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0871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

考点12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12古代诗歌阅读

1.(2016·全国卷Ⅰ·T8~9)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重点是景物描写。

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弄清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景,并借助关键词把握其特点,据此回答第一问;然后联系所写景象在结构、思想情感的表达等方面的作用分析用意。

第一、二句写汉江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溃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

这样写为下文情感的抒发蓄势,更能突出赞颂之情。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评分标准】每问3分。

第一问,“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各1分,概括全面得3分。

第二问,只答“为下文做铺垫”,不具体说明,不得分;答出“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得2分,答出“突出诗的主旨”得1分。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借助注释④,读懂用典诗句,进而把握思想感情。

由注释可知用典诗句是指国家安定,天下太平,联系第七、八句能够更加清楚此处表达赞颂之情;联系作者生平和“罢钓竿”,可知此处除赞颂之情外,还有一点才干得不到施展的失落。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评分标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

第一问答出“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即可得2分;第二问答“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类不得分,答出“没有机会施展才干”的可得2分,如再答出“失落”可得3分。

2.(2016·全国卷Ⅱ·T8~9)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御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

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

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阊阖:

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

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曹霸是怎样做到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

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

答案:

第一问: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

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评分标准】第一问3分,答出“如飞龙跃出”得1分,答出“其他人画的马相形失色”得1分,句意通顺1分。

第二问2分,答出“凝神构思,苦心布局”“一气呵成”即可。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意与表现手法的能力。

可以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分析写了画工曹霸哪些方面,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1)一二句写先帝的御马玉花骢,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却各有不同,无一栩栩如生。

为后面描写曹霸画马的过程做铺垫,与曹霸笔下的骏马形成对比,烘托出曹霸画技的高超。

(2)三四句写玉花骢牵至阊阖宫的赤色台阶前,扬首卓立,神气轩昂。

“生长风”写出了真马的雄俊神气,进一步点出要捕捉出此马飞动的神采不易。

(3)五六句写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写生,曹霸当即独运匠心、细心构思,而后淋漓尽致落笔挥洒。

时间之短暂,烘托技艺之高超。

【评分标准】答出铺垫、对比得2分,答出捕捉马的神采的不易得2分,答出时间短,细心构思得2分。

附【诗歌大意】开元时先帝的御马名叫玉花骢(cōng),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

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

皇上命令你展开丝绢准备作画,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

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

3.(2016·全国卷Ⅲ·T8~9)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

古代兵书。

③时髦:

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

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炼字。

首先明确是比较“健”和“弱”、“明”和“昏”,意思截然相反。

炼字讲究字词不离诗句,而且还要考虑诗人在其中寄寓的情感。

答案见仁见智,但必须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案:

观点一:

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

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评分标准】明确态度1分,理由一点2分。

理由阐述若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属比较鉴赏。

通过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比较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

比较鉴赏可以从已知推断未知。

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教材中学过的,情感是壮志未酬的感慨,既然曹诗与其不同,应该是积极乐观的,再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共6分。

若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4.(2016·北京卷·T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7题。

(12分)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①耿:

微明的样子。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第二句开头“往岁”二字点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往事,而末句提到的“新月初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

故A项不正确。

16.“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其表达技巧。

所谓“声色兼备”实为视听结合的手法。

B项中,“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和“雪”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A项中,“歌管”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C项中,“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D项中,“留酸软齿牙”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了视觉。

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注释等来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抓住关键词,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例如两首诗歌都描写了山村的自然风景之美,由此可得出作者对山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然后再根据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联系写作背景分析其不同点。

答案:

(1)相同点:

都描写了山村清幽、寂静、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自然风光,表现作者对山村的喜爱、赞美之情。

(2)不同点:

①《山村》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通过“风送禽语”和“苔侵墨痕”表现山村风光的幽静;《游山西村》除却自然风光外,更侧重描写山村的风土人情和风俗,通过对“箫鼓追随”的春社情景的描写和“衣冠简朴”的村民的描写,表现山村生活的淳朴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②《山村》通过“往岁”和“今夕”的对比表现世事的变换,《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今日之景,同时写景之外还蕴含哲理,表现出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评分标准】相同点内容、情感各1分;不同点每点2分,两首诗歌必须比较。

5.(2016·天津卷·T14)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

请说明理由。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字。

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句意,把握“望”“空”的基本义和语境义,联系语境分析比较其表达效果,明确用哪个更好。

