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1464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腾冲八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

语文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

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

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

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

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

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

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激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

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

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

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

如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

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

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在笔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具体阐述文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垫。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B.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的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远眺华不注

①济南北,历城界,黄河南,一山奇崛,名曰华不注。

②尽管我在济南度过几年大学时光,很惭愧,对华不注知之甚晚。

甚至在毕业那年听孔孚老师讲座之前,竟未闻之。

③记得当年孔孚先生仙风道骨,洒脱且从容,那次讲座中,他以曲阜乡音吟诵了他的几首诗,深远渺然。

其中最为得意的一首是《飞雪中远眺华不注》:

④它是孤独的/在铅色的穹庐之下/几十亿年/仍是一个骨朵/雪落着/看/它在使劲开!

⑤华不注,山名取自《诗经·小雅·棠棣》,诗曰: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

”“华”同“花”,“鄂不”即花蒂。

山名“华不注”,俗名花骨朵。

⑥多年来,每每忆起那首短诗,就为先生的诗意奇思讶然,宏旷的时间,苍远的空间,尽在寥寥数笔之间。

铅色穹庐大雪纷落的背景中,华不注山就像一个含苞的花骨朵,它在使劲开。

巨大的动感与画面感扑面而来,逶迤跌宕。

华不注,一个天地间经年的花骨朵,第一次开放在心神之内。

而先生赋予此山“孤独”的蕴意,“使劲开”的意象,或正于隐秘间道出华不注的精神指向。

⑦是的,那山是孤独的。

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

⑧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它曾不吝赞美:

“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

”可以想见,在华北平原广阔旷野中,视野所及,一马平川,蓦地,视线被己崭绝孤峙的存在所挡,一座孤峰拔地而起,似一颗虎牙凌霄,若一弯翠黛蹙聚,这才引得年轻的地理学家惊叹赞美,诉诸笔端。

⑨那年,李白器宇轩昂,飘然至齐鲁,留下名篇《昔我游齐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诗仙酣游山东一回,华不注怎样的场景,激起了诗人的浪漫诗思?

骑白鹿,挟青龙,够奇幻,够威风。

⑩李白的神思自是苍龙入穹无从追证,留下的华不注诗却因而有了仙意奇思。

被赋予灵魂的华不注不仅化入诗词经典,而且进入了名画宝藏。

⑪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打开卷幅,但见画面一片辽阔的绚烂:

树木繁盛,房舍掩映,河流蜿蜒,渔舟往复,在远处,有两山遥相对应,左山方圆,右峰高耸,分外醒目。

细品此画,洋溢着高逸名士之风,散逸文人之气,好山好水、半渔半樵的隐逸之心,呼之欲出。

⑫画中右手那座平地而起、奇绝峻拔者,即是华不注。

⑬原来赵孟頫仕元后,曾在济南为官三年有余。

他罢官回到故乡浙江湖州后,曾向祖籍济南的老友、词人周密叙说济南山水之奇。

周密一生虽未到过济南,却对祖籍充满深情,他自号为华不注山人,足见其情志。

赵孟頫的介绍更激起周密对故里的向往,便请赵孟頫作画一抒心怀,于是便有了这幅名画的诞生。

⑭去年夏天,我因一机缘回到济南。

⑮车过历城,得以于多年后远眺华不注。

浩浩平原之上,华不注峰孤峻秀,一派昂然大气。

据考证,汉代中期因黄河改道造成支流灌注,济水泛滥,华不注周围形成湖泊。

至唐称莲水湖,其时稻溪迴还,芦荡轻摇,水村渔舍,仿若江南,远望华不注,恰如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枝荷花。

到了金代,元好问曾到济南一咏华不注“华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可见山湖相映之美。

至明朝,亢思谦写《续游华不注峰记》时,欲抵山下已须舍舟而行。

到清代,全祖望游华不注,周围已是莽然田舍。

后康有为来登华不注,大赞“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但华不注周围早已不复昔日山光水色,“含笑凌倒景”的情景只能在古诗中寻找矣!

⑯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

⑰华不注是“忠文化”的见证者。

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齐晋两国交战,齐顷公亲率大军在“鞍”与晋军决战。

齐顷公自信满满,声称“灭此而朝食”,甚至未给战马披挂铠甲就参战,结果齐师大败,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

危急关头,大臣逄丑父果断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的华泉取水,齐顷公方免罹难。

以此,丑父冒着生命危险忠心救主的事迹载入典籍。

以致宋代大文学家曾巩来游时,挥就一首《华不注山》:

“高标特丬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

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

”为丑

父事迹不被彰显而愤愤不平。

而清代赵执信来到华不注,也深深缅怀丑父之人格:

“欲寻丑父易位处,华泉之水今独清。

⑱华不注山下,也曾掩埋着另一个高贵的灵魂。

⑲元邵显祖《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记载,闵子骞最早葬于华不注山下。

如果说逢丑父树立了忠的典范,闵子骞则书写了孝的传说。

⑳小时候,就常听妈妈讲起鞭打芦花的故事。

相传闵子骞的继母为孩子做冬衣,给亲生儿子的棉衣里絮棉花,给闵子骞棉衣里装的却是芦花。

某日,子骞和弟弟随父乘车出门,途中风雪大作,弟弟眉开眼笑赏景为乐,子骞则蜷坐一团瑟瑟发抖。

其父疑其作状,恨其不争,怒用鞭打,袄烂花飞,其父这才知真相,立即赶车返家,愤然休妻。

子骞跪求父亲: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

”小时听完故事,很是恨骞父糊涂粗暴,也对闵子骞的行为很不理解。

如今思之,与其说子骞因孝道而闻名,毋宁说是他的宽厚与善良感动了世人。

这一忠一孝,让这座山有了人的温度。

岁月如风,斯年远去,华不注不语,默默矗立在齐鲁大地的烈阳里。

其实,山水最终是活在文化里,活在人的情感里的。

我的心中,正扬起一场大雪,雪中的华不注,苍然盛放。

(取材于《人民日报》李一鸣同名散文,有删改

4.闵子骞是儒家孝文化的典型代表,《论语》中孔子也曾多次谈及“孝”。

对以下四句话中关于“孝”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①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②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③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④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A.第①句中,孔子认为要做到孝,应当不违背礼节。

父母活着,要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B.第②句中,孔子认为子女不能不知道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父母的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其高寿而有所恐惧。

C.第③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不应只停留在赡养层面,还应当事之以敬,用心孝敬父母,严肃恭敬。

D.第④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待父母要有好脸色很难,能做到有事时帮父母完成,有酒食的时候让年长的人吃,这样就可以了。

5.第⑦段中作者说“那山是孤独的。

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结合文本分析,其中“孤独的”与“开放过、灿烂过”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6.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为何以“远眺华不注”为题?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近年来中国对美国的货物出口、货物进口、货物贸易顺差均呈稳定上升态势。

2017年,中国对美国货物出口为4298亿美元,货物进口为1539亿美元,货物贸易顺差为2759亿美元。

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数据,近年来美国对中国货物出口、货物进口、货物贸易逆差也均呈稳定上升态势。

2017年,美国对中国的货物出口为1304亿美元,货物进口为5056亿美元,货物贸易逆差为3752亿美元。

美国统计的货物贸易逆差比中国统计的货物贸易顺差多出近1000亿美元,数据差异主要缘于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货物出口数据和美国统计的从中国的货物进口数据之间的差异,这一差异占到了双边货物贸易差额统计数据差异的76%。

2000年以来,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货物出口数据和美国统计的从中国的货物进口数据之间的差异从2000年的480亿美元逐步上升至2017年的758亿美元左右,但是这一差异占美国自中国货物进口额的比重已经从48%逐步下降至15%左右,且这一比例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

美国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贸易赤字快速增长,达到了创纪录的7260亿美元,其中以对中国贸易逆差最多,达到2016亿美元。

材料二(摘编自2018年08月21日许宪春《统计视角理解中美贸易不平衡》)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美经贸关系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尽管中美两国发展模式有异,但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两国企业间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并更为深入,中美贸易飞速发展,中国从美国进口比重持续增加。

数据显示,中美双边贸易额一直以来持续快速增长,从1979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5196亿美元,38年间增长了211倍。

中国对美出口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截至2015年末,中国对美出口比重为18%;中国从美进口保持增长态势,特别是2008年9月的金融危机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占中国进口额的比重不断增加,截至2015年末达到8.95%。

图表1:

中国对美出口情况

图表2:

中国从美国进口情况

材料三特朗普上任后,“美国优先”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加重,美国挑起的贸易保护争端逐渐升级。

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一直是美国贸易战的焦点。

特朗普自胜选以来,在对华贸易政策方面频繁打出“双反”(反倾销、反补贴)等常规性贸易救济牌,使得中美贸易战的阴云一直未散,中国正面临与当年日本和德国类似的情境。

如今的日德在经济上已有明显起色,两国在应对贸易冲突上有许多经验和总结。

那么,中国可以从日德经验中学到什么呢?

