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1540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

盐城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盐城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2014.1)

命题人:

陈勇张京晋审题人:

朱光辉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3分,共90分)

1.“曹氏,叔与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由此可见,与曹姓形成直接相关的制度应该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下图所示是研究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重要资料。

联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甲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②乙图在地方上推行郡国并行制

③丙图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④以上三图的地方政治制度都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内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元朝行省制  D.明朝内阁制

4.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C.科举制的推行D.军机处的设置

5.纵观明代历史,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现象。

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这是因为

A.宦官专权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D.军机处的设置

6.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7.下表反映了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战争名称

时间

战争影响

A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圆明园遭到破坏

C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清政府被迫开放上海、苏州等地为商埠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8.“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

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载: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这里所说的将日军“卡住”的是

A.百团大战   B.淞沪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台儿庄战役

10.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

“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使“环球心折”的主要依据是

A.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 

11.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B.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

C.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    

D.都是巩固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方案

12.有学者认为:

“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解放战争

13.《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书指出:

领土、人民、主权是构成国家的三要素;主权则是近代国家观念的核心,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现主权在民。

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国家观念日渐觉醒,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

14.“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是农民)最大的痛苦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这段话最早可能出自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民报》发刊词    D.国民党一大

15.下图显示的中国革命圣地与选项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②中共找到了革命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C.③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的解决了党内问题

D.④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策

16.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的法律依据应该来自于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7.“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

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产生的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A.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①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⑤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C.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⑧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①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8.小明的爷爷退休前是市人大代表,小明在帮爷爷整理书籍时看到一部国家宪法,其中第五条第一款写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国家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部宪法颁布实施的时间应是

A.1997年B.1999年C.1982年D.1954年

19.右面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D.享受权利不同

20.台湾同祖国大陆一脉相承。

下列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②《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③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大陆

④“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达成

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

21.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执行“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而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的外交政策。

该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22.右图是我国于1965年发行的两张邮票。

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

B.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是我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3.当前制约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A.经济贸易中的摩擦问题 

B.中美关系的发展状况

C.两个民族的对立情绪  

D.日本对待侵略历史的态度

24.2010年海地发生大地震,中国八名维和警察在地震中光荣牺牲。

中国在海地的维和行动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活动

 C.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5.2013年3月22日,中俄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强调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经济上全面互利、合作共赢,安全上互信包容、共担责任,文化上交流借鉴、相互促进,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这一声明

 A.改变了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       

B.确立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安全机制

  C.巩固了中俄两同的结盟关系       

D.有利于建立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26.在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雅典每年举行特别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民主威胁者的命运。

如某人得票超过6000,他将被判流放国外十年,但其家人不受牵连,十年后可以恢复公民权。

这种民主方式的依据是

A.《十二铜表法》  B.陶片放逐法  C.雅典公民法  D.公民大会法

27.下列有关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公民亚哥斯的叙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是

①他被推选为代表参加公民大会  ②他通过抽签成为陪审法庭陪审员 

③他和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  ④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参政津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8.“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十二铜表法》。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能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是专门解决债务问题的法律条文B.蕴含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

C.完全抛弃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D.无限制地放纵了贵族的专横

29.下面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又是公民法

B.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C.罗马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万民法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D.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30.某中学进行《三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

其中场景错误的是

A.原告:

奴隶;被告:

罗马帝国公民。

案由:

要求取得人身自由 

B.原告:

罗马帝国公民;被告:

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

案由:

人身伤害

C.原告:

罗马帝国公民;被告:

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

案由:

追讨欠款

D.原告:

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

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

案由:

商业纠纷

二、判断题:

判断正误,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最终废除丞相制度,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2.近代竹枝词记载了历史的变迁。

“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抹掉)。

欧墨新书千百种,满投沟井自沉埋。

”这种现象集中发生在义和团运动时期。

3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其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存在。

3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5.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

三、材料解析题:

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15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中国和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的帝国组织所必需的。

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断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陆地隔成小块。

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高考资源网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秦朝与雅典政治体制有何本质区别?

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角度分析两者不同的主要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

(8分)

(3)从以上材料,我们得出什么认识?

(1分)

37.(15分)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

……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

……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

……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什么特点?

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

(3分)

(3)材料三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跨洋握手”有何重要意义?

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4分)

四、问答题:

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题,共15分)

38.(15分)回顾中国1919年到1949年的那段非凡、充满巨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是什么?

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3分)

(2)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请概括国共两次合作分别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分)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标志和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别是什么?

(2分)

(4)解放战争期间,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战略决战是指哪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有何意义?

(5分)

(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1分)

 

准考证号班级姓名

……………………………………密………………………………………封………………………………………线…………………………………

盐城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答题纸(2014.1)

三、材料解析题(本部分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

(1)

 

(2)

 

(3)

 

37、

(1)

 

(2)

 

(3)

 

(4)

 

四、问答题:

(本题1题,共15分)

38

(1)

 

(2)

 

(3)

 

(4)

 

(5)

 

座位号: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答案(2014.1)

1-10ABBCBABDBC11-20CBCBDCCBAB21-30ADDBDBBBBA31-35BABAB

36.

(1)区别:

秦朝是君主专制,雅典是民主政治。

(2分)

原因:

中国拥有大河流域、平原广阔、土地肥沃,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发达;(2分)

雅典多山少平原,土地贫瘠,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商品经济发达。

(2分)

(2)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分)

(3)认识:

各国政治文明的差异是由国情决定的;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1分,任答一点即给分,言之有理即给分)

37.

(1)资义、社义两大阵营形成并对峙;(2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

(2分)

(2)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分)

(3)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遏制孤立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2分)。

中日建交(1分);中美建交(1分)

(4)由对抗走向合作;(2分)国家利益。

(2分)

38.

(1)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分)

(2)第一次合作:

促进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动摇北洋军阀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分)

第二次合作:

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分)

(3)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分)

(4)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分)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1分)

(5)新中国的成立。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