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5162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docx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

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思考

摘要:

本文在分析、讨论近1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和与国外主要钢铁生产国对比的基础上,对钢铁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凸现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讨论,并提出了若干应对之策。

  关键词:

钢铁工业发展战略性思考

   过去10多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举世瞩目,不仅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置,而且数量上领先世界其他主要钢铁生产国的幅度越来越大,优势越来越明显。

目前我国粗钢产量超过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印度、巴西和德国产量之和。

然而,在这快速发展的钢铁工业背后,也浮现出许多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包括我们的发展是否可持续,我们的发展是否存在盲点,我们的发展能否有效应对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等。

一、近十年来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

   自1996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

近10年来,我国粗钢产量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中国粗钢产量从1997年的10891万吨快速增长到2007年的48924万吨,10年间,粗钢净产量增加了38033万吨,即粗钢产量在1997年基础上增长了3.49倍,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16.2%。

这在战后各国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1997年,我国粗钢产量仅占世界粗钢总产量的13.1%,而2007年我国粗钢产量已占世界粗钢总产量的36.4%,所占比例甚是惊人。

   表2反映的是我国近10年来的生铁生产情况。

由表2可见,1997年我国生铁产量仅为11511万吨,到2007年我国生铁产量已达到46945万吨,与10年前相比,产量净增加35434万吨,净增加量是目前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印度、巴西、德国和法国生铁生产量之和。

10年来,生铁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1%。

与粗钢生产一样,生铁生产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极快的增长态势。

二、与世界其他主要钢铁生产国和地区的比较

   1.日本

   在1982—1995年期间,日本一直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

目前日本是世界第二大钢铁生产国。

近10年日本的粗钢产量如表3所示,1997年的粗钢产量为10455万吨,2007年粗钢产量为12020万吨,10年间粗钢产量仅增加了1565万吨,平均年增长速度仅为1.4%。

   2.印度

   印度是继中国之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兴国家之一,目前是世界第五大粗钢生产国。

近10年其粗钢产量如表4所示。

1997年印度的粗钢产量为2442万吨,2007年粗钢产量达到5308万吨,10年间粗钢产量增加了2866万吨,平均年增长速度为8.1%。

目前,印度的粗钢产量仅为中国的1/9。

   3.韩国

   韩国目前是世界第六大粗钢生产国。

其近10年粗钢产量如表5所示1997年其粗钢产量为4255万吨,2007年粗钢产量为5137万吨,10年间粗钢产量仅增加了882万吨,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9%。

   4.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目前是世界第十二大粗钢生产经济体。

其近10年粗钢产量如表6所示。

1997年台湾的粗钢产量为1606万吨,2007年其粗钢产量为2045万吨,10年间粗钢产量仅增加439万吨,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4%。

   5.美国

   美国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粗钢生产国。

近10年其粗钢产量如表7所示。

1997年其粗钢产量为9849万吨,2007年其粗钢产量为9818万吨,10年间粗钢产量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31万吨。

   6.巴西

   巴西也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新兴国家,目前是世界第九大粗钢生产国。

近10年其粗钢产量如表8所示。

1997年其粗钢产量为2615万吨,2007年其粗钢产量为3378万吨,10年间,其粗钢产量仅增加了763万吨,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6%。

目前巴西的粗钢产量仅为中国的1/12。

   7.俄罗斯

   俄罗斯也被认为是新兴国家,目前是世界第四大粗钢生产国。

近10年其粗钢产量如表9所示。

1997年其粗钢产量为4850万吨,2007年粗钢产量为7222万吨,10年间,粗钢产量增加了2372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4.1%。

   8.乌克兰

   乌克兰是世界第八大钢铁生产国。

近10年粗钢产量如表10所示。

由表可见,1997年的粗钢产量为2563万吨,2007年的粗钢产量为4283万吨,10年间,粗钢净产量增加1720万吨,平均增长速度为5.3%。

   9.德国

   德国目前是世界第七大粗钢生产国。

近10年来,其粗钢产量如表11所示。

1997年其粗钢产量为4501万吨,2007年粗钢产量为4855万吨,10年间平均年增长速度仅为0.8%。

   10意大利

   意大利目前是世界第十大钢铁生产国。

近10年粗钢产量如表12所示。

1997年粗钢产量为1584万吨,2007年粗钢产量为3199万吨,10年间粗钢产量增加1615万吨,平均年增长速度为7.3%。

   11.世界总体

   近10年世界总体的粗钢产量如表13所示。

1997年,世界的粗钢产虽为79895万吨,2007年世界的粗钢产量为134427万吨,10年间粗钢产量增加了54532万吨,平均年增长速度为5.3%。

   比较中国同上述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总体的相关数字可以看出,近1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世界其他主要钢铁生产国和地区(2007年,世界粗钢产量前15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乌克兰、巴西、意大利、土耳其、中国台湾、法国、西班牙和墨西哥)的发展速度,这里强调的是,不是快一点,而是快许多。

