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1764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4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docx

届高考语文专题考点分类测试题16

专题十七 散文阅读

高考试题

A组 2018年高考题

一、(2018大纲全国,14~17,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林肯中心的鼓声

木 心

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

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

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

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

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

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的声音了:

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的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

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

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

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

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

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意癫狂,石破天惊,戛然而止。

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

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

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

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

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

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

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劲与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骛,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将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

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我激动过分,听众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

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会步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

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有删改)

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2)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赏析语言应重点理解语言的深层义、多重义,应从语言的特点、风格、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

(1)理解这个句子含意的关键是理解词语“不能”“被遗弃”。

从倒数第3段内容来看,作者想要追寻鼓手,再次听他的鼓声。

而从第5段中“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一句来看,作者受鼓声影响,不想被生活遗弃而要开始新鲜有力的生活。

(2)这句话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我承认”的内容,二是“我分不到”的内容。

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是说“我”承认的是鼓手的演奏成功,却分享不到当时的愉悦与幸福感。

将此内容展开表述即可。

参考答案:

(1)①现场鼓手的演奏结束了,“我”因不能再次听到鼓声和听众一起疯狂而失落;②受到鼓声的鼓舞,“我”希望能过上一种新鲜有力的生活。

(2)①鼓声让我相信,这个鼓手是近于自然的,因而也是幸福的;②作为听众,“我”被鼓手的鼓声吸引,却不能分享他击鼓时的愉悦,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2.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按照以下步骤:

修辞手法+文章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作品用了详尽的笔触从“我”这一听众角度来描写鼓声,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主要使用了排比、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回答本题时,除了要答出具体的修辞手法外,还要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分析使用修辞手法描绘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等。

参考答案:

①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鼓声的节奏和声音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②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鼓手技艺的高超,极大地渲染鼓声非凡的感染力;③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我”的感情激动和失落的变化,以此突出鼓声对“我”的影响。

3.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要求,找准答题区间,提炼关键词句进行归纳概括。

文章在描写鼓声时,穿插着抒情议论,写出了“我”聆听鼓声的感触。

考生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如“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等,对其进行提炼概括,总结出“我”的感悟即可。

参考答案:

①鼓声打破了“我”所习惯的管弦乐和声乐的表现方式,让“我”重新感受到打击乐的原始魅力;②鼓声唤醒了“我”精神中一直沉睡着、淤积着和荒芜着的因素,让“我”认识到它们的陌生和新鲜;③鼓声打破了欲望和观念的束缚,让“我”体会到重回自然的自由和幸福,表达了“我”寻求精神动力的愿望。

4.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这篇散文是按“我”在曼哈顿听林肯中心演奏音乐的感觉来构思行文的。

考生只要找到文中表现“我”对林肯中心的演出的情感的词语,如“惬意”“厌恶”“恣意癫狂”“激动过分”等,然后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其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①初来曼哈顿,“我”对能够免费享受林肯中心丰富多样的音乐而感到舒心惬意;②不久,“我”对从林肯中心传出的、不合意愿却又不得不听的音乐感到痛苦和厌恶;③最后,“我”被林肯中心的鼓声所吸引,震撼,甚至为之疯狂。

二、(2018福建,13~15,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

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

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

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

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

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

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

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

我说娘你要小心。

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

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⑥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

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

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

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⑧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

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⑨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

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

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⑩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

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

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

瓦的忍耐力很强。

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瓦藏在草中。

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

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

这是一个废墟。

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一片瓦在湖上飞。

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

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

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

瓦——,我感到那般亲切。

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

“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④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⑤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

D.第⑦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

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

解析:

CE 本题综合考查分析作品结构、表现手法,概括作品主题,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

解答这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分析鉴赏题,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联系人物形象、主题进行综合分析,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说得太绝对的地方。

C项,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固然有对“娘”的感激之情和怀念,但描写这一细节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瓦的力量。

E项,“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主旨概括错,本文主旨应为赞美瓦的无私和力量,同时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

另外“托物言志”也不妥,从本文来看,瓦的象征意义并不明显。

2.“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分析文章语句的作用,必须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⑥段说明了“瓦”的保护功能,而“娘是我们家的瓦”正是对第⑤段的总结。

所以,在内容上,由人们对瓦所具有的强大的保护功能的认识而反映出人们对瓦的依赖和敬畏心理;在结构上,则收束上文,说明瓦的保护功能。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

②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

3.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总的倾向。

本题要求探析话语的涵义,这就需要抓住这句话的关键词“时光”“欢乐”“痛苦”。

从“时光”来看,文中第③段写“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由此可概括出一点,即瓦是土与火的结晶,先人对此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外从“欢乐”“痛苦”来看,这属于人的主观情感,作者在文中,写出了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

将这几方面概括起来就是本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

①(客观方面)对于土与火的结晶,先人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②(主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

既赞美瓦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

三、(2018北京,17~20,2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断:

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到过。

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店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

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谨严、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而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

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

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

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于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为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

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浏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少年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

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

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

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

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

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

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

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

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

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

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

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

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

它是有性格的。

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

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E.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解析:

AD 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主旨的能力。

A项,“占有重要地位”在文中没有依据。

D项,“水”并没有贯穿全文内容,“‘水’……,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错误。

2.文中说: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分)

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

(3分)

    

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先从文中找出有效的答题区间,然后提炼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组织答案。

第①题要求分析鲁迅故乡环境的特色,这就需要在文中找到描写鲁迅故乡环境的内容,关注一些能够体现特色的形容词和相关句子。

第②题要求分析对鲁迅的了解,这就需要找到鲁迅这一形象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特征。

参考答案:

①色彩鲜明、谨严素净以及质朴温厚的特色。

②(要点一)鲁迅创作中即使最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要点二)鲁迅性格中既严格又不乏温情的一面。

3.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文中对西湖的描写主要在文章的后三段,分析时,围绕西湖对这三段分别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如第10段中的“难分市区与郊外”“闹市”“把红尘洗涤了”“清爽”,第11段中的“明媚”“清幽”“素抹淡妆”“天然”,第12段中的“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淡淡的几抹青色”“厚度和重量”“有性格”。

参考答案:

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

4.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

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

(不少于200字)(1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深层探究的能力。

作答本题时,首先需要对情景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并用一些耳熟能详的情景交融的诗词加以论证。

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其是怎样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如通过分析浙江的性格与作者的情感的关系体会情与景的关系。

参考答案: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一切景语皆情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进而付诸文字。

因此情因景生,景中显情,景与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景物描写中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

在本文的第八段,作者对杭州旧的市区中的一家咸肉店进行了描写,“洗得白白的木柜台”“摆着几十块干干净净的咸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等描写明显表现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之情。

四、(2018江西,16~19,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平常的沈从文

黄永玉

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

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

解放后,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作品选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

”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

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

他自己也说过:

“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

”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

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

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

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式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

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

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

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

青年人嘛!

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

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

“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

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

“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

“……那也是很‘文学’的!

”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

“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

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看到我,他又装着没看到我,我们擦身而过。

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

“要从容啊!

”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交换交换痛苦;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

“要从容啊!

”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

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叮咛,鼓励。

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

有一次,他说他每天在天安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

又有一次,他说,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的背上。

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

“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

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时间过得很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县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

他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的。

他来信居然说:

“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在双溪,身边无任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成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

钱钟书先生,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

一次在我家聊天,他谈到表叔时说:

“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表叔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人格品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想,是故乡山水的影响吧。

(本文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写人记事类散文,要依据所写人物的主要故事和字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