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1521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doc.docx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领略唐朝诗人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吧!

二、学习《使至塞上》。

1.作者简介。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对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2.写作背景。

此诗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慰问,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

3.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

(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4.品评赏析。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

下面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3)《红楼梦》中说: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王国维称此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结合这些评论,谈谈这两句诗带给你的感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的是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为“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写作特色。

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

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

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

可见其对仗的工整,用字的准确。

二、学习《登高》。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

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不过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学的范围。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3.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点名读、听朗读带。

要求适当运用手势、眼神、体态来表情达意。

注意声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

最重要的是深入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要让它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共鸣,做到声情并茂。

4.品评赏析。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了几种景物?

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进行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苦痛。

(2)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使用了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长;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长,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

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现在的“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的意思。

(2)“登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登台?

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往往是全家人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

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作客并登台。

而此时的杜甫已是“百年”(即老年),并且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是多么深厚的愁苦。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困苦和仇恨,使他两鬓斑白。

(2)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

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忧伤,怎么了却、怎么排解?

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5.小结。

这是一首很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

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三、学习《无题》。

1.导入新课。

当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人纷纷告别文坛,唐诗的辉煌国度也不得不走进了它绚烂的落日余晖,于是李商隐来了,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唱三叹地低吟着: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从这短短的20个字,我们又能体会到诗人的几多感慨?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多愁善感的李商隐,走进他朦胧幽美的诗歌艺术世界。

2.解释题目。

无题,表明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标明作品的题目,这类诗往往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意旨隐晦,一般难于准确理解,故而在没有原由,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读者可在朦胧含蓄之中自由联想、任意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

以“无题”命名的诗最早见于《诗经》及一些民歌作品中。

而李商隐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以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其实均属无题之作。

3.诗人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的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他的诗构思新奇,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所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4.品评赏析。

(1)诗的第一句,一对主人公被放置在一幅怎样的场景之中?

离别的场景。

(2)在离别即将来临时,离别的双方心情怎样?

诗中哪些字可以体现这种感情?

心情痛苦不堪。

这一点从两个“难”字可以看出。

(3)那么,围绕这场悲伤的离别,诗歌共描摹了几幅画面?

三幅画面。

暮春伤别、别后相思(想象)、别时寄语。

(4)在第一幅画面中,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对表达别离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诗人写了东风无力、百花凋零这两个意象。

这两个意象既交代了离别的时间,也为诗歌渲染了一层凄凉无奈的意境。

(5)体味诗的颔联和颈联。

①在第二幅画面中,诗人想象别后相思选用了哪些意象?

春蚕丝尽、蜡炬泪干、晓妆对镜、月夜苦吟四个意象。

②这四个意象中的相思主体是否相同?

不同。

前两个意象叙写的对象是抒情主人公,后两个意象叙写的对象则是别后的女子。

③首先我们看第一组意象:

春蚕丝尽、蜡炬成灰,作者通过这组意象想表达什么感情?

表达了对对方刻骨铭心的思念,这种思念是可以用一生来换取的。

可以说这种感情已经以死为代价了,再去写如何思念对方,就很难落笔了。

于是作者翻过一层,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

④第二组意象中你觉得哪些能够生动地体现对方对“我”的思念?

当她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

分别后她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怀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和寒冷。

与杜甫名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相似,去替对方设想。

“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迂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6)如何理解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

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她。

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

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5.艺术特色。

(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

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

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不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至死不悔;颈联推己及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于是诗人的感情又回到主旋律上来,虚实变化,风情婉转。

(2)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形象贴切,意境隽永,“丝”与“思”谐音双关,蜡泪暗指情人泪,使全诗深情婉转。

五、布置作业。

课后积累李商隐其他的无题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

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

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美轮美奂,久而弥笃。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1.朗读诗歌。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并安排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反复诵读。

(要求: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2.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开元十五年进士。

天宝中,官盱眙尉。

后隐居。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

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

他是唐代田园诗人。

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作。

3.品评赏析。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可谓步步有景。

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磬的声响,也只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境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

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确定的,它们只是点出了景物的主要特点,而小路究竟弯曲成什么样子,后禅院幽静到何种程度,深僻成何种境界,则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了。

诗句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入这个加入了自己想象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

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

诗句既给人美妙的想象、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空”该如何理解?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

(4)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4.小结。

这首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三、学习《题李凝幽居》。

1.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范阳人。

早年出家为僧,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郊寒岛瘦”缘何说起?

