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2170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docx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解题指导、

【高考真题体验】

2010年湖南高考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一朵午荷

洛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

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

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

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

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

[来源:

学+科+网]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茏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

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

快过来看!

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

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

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

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

但在雨中,荷是一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

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

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

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

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

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

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

那些荷花呢?

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

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

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

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

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

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想到这里,我竞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

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

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

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

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一朵午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节)

16.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4分)

答:

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

,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解析:

本题考查标题的午的含义。

这是非常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就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答:

午的本义是指这朵荷花是在午后这个时间看到的,而其象征义则是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

这两点是很容易答出来的。

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4分)

答:

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

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而放在文章中间的段落,一定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一段文字中的诚心……心里有了准备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的作用就是突现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于是这一题的4分又可以搞定。

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6分)

答:

形象美:

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

精神美:

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解析:

本题考查形象分析,分析荷花的美。

考的是文章中所描绘的荷花之美以及更重要的一点:

荷花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美。

很多考生都会答到第一点3分那就是荷花天然去雕饰的优雅气质和在风雨中的坚强身影,但是出题者还故意留下一个3分的缺口,那就是托物言志——事物的精神美。

所以,我们还要答上,荷花在风雨中所坚忍不拔的身影所体现出来的刚毅、坚强的精神的美。

这样才会拿到满分。

19.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分)

答:

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

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

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

解析:

本题考查伏笔的作用:

文章中埋设两处伏笔,一前一后,做什么用?

就是为了表现一前一后的变化,表现这个变化干嘛?

就是为了深化主题。

而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已经分析过,就是对人生的感悟。

于是我们可以找到两处伏笔的埋设点,惊讶地发现,原来第一处伏笔说那天下午一直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再也没有说什么。

思索不说话这两点就说明当时的是一种非常迷茫、不解和困惑,于是第一次的思绪很简单就是不解和困惑。

而第二处伏笔呢?

想到这里……其实孤寂并不就是一种羞耻,也不有任何罪过,并且后面还说到唱完后不到几天,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过程中去接收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这就说明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在生命的轮回中得到一个质的升华。

于是我们再把两处伏笔部分在一起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结果呢?

原来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再一次看荷,与前一次不同的是不再是荷花迎接狂风暴雨而是残叶败荷所表现出来的空虚向我袭来,于是悟出了兴衰无非就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个道理。

于是乎,这两句话所体现的思绪就很明显有一个从不解到感悟的过程。

1.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

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

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

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

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

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

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

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

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

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

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

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

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

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

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

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

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

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

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

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地诗化了。

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

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

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

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

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漾着兰草花的幽香。

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

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

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

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

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

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

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

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

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记》,有删节)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C.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D.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级

【思维轨迹】写扬州是追寻诗意的梦境,表现了对扬州的风流不再的惋叹。

【标准答案】D

2.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级

【思维轨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是从结构上来进行分析,看与上文﹑下文各有什么。

先确定诗句,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参考答案】

1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上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2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3秋尽江南草未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注:

任选两处作答,意思对即可。

3.

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段和第段加以赏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语言的赏析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思维轨迹】题干要求宽泛,要结合具体语段寻找独特。

第4段从取名方式切入,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

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

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整句和散句结合,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

第5段,引用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秋尽江南草木凋;四字词语,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

【参考答案】

1从小秦淮与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扬州景物尺水玲珑、小家碧玉的诗化意味。

2多用古诗和四字词语,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典雅。

4.

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

请全文作简要分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思维轨迹】重点是对唐代的风流的理解,它代表旧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

从文中看,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但是水路不通、画舫绝迹,难于寻觅梦境般的东方审美意趣,令人叹惋。

【参考答案】

1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

2唐代的风流代表古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境在今日的扬州已难觅踪迹。

3它的消失令人感怀和惋惜,表达了怅然若失的感受。

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

动!

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

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

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

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

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

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

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

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注]祝融、回禄:

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

土埆厝:

台湾的一种民居。

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命题立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思维轨迹】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其目的不是纯粹写这样一个物件而已,而是以煤油灯为媒介,抒发对那段温馨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对生活情景描写得越细致就越来得真实,从而增加文章的情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般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事物,都是情感抒发的触发点。

【参考答案】

(1)寄托了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

(2)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加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3)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命题立意】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思维轨迹】第一问,首先分析原句中的重要词语和短句的含意,如那情景累世的家产,他们具体指什么。

回到原文后会发现,是在说明了自己在雪天中保护灯火时的心态之后的一句解释性话语,表明本句的解释是要求说明的心态的。

那情景指的是风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的情景。

护着表明特别珍惜的心情。

该句的上文有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

下文还有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这样,答案就已经很清楚了。

第二问,本句中只要解释明白我为什么要喃喃自语我到底迷失了什么两个问题就可以了。

从文章中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怅怅然等词句中可以推知的心情及其失去的东西。

【参考答案】

第一问:

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也是很宝贵的;

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的财富。

第二问:

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惆怅;

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命题立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思维轨迹】通读文章,会发现文章主要以第一人称为主,在第二段里使用了第二人称。

使用第一人称,会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而第二人称,则会拉近文本与读者距离,增强亲切感。

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变,意味着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

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准确扣住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问:

(1)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

(2)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称相互交叉的情形。

第二问:

(1)不同的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情感的表达;

(2)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4.文章最后一段说: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综观全文,灯火在心中有什么样的意义?

【命题立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鉴赏评价

E;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F。

【思维轨迹】本文写灯火,但写到最后,这个灯火已经由实入虚,从具体的物件上升为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精神。

根据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这句话,就可以判断出此时的灯火已成了心目中某种思想情感的代名词了。

根据象征性散文的特征,我们只要能够在文章之间找到强调的灯火的特征就可以完成该题。

而在文章中,详细描写灯火的地方和在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内容,都对灯火的作用及意义作了阐释,把这些重要信息筛选出来加以整理归纳即可。

【参考答案】

(1)灯火让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2)灯光下的祖孙相牵,使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3)的成长离不开灯光下的夜读,这是人生的重要一步。

3.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

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

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

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

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簇堆,人马拥挤。

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

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

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特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

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

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

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船撞入漩涡时。

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

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