作答时,要先明确用哪个更好,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望”:

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

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评分标准】任选一字加以分析,每点1分。

【规律方法】

“炼字”答题三步走

1.据语境,明词义。

根据所炼字的词性,结合语境,解释其含义(包括表层义与诗境义)。

2.联诗句,析关系。

联系所在具体诗(词)句分析运用的手法,思考诗(词)句与情感表达的关系,与意境营造的关系。

3.立全篇,析情意。

不能囿于诗(词)句本身孤立地分析,要立足全篇分析意境与情感。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查表现手法。

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深入揣摩颔联,分析其具体写了什么内容,所写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没有作者的情感,进而把握其表现手法;由题干要求可知,表现手法不止一种。

分析诗句可知,该联主要写景,落日、鸟、秋原,比较可知:

前二者为动景,后者为静景,动静结合;且由“闲”可知所写的景中包含了作者的感情,寓情于景。

作答时,要先明确手法,然后具体分析手法运用情况。

答案:

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评分标准】答出“动静结合”并简要分析得1分,答出“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并简要分析得2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联系全诗进一步深入理解“闲”字,分析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闲”,可以看出诗中的景、人都能体现出“闲”,之所以能够发现并描写闲景、闲人,源于作者的闲心。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评分标准】答出“闲景、闲人、闲心”得1分,答出“闲境之美、闲适之情”得2分。

6.(2016·山东卷·T四)1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要指出运用了哪种修辞,二要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运用了比拟、排比的修辞手法。

从效果看,比拟手法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风狂雪虐、风雪交加的壮美景色和诗人诗兴随着风雪大发的情景;而排比手法的使用,则描写出诗人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参考答案:

比拟、排比。

(2分)“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

“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情感变化,可以逐句地分析该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串联起来。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情,羁旅之思;“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表现诗人诗兴大发的激动之情;“一笑琅然”表现作者的乐观、旷达、豪放。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情变化是:

孤独寂寞——豪迈旷达。

答案:

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1分)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

(1分)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1分)“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1分)

8.3.(2016·江苏卷·T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及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D项诗句写的是暮春时节的雨,因为“阑珊”意为快要结束,“春意阑珊”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了,而不是D选项所说的“初春”;而且这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透露出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的婉转哀歌,表达的是凄苦之情,并非D选项所说的“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9.(2016·江苏卷·T10、11)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

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0.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

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内容,领略作品艺术效果的能力。

解题时,应先通读文本,理解大意。

本词上阕之大意即如“序”所言,是读《李广传》引发的联想,所以可与此结合起来理解。

此词上阕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

据载:

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还至灞陵亭。

灞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

‘故李将军。

’尉曰: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止广宿亭下。

”开篇至“无言”数句即写此事。

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灞陵尉势利的愤慨。

同时,词中直接用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称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美之情。

一贬一褒,憎爱分明。

又载: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

”“射虎”二句即写此事。

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一响而巨石顿裂,可见箭力之健。

如此健者之李广而惨遭排挤,足见当时朝政之昏暗。

《李将军列传》又载:

“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辛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

苦战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

据此可概括上阕提及的李广的三件事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

第一问:

灞陵受辱亭尉,(1分)射虎中石,(1分)功高难封侯。

(1分)第二问:

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1分)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1分)

11.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题时,应先通读文本,理解大意。

下片首先用杜甫《曲江三章》诗意,而又不尽相同。

作者摘取杜诗而冠以“谁向”,表示自己不想闲话桑麻,了此余生。

“要”字表明愿意追随李广,罢居而不忘骑射,关心国事。

李广后来又被起用,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至于自己呢,则绝不违背坚决抗战的初衷与朝廷中苟安之辈同流合污。

“看”字亦含自明心迹之意。

接着两句借古述今,汉代重视边防,多少人因边功而取得功名,但却还有像李广这样敌人闻而丧胆的“健者”被等闲视之,不得封侯。

回顾自己少年时曾参加农民起义军抗击金兵,但南归以后,虽力主抗战,却被排斥而长期退隐。

那么,自己与李广同一遭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甚”即“为甚”之意,是以设问加强感慨,也在为自己的身世隐隐叹息。

最后暗用苏轼诗意,点出副题咏史旨意。

然后概括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2分)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2分)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2分)

10.[2016·浙江卷·T

(二)]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

宋徽宗年号。

21.(2016·浙江卷·T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