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5034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唐艺术的内在矛盾

从中唐起,现实如杜甫、韩愈等,其审美理想中渗透了儒家的思想,表达出富有现实内容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伦理。

尽管风格趣味大不相同,当时的文坛却贯穿着这一思潮脉络。

连生性浪漫的杜牧,也力赞《楚骚》“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

他们与封建前期门阀士族对文艺的主张、观念和理论是有差别的。

钟嵘《诗品》讲“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刘勰《文心雕龙》讲“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都认为文艺是受客观事物感发触动的产品。

而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白居易要回到诗歌的“六义”,都是要回到两汉的儒家经学,把文艺和伦理紧捆在一起。

文艺被规定为伦理政治的使用工具,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被抛在一边。

这对文艺的发展当然没有好处,迟早走向其反面。

就在这些文以载道的倡导者们身上,已经酝酿一种深刻的矛盾。

作为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提倡儒学,企望天子圣明,自己也志得圆满,那时他们会选择兼济天下。

但事实上,现实不会那么理想,皇帝并不英明,自己的仕途也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他们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走向反面,即“独善其身”,结果就形成了既关心政治又躲避政治的矛盾。

此外,文章和生活在中唐以后文人心中也日趋分野,一方面他们高喊周孔道统,另一方面却耽于名位、声色、财富。

他们虽然标榜儒家教义,实际却沉浸在他们各自的生活爱好中。

这是一种无奈的抗争。

一方面,打着孔孟旗号,声称文艺为政治服务,发展为宋代理学的文艺观。

另一方面,他们对现实世俗的沉浸和感叹导致他们转向对个人审美趣味的研磨打造,并使之成为文艺的真正主题和对象,这又为宋元词曲的出现做铺垫。

如果说,在魏晋,文艺和哲学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唐宋以后,二者则是彼此背离,分道扬镳。

但是

,并非宋明理学而是宋元词曲,把中国的文学趣味带进一个新的天地。

这些千古名句的审美情趣完全不同盛唐,而是沿着中唐线索,走进更为细腻有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中。

它的作者尽管仍然大做治国平天下的美梦,但他们的审美重点已经游离了这些。

他们的时代精神已经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

所以,从这一时期,最为成功的艺术作品是那些不关时事的山水画、爱情诗,而不是爱发议论的宋诗。

与粗犷而不事雕琢的盛唐诗歌相比,纤细而极尽柔媚的花间词更为时下文人所心仪。

至此,在词中,中晚唐以来艺术趋向生活的这种时代心理终于找到了它最合适的归宿。

种种与诗境截然不同的词境的创造,正是这个时代典型的审美音调。

它使得艺术正逐步摆脱长久控制着自己的枷锁。

那么中唐艺术的内在矛盾如何解决?

这需要艺术与政治的分离,走向专业细致的发展道路。

与从中唐经晚唐到宋元的这种艺术发展相吻合,在美学理论上突出来的就是对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

这种风格韵味往往让人有欲说还休、休又欲说的愁肠百结。

如果说,钟嵘《诗品》和刘勰《文心雕龙》还是与文艺理论混合在一些的美学,那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就是更为纯粹更为标准的美学了。

但无论多么纯粹的美学如果要完全脱离儒家思想而独立,却又是一种空中楼阁,这就是研究者需要谨慎的。

只有彼此呼应协调,相互补充配合,方成为一代美学风神。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唐以后文人心中标榜儒家教义、强调文艺为政治伦理服务的观念,后来发展成为宋代理学的文艺观,而对个人审美趣味的研磨打造为宋元词曲的出现作了铺垫。

B.若皇帝圣明,自己志得圆满,中唐这些知识分子就强调兼济天下;而当皇帝昏庸,自己仕途不顺时,他们就

选择独善其身。

C.艺术趋向生活,需要摆脱长期控制自己的政治伦理枷锁,而与诗境不同的词境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D.与盛唐诗歌相比,花间词缺乏粗犷豪放的气象,趋于细腻柔媚的风格,也更为时下那些不关心时事的文人所喜爱。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中唐起,无论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诗人,尽管风格趣味不同,但都在审美理想中渗透了儒家的思想,表达出富有现实内容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伦理。

B.魏晋时代的文艺和哲学是相辅相成的;唐宋之后,二者彼此背离,分道扬镳;最终不是哲学而是文艺将中国文学趣味带入一个新天地。

C.韩愈和白居易虽然主张有区别,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文艺的政治伦理功能,而摒弃了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

D.宋元以来诗人更注重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捕捉,不再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转而关注自我的个人生活和体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唐诗人和封建前期门阀士族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诗歌为政治伦理服务,后者强调诗歌对客观事物表达感怀触动。

