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1290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docx

《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

南岳总胜集

经名;南岳总胜集。

宋陈田夫撰。

一卷。

底本出处:

《正统这藏》洞玄部记传类。

南岳总胜集

经名;南岳总胜集。

宋陈田夫撰。

一卷。

底本出处:

《正统这藏》洞玄部记传类。

南岳总胜集

真君观

真君观,在铨德观束五十步,即九天南上紫光庆华赤帝太虚之馆,本注生真君庙,在岳祠中各庙门。

唐开元中,司马丞祯上言五岳洞天各有上真所治,不可与血食之神同其飨祀。

圣旨爰创清宫,凡立夏日先斋洁,劫命州官致醮,於是观兼度道士五人焚修。

开元五年明皇制《五灵经》云:

佐治者,有九人。

从吏者,三伯。

余人朔卫,衙官三百,为国家祈真请福之地。

《上真记》云:

太虚真人领南上司命,即赤帝也。

潜山魏君冲为副治

霍山韩君众为佐治

霍林山许君映

丹霍山周君紫阳

金华山黄君初平

南霍山郑君隐

天柱山阮君徽

紫虚元君魏夫人华存

冲寂元君麻姑

右并君佐命之司,昊越楚蜀之地当司察之,淳化中始改为真君观。

祥符中韶赐观额。

开元六年上帝降赐真君驱邪王匕一张,其状类剑,长三尺,阔四寸,玉文如云霞,其端微有锋刃。

玉册。

一道,长一尺余,阔六寸,其篆文曰:

道君之玉册。

有两印,文曰:

三天太上之印,皆篆文。

或日旧本玉册慷在真君臂问,檀香刻此以传於世。

玉玺一枚,方阔五寸,八角其文曰:

注生真君玉印,亦篆文,今悉存焉。

或云是司马天师篆文也。

宋朝降到真君火铃冠一顶,以金裹饰.潜霍二真君玉圭二面并存。

太宗、真宗、仁宗,三圣御书敕黄存焉。

大观二年三月,奉旨建元辰殿,乃集福殿在观中,前有玉清金阙之门,每岁六度生辰及春夏二杞,皆自京降御名词表於此致醮。

每辰焚御香六两,祝圣寿恩赐紫衣一道,实国家祈福之所也。

故江陵公《留题真君观诗》云:

秘殿崔鬼近紫虚,洞天岑寂列真居。

霜毛时下朱陵鹤,金简犹存宛季书。

风拂瑶坛歌羽筛,云归翠岭度飕舆。

竹姻观月空歌裹?

一道寒泉漱碧渠。

衡岳观

衡岳观在紫盖峰南,下紫霄峰前。

晋太康八年,昊人徐灵期新野先生邓郁之,开古王母殿基。

晋怀帝元嘉中,赐额为华薮,至梁改为九真观。

张佐尧《诗略》云:

晋代为华薮,梁朝号九真。

宫门频改额,洞口不移春。

住持周静真,乃武帝之师。

帝心期上善,亲纡黄屋谒此玄都,若轩后之拜崆峒,汉皇之礼河上,异代同时也。

奉敕赐庄田三百户充基业。

至隋大业八年,属唐高祖诏请蔡法寿、李法超二法师主观事焚修,兴行教法。

其衡州府库田畴什物,并赐观资用。

贞观二年,太宗重书额,诏张惠明天师度道士一十九人焚修。

高宗弘道二年,韶叶法善天师,封岳地方四十里充观。

长生之地,禁樵采,断田猎,投龙奠简,以为常典。

开皇中改为衡岳观,后因兵火摧毁。

皇佑初,府主令公重建之。

本朝太宗、真宗、仁宗三圣御书洎金宝牌,每辰焚御香,祝圣寿,亦国家祈福之所。

真宗朝敕差冲靖太师单惟岳住持,提举岳门宫观,兼管火姻。

后奉旨改为甲乙,自兹始也。

故宰相王钦若有《送单大师归岳诗》云:

玉书飕驭降神州,楼观丹台选道流。

岩谷难藏猿鹤性,吟怀终恋水云幽。

晚程冒雪潇湘渡,采药沿溪蚱艋舟。

乍到楚乡应动念,十年人物半沉浮。

宣和六年敕建昊天殿,改赐为铨德观。

紫盖院

紫盖院,去庙北十五里,宝胜寺上,唐传待仙修行处,谭陈二士亦修炼於此。

又有铁瓢仙张白居之。

北入桃源,基址废久,野人居之,上有醮斗坛。

鳌北李生尸解处,下有唐太子击马桩在焉。

圣寿观

圣寿观,去庙北登山七里,唐咸通中建,因问得其名。

旧《记》云:

故灵武卢墦镇黔南日,奏请以旧书堂为观。

六年奏舍庄田屋宇永充观内常住。

今卢公真堂洎殿宇,俨然旧有。

清音阁、选仙亭、迎仙阁、此君阁,层崖峭壁,修竹长松,幽涧清湍,景象奇异。

比之万寿,加之数倍茂密也。

寿涧径观前下合灵涧流注平野。

唐懿禧中,有轩辕弥明隐此年久,后复抱黄洞太平兴国中,有跛仙遇吕洞宾於君山,后亦隐此。

行灵龟吞吐之法,功成回岳麓,自号潇湘子。

尝云:

我爱潇湘境,红尘隔岸除。

南山七十二,惟喜洞真墟。

元佑问常有白鹤柄呜於杉松之上,三日而去。

宣和元年改寿棋。

华盖院

华盖院,昔华盖君修行处。

不显名氏,或云:

古太清观也。

去庙东北十五里,自元阳宫陆上清宫而至。

昔谭峭岩,字景升,居终南山久,着化书,过东昊,见宋齐丘游庐阜,泛潇湘,炼丹於此。

又默希子,不知何氏,居此着《通元经》。

开皇中,有道士昊涵虚,字合灵居之。

风狂,未尝下山,终日沈湎,亦无姻火之具,俗呼为昊揉。

好睡,经旬不食。

常言之:

若要闲即须懒,如葱,即不闲也。

素不攻文,忽作《上升歌》云:

玉皇有诏登仙职,龙吐云兮风着力。

眼前蓦地见楼台,异草奇花不可识。

我向大罗观世界,世界只如指掌大。

当时不为上升忙,一时提向瀛洲卖。

后於清泰二年上升。

又有刻台隐士铁冠先生樊氏,慕合灵之道,常骑白牛访之。

楚王马希范尝师之。

后马希声嗣位,先生不知所之。

上清官

上清宫,去庙束北七里,昊人徐灵期真人修行之所。

徐幼遇神人,授以玄丹之要,含日晖之法,守泥丸之道,服胡麻之饭,故得周游海岳,来往南山,积有年矣。

采访山洞岩谷作《衡岳记》叔其洞府灵异,言紫盖云密二峰,皆高五千余丈。

而云密有禹治水碑,皆蝌蚪之字。

‘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

而紫盖常有鹤集其顶,而神芝灵草生焉。

下有石室,有香炉、杵臼、丹鳌。

祝融峰上有碧玉坛,方五尺,束有紫梨,高三伯余尺,乃夏禹所植,实大如斗,赤如日。

若得食,长生不死。

义熙中,山人潘觉至峰,石裂有物出,如紫泥,香软可食。

觉不知其石髓,竟不食弃去。

勿悟而还,已不见。

此君之所记圣异,又能役使鬼神,降伏龙虎。

以宋元徽元年九月九日、冲真重和元年,徽宗皇帝赐明真洞微真人。

今宫基尚存石碑。

传云:

旧有仙鹦报晓,因吃仙草不死,问有樵人见而不能捕。

大历七年,玄和先生张太空者,李泌之师居之,得道后入元阳宫尸解。

大中元年韩威仪慕真风而居之修行,亦得道。

石室隐真岩

石室隐真岩,在上清元阳之问。

杉松夹道,岩岫惟蓝。

有石室两所,本虎豹之窟。

唐大中元年,刘元靖先生居之。

礼斗步呈,驱逐虎豹,芟除判棘而住。

衡州刺史韩晔舍俸钱为建会真阁。

就岩辟其石室,引泉环流,伐木诛茅,凿其茶鳌,棋局醮坛,药臼盆床,灯具供器,自然生成。

会昌中,诏入内传受法录,封号广成先生,久之乞还山。

大中五年冬十月,有灵鹤屡降,未几去世,闻天乐浮云,及迁神日,惟杖履在。

弟子吕志真得其道。

兵部侍郎萧邺文其碑,吏部侍郎赵橹为传,太子宾客卢墦作石室铭,道士张坚白为内传,今止存内传,洎神道碑在铨德观,今基址尚存。

中宫

中宫,在庙之束北七里,梁天监中建,真人王灵舆修行之所。

王乃晋陵人,幼而颖悟,更不婚宦,勤志於道。

辞别亲友,结庐於五老峰下。

似有所得,忽一夕有神人谓之日:

得道者,若非其地。

如植五谷於沙之问,则不能成子。

虽有飞升之骨,当须福地灵坛乃可以变化。

虽累德以为土地,积功以成羽翼,苟非其地魔壤其功,兹道无由成矣。

灵舆告日:

何地可栖?

神人日:

朱陵之上峰,紫盖之邻岫,可以冲天矣。

遂自庐阜迁居南岳之中宫修行一十二年,道成,复迁於朱陵之束。

朝斗炼真以天监十三年七月十二日冲举。

重和元年,徽宗皇帝赐号通微集虚真人。

又唐天宝初,董奉先居之,修九华丹法而得道,久於衡阳,栖朱陵之后洞。

元和中,冯惟良亦修行於此。

本传并具下卷。

又唐大历中,李德林先生修行得道,宫已废久。

元阳官

元阳宫,在庙之东北,登山五里,与上清中宫如鼎峙。

晋大始中,陈真人讳兴明修行之所。

真人少游名山,因访真边於天柱峰上,遇一神人,年十八九,自云:

吾历行四海,度有志之士,世人修道暂能精专,中道而废,不至勤久。

何得擢形云天飞神霄,衢汝之精功,亦可佳也。

第勿退转,何虑不列名金阙玉堂。

前苦后乐者,苦则有极,乐则无沙穷。

何者?

休谷幽栖,禽畜为倡,饥渴必至。

寒暑辛勤,割世离荣,辞亲舍爱,可谓苦矣。

寿同天地,变化无穷,策空乘虚,坐生羽翼,可谓乐也。

得不勉於修励乎?

兴明拜手日:

永佩圣言,毕至於道,不敢怠忽也。

遂授明镜之道,修之十有八年。

二仙降而告之日:

吾昔授子之至道,果能勤行。

今则登蹑九天,游宴八海,积功之报也。

前苦后乐,今子至矣。

以晋太康元年三月初一日,姻霞远室,天乐游空,山河肃清,来往观之,惟有空室。

至於鹦犬,悉皆腾举。

重和元年,徽宗皇帝赐号致虚守静真人。

又唐有张玄和先生居之。

德宗御词赐之云:

夫至道无名、强假名而崇道,至真无缢,必求缢以明真。

惟其可称实在全德。

故南岳元阳宫道士张太虚混元育粹,玄之又玄。

炼骨三清,存神八景,衡峰养德,时近百年。

依罔象以冥搜,挟鸿蒙而冲用。

栖迟浩黑,太苦真形,顷在先皇敕崇道妙望乎。

玄鹤之驾,锡以紫霓之裳,我有辅臣格言,高躅永怀,仙子恨不同时。

聊伸嘉尚之情,式降昭旌之命,策名表德,庶永无穷,可赠玄和先生。

贞元四年六月十三日下后,尸解於灵隐峰。

其官本朝淳化天圣政和三经修茸,宣和元年改赐崇明观,观后三里有伏虎岩。

田真院

田真院,在元阳官东南二里,唐宝历中建。

绿筠苍松,前后掩映三清并石像。

殿北百余步有小严,田先生常憩於此。

岩上有一松树,号华盖松。

根柯盘曲,枝干左细。

如华盖岩,周回虽广,一株尽蔽之。

开皇时田良逸,名虚应,齐国人。

侍亲自攸县迁,居南岳喜阳峰,后躬耕货薪以侍母,夜即独坐岩中。

一日放志游五峰,见何尊师而问道。

其母晒衣於山北,闻儿远适,速往追之。

不及复回,衣已化为石。

至今数百年,衣色不改,素洁如初。

下有小岩,母常憩此,经日而坐,常服黑臧食,母既坐亡。

其志愈坚,后遇薛季昌而传法,束入天台,不复出。

宪宗诏,不起。

后尸解。

本朝宣政闻值回禄,止存石三清。

绍兴问复建小殿,有道人焚修,至今不绝。

北帝院

北帝院,在铨德观后半里,修竹长松,前后茂密。

梁天监末,女冠徐练师居之修行而得道。

贞观末,张惠明再修,遇南岳石英夫人传道,行抱一三五混合之法而后尸解。

又有李思慕居之得道。

宋太平兴国中赐额,近废。

凌虚官

凌虚宫,在庙之束,登山八里,华盖峰南下。

唐天宝初建。

薛练师,名季昌庵居处。

明皇诏住九真降圣观、进江《道德经》撰《玄微论》,御书批答凡十数次,后辞荣宠,乞回草庐。

一日谓门人日:

今夕天气异常,吾当有所适。

遂凌虚而去。

后有华幽栖自西蜀游,二十四治历荆渚沂潇湘礼,赤君於此修真,晦其名氏,於五峰之下石台上注《灵宝经》。

台上姻云如香姻缭绕,而起注经罢,姻亦自无。

感格如是,因名天香台,后尸解。

会昌中,周混污自九真来居之,后得道为大罗观主。

宫前有自然石坛醮器,并生成试剑石、浴丹泉。

绍兴末移於山下,开创仅五七分而未周备。

洞灵官

洞灵宫,去庙东北,登山十八里,紫盖峰东下,昔束晋末邓欲之,字颜达居。

洞灵台诵经遇魏夫人,传法行之而得道,系二十五洞灵源福地。

古诗云:

洞灵源接洞阳天,瘦壑危峰土绛姻。

曾踏落花听玉籁,赤松坛畔鹤呜泉。

宫建自李俊氏,天师居之得道。

昔有彭蔡二真隐此。

唐末有聂师道遇之。

今有桃林,左右荼园橘柚所在。

宫前旧有古枫一株,端耸数丈,根脚隆起,蟠结成一巨龟,首尾足甲,显然如活观者,畏惮其宫宇庵居。

自五代拨乱,尽罹回禄,山颇虚迥。

本朝大观末,有中贵王门司拾金帛重建,官殿庙麻,迄今一新。

住庵隐逸者,亦不喊旧。

东北有桃花源、鹤呜泉,皆游人罕至。

西岸上有刻张元化《还丹赋》。

下有洗药池,束有朝斗坛。

招仙观

招仙观,在庙东八里。

《旧记》云:

启基刘宗卜字萧齐。

又记云一.晋咸亨中建。

昔张真人,讳昙要居之。

精思感通天真密降,传内养元和默朝大帝之道,行之十二年,神游太空而朝皇极。

大帝赐以琼实琅膏混神合景之液,饵之,变化莫测,神用无方以齐。

延兴元年七月初三日,忽然雷吼,天地震动,俄有鸾鹤丹韶,迎之升天。

重和元年,徽宗皇帝赐号葆光袭明真人。

贞观二年,有庐陵萧法师,讳灵护来居之。

化黄白术外斋之,修其观宇,五年建寻真阁,六年壬辰於桂州铸铜钟一口,重五百斤。

归观凡五更,不敢扣击,盖惊地府阴神之怒也。

然后炼丹於山北,凡经三炼方成,服之。

於弘道二年中秋尸解。

元和之末,有许碏者自峨媚而来,题记于梁上。

常大醉长歌,歌中洎题记处,尝有寻偃月子之句,竟不知偃月是何物。

又届题於堂壁,其末句云:

邓通饥死严陵贫,帝王岂是无力人。

丈夫未达莫自亲,攀龙附翼损精神。

端拱末五更初,忽闻钟声,众皆惊讶,晓而视之,钟破裂。

不旬日有一道人,布衣缢缕,自云能补钟,但需数千斤火。

於是烧炭锻钟,道人以掌心镕铜汁就其裂处模之,其经焰自暗,众视之而惮。

道人入溪洗手,忽失所在。

其钟至今有手模之迩。

此实灵异。

又唐末聂师道访彭蔡三真,仁宗朝有卷素先生奉旨来住,久之入衡岳观,后尸解。

宣政问有逸人昊承远慕其风而建养素轩观。

旧有遥碧阁、竞秀亭、朝天坛。

北二里有雪浪亭,洞真涧,瀑布自洞而出,巨石横峻。

当石崖之上有一石,沼围若锅釜之状,可广丈余,深不可究。

一脉飞下,如纹帘,号朱陵洞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也。

又有石井,下直无底,通彻四门。

涧流仅二十里,成此悬注,从初溪至中潭,凡九仞。

自中潭下入谷十有八仞,有冥蟠壁,面阔四席,涛雪腾飞,雷雨骤下。

虽天台峨媚不及此势也。

下有投龙潭,国家修醮毕,投金龙於此。

石坛微开,闻天乐之声。

放兰歇有水帘洞诗,中一联云:

开元投金龙,水底闻天钧是也。

若游人诚心洁志,瞻视而窥之微芒,见金床玉机。

至道问有孕妇触之,石崖渐合,一无所睹。

往来留咏,集然盈壁。

独庐陵李元辅一篇超越伦辈,诗云..一片桂苍崖,分明不惹埃。

蹙成珠颗白,垂下玉绳来。

野鸶飞难入,山风卷不开。

声声去朝海,无意峦岩限。

句清格健,观者叹伏。

政和元年十月,建安张徽言领漕本路按部自湘潭趁岳祠,未至三四里,问睹道左松萝蓊尉,中有高门宏丽,朱书大榜日;朱陵。

宫门内楼阁,隐然一人立闽问,若有所伺。

时以日反,未暇游观,意俟他日也。

二年九月初五日,自衡州回宿胜业禅寺,语住持,僧景襄日:

来早同为朱陵之游。

襄日:

此寺之束有招仙观,观后有朱陵洞。

予谓去岁尝过朱陵官,见高门大榜,朱字盈尺,恨未之游。

今者之来,深有意焉。

翌旦,同诣招仙观,经历向所见处,了无所有,惟空山而已。

比至朱陵洞,回面石壁瀑布中住,亦无屋宇。

询之,道流云,素无此宫,亦无此门。

异、哉,乃天台大,方广崇山,圣竹林寺,与此类。

馒书以识之,后住持道士王元洞建望仙亭,於见处立宫门。

县尉钱景衡书朱陵宫三字,以朱填之为榜。

后创望倦桥观有铜像保生天尊。

晋咸亨中,铸石像老君并侍从,并同时而建。

旧观在洞口,唐末迁出,就老君殿别塑元始玉宸共为一殿以奉香火。

或云:

唐以遵奉玄元为圣祖,故建玉宸居右也。

宣和元年改赐今额。

九真观

九真观,在庙束十里。

《旧记》云:

晋太康中新野先生建。

天卧初有张如珍真人居之。

张乃先生乡人也。

幼而少语,淡泊不群。

壮岁幽栖而宿禀灵骨,遇神人降於岩室,传明镜洞鉴之道,使其修之日:

夫烛物理者,天也。

鉴物形者,道也。

天之道以清镜之道以明审,而无差形,定於此物应於彼。

故川岳之状,鬼神之情,无所逃而隐也。

天以清而容万物,水以澄而鉴众形。

若修天清镜明澄心静神而得内外洞彻,则至道成矣。

倘外役於物,内劳於神,神心昏浊,不能澄清,则去道远矣。

此法吾昔受之於长桑公子,长桑公子受之於太微天帝。

君所得之,能洞达玄通,遐照八极。

夫洞真法,中有四规之道,依四时而行,亦与此同体矣。

古人所谓虚其室,白自生,定其心,道自至,信矣哉。

如珍修之九年,彻视千里无一物可隐。

以梁天监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君独游山,三日不返,弟子求之而君方衣仙衣,驾云舆箫鼓拥之,缥缈而升天。