当然由孟郊贾岛诗风而来,主要是指他们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狭隘的格局、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

两人都一生不曾做过什么像样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个不善与别人往来的人,考了三次之后才于50岁时中了个进士,得到一个可怜的小官位。

但他平时总爱将时间花在饮酒弹琴赋诗上面,不理政务,最后竟由别人代他的职,自己拿着半俸回家,过上了“一贫彻骨,裘褐悬结”的清苦日子。

他的诗作因此而愈见其“寒”。

贾岛曾做过和尚,算是个“诗僧”。

《唐才子传》说他居京三十年,屡试不中,“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虽然穷成这样,仍不掩贾岛的性情。

2.朗读训练。

明确:

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具有凝练、含蓄、形象的特点,所以诵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律美,研读时要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3.品读赏析。

(1)此诗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讲述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访友未果的故事。

(2)这次拜访是不是“初访”?

为什么?

不是初访。

因为从首联可以看出,这联写老僧(或许即指作者)独自一人沿着一条长满小草的小路,走到友人邻居很少的荒芜的小园里来。

如此熟门熟路,初访者怎么做得到呢?

(3)相传贾岛曾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

开始他拟作“僧推月下门”,后又改“推”为“敲”字,并在驴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

韩愈问他原因,他回答了自己作诗的过程。

韩愈停下马来,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

“敲字佳矣。

”于是,韩愈和贾岛并辔而归,共论诗道。

请仔细体会,为什么“敲”比“推”好?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鸣叫,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韩愈不愧是一位鉴赏力非常高明的诗人,他与贾岛的诗风虽不相同,但提出的意见却是内行之言。

(4)颈联写归途的所见,写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

这又反映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怎样的心情?

突出了景物迷人新奇的特点,这反映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颇有几分兴奋喜悦的心情。

(5)按说拜访朋友却吃了闭门羹,心情应该是失落郁闷才对,怎么他反而会喜悦呢?

这可以从尾联中得到解释,因为来访者与被访者有个“幽期”,而这位被访者,本来就是一个隐者,所以来访者这一路走来,所见所闻,更感到友人“幽居”的清新幽静,而友人拒访,又更说明他归隐的性格,这样,“幽居”的清新幽静的环境,“幽居”主人的超尘脱俗的性格,更加让来访者坚定了归隐的决心和自信。

在他看来,这次遗憾,也许正是友人对自己归隐诚心的一次考验,想到此,他便有了一种识破天机的兴奋,情不自禁表示“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4.思考探究。

《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

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关系?

《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希望远离喧嚣的尘俗社会,归隐到这幽清恬淡之所。

所写之景,无论是草径、荒园,还是池边树、月下门,乃至桥边的原野之色、石山的峰顶之云,都始终突出了“幽静”“新奇”的特点,在这样的描写中又饱含着老僧(或许即指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写景就是为表意铺垫蓄势,通过前三联的层层写景,最后一联便水到渠成,直抒胸臆,点明全诗的题旨: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写景与表意之间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给自己的小屋写一首诗。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

精光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

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

多么豪迈的唐诗呵!

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

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

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

多么凄美的唐诗呵!

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二、学习《泊秦淮》。

1.写作背景。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

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2.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

杜牧的诗作就其内容题材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关心时事,爱国忧民之作。

此类为数不多。

第二类,品评历史,借古讽今之诗。

这是杜牧诗中最引人注目的篇什。

此类诗大体又有两种情况:

一是论史之作,以七绝为代表,如《赤壁》《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春申君》等。

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军事问题,所以在咏史诗中往往有新颖独特的评论。

二是借古讽今之作。

诗人针对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讽喻。

历史人物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陈后主,特别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诗人笔下批判的对象。

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等。

第三类,写景抒怀、记行咏物之作。

此类数量不少,佳作迭出。

如《江南春》《泊秦淮》《山行》《清明》等。

第四类,以女性为题材的诗。

第五类,酬赠抒怀之作。

如《寄扬州韩绰判官》等。

杜牧才华横溢,又善于吸取前人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3.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4.整体感知。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

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夜泊秦淮近酒家”写诗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

“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可见,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结构全篇。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隔江”承接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陈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

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5.研读赏析。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儿?

这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淡无味了。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

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

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2)“夜泊秦淮近酒家”这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①点题。

诗的题目是“泊秦淮”,此处“夜泊秦淮”照应题目,有点题作用。

②承上启下。

因为是在“夜”里到秦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