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213534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

《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波兰实习随想(共13页)8300字.docx

波兰实习随想

  

  初到波兰 

  通过爱因斯特计划,我暑假前往波兰实习两个月。

俄罗斯航空公司的飞机顶棚颤颤悠悠地摇晃着,正如我忐忑的心情。

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出国,而且是一个人。

晚上10点飞抵华沙,然后从机场辗转去火车站,跳上前往克拉科夫的火车。

疾驰了一夜,在第二天清晨,我才得以看到波兰的真面目—黎明的森林与草地衷谝黄酌C5奈砥校路鹣勺印⑽灼琶窃谄渲杏葡械穆健N沂紫忍寤岬搅伺分尥暗囊饩场?

nbsp;

  初到某个地方,首先得解决的是各种日常生活问题。

一觉醒来,面对空旷的宿舍,杂乱的脏衣服和纹丝不动的箱子,我突然感到不知所措的无助。

饥肠辘辘的肚子提醒我生存问题是首要的,于是我赶紧找了一个波兰朋友带我去附近“踩点”,国外和国**区别就是空旷缺乏人气,走了半天找不##市、餐馆。

波兰哥们英语很差,我又彻底不懂波兰语,结果比划了半天,他才带我去换了货币,然后熟悉了一下周边的环境。

 

  我开始着手做第一顿饭,##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一窍不通的标签,我感到恐惧。

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波兰的菜种类很少,国内常用的调料也买不到,我只好尝试性地买了一些食物回去做烹调实验。

第一顿饭忙了我3个小时,手忙脚乱地弄起来以后我才悲观地发现没有工具是那么头疼的事情。

没有刨子,土豆一半被我用刀削掉了,更可恶的是没有菜刀,我只好拿着西餐刀小心翼翼地在一个盘子上切菜,象个修表匠,时时小心不要把刀弄断。

既然是实验,菜的味道可想而知,但是我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风卷残云般消灭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此后我一直不停地试验各种菜谱,直到一周以后,才终于做出了像样可口的饭菜。

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出国实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立足,适应,进而在新环境施展。

而独立生活,是我学到的第一课。

在国内,我这一代人大多过的是典型的独生子女的生活。

即使是读了大学,大家肯定也未必为吃住行犯过愁,学校的食堂绝对是心安理得的依靠。

但是在国外,人生地不熟,那些我们在国内从来认为理所应当不成问题的问题,都会成为难题,你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一件件对付它们。

许多想不到的事情,逼的你不得不主动去向当地人请教,去问询,不然就会吃大亏。

比如欧洲的物价很高,中国学生自然会考虑经济问题。

一次在聊天中我和隔壁邻居说起物价,他马上建议我去一家##市,虽然多走10分钟,但是价格便宜近一半。

就这么一个建议让我受益非浅。

 

  生活的历练换来的是成熟与自信,当我两个月后返回中国时,我已经对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非常自信了,深信自己以后无论到任何陌生的地方,都能够在短短的数天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生活。

这是我受益终生的一大财富。

  

  到波兰的第二天,我正式到公司报到。

从宿舍到公司走过一条林荫道,另外一侧是大片地绿草地,在下班回来的时候总是可以看到当地居民稀稀拉拉的在草地上溜狗晒太阳.远处是起伏的丘陵和绿树丛中红白相间的小房子,夕阳西下,蓝天白云的时候显得格外好看. 

  我的公司坐落在这花园一般的地方,办公楼不是很起眼,旧旧的,但是里面非常整洁明亮,装修设计也很现代化.Gridtech公司是那种典型的高科技公司.老板Pawel在AGH大学毕业以后曾经在英国的一家电信公司和欧洲高能物理实验室做过那种分布式网格计算的研究,现在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ARGONNE实验室参与地震模拟的工作,这项工作使用了网格技术,把全美各个大学和科研计算中心的资源连接起来,完成地震模拟所需要的巨大计算量。

这项工作是非常challenging的。

我因此而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兴奋。

 

  艰辛工作

  公司主要给我布置两方面的任务。

首先,我要阅读大量的文献与技术资料,并把这些转变为公司的技术文档资源。

这主要目的是让我能够在短期内补充一下自己的在网格技术方面的知识。

然后我需要学习如何建立基本的网格服务程序,实现两个基本的服务程序:

一个是随机数生成程序;另一个是路径标示追踪程序,即每个工作站点都要往经过它的数据流中加入特定的标示符,这样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追踪数据流是如何在网络中传播的,这对于网格技术来说非常重要。

在完成这些之后,我需要学习简单的GLOBUS测试工作。

 

  另一个任务是基于搜索引擎优化公司的网站,提升公司的网站在GOOGLE等搜索引擎中的排名,这样潜在客户在更容易发现我们公司。

我需要首先研究搜索引擎的工作机理,然后完成一篇可行性分析建议,在经过负责人评估之后,将建议付诸实现。

  

  我工作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操作系统界面的问题。

国外的操作系统都是UNIX的,基本不用微软的WINDOWS,而在国内可能还没什么人用微软以外的操作系统。

可能这是因为国内盗版猖獗的缘故,人们都习惯于直接白拿别人最新的成果而不用考虑成本。

但是另一方面,UNIX系统由于其源代码的公开性,使得使用者能够直接接触到电脑底层,非常灵活。

另外其效率也远非WINDOWS可以相比的。

于是我不得不很辛苦地去适应那枯燥的字符界面和一堆古怪的命令参数。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了自己的局限和不足。

我的同事虽然都只有20来岁,但是他们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理解比我深刻很多。

许多对他们而言常识性的问题,对我来说成了一个个待研究的难题。

因此在工作中我往往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学习一大堆预备性知识。

例如公司网站是PHP编写的,而我在去波兰之前毫无PHP经验,更不用说在UNIX环境下调试了,所以为了修改一个PHP代码段我需要先花很多时间在PHP语言学习本身上。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体会到在所掌握的知识永远不可能适用于自己的工作,任何一个任务都有其不可预知性,需要的是一种持续的学习精神。

 

  按工作计划,我在全部工作的三分之一进度时需要递交一份可行性报告。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为我从来没有用英文写过一份正式的工作文献,大量的专业词汇让我有点手足无措。

要能用英文能表达准确,前提是你对报告内容已经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弥补语言表达上的不足。

我忘不了当时自己花3个晚上熬夜写可行性报告时那种无助的感觉,在这种无依无靠的逼迫下,人才被逼着自己独立去思考,去承担责任。

 

  把报告写完叫给了Pawel时,当场他就给我上了一课.Pawel是一个非常严谨一丝不苟的人.他给我指出的问题是报告的书写格式要结构清晰明确,让一窍不通的人很容易就能看懂.这是为用户着想,为老板着想的最好体现,只有不浪费它们时间,我们的计划才有可能成功.而作为学生,我们总是忽略这个问题.我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把报告写完就算交差了,却不曾想过这个报告的目的是什么?

它是给人看并用于说服人的,而非为报告本身而本身.倘若看报告的决策者拒绝了报告的内容,那这封报告就失去其本身的意义,而不管你事实上究竟把它写得有多好.为了工作的效率,每一个员工要保证自己做的工作的质量,让你的同事们能够放心方便的使用你的工作成果。

这是我从职场上学到的第一课.  

  写完分析报告,我对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这个词的涵义已经由当初的匪夷所思变为拍案叫绝了.首先,搜索引擎能如此地提高互联网的效率和意义,这是除电子邮件以外其他任何技术都无法比拟的.信息不对称早已成为限制社会发展效率提高的瓶颈.每天成千上万的人都出于各种目的在寻找.以前提及搜索,我们脑海里出现的是搜索小说,MP3,但是如果搜索者是商业用户,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寻找信息资源,这是##市场!

##市场可以说是Google培育出来的,而现在它也正在大肆享受##市场的甜头.与搜索技术想对应,Google创造的广告模式就是一种天才的盈利模式.传统上提起广告,我们会想起的是电视看了一半插进来的那种虚假的不能再虚假的吹牛,在浏览网页时跳出来的令人作呕的cookie,除了增加我们对广告商的厌恶外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了.而此时的广告则完全不同,它是帮助客户的一种信息资源,可以大大缩小客户的搜索机会成本.更重要的是,这些广告是伴随着你的搜索关键词而出现的,因而与用户的目标非常一致,它起的是效率优化作用,而不是传统地为了把商品不择手段地卖出去. 

  Google在市场上的份额如此只大以至于它几乎成了搜索的代名词.每天将近70%的个人或商业用户在使用.Google的排名几乎就是网上价值评判的唯一标准.所以Google的排名含金量就不言而喻了.为了保证公正性Google的搜索结果排名是非盈利的,但是它在边上另开了一个广告业务,这个创造造就了公司的滚滚财源. 

