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叶伟特工艺造型是鉴赏玉器的敲门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1598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访叶伟特工艺造型是鉴赏玉器的敲门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专访叶伟特工艺造型是鉴赏玉器的敲门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专访叶伟特工艺造型是鉴赏玉器的敲门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专访叶伟特工艺造型是鉴赏玉器的敲门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专访叶伟特工艺造型是鉴赏玉器的敲门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访叶伟特工艺造型是鉴赏玉器的敲门砖.docx

《专访叶伟特工艺造型是鉴赏玉器的敲门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访叶伟特工艺造型是鉴赏玉器的敲门砖.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访叶伟特工艺造型是鉴赏玉器的敲门砖.docx

专访叶伟特工艺造型是鉴赏玉器的敲门砖

专访叶伟特工艺造型是鉴赏玉器的敲门砖

  香港求知雅集副会长、万玉山房董事长叶伟特先生是香港人,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接触玉器收藏,虽然身处玉器收藏世家的叶伟特最初对玉器生意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随着自己对这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领域的不断了解,玉也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玉器尤其是古玉器的鉴赏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收藏?

拍卖》:

您开始接触玉器生意是先从鉴定开始的吗?

  叶伟特:

那时候也没有特意去学习鉴定,家里人说从小你也接触了很多,我那个时代也没什么玩具,上辈人给我一些好玩的玩意儿给我。

后来给了我两万块让我出去照着家里的东西去买,没有特意去教。

那时候基本对东西的好坏有一定的判断,知道工的好坏,知道玉质的好和差,但不用太去判断年份,当时东西基本都是老的。

  《收藏?

拍卖》:

现在的玉器市场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呢?

  叶伟特:

现在整个玉器市场比我们春秋战国时还要乱,基本上先分两类人群,首先是买卖旧玉器包括明清白玉和高古玉的一类,另外是买卖现代玉雕的一类,这两大类没有办法掺和到一起,因为现在新玉比老玉贵,新玉的来源很多而且不缺少很好的材料,但这在古代时很难,古代的玉矿和现代不一样,虽然古代也有好的玉料但是相对稀少,即使是当时的宫廷玉器的玉材也没有现在这么好,这主要是因为来源、运输、开采等等方面的问题。

现在我们拥有的重型机械可以让我们更轻易的获得更好的玉料。

  现代人赏玉的习惯是眼见为实,而颜色是最容易受吸引眼球的,所以玩现代玉器的以颜色为主,皮要红,肉要白,而老玉老讲究内涵,因为玉器经过一两百年,甚至是三五十年后就会有一点颜色的变化,变得没有那么白,所以没办法用现在的标准去欣赏老玉器,因为新老玉器的讲究是不一样。

  还有我要再讲一下,什么叫所谓的“仿品”,这要看他的动机,如果他是模仿某件东西做的一模一样,不管从历史的痕迹、重量、尺寸都一样这才叫“仿品”,如果有自己的时代风格和演绎,就应该叫“传承”,有一路是叫走仿古路线,不能动不动就给人家戴上“仿品”的帽子,这只是后来的生意人在作怪,说成是那个时代的东西,匠人没有作怪。

  《收藏?

拍卖》:

您个人鉴定玉器的要诀是什么?

  叶伟特:

从我的个人经验来说,首先要判断玉器的好坏,如果好坏都不能判断,就不能判断历史;而现在人先判断历史,这是不对的,判断年代是建立在玉器的风格和工艺上,先判断工艺好坏,然后才能判断它的时代特征。

  老的玉器鉴赏不用太复杂,构成它的价值只有三点:

一是工艺造型,因为玉器首先是艺术品,如果不讲究工艺,艺术就没有意义了;第二是材料;第三是讲究历史,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玉器精品和代表性玉器以及时代特征,就是所谓的“代代有精工”。

但是历史只是衡量玉器价值的标准之一,不是历史长远就值钱,现在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西周时期的玉器价格比不上乾隆时期的玉器,就是因为玉器是一种文化,如果没有人类的行为及人类赋予玉器的人文价值,它就和我们门口摆放的一块石头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鉴赏玉器首先是有工艺造型,人类赋予它的内涵,第二材料,因为有玉石才产生出这个艺术,没有玉石,就开不了玉石文化这朵花,所以一定要讲究玉的材料,第三就是玉器的历史。

  《收藏?

拍卖》:

您在实际的鉴赏中也是使用这样的方法吗?

  叶伟特:

我的宗旨就是先工后料再历史,而新玉完全与我们相反,井水不犯河水,现在的新玉领域就有人直接玩玉料了,但是紫檀木放在家里一万年也是木头,只有变成作品才有历史价值。

中国的玉匠大师两三百年也出不了一个,而玉匠大师的艺术生命顶多有50年,就算从出娘胎到50岁也就50年,他的艺术生命的成熟期最多20年,那他能出多少件作品呢?

我知道老一辈打磨一件东西就要一年多,所以精品留在世上不多,那是不是有精品玉器价格就应该上来,那价钱高是不是要讲究工艺呢?

