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1803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

天一大联考

2018-2019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

(一)

历史

一、选择题:

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

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诸侯听命于周天子

B.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

C.人民受到残酷剥削

D.人们已掌握广泛数学知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春秋时期各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很多方面的广泛的数学知识,D项正确;此时是春秋的诸侯争霸时期,A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未体现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C项错误;人民受到残酷剥削,材料未体现。

故选D。

2.西汉时,粮食产量普遍有所增加。

《淮南子》记载汉代一般亩产在四石左右。

西汉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推广

B.重农抑商的实施

C.耕作技术的提高

D.水利工程的兴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铁犁牛耕的推广,意在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西汉时期粮食的总产量和亩产都大幅提高,这主要是因为铁犁牛耕在汉代推广所导致的,A项正确;B、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不符合题意“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

故选A。

3.南朝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

这一变化

A.使中央权力削弱

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瓦解了宰相制度

D.强化了土族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南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表明南朝主要是分割中枢权力机构的权力,使之权力分散,相互牵制和制约,从而有利于皇权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权力的削弱,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宰相制度的瓦解,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强化土族的统治,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要抓住材料“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的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唐初市场中货币混乱

B.唐代钱币私铸之风盛行

C.唐初开始铸造新钱币

D.唐代设钱监防止盗铸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史学素养,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

铸“开元通宝”钱、“行开元通宝钱”、铸“开元通宝”的信息可知,材料中的不同史籍均记载了“铸造开元通宝钱”,C项正确;A、B、D三项都只是材料中的史籍的一部分,无法充分说明,排除。

故选C。

5.末初的学者对佛教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力倡排佛。

宋中叶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

这一变化反映了

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B.市民兴起瓦解理学统治

C.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

D.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学的建立,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概括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佛教由被排斥,到宋中期以后,却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崇佛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宋代理学的建立,理学是把儒、佛、道三教融合的产物,D项正确;儒学是社会的主流文化,A项错误;此时是理学的建立,不是瓦解,B项错误;两宋时期处于民族政权并列时期,社会并不稳定,C项错误。

故选D。

【点睛】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

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

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6.明代大商人不仅居止豪华,交通官宦,且与文人学士互相往来。

不仅商人入仕,也出现不少士人经商的事例。

商人列入史籍,纂为族谱、传记、墓志铭者,远非前代可比。

这说明明代

A.商人易染奢靡风气

B.社会经商氛围浓厚

C.商人社会地位提升

D.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代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明朝时期的商人居住豪华、同官宦结交、也进入仕途、同时也列入史籍,纂为族谱、传记、墓志铭者,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商人地位有所提升,C项正确;A项对材料解读错误;材料只是提到不少士人经商的事例,但无法表明社会经商氛围浓厚,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项错误。

故选C。

7.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俄罗斯因能向西方学习,接受西方政教,所以成为“北方冠冕之邦”;日本因能与西洋各国通商,学习西方技艺,所以“将来亦必出于巧焉”。

其意在

A.改革国家内政

B.加强与西方的交往

C.引进西方科技

D.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政新篇》,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洪仁玕认为,俄罗斯和日本都是由于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从而使国家强大,所以太平天国此时也应该改革国家内政,学习西方,以此来振兴太平天国,A项正确;B、C两项都是学习西方的内容,不是其用意,排除;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其用意,D项错误。

故选A。

8.下图为1904年《大公报》上的一则报道。

这说明

A.传统饮食走向衰落

B.商业广告较为流行

C.西式饮料受到关注

D.报纸注重民众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北京街市以往是梅汤、冰水之摊,但是今年均带汽水数瓶,价格也不高,也更有益于人,这表明“汽水”等西式饮料受到了国人关注,C项正确;A、B、D三项仅从材料的信息中无法得到说明,排除。

故选C。

9.武昌起义一开始就以中华民国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名义向各国领事发出照会,声明革命旨在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

这说明

A.革命面临着列强威胁

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C.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D.革命派采用灵活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声明革命旨在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这表明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革命的干涉,辛亥革命面临着列强威胁,A项正确;B、C两项不是材料信息说明的问题,排除;材料是希望列强不要干预中国革命,不是表明革命派采用灵活外交政策,D项错误。