  当然,从纯技术上讲,Google也是一个人类智慧的奇迹.首先,Google的算法是利用其他网站对本网站的引用次数乘上权重再考虑网站主题与搜索关键词的匹配程度来搜索结果并排序的.前者需要是一种递归思想,在完成逻辑上的分析以后肯定是用多次计算的叠代来计算的,而后者又肯定是一个研究得很成熟的字符串匹配技术.Google是商业和技术创新完美结合的典范,从它我了解到,一流的企业是##市场和需求,而不是与其他企业竞争。

 

  克拉科夫

  我实习所在的克拉科夫是个波兰的古都。

这是一个保存完整的中世纪古城,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并被评选了世界上最美的12##市之一。

走在街头时时可以感受到这种中世纪的气息.**区的路都是碎石铺成的,忐忑不平,汽车开过时可以体会听到那种剧烈的摩擦声.街头的房子都特别的旧,我觉得这就是东欧与西欧,发达国家与欠发**区别吧.西欧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房子虽然古老,但肯定都修缮地十分精致,仿佛童话一般。

但是在波兰,一切都仿佛是500年前的样子.砖头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经退色且秃凹不平,墙壁上也有大面积的脱落. 

  每##市都有一个广场,这是欧洲传统文化的中心。

与罗马,巴黎、维也纳这些赫赫有名的名城相比,克拉科夫广场更显得古老质朴和原汁原味,因为克拉科夫没有建新城,也很少有现代建筑,##市还是中世纪式的。

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就是纺织业行会馆和圣母升天教堂,都是15世纪的建筑。

圣母升天教堂是哥特式建筑,两个尖塔高耸,据说当地规定任何新建建筑都不得高于这座教堂的高度。

塔顶是青铜做的,配以黄褐色的砖,显得这个教堂非常古老。

但是教堂里面却是富丽堂皇。

教堂里面是没有楼层的,建筑有多高,里面大厅就有多高,金色的圣坛上供奉着耶稣和玛利亚的像,四周的墙壁上有许多木雕和神龛,特别是有许多听人们赎罪的龛陇,非常有特色。

碰巧的是我在圣玛利亚教堂刚好赶上一对新人的婚礼,在教堂里举行过仪式以后,新人坐上马车,后面跟着长长的送贺的队伍。

马车铃铛清脆的铃声和广场上民间艺术家的手风琴演奏交织在一起,这才是真正闲适的欧洲文化。

 

  在华沙之前,克拉科夫一直是波兰王国的首都。

波兰王家的WAWEL城堡,就坐落在城南的小山上,被誉为波兰母亲河的维瓦河从旁边蜿蜒而过。

波兰奉天主教为国教,在克拉科夫教堂随处可见,从哥特式,巴洛克式到洛可可式,生动地给我上了一课西方艺术。

当今的教皇保罗二世就是曾在克拉科夫居住近40年。

城堡王宫边上一座小小的房子就是他的故居。

如今故居内的摆设完整地保留了当初的原貌。

圣父也是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正是在这平凡中我体会到了教皇那无私的心,那份神圣的坚持终生的使命感和对人类无条件的爱。

我想正是这造就了伟大的精神。

 

  波兰是个绿化程度非常高的国家.据说华沙是世界上绿化率##市,人均绿化面积90平方米.在克拉科夫也是这样,路上四处是大面积的公园和绿地,参天的大树.这让来##市的我觉得如同在天堂一般.虽说是波兰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但是在这里我根本没有看到一个工厂企业,街上的公共汽车和地铁似乎都是电气的,而不象中国的柴油车那样排黑烟.没有污染加上绿化好,感觉这里的天空特别蓝,空气特别清新,每天走在路上都是一种享受.在这里,人和自然相处的特别和谐.欧洲人特别喜欢户外运动.在路上随处可见溜旱冰的和骑赛车的年轻人,男男女女都有,公园里我还看到有专门的U型台给那些滑板爱好者使用,在城堡边,在大学里,在公园中,四处都有开放的网球场.感觉到在中国被我们当作耍酷炫耀的运动在这里只是非常平常的个人爱好而已.对欧洲人而言,运动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在聊天时,老外们总是会问我平时有什么运动爱好,当我说中国人平时都勤于学习而很少运动时,他们都摇头大为不解我们为什么能够长期忍受如此boring的生活.波兰人也十分喜欢养狗,在大街上随时有人牵着狗在溜达.狗的种类之多也让我大开眼界。