首先,美国对我国部分出口商品增加关税确实会对我国钢铁、化工等行业出口有负面影响,但客观上也将倒逼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进一步去产能、去库存,因此,要以十分的定力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通过提振内需并有针对性地发展新兴产业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国还应理性面对前期刺激政策带来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隐性不良等问题,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避免形成像日本80年代所形成的巨大资产泡沫,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留下余地;同时,我们还应提高对美贸易双

向开放对称程度,主动化解摩擦风险,进一步放宽外商准入,逐步加快金融领域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强化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自贸区建设,扩大推进对外开放程度。

(摘编自澎湃新闻2018年3月21日《以史为鉴,中国当如何应对可能的中美贸易战》)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中美两国贸易交流越发频繁,两国向对方的货物出口、货物进口和货物贸易顺差均呈稳定上升态势。

B.中美两国双边货物贸易差额统计数据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双方在统计本国货物出口数据时出现了分歧。

C.近年来,中美两国双边货物贸易差额统计数据依然存在差异,但这一差异占美国自中国货物进口额的比重已逐渐下降,且比例趋于稳定

D.自2015年起,美国贸易赤字逐年增长,突破了7260亿美元的历史记录,其中以对中国贸易逆差最多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的数据显示,中美双边贸易额一直以来持续快速增长,从1979年到2016年的近40年间,增长了二百多倍

B.中美经贸关系在中国“入世”后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两国企业并没有因两国发展模式的不同而出现作停滞的情况。

C.图表1的数据显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美贸易的快速发展,自2001年起,中美双边贸易额一直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对全球和对美国的出口额均逐年增长。

D.图表2的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的五年,中国经济一路向好,中国进口额保持连续增长态势。

9、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中国该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冲击。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二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

于、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驻,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己_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夭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二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

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周匝对曰:

“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

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庄宗皆许以为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B.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牢,是指古代祭祀用羊、牛各一头。

古人又把羊叫“少牢”。

B.告庙,指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C.俳优,是指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指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D.杂戏,是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歌舞戏、傀儡戏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人的对比论述:

B.《伶官传序》和所节选的《伶官传》片断,都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C.庄宗在安定天下之前,牢记晋王遗命,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矢于先王。

态度恭谨,意志坚定,的确可称得上“忧劳”。

D.庄宗最后身死国灭,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他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了忧劳可以兴国的道理。

13.把文中両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故?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14——15题。

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14、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着力表现中秋月光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氛围,以中秋月色的凄清幽冷来反衬后面一醉方休的豪情。

B.“嫦娥”一句化用典故,使形象更生动、更具感染力。

作者向月中的嫦娥发问:

在这样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呢?

C.同样写月,李白《月下独酌》抒发了无知音的寂寞,苏轼《水调歌头》抒发了坎坷中的旷达,张养浩抒发的是以醉解愁之情。

D.这首散曲先写明月,然后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

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使作品达到了景切情真的效果。

15、曲中运用哪些手法来写中秋月色?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来书写自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壮怀莫酬,顿觉年华逝去的感叹。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秋空千里冷落凄凉辽阔的南国,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向天边流去的大江的句子是“,”

(3)在《阿房宫赋》中,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象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报纸微博并不只发布事实性新闻,评论同样是重要的内容,这是体现报纸微博的水平、深度和情怀的地方,一些报纸微博也因此引人关注,让部分评论员。

但对于新闻评论来说,(),就是标与本的问题。

对新闻事件本身的评论可被视作“治标”,由事件本身挖掘更深层的意义可被视作“治本”。

对新闻评论来说,目标自然是能做到标本兼治。

但问题在于本的问题不是能一下就解决的,否则也不是本了。

比如腐败的案件,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司法公正、官员财产申报等制度保障之类的建议是经常在新闻评论中出现的。

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的,而且有些方面是始终没有付诸实践,所以每次有腐败案件被曝出时,都能看到类似的评论,久而久之就不免有了的印象。

“公知”的污名化的一部分原因也在这里,当中国出现负面新闻时,用体制来进行解释总是不会错的,不仅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

所以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也是正常的。

这种困境对于报纸微博来说更难处理,因为140字的篇幅对于评论有很大的限制,几乎只够陈述观点,而无法进行逻辑推导和具体证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脱颖而出遍地开花一挥而就陈词滥调

B、脱颖而出层出不穷一蹴而就陈词滥调

C、鹤立鸡群层出不穷一挥而就老生常谈

D、鹤立鸡群遍地开花一蹴而就老生常谈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

B、但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

C、不仅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

D、不仅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评论员有个难以解决的困境

B、评论员有个困境难以解决

C、有个难以解决的困境

D、有个困境难以解决

20。

下面是某学校放假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全校教职工1月1日放假1天。

请大家安排好手头的事;放假期间手机请开着,以便保持联络;到外面玩的教职工,注意路途安全,及时购买返程车票,防止出现因车票不好买而耽误节后上班的情况。

留校值班教职工请不要随便不在。

①改为②改为

③改为

改为

改为

2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三八妇女节前后,不少人认为“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个名称让人觉得老气横秋,土得掉渣,纷纷建议把名称改为“女神节”“丽人节”“女士节”等。

对于改名一事,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请简要说明理由,不超过80字。

观点:

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