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1023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北京四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北京四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长歌当(dāng)哭阿(ē)谀奉承陈词滥调惩前毙后

B.惩一儆(jìng)百饿殍(piǎo)遍地迭床架屋嗤之以鼻

C.度德量(1iáng)力咄咄(duō)逼人断章取义克敌致胜

D.矫(jiǎo)枉过正金蝉脱壳(qiào)竭泽而渔口蜜腹剑

【答案】D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东北、西北地区一百四十四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B.“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是闪亮的道德坐标,她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最朴素、珍贵的情感,应受到民众的顶礼膜拜。

C.“文房四宝”在岁月的斗转星移中,表现着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D.臣子为了变更不妥当的圣裁,哪怕是为了巩固皇权,也得再三权衡,然后诚惶诚恐地进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B项,顶礼膜拜,比喻降服自我的傲慢,对于真修行的僧人并不需要别人的顶礼,而通过顶礼来表示自心放下自我的一些不良习惯去觉悟佛法。

后形容对人崇拜崇敬到了极点。

多含贬义。

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A项,趁火打劫:

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C项,斗转星移:

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D项,诚惶诚恐:

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讲话和写文章一般不宜把成语用得过多,否则就容易造成成语堆砌的状况,给人矫揉造作之感。

B.话剧《狗儿爷涅槃》突破以往的话剧模式,尤其在舞美艺术上独辟蹊径,堪称新的经典。

C.新版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既增添了许多青春时尚的元素,又保留了“梁祝”爱情传说的古典凄美,一时口碑载道。

D.三年来,我跟四中耳鬓厮磨,一棵树,一片落叶,一间教室都凝聚着感情,都能引发我的情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D项,耳鬓厮磨,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相处亲密。

指的是小儿女之间的爱情。

此处对象不当。

A项,矫揉造作:

 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B独辟蹊径:

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

C项,口碑载道:

 形容群众到处都在称赞。

点睛: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

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

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本题采用的是独立辨析形式,指向明确,所选成语大多取自课内,难度不大。

二、课内文言文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侥幸)

B.族秦者秦也(灭族)

C.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

D.火尚足以明(照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A项,“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意思是“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盼望皇帝能光临宠幸”,“幸”,这里指被宠幸。

5.下列加点词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错误)

④不出,火且尽(将要)

⑤舞幽壑之潜蛟(舞蹈)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

⑦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

⑧迨诸父异爨(等到)

⑨何竟日默默在此(尽、整)

⑩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A.①③⑤⑥B.②④⑦⑧C.④⑥⑧⑩D.⑤⑦⑨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句子是③⑤⑦。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意思是“后世把他传下来的东西弄错、并且连名称也说不出来的”,谬:

动词,弄错。

⑤“舞幽壑之潜蛟”意思是“使幽深的洞穴中潜伏的蛟龙起舞”,“舞”,使动用法,使……起舞。

⑦“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意思是“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时刻在变动,竟然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曾:

竟然。

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被动)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表凭借,用来)

D.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C项,“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句意为“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采取的缘故了”,“以”与“所”连用,构成固定结构“所以”,在三句中“所以”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点睛: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

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

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

7.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孰能讥之乎

C.能以足音辨人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扣弦而歌之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课内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A项,两个“之”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前一个“其”,代词,自己;后一个“其”,语气助语,表反问语气。

C项,前一个“以”,介词,凭借;后一个“以”相当于“而”,表修饰。

D项,前一个“而”表修饰,不译;后一个“而”表并列。

8.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而今安在哉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D.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

例句为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A项,宾语前置句,“安在”是“在安”的倒装。

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

C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D项,没有特殊句式。

故答案应为B项。

三、默写

9.在横线上默写原文。

(1)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2)_______,明月夜,_______。

(苏轼《江城子》)

(3)_______,谁怕?

_______。

(苏轼《定风波》)

(4)长恨此身非我有,_______。

(苏轼《临江仙》)

(5)_______,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6)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7)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

(8)凭谁问,廉颇老矣,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

(9)秦爱纷奢,_______。

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10)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多于周身之帛缕。

(杜牧《阿房宫赋》)

(1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12)_______,诵明月之诗,_______。

(苏轼《赤壁赋》)

(13)白露横江,_______。

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

(苏轼《赤壁赋》)

(1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

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15)_______,用之不竭,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16)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7)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风移影动,_______。

(归有光《项脊轩志》)

【答案】

(1).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料得年年肠断处(3).短松冈(4).竹杖芒鞋轻胜马(5).一蓑烟雨任平生(6).何时忘却营营(7).拣尽寒枝不肯栖(8).了却君王天下事(9).赢得生前身后名(10).烽火扬州路(11).尚能饭否(12).人亦念其家(13).奈何取之尽锱铢(14).多于在瘐之粟粒(15).瓦缝参差(16).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17).举酒属客(18).歌窈窕之章(19).水光接天(20).凌万顷之茫然(21).渺沧海之一粟(22).哀吾生之须臾(23).取之不禁(2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25).于人为可讥(26).而在己为有悔(27).桂影斑驳(28).珊珊可爱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

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

似、肠、冈、杖、芒、蓑、营、拣、栖、赢、烽、锱、铢、粟、缝、递、属、窈、窕、接、凌、顷、茫、渺、沧、哀、须、臾、禁、藏、讥、斑、驳、珊。

四、课外文言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②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④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

“乐哉游乎!

