

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         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第一遍: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

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

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指导:

“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其他组帮忙回答)

(二)倾情诵读

1.自由上台朗读;

2.集体入情齐读。

活动4【练习】词语注音,夯实基础

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

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偭(miǎn)规矩而改错

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

活动5【测试】掌握断句,准确诵读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3)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4)虽九死/其犹未悔

活动6【作业】巩固训练,熟读成诵

1.《精析精练》中的同步检测;

2.反复自读,熟读成诵。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理解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美政理想及崇高情怀。

 

学时重点:

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比,象征的写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学时难点:

屈原的“美政”理想与崇高精神的深层内涵,结合文本及时代背景理解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矢志不渝的鉴定信念。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人物评价式激情导入

在浩瀚的文学史中屈原一直是一个熠熠生辉的的形象,太史公曾这样评价屈原“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活动2【讲授】批文入情,探究赏析

(一)课文前四句,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追求?

明确:

民生  好修姱

(二)怀有这样高尚的人格追求,在现实中又有这样的遭遇呢?

明确:

遭贬斥受谣诼

1.香草的象征含义:

汉王逸《离骚》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例如: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补充: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2)“美人”自喻:

(汉代)王逸《离骚》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例如: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补充:

班昭在《女诫》中云:

(女)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分析:

思夫——渴望报效;受宠幸——君主重用;受冷落——怀才不遇;

美人迟暮——烈士暮年;薄情——君主梳理;弃妇——排挤打击。

拓展:

  

《宫词》 

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深夜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分析:

在诗中白居易借被遗弃宫女之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未被赏识且被遗弃的苦闷。

思考1: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

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

明确:

君:

浩荡兮    不察民   臣:

背绳墨    竞周容

思考2:

面对这样的遭遇,屈原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

宁溘死  伏清白    悔相道

(四)结束语: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法国作家缪塞

齐读: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一)合作探究: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屈原后悔的是什么?

他真的后悔了吗?

明确:

政治上的进退,不是放弃操守。

(二)讨论:

你怎样看待屈原的怀石投江?

示例:

殿前欢·楚怀王

贯云石(元代)

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

《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

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

为甚不身心放?

沧浪污你,

你污沧浪。

阅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明确:

屈原的“美政”理想:

圣君贤相 举贤授能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三)拓展延伸:

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示?

①身处逆境,坚持操守。

②身陷污浊,洁身自好。

③心系天下,忧国忧民。

④追求真理,矢志不渝。

活动4【练习】随堂训练,象征意义

阅读下面的诗歌,分析诗中所描写事物的特点,并体会其深层内涵。

1.《梅花》

北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爱莲说》中通过事物特点传递深层内涵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通过松柏特点,凸显品格追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5【测试】拓展阅读,美人自喻

“美人”自喻:

1.(汉代)王逸《离骚》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班昭在《女诫》中云:

(女)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女子事夫”与“忠臣事君”有什么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思夫——渴望报效;受宠幸——君主重用;受冷落——怀才不遇;

美人迟暮——烈士暮年;薄情——君主梳理;弃妇——排挤打击。

3.拓展阅读:

                       

《宫词》 

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深夜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分析:

本诗中的女子有什么遭遇和感受?

暗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活动6【作业】拓展训练:

高考链接

(2013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