故选A。

10.据统计,1927-1936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对有确实担保之外债(如以关税、盐税、铁路等为担保的),即清偿本息达24.900余万银元;对于没有确实担保的外债,截止至1934年6月,已承认并归人整理的达109.600万银元。

国民政府清偿整理外债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政府债务信用

B.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C.树立对外自主形象

D.争取列强承认支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1927年蒋介石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为争取列强对新政府的承认和支持,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主动清偿此前有担保的外债和整理了没有确实担保的外债,D项正确;A、C两项不是主要目的;B项同材料信息无关。

故选D。

11.毛泽东指出:

“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

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

”其意在

A.发动广大民众争取革命的胜利

B.宣扬新民主主义革命困难重重

C.加强中共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D.建立以中共为中心的多党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想取得胜利,不仅要建立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是主要意图;材料未体现要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D项排除。

故选C。

12.“一五”时期,中国在苏联援助下实际施工建设的150个工业项目中,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的有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35个。

这说明当时我国

A.对外推行“一边倒”政策

B.工业布局畸形局面得到改善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实行

D.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五”期间,150个工业项目中,其中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的有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35个,这种布局兼顾了不同地区和重点倾向于民用企业,这有利于改善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布局畸形的局面,B项正确;A项同材料主旨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底,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一五计划中,重工业在东北地区发展迅速的原因:

1.历史因素:

东北地区的工业在民国就有发展,并且受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波及较少,工业基础好。

2.地理因素:

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优质的煤、铁资源。

3.政策因素:

中共的制订的正确的方针。

4.外国因素:

苏联对中国援助,由于苏联离东北地区最近,便于交流的展开。

13.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英国、荷兰、西德、希腊、日本纷纷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这一局面出现的背景是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中美关系的改善

C.中国恢复联合同合法席位

D.加人世贸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英国、荷兰、西德、希腊、日本纷纷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得到改善,逐渐走向正常化,在此带动下,形成了此时期的建交高潮,很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B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的,不符合材料时间,A排除;中国恢复联合同合法席位同材料信息关系不大,排除C;中国加入世贸是在2001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

故选B。

14.下表为1978-1990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统计表。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需要

C.对外开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1978-1990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自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此时在农村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A项正确;市场经济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确定的,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

故选A。

【点睛】家庭联产承包的意义:

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15.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十四大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这反映了

A.科教兴国战略得到了落实

B.我国科技教育水平的落后

C.党对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视

D.高校改革促进教育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由此可知党把科技和教育放到了重要地位,体现了党对科技和教育发展的重视,C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不符合材料时间,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我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程度,且我国科技教育水平的落后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高校改革,D项错误。

故选C。

16.有学者指出,在陶片放逐法推行的70年内,雅典“领导人物的生涯足相当脆弱的,许多人最终落得不是流亡就是破产”。

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A.政治精英深受排斥

B.形成完整政治运作体系

C.公民掌握国家大权

D.注重民主政治体制维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克里斯提尼时期制定的陶片放逐法,其直接目的是遏制雅典出现贵族寡头和君主专制政体的可能性,故在陶片放逐法推行的70年时间内,雅典领导人物的生涯是相当脆弱的,许多人最终落得不是流亡就是破产,这体现了雅典政治体制是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公民权利和义务高度结合的一种民主政治治理模式,说明雅典注重民主政治体制维护,D项正确;A项材料未明确体现,排除;材料只是提到陶片放逐,无法表明雅典形成完整政治运作体系,B项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D。

17.15世纪前后的佛罗伦萨,“富有的商人和贫穷的艺术家在长老会议上平起平坐”,共同探讨古典文化的问题,社会各阶层人士参加的文化座谈会、沙龙使许多人对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表明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古典文化实现复兴

C.平等理念已初步形成

D.人文主义逐渐流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15世纪前后的佛罗伦萨,“富有的商人和贫穷的艺术家在长老会议上平起平坐”,探讨古典文化,社会各阶层人士也对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主要是此时文艺复兴运动的展开,其主要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借助古典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表明了人文主义的逐渐流行,D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表明;B项是表象,不是表明的问题,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排除。

故选D。

18.据17世纪的一份报告记载,除开不能远航的小船之外,该国船只总数达6000条。

凭借这种毋庸置疑的优势,使其在17世纪执世界航运业之牛耳。

这个国家是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其在17世纪执世界航运业之牛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荷兰海上航运业发达,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B项符合题意;西班牙在1588年已被英国打败,丧失了海上优势地位,A项排除;C、D两项主要是在18世纪,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

