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1980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河北武邑中学2018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温馨提示:

(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试题共8页,24题,150分。

(2)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规范填涂于答题卡相应位置。

(3)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工整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

(4)交卷时,只收答题卡;考完后,保留好试卷。

一、基础知识(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摭拾(zhí)压轴(zhóu)伛(gōu)偻倥偬(zhǒng)削(xiōo)足适履颐(yí)指气使

B.佐(zuǒ)证纸鸢(yān)宽宥(yòu)茱萸(yú)揠(yà)苗助长义愤填膺(yīng)

C.怂(sóng)恿剔(tì)透燠(yù)热髭(zī)须钟灵毓(yù)秀歆(xīn)羡日久

D.酩(mǐng)酊睥(pì)睨壅塞(sè)殒(yǔn)命管窥蠡(lí)测量(liàng)体裁衣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谮越精粹悭吝鬼域伎俩贻人口实趣闻轶事运筹帷幄

B.妍媸梦魇菲薄鹬蚌相争颓壁残垣三翻五次海市蜃楼

C.砥砺飘渺潋滟艺术原型张皇失措入不敷出畏葸不前

D.赝品迤逦打烊皇恐不安声名雀起腹诽他人固步自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她没读多少书,但她单凭______,也认得了一些字,而且能够背出一些简单的古诗。

②主题曲《爸爸去哪儿》成了小朋友________的歌曲,几乎每个小朋友都能哼上两句。

③我从乡下跑到京城,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其间_______的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A.耳闻目睹耳熟能详耳濡目染

B.耳濡目染耳闻目睹耳熟能详

C.耳濡目染耳熟能详耳闻目睹

D.耳熟能详耳闻目睹耳濡目染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鼓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长久以来,余秋雨的    、纵横捭阖而又优美空灵的文化散文都是我心灵的慰藉,像《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和《山居笔记》等,我都如数家珍。

②较于传统齿轮换档型变速箱,自由客在加速换档时,不仅不会让驾驶者察觉明显的速比变化,更能联动发动机瞬间反应,使整个操控过程更直接,平滑,从而让驾驭体验   。

③尼康特有的图像创作系统在D7200上表现得更加    。

它将自定义功能和创意性控制功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使用户能够自由追求影像效果。

A、淋漓尽致 汪洋恣肆 酣畅淋漓  B.酣畅淋漓 淋漓尽致 汪洋恣肆

C、酣畅淋漓 汪洋恣肆 淋漓尽致  D、汪洋恣肆 酣畅淋漓 淋漓尽致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B.防止考试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信息干扰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C.宋代以后许多擅长治印的画家,往往又是诗人、书法家,他们将画印诗书融为一体,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为中国画基本特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过劳为什么会引起健康透支?

有关专家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巨大的压力导致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前不久,网上盛传一组在浙江多地拍摄的彩色水稻的照片,不同颜色的水稻形成十字绣图案,有的“绣”成了“中国梦”的字样。

专家称,彩色水稻产量低,经济价值不高。

B.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本质上就是一个表彰人类科学最高成就的荣誉,它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的现代医学发展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有些炎症,西药中药都能治。

不但中药能与一般抗菌类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较低。

D.最近,中国政府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将施行“流域限批”和河流休养生息,并试图通过调水工程解决一些地区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7.将下面的五句诗删去一句,再将余下的组成七绝《春暮》,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绿阴冉冉遍天涯②青草池塘独听蛙③秋庭暮雨类轻埃

④林莺啼到无声处⑤门外无人问落花。

A.⑤①④②B.③②④⑤C.①②⑤④D.⑤③②①

8.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风骚”的“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屈原的《离骚》,代表《楚辞》。

“风骚”并称,代表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的两个源头。

B.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规矩。

《长恨歌》《蜀相》都是古体诗,《拟行路难》《书愤》都是近体诗。

C.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

“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D.“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

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他们狂放不羁,常于汉南云台山竹林下酣歌纵酒。

9.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

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表达了诗人安于现状,承认现实的消极情绪。

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空”二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

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1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2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我们享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3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4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5“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6“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

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

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7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8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0.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

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既重视药膳和进补的作用,又讲究“色、香、味”俱全。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

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继承的饮食理论认为只有以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为一个出发点,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三、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李清臣字邦直。

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

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

“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

”兄惊曰:

“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

“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

”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

及廷对,或谓曰:

“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

”清臣曰: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策入等,名声籍甚。

英宗曰:

“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

”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

“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

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

”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

清臣曰:

“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

”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

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

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

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

为人宽洪,不忮害。

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

“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

”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

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①濮:

指濮王。

②常平:

常平仓。

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B.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C.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D.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

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李清臣的认识虽有局限性,却也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可能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虑事周全,见识深远。

金明寨失陷,主将阵亡,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为杜绝不良影响,以理劝说,成功地使全军战士免于丧命。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

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5分)

(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

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7.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18.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三)、19名篇名句默写(6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2)《湘夫人》第三段中表现湘君因思念湘夫人而内心错乱产生幻觉的两句是,。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典故表现音讯已断绝,相思无以寄的两句是,。

四、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屠呦呦:

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①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

“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②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

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③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

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④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

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⑤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

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⑥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

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

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

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⑦2018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⑧四年后,2018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⑨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

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20、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4分)

21、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6分)

五、语言表达题(8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

苏轼偏不在乎,②,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23.背诵及书写(4分)

古往今来有两种人,。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据报道,超女总冠军李宇春,在北大讲堂只唱了一首歌,说了十几句话,就让在场的1500名大学生为之疯狂和尖叫,由于现场极度混乱,一些拟定的表演只好取消。

此事引发了一场争议,北大讲堂是否可以成为“李宇春”们的舞台?

评论家们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任何大学的讲堂都不应该随随便便让娱乐节目涌入,大学的讲堂只能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圣殿,也有人认为大学讲堂不是旧时的金銮殿,本身没那么神圣,文化不分高低贵贱,李敖来得,李宇春也来得。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D2、C

3.C(耳闻目睹:

亲耳所听,亲眼所见。

耳熟能详:

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濡目染:

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4.D汪洋恣肆:

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

酣畅淋漓:

酣畅,畅饮,引申为舒适、畅快;淋漓,畅快的样子。

形容非常畅快。

淋漓尽致: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5.C(A项,“表现……故事”搭配不当。

B项,结构混乱,去掉后面一个“防止”。

D项,句式杂糅,应去掉“所致”。

6.A(B偷换主语(或搭配不当),在“本质上”前加“该奖项”C语序不当,“中药”与“不但”换位置D成分残缺,在“休养生息”后加“的政策”)

7.A(此诗为南宋曹豳所写的《春暮》。

既是绿阴遍天涯的暮春,应去掉③;既是绝句,一般一、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判断出第三句为④,根据根据内容、意境确定第二句、首尾两句。

8.B解析:

《蜀相》是近体诗,《拟行路难》是古体诗。

9.参考答案:

C(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10.C(“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表述错误。

由第7段可知,“中国饮食文化是……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而不是“影响了……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11.D(由第4段可知,D项将原文“古代的中国人”说成“中国人”,扩大了范围。

12.B(与原文不符,由第5段可知,原文是说,道教继承并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的说法是“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13.C14.D(察:

考察后予以推举。

举:

推选,推荐。

“察”“举”与“擢”的含义不同。

15.C(最终杀了牙兵十六人,并非全军战士都免于丧命。

16.

(1)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或“并未受到鼓励”),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更加富裕。

(“复”“劝”“而”各1分,句意2分。

(2)曾经被舒亶弹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