重和元年,徽宗皇帝赐号全真达道真人。

开元初,司马承祯,字子微自海山乘柠炼真南岳,结庵於观北一里,目之白云。

丞相张九龄屡谒之,明皇令弟承樟诏之、较正《道德经》深加礼待,呼为道兄。

凡是观中供养,金银器皿,悉归降赐,自御扎批答表书,往来不绝。

天宝初,蜀人薛季昌,昔在峨媚山注《道德经》二卷,后隐居衡岳首华盖峰,撰《玄微论》三卷并《大道颂》一首。

乃注得同马弟子王仙娇写进,上诏住降真观,供器御书,批答不绝。

及於九真观奉造圣祖天道玄元皇帝圣像一铺,十三事,通光,座高一丈七尺,经六伯七十卷。

仙娇乃本观道童,性好淡泊,因看《列仙传》有物外操。

尝谓五千言外皆土梗耳。

携岳中茶入京师教化,尝於城门内施茶。

忽一日遇高力士,见而异之,问所来,答是南岳山九真观道童,为殿宇颓毁,特将茶来恭化施主。

力士喜其言,因闻明皇宣见,帝喜,清秀,问曰:

卿有愿否?

对日:

愿郁郁家国盛,济济经道兴。

帝喜,令拜司马先生为师,於内殿披戴,厚赐回山,夜梦感真人陈少微而得道要,再命侍司马先生来王屋,久之奏云:

尊师以开元二十三年仙化,云请收南岳旧居为观。

蒙圣恩书额,诏薛季昌住持。

降圣观,宣赐圣像供器。

天宝十二年,复令衡州铸铜钟一口,降赐观中,音韵振远,彻於霄汉。

重四千斤,上刻是明皇帝号,御制铭日:

铸於郡,悬於观,天长地久,福无算。

骠骑吏大将军高力士监铸。

此真岳中之石器也。

后乾元三年二月,值兵火罹乱,焚荡罄然,铁石镕裂,惟有此钟,岂非愿力而至於是哉。

咸通年,王固节道行超伦,一方仰慕,营茸一新。

阐教谈经,学者如市。

奉诏归北岳,封总大师。

又元佑问,其钟忽不见数日,一日得之於观前塘中,苔藓所渍,钟顶上龙,折其右足,复致於楼上。

传云:

与青草渡龙斗。

今观后有龙实岭,观一里有武林。

谢先生再茸白云庵而居,尝与曹道冲为诗琴之友,道冲有诗云:

桃源洞口武林人,跳出红尘二十春。

但喜白云深有趣,不知青眼近来亲。

丹砂已向坤炉伏,玉液先从坎鼎烹。

活计一张焦尾外,碧坛三尺礼南辰。

西有王氏药寮,王住,久迁灵岩,就云龙峰尸解。

观北隅五十步有寿山亭,亭下有白龟泉,即南山第一泉也。

其泉自崖窦迸出,青沘甘冽,其色早晚两变,虽南山名泉无逮此者。

饮之无疾而寿,中有白龟,大如钱,白如玉,隐於石宝之问,人罕得见。

遇之者,吉祥而延寿。

传云:

龟出仙来,龟隐仙去。

题诗亦众,惟野人皇甫换云:

灵台尘不止,尘止非灵台。

爱此一泓水,曾栖灵物来。

愚近岁卜庵於此。

泉之北山相去五里,因采药尝憩此亭,每欣叹其异,云:

寥寥宇宙之中,凡真仙隐化於白龟者,计此乃三处也。

愚自谓年秋栖於是山,为终焉之计。

凡三徙其屋至朱陵之束,芟王氏旧药圃而住。

适与此泉为邻,非偶然耳。

因成一绝,馒书之於此:

天下白龟三处显,怡山少室寿仙亭。

我今卜筑南山顶,得尔为邻祝圣龄。

观有九仙阁,阁后旧有琅瑛阁,重和元年改赐今额寿宁。

降圣观

降坚观,在九真观一里,旧号白云庵,司马子微修行处。

因弟子王仙娇奏请以先师庵为观,蒙降额,新篆,劲九真观薛季昌兼住持。

九仙官

九仙宫,在庙东十二里,梁天监中建。

昔王灵舆自中宫炼行,既周冲寂之后迁於此。

朝斗思微。

一日,天真迎之。

又有邓郁之,南阳新野人也。

幼梦一乌吐印与之。

自是人闻有疾,以印治救,永为符章,病者自愈。

后与徐灵期结方外友,周游名山,寻访上士,遇至人传金鼎大龙之术,於宋元徽二年徐既上升,郁之隐洞门。

久之,乃徘徊湖外,洞天福地,无不遍历。

所患丹材,无力可置。

因有司奏少微见南楚,武帝劫监军采访诏之便殿,问所修,日:

贫道修炼金液而缺丹材。

帝赐金帛,许於南岳洞真福地,选其幽胜,置上中下三宫以修内外丹。

一夕,神人谓之日:

大洞之邻,乃招福之乡,延生之里,善记勿忘。

后君丹成,复迁紫盖之束。

以梁天监末十二月十三日,有八真人乘羽盖云车降於室中,即前得道者,八真人也。

於是就自然石坛升天。

重和元年徽宗皇帝赐号超真集妙真人。

唐咸通九年,衡州刺史张观具奏置观额。

十年十月救下宜依所奏。

又开元中,明皇诏赐宸篆云:

紫盖峰石坛九仙宫,昔贤曾咏九仙官,其略云..一峰鳞次开一观,片石明来会九仙。

宝牌尚记明皇篆,灵梦尝闻御史传。

又景佑中,故观文殿学士孙沔为御史,上问事作旨,贬永州,梦道士以田为托,后徙潭州,因祀岳,因以物色求所梦,乃得王君之像于九仙宫。

遂檄县钩括其宫田,果为邻观侵佃。

宣和元年改赐今额,后有大洞,令呼前洞者是也。

丹霞庵基。

光天观

光天观,在庙北,登山三十五里。

按《福地志》云:

系二十二光天坛福地。

洞渊集诗云:

太极分形状若坛,白云深锁路孱岩。

兀然万古含春色,光照吾皇祝寿山。

安宝观

安宝观在庙西北,登山三十五里,乃传待仙以木钻钻石获天书处。

林木茂密,今已废久。

寻真观

寻真观,去庙九十里,在衡阳城北。

观镇大江,有石鼓,后洞是朱陵之西门,乃唐白真人董练师飞升羽化之地。

仙人石恪有送殿,直雷承昊奉命,衡阳诗全篇云:

衡阳去此正三千,一路程途甚坦然。

深邃门墙三楚外,清风池绾五峰前。

西边市井来商客,东疑汀洲簇钓船。

公退只应无别事,朱陵后洞访神仙。

按湘川记此石鼓有时自呜,则兵革起。

或云卢龙推鼓入潭.中。

卢龙名字未详,今验以鼓,亦云是卢龙庙,不知立时年代。

至龙翔元年八月,劝使道士郭行真醮岳,因毁庙,不祀。

从此之后为郡人灾患,今时百姓重祠之。

至贞观五年,故齐相公於此山头建合江亭。

唐杜荀鹤有《题寻真观诗》云:

寂寂白云门,寻真不遇真。

柢应松上鹤,便是洞中人。

药圃花香异,泉沙鹿迹新。

题诗留姓字,他日此相亲。

又大中祥符年,有桂林栖霞洞畅玄先生石仲元,字庆宗住持,道行超伦,诗材振楚,经营一新,重建白云轩,下瞰青草渡,前有白云堂、白云池。

愚自绍兴丙寅度夏,於是堂亦留四十字,虽不足以髻霏其前贤,但识朱陵之事。

尔诗云:

我爱潇湘境,观对潇湘门朱陵后洞天。

白云堂裹客,青草渡头眠。

小艇牵红鲤,幽池种白莲。

颐真堪此地,风月两依然。

普贤观

普贤观,在晌蝼峰南,下当衡阳道左。

齐永明中道士许嗣先张志昙开山,至梁周静真住持,武帝师之,云水奔赓,俱是海上奇人。

讲堂如市,不虚过日。

帝赐名普贤。

至唐陈法明先生居之修行。

因献麟得中,召入内,不受荣宠,乞还山,封悟真先生。

玉清观

玉清观,在石凛峰南,去庙登山一十五里。

齐永兴初建。

陈真人讳惠度,颖川人也。

初居茅山,采灵异草药,货之,饮酒不食。

仅数年,南游挑两岌,尽是金石之类。

至南岳,选其幽胜,乃告天而盟,炼丹探夜,被鬼所扰,三揭丹炉,运石摧压,唯冥心蟠。

石上诵《黄庭经》,《佩五岳真形图》,其志愈恪。

阴有感道,力潜扶获擒魑魅,妖氛尽散,其鬼战栗悲号,真人复令坚石,誓免戮鬼形,远逐他界。

后丹成,光气满山,明彻远近,后服之。

以永明三年五月十三日冲天。

重和元年徽宗皇帝赐号冲虚元妙真人。

今观基顶有丹台、鬼栽石、雷驰风穴、诵经坛、丹泉。

近代有僧於观基创寺号光明,不久复废。

宋朝乾道中。

有道士邓时永、道人黄守正二人,发心开山,代木芟茅,慕化贤善之士,新创殿宇,祈雨禳灾,皆有感格。

野人庵居重洽道化。

洞阳宫

洞阳宫,在石凛峰西北,乃施真人伏鬼会真之所。

唐陈法明应诏回,於此峰下开岩建坛,山神为之阴助,南望云阳,日一夕朝真诵洞经。

后服丹而玄化,今尚存基二旧亦有庵宇。

洞门观

洞门观,在石凛峰西,石榴峰南,下去庙二十里。

昔施真人,讳存,自号胡浮先生,或云婉盆子师黄卢子得三皇内文,役御虎豹之术,遁变化景之法。

或隐或显数百年,慕石凛洞门是吾冲真之地乃居之。

又於峰西石室造阁,一旦空十余丈。

出乘白豹,即迎之海岳神仙,时来聚会。

里域有景慕之者,罕得亲近。

以晋永康元年四月七日乘豹升天。

重和元年,徽宗皇帝赐号冲和见素真人。

又有蜀人李昌利先生栖隐数年而游天宝洞。

今但有控豹岩余基见存。

唐张九龄游洞门题陈氏丹台诗云:

鸡头西畔便门开,陈氏丹升劫仞台。

挽鬼昔年诚誓否,至今犹说鬼肩裁。

太平观

太平观,去庙西二十五里,瀑布山下。

齐福伯玉诵《太平经》兼行太平之道,奉劫建太平观,今废久,旧亦有庵宇。

西台观

西台观,在岫峰西北。

传云:

周穆王所建。

陈改为太初观。

又云:

后为寺,亦废久。

紫虚阁

紫虚阁,去庙西三里,在天柱峰南下。

唐天宝年建。

马氏据湖湘复重修茸。

至本朝天圣中得旨再修,前后止号魏阁。

景佑中赐紫虚元君之阁六字为额,兼赐纬褕之服并钱,置田以赡道众。

政和五年,改黄庭观。

阁下有石坛,《旧记》云:

夫人昔自抚州乘之飞至此。

《湘中记》云:

坛高丈余,昔元君飕轮之所憩。

杜天师拾遗云:

夫人坛是一巨石,方丈余。

其上阔员,其下尖浮,寄他石之上,凡一人试手推即动,或人多致力即歧然不动。

游人至洁,焚香以一指轻点之即微动。

今抚州山有穴,深广状斯石也。

或云冲寂元君麻姑送夫人乘云至此,蕾买遂化为石也。

一云麻姑石在观之西山上。

按《内传》:

夫人姓魏,讳华存,字贤安,任城人,即晋武帝左仆射魏舒之女,封上真司命紫虚元君之职。

又加名山之封位约诸侯冲寂元君麻姑大仙为其佐治。

今阁上亦有麻姑像与夫人并列。

晋咸和四年,太乙元君乘飕输迎之升天。

其有灵文秘要百余卷,藏之於龙真涧石岩中,今呼为灵书岩。

时有老叟庞氏礼告日:

愿守灵坛,得听法语。

大仙叱日:

腥秽畜类,故疠境域之民乎,取剑斩之,遂走潜於西涧,今龙真涧。

宋开宝中有阁主道士率子兼得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