B.中唐之后的

文人耽于名利、声色,沉浸于个人生活,过去标榜的儒家教义成为一种幌子,体现了这些文人的思想有虚伪之处。

C.所谓艺术要与政治分离,就是要求文艺去捕捉、表达和创造出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却又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和韵味。

D.作者认为,美学追求既要独立不成为儒家思想的附庸,又不能脱离儒家思想孤

立存在,需要相互补充,才会体现美的神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尚之,字彦德,庐江灊人也。

曾祖准,高尚不应征辟。

祖恢,南康太守。

父叔度,恭谨有行业。

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摴蒱①,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

十三年,彭城王义康欲以司徒左长史刘斌为丹阳尹,上不许。

乃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

东海徐秀、庐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

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尚之察其意趣异常,白太祖宜出为广州,若在内衅成,不得不加以铁钺,屡诛大臣,有亏皇化。

上曰:

“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晔后谋反伏诛,上嘉其先见。

国子学建,领国子祭酒。

二十三年,迁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

是岁造玄武湖,上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谏乃止。

时又造华林园,并盛暑役人工,尚之又谏,宜加休息,上不许,曰:

“小人常自暴背,此不足为劳。

”时上行幸,还多侵夕,尚之又表谏曰:

“万乘宜重,尊不可轻,此圣心所鉴,岂假臣启。

舆驾比出,还多冒夜,群情倾侧,实有未宁。

清道而动,帝王成则,古今深诫,安不忘危。

若值汲黯、辛毗,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

伏愿少采愚诚,思垂省察,不以人废,适可以慰四海之望。

”亦优诏纳之。

大明二年,以为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

四年,疾笃,诏遣侍中沈怀文、黄门侍郎王钊问疾。

薨于位,时年七十九。

(选自《宋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摴蒱:

古代一种赌博的游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B.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C.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D.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铁钺,指的是斫刀和大斧,是腰斩、砍头的刑具

,这里代指帝王赐予的生杀大权。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文中所指的是前一个意思。

C.万乘,即万辆兵车,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薨,是后代对死亡的一种隐晦的说法,指的是古代的诸侯或者有爵位的官员去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尚之热心办学,反响热烈。

何尚之在丹阳城外建宅院,办学校,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称之为南学。

B.何尚之观察入微,洞悉先机。

左卫将军范晔欲图谋不轨,何尚之有所察觉,先发制人,得到皇帝的嘉奖。

C.何尚之为民请命,鞠躬尽瘁。

皇帝想在建造玄武湖和华林园的过程中过分地役使百姓,何尚之上书阻止。

D.何尚之为国为民,深得圣心。

何尚之的进言,多能得到皇帝的认同,晚年病重,帝还派谴专人探视。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摴蒱,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

(5分)

译文:

(2)若值汲黯、辛毗,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

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9.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2)周邦彦《苏幕遮》中被王国维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的两句是“,”。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小题。

(25分)

修鞋的女人

吴小冰

鞋修得多了,便和修鞋的女人熟稔了起来。

像人们正常上班一样,每天早晨,她都准时地来到街边的那棵松树下,轻轻地放下木板凳,摆上修鞋用的架子,然后熟练地打开工具袋,一天的工作准备就绪了。

她的工具袋破破烂烂,可有两样东西干干净净:

一双给顾客穿的棉拖鞋,一把修好鞋后用来擦鞋的细毛刷。

不知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的人缘佳,一般情况下都是客等她而不是她等客。

只要她一坐下去,找她修鞋的人就走了上来,她一干就是一天,除了中午吃个便当之外,她总是忙得停不下手,累得直不起腰。

家人每每要修鞋子,大多让我代劳,反正顺路,顺便可以和那女人搭搭讪,我倒是挺乐意。

我想,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交流的愿望,即便没有语言也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沟通。

就这样,我有机会知道了那修鞋的女人的情况。

女人告诉我,她来自四川广安,到海丰已经十多年了,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甚至基本的海丰话都会说了。

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一个陌生的人,可见那个地方是宽和的;一个陌生的人能被一个陌生的地方所接纳,可见那个人是随和的。

我想,对那修鞋的女人来说,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境况吧!

上线六元,换底八元,擦油两元……她童叟无欺,遇上讨价还价的,她就将就些;遇到大方的顾客不用找零钱的,她也是高兴地接纳。

她说:

“人都是感情动物,无所谓聪明无所谓愚笨,不斤斤计较,也就过去了。

我们干手工活的,多少都愿意赚。

”她的话,纯朴而实在,却是生活的哲学。

她每天的生意都那么好,似乎总有修不完的鞋。

相反,她对面的同行却门可罗雀,常常是眼巴巴地看着她忙得不可开交。

难道,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不锱铢必较?

修鞋的功夫,聪明的人也许学一阵子就掌握了,而做人的艺术,却是一辈子都学不够的啊!

