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1314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docx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docx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

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

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

接着进一步提问:

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

教师总结为:

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

得出结论:

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

可列举的史实有:

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那么,新中国开拓了怎样的外交新局面?

有人说外交是一种政治智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吧!

  

(二)让学生快速阅读本节内容,包括小字部分及黑体字的材料,然后回答一组题目。

  第一组题目:

  、

  本节课提中的时间限定“建国初期”是指1949年到1955年。

  2、在建国第一年里,有17个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3、规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的文件是《共同纲领》,它是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4、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四项基本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团结世界人民”

  积极争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

  巩固发展和平力量,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第二组题目:

  、

  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

  2、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

  

(1)有利条件:

①资本主义体系被严重削弱。

②社会主义超出一个国家的范畴,形成了一个世界体系。

③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

  

(2)不利条件:

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顽固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严重威胁着中国和亚洲的和平与安全。

  第三组题目:

  、

  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

  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时间

  成就

  意义

  949.10—1950.10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955年

  参加万隆会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第四组题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原则是

  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周恩来在1953年的中印谈判中首次提出的。

  4、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异”是指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

  (三)学生讨论,解答问题。

  、与旧中国外交比较,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提示学生从政权性质、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国际环境、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这几个方面来考虑)

  分析总结:

  

(1)、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2)、《共同纲领》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外交政策的原则,体现了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

为了保障本国的独立、自由、和领土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3)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

  (4)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个体系;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赢得了民族独立。

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5)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

  启示: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由政权的性质、国家利益、国际环境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

  2、建国初期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如何评价?

  分析总结:

  

(1)原因:

①由社会制度决定:

要么走社会主义道路,联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要么走资本主义道路,依附于帝国主义阵营;中间道路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方案早已被中国的历史所淘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又决定了胜利后必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这种社会制度上的倾向性,决定了新中国外交战略上的倾向性,必然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由建国初期的安全和建设的客观要求决定;新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中国共产党首要的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又无经济建设经验,而且需要有稳定的和平环境,而新中国诞生后,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有可能进行武装干涉。

这些情况便决定了中国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方面获得援助的必要性。

没有这种国际援助,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不能巩固。

这是新中国安全和建设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面对美苏对峙的态势,要获得强有力的国际援助,必须表示明朗的外交态度。

③由中国与美苏的关系决定:

建国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是严峻的。

美国采取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除支持国民党蒋介石盘踞台湾,阻止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外;还入侵朝鲜,扬言要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并干涉印度支那国家内政,支持法国殖民主义者镇压印度支那人民,对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面对来自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印度支那半岛三个方面的战争威胁,新中国必须在国际上寻找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又要广交朋友,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以免受制于人。

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奉行共同的意识形态,自建党以来一直在外交上采取与苏友好的立场。

北伐战争时,苏联是当时唯一援助中国解放战争的国家。

苏联又是第一个援助中国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国家。

  

(2)含义:

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倒向苏联一边,或是与美的绝对对抗。

事实上,中国在联苏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在抗美时,也存在一定条件下讲和的一面。

  (3)评价:

积极: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会处于孤立境地。

消极:

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由于明确了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对外关系上就不可能不受该阵营的制约,所以在独立自主的行动上多少受到限制。

在实施过程中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3、你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

为什么?

  分析总结:

  

(1)建立平等,互利的,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外交关系才可以持久。

  

(2)关系: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必备条件、基础、核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

  平等互利——共处的条件;

  和平共处——出发点和结果

  (3)意义:

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例如,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遭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在朝核问题上,正是因为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对话代替对抗,不干涉朝鲜内政,所以在六方会谈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

  (四)小结:

  补充: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在正确的外交政策和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开拓了一系列的外交新局面,使我们通过外交,看到了新中国的前途、光明和未来。

  (五)作业:

  课后练习题。

  预习第二节内容,整体感知新中国的外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