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1348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 修整版.docx

经济地理学参考重点修整版

经济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P4)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1826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909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33克里斯泰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区位论,1940廖什的区位经济论。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二、研究对象:

(P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

1、经济活动的内容

2、经济活动区位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P17)

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生产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和能否保持生态平衡,影响到成产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合理的生产布局,将在较长时间内对生产发展期促进作用。

反之,不合理的生产布局,将在较长时间内限制生产的发展。

四、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P19)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益的关系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P34)

一、区位:

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二、区位理论:

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选取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P40)

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2、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4、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5、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6、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P43)

区域环境因子:

从广泛意义上讲,某特定的区域内对发生在其中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都可以成为区域环境因子,例如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等等。

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方面,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不同的区位选择。

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

A、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

B、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3、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如产业集群、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他自然与人文要素。

这里主要介绍产业集聚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具体来说,供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有:

A.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B.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C.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D.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4、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收经济活动集聚的因素之一。

第四节交通对经济活动的一般影响(P48)

一、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作为联系地理空间中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是社会化分工成立的根本保证。

1、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与站场费组成。

站场费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线路运行费相反。

2、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连接度:

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越大越好

通达度:

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越小越好

分散指数:

所有顶点通达度之和,越小越好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P58)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一、核心思想:

追求利益最大化,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二、理论意义(P64):

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于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理论性系统性总结。

2、经济学上的意义: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重要意义首推其研究方法。

A、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

B、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以用来说明农业土地利用的方式,对于解释其它土地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三、理论局限:

孤立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下的理论模型,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条件。

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P67)

一、核心思想:

原料、燃料费,劳动力成本,运费是三个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子

理论重点:

运费指向论、劳动力成本指向论、集聚指向论、

2、理论意义:

(P77)

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为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2、韦伯区位论的最大贡献最大特点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产业布局也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经超越了原本的工业区位范畴,而发展成为经济布局的一般理论。

三、理论局限

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且成比例增加,而现实中运费制度则是区段增加并远距离递减。

2、韦伯假定的完全竞争是不现实的

3、就工厂经营而言,可分为生计性经营和企业性经营两种

4.、工厂区位是由工厂经营者选定的,这种决定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5、技术进步导致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下降或者替代性材料的使用都使最适区位发生变化,技术进步和交通条件改善使得运费对区位条件影响越来越小。

6、地域政策因素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P78)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弗的区位理论三、廖什的区位理论

第四章商业与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P93)

中心地:

是区域周围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

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一、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假定、1、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也是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2、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且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3、消费者都就近购买

4、商品和服务价格一致

市场地域成三倍扩张1——3——9——27——81.中心地数量三倍扩张1、2、6、18、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P97)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

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

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2)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四倍)

市场地域关系为1——4——16——64中心地数量关系为1——3——12——48

(3)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七倍)

市场地域关系为1——7——49中心地数量关系为1——6——42

(4)三原则适合的条件(P98):

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看做是对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正。

二、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1、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讨论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理论基础。

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2、存在的问题

第一、克氏只重视货物供给的范围上限分析

第二、在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系统中,K值是固定不变的。

第三、克里斯泰勒把消费者看做经济人,认为消费者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时是多目标的。

第四、克里斯泰勒忽视了群聚利益。

第五,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没有对需求的增加、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没有加以论述。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的区位

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P115)

一、企业增长的动因

A.实现规模效益;B.实现交易内部化;

B.C.技术优势的发展;D.来自竞争的压力

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P116)

1、横向一体化扩张:

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2、纵向一体化扩张:

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3、多样化扩张

实现扩张的方法:

内部发展,外部发展(合并,兼并和合资等)

三、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

接触扩散:

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的扩散。

等级扩散:

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接触扩散、等级扩散

3、我国特殊条件下的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通道扩散:

指公司空间扩张时沿通道延伸。

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P124)

一、沃茨的市场扩大模式:

该模式阐述了早期具有成本优势的公司。

通过兼并众多小企业而在市场空间连续扩张。

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泰勒将空间分为地方、区域、全国和多国四种尺度。

公司在由地方到多国扩张中要经历三种门槛(公司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决策空间),每跨越一次门槛便引起组织变形。

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该模式描述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从本国向海外的扩张过程。

市场占领被作为公司空间扩张的主要动力

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主要揭示公司在国际上扩张的过程。

五、四个模式的共同特点:

1.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2.在扩张过程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3.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P130,该点只作为补充)

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一、公司组织结构的类型(P131)

1、功能部结构:

按照专业化功能而进行部门划分的公司结构,如市场营销部、财务部、研究开发部、人事部等

2、产品部结构:

按生产的产品不同来进行部门划分,如小汽车、大卡车、农用机械等。

3、区域部结构:

即按照区域进行部门划分。

4、顾客部结构:

按顾客类别进行划分。

如公司信贷、个人信贷等

5、矩阵部结构:

混合两种以上结构类型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原因(P139)

1、产品周期理论:

该理论是由弗农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

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周期,而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可进行国际化分工。

2、折衷理论: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企业之所以要向他国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到利益驱动。

具体一些,成本、市场、要素投入在决定其跨国投资国别选择上起重要作用.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

