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1589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11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最新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培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继一年级认识整时、半时,二年级读写几时几分,时分的进率学习后的第三阶段:

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具体编排:

1、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2、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

3、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4、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由于几次学习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每阶段都让教师比较头疼。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教学时注意串联前后知识,既复习巩固前知,又有利于新知学习。

B、注重直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乐学,易懂。

C、在教室里挂一面钟,随时的让学生接触时间的应用,在不断的生活应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D、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教材中提到的地球1秒钟运行的路程、自行车1秒行进的路程、1分钟脉搏跳多少下等,以及教材中没有提到的:

关于时间的格言“时间就是知识、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诗句“一岁一枯荣”等)

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呈现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的主题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数秒”、商场的营业时间、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等这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来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2、重视学生经历活动,建立时间观念。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一样能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

所以教学时,通过对钟表实物的观察、看钟表读秒、在脑子里数秒、一分钟能做些什么、估计日常事件需要多长时间等活动积累丰富的表象,让抽象的时间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第一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

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刚才,象我们进行倒计时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

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

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

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3、体验1秒钟

①师:

1秒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

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

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4、师:

(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

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

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5、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

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学生反馈。

小结:

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

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4、做练习十四:

1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5、跑步比赛:

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

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

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学目的: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谜语:

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

“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

“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

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2时=(    )分

(1)教师:

1时等于……?

(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

3时=(  )分  2分=(  )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

是怎样想出来的?

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

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题,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

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表现如何?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的: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略)

二、分层联系、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1.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2.第3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收集类似的信息。

3.第4、5题,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二)综合练习、

1.第6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第7题,事先让学生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想办法把它们开始和结束的时刻都记录下来。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

05开始,到2:

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3、你会提问题让同学们算经过的时间吗?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单元分析

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本单元主要内容

1、口算100内的加减法。

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

已学过相关知识

1、100内的加减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解决问题

后继学习的相关内容

1、学习多位数的加、减法。

2、除法的试商中判断余数大小和商是否合适。

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是在上学期学习了数的组成、口算整十数加减和笔算两位数加减基础上学习。

根据学习前测和上学期学生平时的测评情况,本班学生基本掌握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但少部分学困生口算的速度和准备率还要提高。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数的组成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并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百、整千数回减法的口算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估算。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

(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

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

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

互相交流算法。

师:

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

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

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

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

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

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

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

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

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

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

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

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

48元,普通快客票价:

65元,动车票价:

54元)

提问: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

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

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

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

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

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

列式65-48.

师:

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先算65-(  )=(  )    再算(  )○(  )=(  )

生:

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

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

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

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

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教学反思:

 

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

(1)问题。

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

380+550

(3)探究算法。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

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

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

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3  8  0

          +  5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

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

(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

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

(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

550-380

(3)探究算法。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

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

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

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

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

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

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

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

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第4课时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