故选B。

19.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自人民,互不相属,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这一规定体现了

A.人民主权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联邦共和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自人民,互不相属,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这体现了美国在加强中央权力的同时,在宪法也规定各州拥有的权力,实现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有机统一,这是美国联邦共和制原则的体现,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材料信息体现的原则,排除。

故选C。

20.1871年4月1日,巴黎公社宣布,无论是公社最高领导机构公社委员会的成员还是公社所属的每个工厂或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选举产生。

这一举措

A.意在加强与民众联系

B.说明政府注重良好形象的维护

C.保证了公社的革命性

D.赋予民众加强监督公社的权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巴黎公社宣布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要由选举产生,这一举措意在加强与民众联系,体现了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A项正确;B项对材料解读错误;C、D两项从材料中的信息中无法得出。

故选A。

21.下表为1870年和1913年英、美、德、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表(单位:

%)。

由此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世界各国间依赖程度有所加强

C.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D.世界各地的贸易差距明显缩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市场形成和世界联系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的英、美、德、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表,可以看出世界贸易由英国独占优势到美、德等迅速强大,体现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下,世界贸易由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国际贸易联系密切,互相依赖程度加深,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排除A;英国和法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有所降低,并非持续发展,C项错误;世界各地的贸易差距明显缩小,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故选B。

22.1954年,赫鲁晓夫指出:

“(苏联)许多州、边疆区和共和国的集体农庄在完成对国家的义务后剩下来的粮食,不能满足集体农庄在公共经济的一切需要。

”这表明当时苏联

A.对农民征收赋税较重

B.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弊端凸显

D.农村存在着粮食短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完成对国家的义务后剩下来的粮食,不能满足集体农庄在公共经济的一切需要”,这恰恰表明在当时的苏联农村存在着粮食短缺的问题,D项符合题意;A、B两项材料无法表明,排除;材料只是提到苏联粮食的情况,无法表明农业集体化弊端凸显,C项错误。

故选D。

23.不结盟运动发起国的共同思想是在两大阵营和军事集团间保持和平中立;但在第一、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矛头主要指向法、英、葡等老殖民主义。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B.两大阵营关系缓和

C.殖民主义势力抬头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60年代初期,不结盟运动是在两大阵营和军事集团之间保持和平中立,然而,随着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的不断高涨,不结盟运动得以发展,开始举起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旗帜,使运动在实践中突破了原先和平中立的框框,A项正确;当时正处于美苏争霸中,两大阵营关系并非缓和,B项错误;二战后世界掀起了民族解放潮流,殖民体系在逐渐瓦解,C项错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同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

故选A。

24.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写道:

“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在于作家能够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或者比政治家拥有更为杰出的法则。

”巴尔扎克遵循的“法则”是

A.刻意突出人的理性

B.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C.对客观现实的尊重

D.悖离传统语言风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人间喜剧》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故材料中巴尔扎克所说的“法则”,无疑是指巴尔扎克本人对客观现实的尊重,这就奠定了《人间喜剧》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基调,C项正确;A项主要是启蒙运动宣扬的,排除;B、D两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

故选C。

【点睛】现实主义文学:

在西欧,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一般说来,凡是在形象中能充分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可叫做现实主义作品。

它除了在细节上要求真实外,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非选择题:

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5一27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8—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朝,作为丞相副贰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大权。

御吏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侍御吏、监察御史等官。

秦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实行的御史制度,乃开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之先例。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材料二明时,在中央设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对官吏实行双重监督;在地方,御史台要定期派出监察御史巡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正是这种监察网络的强制凝聚力,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

——摘编自首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采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御史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监察网络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答案】

(1)原因:

加强皇权的需要;加强对官员队伍监察的需要;限制宰相权力的需要。

(2)作用:

有助于整饬吏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了皇权。

(3)特点:

不断发展完善,且服务于皇权。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秦朝实行御史制度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实行的御史制度”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强皇权、加强对官员队伍监察、限制宰相权力的角度回答。

(2)本题考查明代监察网络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对官吏实行双重监督”、“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整顿吏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皇权角度回答。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根据上述材料一的秦朝的监察制度、材料二的明朝的监察制度、材料三的监察制度的发展历程的相关信息,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