想像一下等车时一只比你人还高的狗就蹲在你身边,或者坐火车你对面的座位上坐着一只狗是什么感觉吧。

人和自然如此和谐相处,体现着一个社会的进步。

 

  苦难与涅磐 

  波兰是一个极具悲情色彩的国家。

从近代起,她就几乎没有以一个独立完整的国家出现在欧洲的舞台上。

起先是被普鲁士,沙俄和奥地利瓜分,随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和苏联近乎彻底的毁灭,战后又成为苏联的极权主义暴政的附庸。

可以说,直到20世纪末,波兰才真正的开始了她的新生。

 

  在波兰随处可见历史的坎坷与沧桑。

与她邻国捷克的圆滑相比,波兰的悲壮让人扼腕长叹。

每逢强敌入侵,捷克人往往是不战而降,结果所有的历史古迹、文明财富都得以保存;而波兰人往往是奋起反抗,颇有孔老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豪情,结果是整个国家被一次又一次的毁灭,然后全国在废墟中重建家园。

不过令人惊叹的是,波兰的每一次重建都能按照原先格局纹丝不变的重现历史,这份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是让人钦佩的。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波兰人在长期被奴役下仍不失其尊严的原因吧。

最典型的是二战,除克拉科夫外,波兰##市都在二战中被夷为平地。

尤其是华沙起义后,纳粹叫嚣“要将华沙从地图上彻底抹去”,**区**区地将华沙毁灭,但是战后波兰人又一砖一瓦将华沙完全复原成二战以前的样子。

 

  在我居住的克拉科夫附近,有一处全人类历史都无法抹去的伤痕----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德国在欧洲最大的集中营,有400多万人在这里被屠杀,其中150万是犹太人。

看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人都会对奥斯维辛这个名字记忆犹新。

战后,这片恐怖的地方被保存下来。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民族仇恨,而是人类对生命,对伦理的绝望。

这份罪孽不只是纳粹的,而是全人类的。

人类只有保留这个伤疤,不时地去揭露它而不是抚平它,才能警惕自己悲剧不在重演。

  

  奥斯维辛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它的魔力来自我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敬畏。

走进大门时天是阴的,风飕飕地挂着,我在八月不由感到阵阵寒意.似乎来奥斯维辛的人很少能遇到大晴天,大多数人都是遇到阴雨天,难道是这里阴魂不散,总是那么压抑和哀怨?

自从踏进大门起,我就一直因为寒意而汗毛直竖.不论走到哪里,处于哪里,每一扇窗户,每一个黑暗的角落,每一处展览,每一寸土地都侵浸着一个影子――死亡,都有阴魂在游荡.寒风飕飕地刮着,集中营四周的树林发出哗哗地林响,仿佛那些不散地冤魂们在呻吟,在倾诉.奥斯维辛一共有近三十座房屋,都是大多是红色的三层楼砖房,黑色的窗户.我觉得仿佛每个窗户后面都有一双双眼睛在看着我,绝望而麻木的眼神――在这里已经没有恐惧了,恐惧只是这个灭绝人寰的地方带给外面世界人的.我甚至不敢接近这些房子.走着走着,我常常惊恐地回头张望,仿佛后面时刻有只手会拍打我的肩膀.不仅是在集中营的展览厅里,甚至是傍晚在伯劳克瑙那空旷的原野上,我也会有这种恐惧。

  

  在奥斯维辛,现在展出的有4万双鞋,以及堆成小山一样的眼镜架,假肢。

这些都是从毒气室的尸体中间提取出来的。

女人头发整整有7吨之多。

每一束美丽的金发,扎着麻花辫,和我在大街上看到的妙龄少女的一模一样,的确,它们是真实的,都曾经伴随于一个鲜活的生命,但现在,只有这束头发还在这里。

 

  毒气室,死墙,刑房,焚尸炉,这些曾经在电影和小说中看到的场景,现在活生生的出现在我的眼前。

奥斯维辛带给我们的是荒谬,它的屠杀不是人类野蛮兽性的激发,而是一种理智的麻木。

很难想像那些纳粹刽子手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绅士,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是无可非议的道德楷模且极具人文关怀素养。

但是他们在对待犹太人时心中不仅没有忏悔也没有罪恶感,反而有一种为社会行善的喜悦,甚至还想尽办法减少犹太人的痛苦和恐惧,使他们能“尽可能人道”地被消灭。

工业革命和科学极度发展,人类文明登峰造极的二十世纪,带给我们的却是这样的灾难,这难道不是讽刺与荒谬吗?