这个修鞋的女人不知修过多少双鞋子,一针一线,一锤一挑,她都是那么娴熟,她一个活儿一个活儿的接,一双鞋子一双鞋子的修,连头都顾不得抬一抬。

无论男女老少,再破的鞋子在她手里都修复如初,再硬的鞋底她都能自如地穿线,那个功夫,简直就是魔术表演。

顾客往往从头到尾把鞋子看了一遍,用手去拉扯了一番,才把它穿在脚上,顺便蹬一蹬地,再欣赏了一会儿才收回眼睛,然后付了钱满意地走了。

我一般是傍晚下班后才去修鞋的,因而常常成了她那一天的最后一个顾客。

这样,我和她的闲聊便多了起来,对她的了解自然也多些。

在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中,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是幸运的。

她告诉我,她的丈夫在做建筑工,一个儿子在读大学,而且还是名牌大学呢!

家乡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父亲,日子过得相当不易。

我仔细地看了看她的手,那是一双扎满了布条、沾满了油污而且变了形的手;我看了看她的脸,竟然辨不出她的脸是长满了斑点还是蒙上了尘土,黑得比她略带褐色的眼珠还黑;我又看了看她的头发,竟然白的、灰的、黑的、褐的、黄的、红的都有,简直就像五色线。

我心里暗暗地感叹:

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

为了生活,没有谁不用奔波劳累,不同的是,有人付出的与收获相当,有人付出的少收获的多,又有人付出的多收获的少,好在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没有想得那么多。

她那么忙,哪会有时间去想得那么多呢!

一个忙得没有时间去想得那么多的人,一定是快乐的吧!

因为,她没有时间不快乐呢!

生命不能用来叹气,生活不能老拿来相比。

人最难得的事,其实还是要拥有好心情。

心情好,不必在乎身在何处,就像这个修鞋的女人,辛苦而快乐的日子使她过得异常自得。

他们虽然很普通甚至卑微,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令人敬重。

人啊!

只要自得,就没有谁能够妨碍到他的幸福。

傍晚,一阵急雨落下,行人脚步加快。

一个女顾客跑过来修鞋,她只好撑起雨伞,借着路灯的光小心翼翼地修着。

收摊了,她弯着腰用一把刷子仔仔细细地把脚下的地面扫干净。

白天摆摊的地方空荡荡的,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选自《美文精选》2015年版,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一个陌生的人,可见那个地方是宽和的”,修鞋的女人能在城市立足,说明了城市的宽和,这也是文章着力表现的内容。

B.文章将修鞋的女人与对面的同行作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两人在做人的艺术方面的差异,也揭示了修鞋的

女人生意特别好的主要原因。

C.修鞋的女人生活非常艰辛,但作者却说她是幸运的,因为和其他农民工相比,她和丈夫都有事做,儿子在上重点大学,生活有了一点希望。

D.文章用平实质朴的文字,表现了修鞋的女人艰辛的生活,突出了她成功的为人处世的艺术,这种平和、不计较的态度使她能在辛苦的日子里过得自得。

E.文章通过对修鞋女人外貌的描写,表现了修鞋的女人因操劳而苍老的形象,从而表现了她的生活不易,但她并没有为此叹气,而是对生活充满热爱。

(2)文章对修鞋女人的描写,看似很随意,其实很有技巧。

试分析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主人公的。

(6分)

答:

(3)如果删掉最后一段,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较好的表现,但作者还是保留了这一段文字。

请你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6分)

答:

(4)作者看到修鞋的女人苍老的形象,由衷地发出感慨:

“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

”联系文本,谈谈你对生活的认识。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小题。

(25分)

曾国藩的领导力:

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是“权谋”的形象。

事实上,在朝有武功、在野有著述,被称为清朝理学大儒、“中兴名臣”的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也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

曾国藩相信“至拙”能胜“至巧”。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

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

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另一方面,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

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

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作乱,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

军事的失败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

无兵无饷不足忧,唯独放眼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利而不争先、见义而唯恐落人后的人。

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

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

曾国藩的湘军因而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去做。

曾国藩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毛泽东对曾国藩这一点非常佩服,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

曾国藩成事的根本,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事”的结果。

曾国藩在北京为官的时候,以理学为自己的修养之道。

理学对其领导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一生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

曾国藩具有“卫道”的强烈使命意识。

曾国藩正是把

与太平天国之间这场军事对抗,变成了一场文化上、价值上的“卫道”的战争。

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价值追求,是一种正面的导向。

但是,儒家也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过于相信道德的力量,因而理想主义色彩过浓的儒生,往往无法成事。