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2、集中于边界地区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区

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P145)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

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其中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资金控制。

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1、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A.便利的交通运输B.及时的信息获取,C.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2、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

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

原因:

A.大都市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B.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C.具有与其他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3、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

公司总部区位并非固定不变,随着公司的地理扩张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总部区位也会发生变化。

二、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P150)

区位要求:

1、接近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

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意见,并引导消费。

R&D区位:

基于以上要求研究开发区应该趋于大都市区和科研机构集中区。

(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的R&D趋于不同的格局,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有;母国市场型公司,东道主市场型公司和世界型市场型公司)

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P159)

广泛性、层次性、区域性、多面性、差异性、时间性。

二、跨国公司于投资地的相互关系

1、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

互补性、竞争性、变化性。

2、影响跨国公司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

社会政治背景、结构状况、相对地位。

(补充,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的负面影响:

A.剥削了当地工人;B.对当地相关产业产生了冲击;C.冲击了当地文化传统。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域组织

第1节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区域产业分类(P174)

1、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产业功能分类:

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

3、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4、其他产业分类:

A.技术先进性产业分类:

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B.发展前景分类:

夕阳产业,朝阳产业

二、区域结构模式(P176)

1、主导产业选择

在区域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组织的核心。

因此它的选择就至关重要。

一般的,只有具备以下特征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

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P179)

1、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总的来讲,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有两个,一是市场机制,二是政府干预。

A.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供需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B.政府干预是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内产业机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A、配第克拉克定律:

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就会从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推导出一个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越高,哪呢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就越小,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就越大。

B、库兹涅茨法则:

认为引起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相对国民收入差异。

所谓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等于其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比。

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都小于1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大于1

C、霍夫曼定理:

其核心思想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列呈下降趋势。

霍夫曼比例等于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

3、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P182)

第一、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域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的发挥本地区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第二、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即能否负担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的任务

第三、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即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是内部各个产业之间联系密切,发展协调。

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第六、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P183)

一、区域空间结构:

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点、线、网络和域面)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P186):

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空间式、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理论(P188)

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机构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一农业占主要优势的阶段

2、过渡阶段

3、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

4、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

四、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P190)

1、区位指向: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地指向、燃料动力指向、劳动力指向、市场指向、运输指向。

2、集聚与扩散机制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里空间上的集中趋向过程。

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集聚影响:

集聚将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扩散机制的形成源于:

避免集聚不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政府的政策作用。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不同阶段发生作用强度不同、都存在一定惯性、作用都有限度。

3、空间近邻效应

原因:

首先,无论哪种经济活动都有节约社会劳动力的内在要求;其次在进行决策时获取的信息以周围居多。

影响:

促进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带来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第三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农村工业化(P193):

是指位于农区的工业兴起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过程。

第四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1、技术创新:

就是指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P197)

2、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A、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B、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C、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D、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1、资源禀赋:

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技术,社会环境

2、资源配置能力:

经济体制,政府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区域经济结构

3、区位条件

4、外部环境:

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区域经济关系,国际经济背景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P208)

1、区域增长极理论:

我们认为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里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2、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3、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P212)

1、胡弗—费舍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1.自给自足阶段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

2、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1.传统社会阶段2.为经济起飞创造条件阶段3.经济起飞阶

4.成熟阶段5.高额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3、我国学者提出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1.待开发阶段2.成长阶段3.成熟阶段4.衰退阶段

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P215)

一、经济地域综合体:

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二、经济地域的共同属性:

社会经济属性,经济地域时空统一性,经济地域系统性、层次性、开放性,经济地域发展的周期性,经济地域的类型多样性。

第三节第三节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P220)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是一群在地里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他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点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1.马歇尔式产业集群2.中心和辐射型产业集群

3.卫星型产业集群4.高级中心和辐射型产业集群

5.高级卫星型产业集群6.首创高技术产业集群

第四节经济区与区域管制(P225)

一、经济区的概念:

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有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

二、区域管制的定义:

是为了协调经济区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发展关系而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和协商机制。

三、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1.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2.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

3.对外联系的开放性4.组合上的层次性

四、经济区的类型

1.经济类型区2.部门经济区3.综合经济区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P235)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他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为了方便解释他把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将对南方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极化效应表现在:

1、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恶化。

2、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升,那么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

涓滴效应体现在:

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南方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就业问题。

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代来发展机会,刺激南方经济增长。

特别是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优势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二、梯度推移学说

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之上的。

所谓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梯度推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补充,三个关于梯度推移论的代表观点:

1.反梯度推移论,2.并存论,3.主导论。

三、中心外围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因多种原因在若干区域之间会有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中心与外围之间会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机会。

总体上来说,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P238)

1、依赖理论:

依赖是不发达的根源。

弗兰克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外围国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而从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中摆脱出来。

2、相互依赖理论:

一是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只不过程度有所差别;二是相互依赖意味着依赖是双向的传递和影响,而不只作用于某一方;三是相互依赖的内容和程度在不断发生变化。

依赖可能消极也可能积极。

第一节区际经济联系(P240)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概念:

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二、空间相互作用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