答案已经不言而喻,所以不能说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素的玉璧环就比这些要贵,历史价值现在只有几万块而已,所以还是工艺价值更高一些,历史只是一个闲谈,要么战国要么乾隆,它只是多给了玉器一层历史意义,历史意义没办法呈现它的真正价值,高古玉器的历史重要性比明清玉重要一些,如果用之前的三个条件构成高古的价值,工艺40分,材料30分,历史30分;清朝玉器工艺占50分,材料40分,历史占10分,明清玉器在六千年的玉文化中只是历史来的一瞬间,他们的历史不占很重要的价值。

  《收藏?

拍卖》:

在这么多年的玉器生意中,令您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哪几次?

  叶伟特:

我们这么多年有很多经历都很精彩很震撼,很刻骨铭心,我们买过一件新石器时代的东西,现在在上海震旦美术馆,这件玉器出现在市场上三次都被否定,被认为是仿品,最后我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这件东西,后来也终有认同的人,并辗转到了台湾,后来被震旦老板收藏,这件玉器也是一件国宝级的重器,也是很稀有的一件艺术品,从4000多年的历史来说,它的制造工艺已经达到了超凡的工艺水品,这也是当时印象深刻的,我们就是通过时代风格来判断,而且用逻辑性判断。

  因为他的制作工艺是原始,他的造型是原始,他的抛光打磨的技术也是原始,从整件东西的图案风格、制作风格以及材料全部都指向原始,所以我们认为这件东西是开门见山的原始的东西。

而且工艺越复杂的东西越容易判断,因为工艺越复杂做仿的破绽就越多,那件东西具有非常复杂的工艺,可以说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里程碑,它是脱离原始玉器工艺的里程碑。

其实这件作品也是因为宗教的问题迫使它出现,制作这件作品一定要有一定的热忱,当时制作者可能就是一个匠人,宗教的热忱才会驱使他做出这件东西,现在的人做不出这个东西。

  《收藏?

拍卖》:

您做这一行,打眼叫做“吃药”?

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叶伟特:

这都是江湖在说的一些行话,说的比较刻薄,比较好玩。

我们上世纪80年代用8万块人民币买了一件东西,看上去非常老的东西,结果是新做的东西,而且这些人很厉害,他们放在农村里边所以就吃亏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以前的古董商也把仿古玉放在乡下;甚至古代传下来的一种方式就是“种墓”,墓是老的,然后告诉买家这个可以试试看,你给我多少钱挖出来的东西是你的,这从宋明时就已经出现,到现在还有人中招,我来北京之前在香港还见到一批东西,他去买人家的种墓,而且深信是真的,说是亲眼看着他挖出来的,是出土的古玉,其实他那些玉器书里没有,也不是仿某一件东西,只是仿古工艺品,现在的很多匠人只有有限的水平,他们做出来当工艺品来卖,但是商人却拿他来骗人。

  《收藏?

拍卖》:

现在玉器行业中有很多的鉴定方式,看沁色就是其中的一个派别,你会使用这样的方法吗?

  叶伟特:

以前台湾的学者讲究玉器的沁色,说什么沁色就是什么年份,但是我认为是错的,因为每一块沁色跟我们的指纹一样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走这个方向寻找真相永远寻找不到,他要沁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汉代、商代或者石器时代的玉器呢?

看沁色的这个门派是没有把握的,就算全部是出土玉这个门类里,一下子就驳倒他,例如红山文化横跨的历史年份大概有4500至8000年,你看辽宁博物馆的红山文化都是没什么沁的,良渚文化比红山文化晚,但是沁得已经成粉了,如果两件东西摆在一起怎么断定他的年份?

所以沁色没有办法定年份;前年湖南发生的一起盗墓案追回的文物,你看有几件有沁?

你去看南越王博物馆的玉器沁的多厉害,照他们的方法说南越王墓的玉器是老的,但那是新的。

你还要看徐州的楚王汉墓,那些玉器十有八九没沁,你说是国家作假吗?

所以看沁就没有什么了。

  老玉器还有很多派,还有一派就是玩玉质的,老玉也有讲究玉质好坏,新玉中讲究玉质的那一派也是从这里分支出去的,他们对历史不是非常懂也不是很重视,因为不懂所以讲究玉质,所以就把现代和近现代的仿古的东西当成真品。

他们会把宋仿汉、明仿汉、现代仿汉的东西,也就是传承汉风的东西当成汉代的,每一代都有仿古的习惯,我们把他叫做“唐风”、“汉风”,但是东西都是后代的,我们通过风格就能判定这些作品的时代。

  《收藏?

拍卖》:

现在也有很多人通过包浆来判定玉器的真伪,这样的方法是否科学?

  叶伟特:

看包浆也是一路人,但老包浆怎么断定呢?

还是要判定玉器的造型才能判断它的历史,加入不参考玉器的造型,我把一件大的器物给你看一部分,你要是能说出是什么来,我把脑袋割下来让你当球踢,玉质软的容易出包浆,玉质硬包浆就出不来,现在可笑的是包浆和皮壳他们很多人还讲不出什么分别,所以也可以理解他们说的包浆和皮壳只是不同的讲法,因为我从来不注意这个,所以我听到现在自己也搞糊涂了,他们对以是不是同一样东西,我想应该不是同一样东西,我姑且他是同样的东西,就是出现跟橘子皮那样的效果,或者很干很亮的效果,这一路人占的比重非常大是主流,第二主流是看材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