因此,对于要在现实世界中把事情做成的曾国藩来说,只靠儒家的价值理念,显然是不够的。

曾国藩出来统帅湘军,开始运用法家的理念施为。

法家相信人的本性是求利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围绕着利益而展开的。

法家认为权势才真正具有让人屈服和顺从的力量,此外,法家还强调争夺。

它使得曾国藩能够透过表面的温情看清深层的利害,这无疑是他能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醒而明白的意识的关键因素。

但是,法家也有自身的不足。

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强势、冷酷、过于以自我利益为中心。

所以曾国藩在湖南和江西带兵时,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以至于“通国不能相容”,最终被罢免了兵权,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挫败一度使曾国藩陷入焦虑抑郁之中。

当然,挫折使曾国藩有了一个自我反省并得以真正脱胎换骨的机会。

近一年的自我反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即道家)处世”。

法家之弊是逞强,是自以为是,而道家的“柔弱”、“不争”,恰恰是要打破人的自矜、自是,从过分的自我之中走出来。

曾国藩就这样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通无碍的境界。

这便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最大特色,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就事业的根本原因。

(选自《大家》2015.11.16,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左宗棠评价曾国藩“才略太欠”,是个书呆子;梁启超也瞧不起曾国藩,认为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是最笨的一个。

B.曾国藩运用法家的理念治军,结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一度被罢免兵权,后来

他放弃法家而以道家处世,最终走向人生的辉煌。

C.法家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法家理念中,只有实力才是靠得住的,人的行为也只有通过强制的力量才能改变。

曾国藩治湘军的成功从中得力最大。

D.曾国藩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理念的核心,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具有强烈的“卫道”的使命感。

可以说,主要就是儒家的思想成就了曾国藩。

E.在曾国藩看来,士卒的多寡和有无粮饷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让他忧虑的是,统治集团腐败,整个社会缺少“忠义血性”,只见逐利之徒,难见好义之人。

(2)请简要概括儒家、法家、道家对曾国藩的主要的积极影响。

(6分)

答:

(3)请简要分析曾国藩的品质特点。

(6分)

答:

(4)毛泽东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

结合全文分析毛泽东这样说的理由,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针对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在访问日本期间涉及中国的一系列表态,国防部新闻事务局昨天答记者问时表示:

希望美方,为两国两军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②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因旁白过多而遭网友吐槽,不少人认为,主创团队为体现原著的深沉厚重而,忽略了影像本身的功能。

③进京初期,他处处,所谓京城水深,他的同学到他家拜访,看到他大热天的依然在吹风扇,于是赠送他一台空调,他也拒绝了。

A.小心翼翼谨言慎行谨小慎微B.谨言慎行谨小慎微小心翼翼

C.谨小慎微小心翼翼谨言慎行D.小心翼翼谨小慎微谨言慎行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王岐山每到一地,就要掀起一股强力反腐的“王旋风”,贪官污吏无不胆战心惊,甚至在官场传出了“宁遇阎王,莫遇老王”的说法被认可。

B.据挪威媒体报道,如果一个申请避难的四口之家宁愿离开该国,不仅能领到多达8万挪威克朗(约合9400美元)现金,还可以得到免费单程机票。

C.为保障限行期间市民出行不受影响,北京市交通委根据客流情况采取增发车辆,确保道路和轨道交通运营秩序正常。

D.对于非洲来说,中国不仅是一个持久的外交伙伴,更是一个新兴的投资者。

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已经不仅仅集中在谋求自然资源的物质层面。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微信朋友圈里的很多人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私密性是微信朋友圈的基本属性。

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人在各自朋友圈发信息时,要承担一定的“注意义务”。

   ①个人在朋友圈发布或转发信息要慎重

   ②还要恪守公共交往规则及秩序

   ③朋友圈又具有公共性质

   ④不能盲目动指头

   ⑤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

   ⑥在朋友圈里除了要遵守社交礼仪外

   A.①⑤⑥②③④ B.③⑥①⑤④② C.⑤③⑥②①④ D.⑥④⑤②③①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5分)

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

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②,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

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

至后期,③,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做短衣裳”之记载。

答:

17.阅读下面的漫画,说一说这一漫画反映出当前旅游市场存在着什么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你有怎样的

认识?

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6分)

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院子里有两棵榆树,一棵直榆,一棵弯榆。

为了建房,父亲带着两个儿子砍掉那棵直的,留下了弯的,一个儿子看着倒在地上的直榆想了一会儿说:

“长得直的遭到砍伐,长大了我得学做一棵弯榆。

”另一个儿子看着身旁的那棵弯榆说:

“长成一棵没用的树,长到千年也是白活,即便要受刀斧之刑,我也愿做一棵直树。

”听了两个儿子的话,父亲深思了一会说:

“弯有弯的活法,直有直的道理,该弯时弯,该直时直,不可泥于一理。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