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1788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docx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五单元

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执教者:

第五单元课题:

从条件想起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71-73页,例1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

1.查字典了解策略是什么意思?

(方法)

2.你能根据下面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钢笔有4支,铅笔有8支,__________________?

   

松树有29棵,杨树比松树多5棵,__________________?

 

二、交流共享:

学情预判:

学生基本会根据条件提出相关的问题,只是没有升华为一种策略。

后教预设:

(一)交流先学提纲:

师:

大家提到的问题都是根据这两个条件想出来的,所以,从条件想起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问题,它也是解决问题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之一。

板书:

从条件想起。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明确认真读题。

(板书)

齐声读例题1,指名一名学生再读例题1。

提问:

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

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

题目读懂了吗?

你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你能讲得更明白吗?

引导学生说出:

第( )天比第( )天多摘5个。

指名一生说后,请同桌两人也像这样说说。

师:

看来这一句话中藏着很多的信息啊。

(板书理解含义)

2.确定思路 

提问:

弄懂了题意,你打算根据条件,先算(),再算(),接着算(),最后算()

3.解决问题  

师:

你能通过像这样填表或像这样列式计算求出答案吗?

如果有其它的想法也可以下来,每人只要写一种。

(1)先请列表推算的交流   

方法1  列表推算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个

 

 

 

 

提问:

第二天的35个是根据什么求出来的?

明确是从两个条件想出来的。

(2)再请列式计算的交流 先让学生说说写的过程,再追问

第二天30+5=35(个)第三天35+5=40(个)第四天40+5=45(个)第五天45+5=50(个) 

答:

第三天摘了40个,第五天摘了50个。

追问:

这里是第二天,30、5、35各表示什么?

 生回答。

说明:

原来你是根据(条件1:

第一天摘30个,条件2: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算出来的。

谈话:

刚才大家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板书:

选择方法,列表、列式)。

提问:

往往不同的方法背后藏着相同的东西,回顾这两种方法,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

这些解题方法都是从两个条件出发展开思考的。

板书:

从条件想起 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也叫做策略。

请大家齐读课题

4.回顾反思 

师: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

学习例1经过了哪些过程?

齐读:

理解题意、确定思路、解决问题 师生:

首先要弄懂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从条件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才解决问题,可以列表推,也可以列式算。

板书:

解决问题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帮助学生理解图意,根据问题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追问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个问题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第3次弹起多少米?

第4次呢?

开始下落时

第1次弹起

第2次弹起

第3次弹起

第4次弹起

16米

(  )米

(  )米

(  )米

(  )米

 师:

如果这是开始下落的16米高,你知道第1次弹起的高度大约在哪儿吗?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用手比划,为什么是这里?

师:

球再落下,第2次弹起的高度大约在哪儿?

根据条件,请你算一算在作业纸上填一填。

师: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

用什么方法算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8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左往右数,芳芳排在第8;从右往左数,兵兵排在第4。

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只人?

提问:

这道题目你清楚是什么意思吗?

能说一说吗?

带领学生尝试理解,提问: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大家一眼就能看懂这题?

明确画图简单。

根据图你能标出各个位置,解决问题了吗?

学生解决,小结。

板书(画图)

4.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练习,说说从条件开始可以怎样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列式解答。

5.想想做做第5题

问:

根据条件你认为第2个正方形里画几个?

为什么?

猜想:

从第几个开始就画不下?

5秒钟思考,大声说出你的猜想:

第( )个。

画图验证。

四、课堂小结:

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过渡:

今天是第一次学习策略,以后还会学习更多的策略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第68-69页。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

                    ——从条件想起

             认真读题

             理解含义

             从条件想起

                选择方法(列表、列式、画图……)

                解决问题

思考与调整

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执教者:

陆春美

第五单元课题:

从条件想起第2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内容:

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

读例2,尝试用线段图表示各种数量间的关系。

二、交流共享:

学情预判:

以前的练习中有渗透根据条件画线段图的策略,所以学生学起来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的。

后教预设:

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

(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

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

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

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

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

3、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

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

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

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

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

三、反馈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

(1)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

(板书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提问:

(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板书问题) 提问:

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

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

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

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3.“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4题。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四、课堂小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

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第70-71页。

 

思考与调整

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执教者:

第五单元课题:

练习十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内容:

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

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

(2)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3)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

二、知识再现:

回顾最近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三、基本练习:

1、练习十的第1题

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例如,根据第

(2)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

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

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2、练习十的第2题

根据图意明确,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四、综合练习

学情预判:

第4题学生较难理解题意,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

1.练习十的第3题

独立解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采用了什么策略?

2.练习十的第4题

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

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

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

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

3.练习十的第5题

独立解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采用了什么策略?

五、课堂小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六、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第72页。

思考与调整

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执教者:

第五单元课题:

练习十第2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内容:

第77页练习十第6~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回顾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二、基本练习:

1.每日口算

完成练习十的第6题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

 

2.练习十的第7题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

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 的千克数了。

 

3.练习十的第8题

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

“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十的第9题

独立解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采用了什么策略?

2.练习十的第10题

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3.练习十的第11题

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

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

4.思考题

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

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

2盒饼干共24元。

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第73页。

思考与调整

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执教者:

第五单元课题:

间隔排列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内容:

第78-79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

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

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

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总结:

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

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

思考与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