 

  中西交流的思考 

  爱因斯特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给了我一个融入不同文化的机会。

不同文化的碰撞,有惊喜,有欣赏,也有困惑与忧伤。

这一切都带给我思考,充实我的视野与胸襟,使我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民。

 

  在出国之前,我反复告诫自己,在国外一定要开朗,主动去和老外交流,但是身临其境时却很难如我所愿。

虽然我的外语在中国属于上流,并且对世界有丰富的知识,但是我根本无法和他们做心灵上的交流。

和我一起的同学有西班牙人,墨西哥人,意大利人,甚至斯拉夫人,他们的语言可能就是广东话和四川话的差别,有共同的基督教信仰,沐浴在共同的西方拉丁文化里,而中国人,实在离他们太远了。

在他们为了一个笑话捧腹大笑的时候,我却坐在旁边傻乎乎的发愣。

 

  公司里我的老板PAWEL,同事CHRIS,都有在多国工作实习的经历。

PAWEL在西班牙,瑞士,美国工作过,而CHRIS也在美国和印度实习过,他们的经历,是同龄的中国人所远远不能比的。

在欧洲,去美国读书,去其他国家工作交流,都是很普通很容易的事。

西方人也很有世界公民那种自我意识,年级轻轻跑遍欧亚非几十个国家的人很普遍。

比如,有些人对南美雨林,或者非洲的某个文明消失非常关注,不惜倾其所有去保护它。

中国人对此可能不理解:

离我们十万八千里,又是其他国家的事,你操那么多心干什么?

但是,西方人的逻辑是:

不管在世界上什么地方,只要我关注,我就有责任去维护它。

这是西方豁达的世界观和中国**区别。

  

  在欧洲我不由感叹中西生活状态和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差异。

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国东部##市在硬件设施上,在物质条件上已经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们有现代化的高楼,享受高科技的成果,体验全球最新的潮流,西方社会由于其自身的传统性可能还落后于我们。

但是很多观念,价值体系,道德水平,社会机制等“软条件”因素,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这些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但是长远看,社会的进步就落在我们下一代的身上。

 

  中国和西方很大的差距在于生活状态的不同。

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每天为生存而奋斗.中国人彼此都很疲惫,行色匆匆,对未来充满着担心。

的确,从小我们就需要面临中考,高考,就业等竞争,对被淘汰的担心与危机感始终压在中国人的心头。

而对西方人而言,生存根本不是问题,他们生活的动力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工作就是享受,业余生活是另一种享受.重要的是要同时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多元化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地扎在西方人的脑子里。

比如我的老板PAWEL,他平时每天不间断工作十一二个小时,且效率之高让我惊讶,但是他每天下班后肯定花一小时游泳或者骑赛车,然后去看电影或音乐会,周末也是彻底的休闲与放松。

我表示中国很难有这种工作方式时,他表示不可理解。

因为对他来说,两者都带给他极大的乐趣,因此他在做任何一件事时都很能集中精力,陶醉于其中。

 

  另外,在国外最多的感触就是环境。

不管到哪里,我都觉得比##**乡村干净,没有废气,没有污染,河流里面可以看到鸭子在吃鱼.下雨天,城市里的石头路上只有清澈的雨水,根本不象国内的街道上到处是泥泞和污水.欧洲人的环保意识非常强。

有一次我去参加波兰全国的一个宗教仪式。

草地上几万人席地而坐了大半天,但是走的时候连一张碎纸都没有留下。

 

  结束语

  两个月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

两个多月的时间,弹指一挥间,留下那么多美好的回忆,无奈的惆怅,蓬勃的希望,萍水相逢的朋友。

可以说,这份经历本身才是我最大的收获。

主动的搜寻,主动的沟通,主动的学习,一个人的闯荡让我体验到了生活的真谛,获得了自信。

感谢爱因斯特让我成为一个具有全球胸怀的世界性公民,今后我也会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