⑤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哺糟啜醨哺:

B.美恶之辨,战乎中辨:

区别

C.岁比不登登:

登高

D.齐桓公之遗烈烈:

功业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美恶横生以修补破败

B.求祸而辞福夏凉而冬温

C.自其内而观之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D.又焉知胜负之所在而忧乐出焉

12.下列划线句子大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如果有值得观赏的地方,那么就都有值得快乐之处。

B.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物有以盖之矣

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

这是外物蒙蔽人呀!

C.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

铲去墙上雕镂的花纹,蔽身于粗陋的屋舍里

D.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13.结合文章第④段,请指出苏轼“超然”的表现,并简要分析。

14.用斜线“/”给下面文段断句。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答案】10.C11.B12.C

13.整理园圃,清扫庭院,修补破败,摘蔬取鱼,酿酒脱粟,表现出很快乐,这是他能超然物外的结果。

14.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解析】

10.试题分析:

C项,结合上下文可知,“岁比不登”意思是“连年收成不好”,“登”的意思应是“丰收”。

点睛: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

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

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

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

推断方法如下:

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并列。

A项前一个“以”介词,因;后一个“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

C项前一个“之”,代词,它;后一个“之”,助词,的。

D项,前一个“焉”,疑问代词,哪里;后一个“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可根据语境大致翻译选项所给句子,然后一一对比选项中给出的相应翻译,找出答案。

C项,“去”是“放弃”的意思;“美”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华美的住宅;“采椽”意思是栎木或柞木椽子,意思是俭朴。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

13.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答出“苏轼‘超然’的表现”,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

解答时可先通读第④段,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即可。

如“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乐哉游乎”,根据这些信息可概括出苏轼“超然”的表现有修补破败,摘蔬取鱼,酿酒脱粟,表现出很快乐等。

1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

所给文段中,“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结构相同,“执笔熟视”“振笔直遂”结构相同,“成竹于胸”“兔起鹘落”“少纵则逝”可根据成语“胸有成竹”“兔起鹘落”“稍纵即逝”推知其含义,根据这些信息右推知文段的含义为:

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根据句意就可正确断句了。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

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

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

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

这是外物蒙蔽人呀!

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

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

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

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

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

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

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

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

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

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

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

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

“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五、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南宋]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

燕兵夜娖②银胡

③,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⑤种树书。

【注】①锦襜突骑:

指锦衣快马。

②娖(chuà):

整顿,整饬。

③胡

(lù):

箭袋。

④金仆姑:

古代有名的箭。

⑤东家:

邻家。

15.请结合上片的具体词句,概括辛弃疾的形象特点。

16.本词下片所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词句分条简析。

【答案】15.

(1)“壮岁旌旗拥万夫”中的“拥万夫”表现了当年辛弃疾的军队的声势浩大(豪壮与有号召力),从“锦襜突骑渡江初”体现了一个英勇果断的将军的形象;

(2)“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中可以看出在这一场势均力敌的的战斗中,将军的勇猛善射,毫不示弱。

16.

(1)《鹧鸪天》下片中“春风不染白髭须”,表达了作者感叹青春已逝;而《永遇乐》中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强调了自己虽然不再青春但依然壮志在胸,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的雄心。

(2)《鹧鸪天》最后两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意为要将曾经的收复中原之志和英勇抗战之策深埋心底,从此致力于居家生计,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一生戎马的自嘲与伤感,对时局的无奈,“却”字又隐含了作者的不甘。

《永遇乐》在回顾时局和批判朝政之后,最后则依然昂扬如旧,虽然年老,但如同历史上的廉颇,依然拥有渴望收拾旧山河的壮志,渴盼着朝廷的重用。

【解析】

15.试题分析: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

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

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

第二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

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

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

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

“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

“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

“汉箭朝飞金仆估”,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

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

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

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点睛: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等。

可单独设题,也可以渗透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考点之中。

解答时要注意以下角度:

①抓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②抓住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③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④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等。

一般的答题步骤为:

①明确形象;(性格特征+身份);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16.试题分析:

本题以对比的方式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回忆命题者引入的诗词的思想情感,然后分析所给诗词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对比找出不同。

本词下片感今,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

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过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

“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

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却没有得到重视。

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

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

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是爱国者共同的悲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三句,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

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

下三句中的“回首”以古喻今,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

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白决心,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三是抒写忧虑。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野姜花

刘墉

(1)童年时离家不过百米就有一条小河,我常趁母亲午睡的时候去河里抓鱼。

先一手拉着河边的野姜花,一手把竹畚箕伸到水里捞。

那些鱼都很小,最大的也不过三公分,藏在畚箕缝里不容易看到,我就把畚箕扣在草地上用力拍,把小鱼【甲】(A.震/B.振)出来,再一条条捡起带回家。

(2)小河是瑠公圳的支流,水势顺着晴雨变化,有时正捞鱼,突然水流变疾,从膝盖一下子淹到腰,幸亏身边有【乙】(A.坚固/B.强韧)的野姜花,我只要抓紧她们的茎叶就能平安。

据说曾有人在台风时落水顺流而下,也是靠着抓住岸边的野姜花,捡回一命。

(3)我常顺便采些姜花带回家,先把一块大石头上的坑洞加满水,再把小鱼放下去,用姜花点缀在四周。

小鱼过不了两个小时就一条条肚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