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4657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6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全国中考阅读理解真题说明文专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广东: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

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

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

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

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

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

沙尘暴能有效地缓

  解酸雨。

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

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

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

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

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

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11.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

请说明理由。

(3分)

 

 

 1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4分)

 

 

 10.B

  11不能去掉。

(1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1分)“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

(1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②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⑧沙尘暴有害也有利。

④沙尘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

(每个要点1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完成15——19题。

(14分)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

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

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

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

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

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

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

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

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

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

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5、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3分)

  答:

 

 16、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3分)

  答:

 

 17、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18、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19、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

(2分)

  

 

15、利用化学能发电:

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16、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17、“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具体答更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8、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19、示例:

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

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

 铜仁

  

(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15—18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5、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4分)

  

16、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4分)

 

 17、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

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6分)

 

 18、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15、4分苏州园林(2分)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分)

  16、4分排比(2分)

  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要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

(2分)

  17、6分总分结构。

(2分)

  作比较(2分)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

不讲究对称。

(2分)

  18、4分不能去掉。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2分)。

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黄冈

  (三)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5分)

  食品添加剂之“瘦肉精”

  “瘦肉精”是个什么东西?

学名叫β一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类化合物,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几种物质。

很多这类化合物都是人用药,治哮喘病的,临床上广泛使用。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发现动物喂盐酸克伦特罗,可提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经济效益好。

后来,美国又研究出毒性小、代谢快的替代品——莱克多巴胺,只要严格掌握剂量、执行停药期规定,几乎不会在动物体内残留。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先后批准将莱克多巴胺用于猪、牛、羊等动物养殖。

不过,各国也制定了严格的残留限量。

  上世纪90年代初,“瘦肉精”引入我国。

但后来发现,不当使用“瘦肉精”,残留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盐酸克伦特罗容易引起中毒,会产生头晕、心悸、肌肉震颤、呼吸急促。

我国随即对“瘦肉精”说“不”。

2002年,农业部会同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瘦肉精禁用目录,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7种物质。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的量刑依据。

  饲喂瘦肉精的猪,瘦肉多,颜色红,卖相好。

一些屠宰场和猪贩子高价收购,养殖户使用很简便,抓把药面搅进饲料里就得。

而且,还有深厚的背景原因:

一是生产经营高度分散,目前全国有生猪养殖场户6000多万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只占约30%,大部分是小猪场、散户养,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

二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农业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大多围绕增产建立,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瘦肉精的引入、应用到禁止,本身就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轨迹。

再比如农药兽药残留问题、植物生长调节剂问题,这都是温饱有余之后遇到的新矛盾。

  (摘自《人民日报》2011年5月26日,有改动)

  18.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任意列举文中所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指出其在文中的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瘦肉精”。

示例:

本文先说明什么是“瘦肉精”,再说明“瘦肉精”的发现、引入、使用与禁止。

(意思相近即可)

  19.示例1:

列数据。

如:

“目前全国有生猪养殖场户6000多万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只占约30%,大部分是小猪场、散户养,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生产经营高度分散。

  示例2:

作诠释。

如:

“‘瘦肉精’是个什么东西?

学名叫β—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类化合物,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几种物质。

”具体准确地解释了“瘦肉精”所包含的物质。

(能说明一种说明方法及作用即可)

宜昌

  麈尾

  ◆白化文

  ①麈(zhǔ)尾,是的一种道具。

直到唐代,还在士大夫间流行。

宋朝以后逐渐失传。

近现代的人没有见过实物,往往顾名思义,把麈尾认为与马尾拂尘是一类东西;或见古代图画中有之而不识,把麈尾看成扇子。

其实,考古与文物界,早在四十年代傅芸子先生发表《正仓院考古记》之时,对麈尾的形制已经了然。

可是文献界与文物界有时脱节,1979年出版的《辞海·下册》4728页“麈尾”条的解说是:

“拂尘。

魏晋人清谈时常执的一种拂子,用麈的尾毛制成。

  ②麈尾,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则常为平直状。

它有点像现代的羽扇,可又不是扇。

麈尾也绝不像拂尘,这是肯定的。

拂尘的形制、用途与麈尾大不相同。

  ③据说,麈是一种大鹿。

麈与群鹿同行,麈尾摇动,可以指挥鹿群的行向。

“麈尾”取义于此,盖有领袖群伦之义。

魏晋六朝清谈家习用麈尾。

只有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才有执麈尾的资格。

在这一点上,它有点像某些外国帝王和总统手持的“权杖”,起显示身份的作用。

那是不能随便交与他人,特别是交与侍从代为掌管的。

而“拂尘”,则是侍女一类人侍候主人时拿的东西,这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④东晋大名士王导有一篇《麈尾铭》:

“勿谓质卑,御于君子。

拂秽清暑,虚心以俟。

”麈尾本来的用途似乎是“拂秽清暑”,大约兼有拂尘、扇子的功用,可是“御于君子”,经清谈名士手执以后,身价倍增,谁还敢说它“质卑”呢?

  ⑤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实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其中所绘阮籍便手执麈尾。

七贤以嵇康、阮籍为首,看来阮籍执麈尾也隐喻有竹林清谈领袖之意吧。

此外,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卷》中的孙权,也手执麈尾。

从而又可看出,麈尾虽是清谈所用的名流雅器,但因它能显示一种高雅的领袖身份,所以,名士平时自然可以手执,另一些虽非名士但具有某种领袖资格的人也可以拿。

  ⑥麈尾实物,有镶牙漆木柄的,有镶玳瑁檀木柄的,显示出贵族用具的风貌。

据《晋书·王衍传》记载,大清谈家王衍常用的是白玉柄麈尾,他的手和玉柄同样白皙温润,有一种病态美,历来为名士所称道。

《陈书·张讥传》记载,陈后主造了一个玉柄麈尾,认为当时配拿它的只有清谈家张讥,就把它赐给了张讥。

这两则故事说明:

大名士王濛病重时,在灯下转动麈尾看来看去,长叹不已。

王濛死后,另一大名士刘惔把犀麈尾纳入棺中。

麈尾与名士,可真是生死与共了。

  13.从功用上讲,麈尾与拂尘、扇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分)

 

 

 14.请在第⑥段的横线上补写一句恰当的话。

(2分)

 

 

 15.因为文献界与文物界的脱节,《辞海·下册》4728页对“麈尾”的解说并不准确,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在第①段横线上为"麈尾"准确定义。

(2分)

 

 16.读过本文之后,你对麈尾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

请用简洁的语言予以归纳。

(2分)

 

 17.积累链接:

请默写出教材中朱熹《观书有感》的最后两句诗。

(2分)

 

 

 13.(2分)麈尾与拂尘、扇子的相同之处是都能“拂秽清暑”。

(1分)不同之处是拂尘与扇子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麈尾只有清谈名士和具有某种领袖资格的人才能使用。

(1分)

  (说明:

若分开表述麈尾与拂尘、麈尾与扇子的不同点,也可得分)

  14.(2分)①那时的麈尾是极其华贵的。

  ②华贵的麈尾是极受名流重视的。

  (说明:

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15.(2分)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手执的一种道具。

或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用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

  16.(2分)通过本文的阅读,可以了解麈尾的来历,形状,用途,制作工艺以及它与拂尘、扇子的区别。

  (说明:

答对一点得0.5分,至2分为止)

  17.(2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说明:

错一字扣1分)

江西

  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

  林泉

  一些科学家预测2012年地球将遭遇强太阳风暴袭击,届时将给地球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其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人们不禁会问,这次太阳风暴是否真的会到来?

它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

它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干扰无线通信,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空间天气和人类关系密切,太阳风暴可能对高度信息化的人类社会以灾难性打击。

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人造卫星。

2000年7月14日,日本的“宇宙学和天体物理高新卫星”(ASCA)在太阳风暴中失去能源,姿态失控,几个月后便坠入了大气层。

在几个小时内,太阳风暴就能使人造卫星的寿命缩短大约两年。

因为带电粒子会侵蚀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同时它还会在电路中引发错误的指令,或者造成放电等卫星故障。

此外,太阳风暴能量的注入会使得地球大气层膨胀,增加了低轨卫星的大气阻尼,让它们提早坠落。

  接下来毁坏的是供电系统。

1989年3月13日,加拿大魁北克省有600万人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度过了9个小时,因为太阳风暴毁坏了电网中的变压器。

原来,随太阳风暴爆发时侵入的等离子体,会造成地球磁场的快速变化,变化的磁场在电网中诱导产生电流。

但是电网的设计无法应付这些直流电,于是最大的危险就会出现在电网中造价高昂且难于更换的变压器上。

不断上升的直流电会产生强磁场,它会使得不堪重负的变压器磁核饱和,其结果就是变压器的铜线升温熔化。

  太阳风暴还会影响GPS的无线电信号。

它不仅会干扰传播信号的电离层,还会产生额外的噪音信号。

在2003年万圣节的太阳风暴中,除了民航客机的导航系统受到影响,太阳风暴中的高能粒子还干扰了飞机的无线电通讯。

特别是对于高纬度地区的航线,由于地球磁场的保护作用较弱,太阳风暴甚至会使得航班改变航线达数天之久。

  太阳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次活动高峰年,会向外面抛出很多物质,就像“打喷嚏”一样,这让离它1.5亿万千米的地球也“感冒”。

其实太阳风暴对人类的影响一直存在,只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建立的高科技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对这些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而这些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因而技术系统的灾害事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程度也就越来越大。

目前来看,对于太阳爆发活动敏感的高技术系统主要有:

航天、通信、导航、电网、输油管道等系统。

  但是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并非那么“耸人听闻”。

太阳风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外太空,而由于地球磁场和大气层的阻挡效应,生活在地球上并不会因此受到过于明显的干扰。

专家们表示,当太阳风暴活动活跃时,黑子不断燃烧、爆炸,期间释放的大量紫外线会使地球上空的电离层浓度突然增加,吸收掉短波的能量,从而造成对短波无线电信号的干扰。

但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手机,包括部分无线电都不通过电离层传播信号,因此一般的太阳风暴对地球表面的通信影响不会太大。

理论上,一般的太阳风暴强度还不至于冲破地球大气和磁场的保护,对地球上的现存物种构成致命威胁。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8期)

  22.文章以“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

”为题,有什么作用?

(2分)

 

 23.阅读全文,概括太阳风暴可能对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造成怎样的灾难性打击?

(3分)

 

 24.从文章内容看,作者认为太阳风暴对人类的影响是否会逐渐加大?

为什么?

(3分)

  25.文中以“打喷嚏”“感冒”来说明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

 

 26.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别下列说法的正误。

(3分)

  

(1)太阳风暴爆发时释放的大量带电粒子会侵蚀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从而造成卫星故障。

()

  

(2)太阳风暴会在电网中诱导产生电流,而不断上升的直流电产生的强磁场,会使得不堪重负的变压器磁核饱和,铜线熔化,最后完全被毁坏。

()

  (3)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并非那么“耸人听闻”。

理论上,太阳风暴对地球上的现存物种不会构成致命威胁。

()

  

 

22.引起读者思考,提高阅读兴趣,导入说明内容。

(2分)

23.损害人造卫星(1分);毁坏供电系统(1分);影响GPS的无线电信号(1分)。

24.会逐渐加大(1分)。

因为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建立的高科技系统规模越大,人们对这些系统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

而这些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却越来越敏感,易于受到损坏,因而,太阳风暴对这些技术系统造成的灾难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2分)。

25.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使人易于理解(1分)。

26.

(1)√(1分)

(2)×(1分)(3)×(1分)

滨州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

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

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

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

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

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

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

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

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

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

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

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

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

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

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

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

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

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

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