我国的平均发展速度是发达国家旧本、美国、德国和意大利)平均速度的7倍,是印度、巴西和俄罗斯3个重要新兴市场平均速度的3.3倍。

单个比较看,我国粗钢年平均增长速度是日本的11.6倍、韩国的8.5倍、德国的20倍、中国台湾的6.8倍、俄罗斯的4倍、巴西的6.2倍、意大利的2.2倍。

10年来,中国粗钢增长速度也是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日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今天,这种远远高于他人的钢铁发展速度是否算是正常?

是否会有风险?

是否会带有或隐含不利的一面?

 三、中国每年铁矿石的消费量及占世界铁矿石总产量的比重

   中国每年的铁矿石消费量目前尚无直接可得数据,但可依据中国每年的生铁生产量通过计算近似获得。

尽管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有一些差异或误差,但笔者考察了我国近些年铁矿石的消费特点,认为不会影响所讨论结果的总体正确性与逻辑性。

   根据近10年我国的生铁产量推算出的我国每年铁矿石消费量(这里按含铁量为63%的铁矿石标准—笔者注)如表14所示。

近10年中国铁矿石消费量呈快速增长趋势,2007年已达到创纪录的75112万吨。

10年来,铁矿石消费量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15.1%。

   近10年中国每年铁矿石消费量占世界铁矿石总产量的比例如表15所示。

1997年,我国每年铁矿石的消费量仅占世界当年铁矿石产量的19.9%。

到2006年,中国铁矿石的消费量已达到世界当年铁矿石总产量的约45%,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发展和数字,比世界其他著名的钢铁生产大国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和德国五国铁矿石消费量之和还高出近亿吨。

这既可看作是中国钢铁工业的辉煌,也可看作是中国钢铁工业所面临的潜在挑战。

四、对近些年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1)由于扩张过快,资源对外依存度过大,不得不接受外方一而再、再而三的涨价条件

   自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业就不断受到进口铁矿石提价的困扰,在2003~2006年的短短3年间,澳大利亚铁矿石价格(现货价)就从平均每吨32.95美元上升到平均每吨72.08美元,涨价幅度达到118.8%。

由于我国钢铁企业有一半以上的原料铁矿石依赖进口,不接受外方供货商的涨价条件,就不能得到钢铁生产所必需的原料——铁矿石供应,工厂就要停产或不能满产能运行,部分工人就要待岗回家,并可能进一步引发社会问题。

因而我国企业被迫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涨价要求。

铁矿石原料的大幅涨价不仅大大增加了我国初级钢产品的成本,造成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同时也导致下游用户企业的经营困难和利润空间压缩以及行业性涨价,给国家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带来严重影响和于扰(因为这些涨价最终多数会转移给消费者)。

   

(2)由于扩张过快,国家能源供给持续紧张

   钢铁工业是高耗能产业。

根据我国钢铁行业2006年统计,每生产一吨钢需耗能700千克标煤(综合能耗)和627千瓦小时电量(以上海宝钢为例)。

因此,2001年我国的粗钢产量为15091万吨,则用电量需946亿千瓦小时,到2007年,粗钢产量为48924万吨,则用电量至少要达到3068亿千瓦小时(实际为3717.7亿千瓦小时),这是一个惊人的用电量,相当于我国2007年全年发电量的10%。

在2001—2007年的6年间,粗钢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即钢铁行业用电量平均年增长速度也达到21%,这同样是一个惊人的、不可思议的用电增长速度,是难堪重负的增长速度。

这隐含着,在产量增长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国家能源供应带来了持续且严重的紧张,造成拉闸限电不断、交通运输紧张、人民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资料,2007年我国钢铁几比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总消费量的18.0%。

各种能源消费量是:

煤炭22504.9万吨;焦炭25787.0万吨;原油0.1万吨;汽油29.08万吨;煤油1.6万吨;柴油84.0万吨;燃料油164.3万吨;天然气14.22亿立方米;电力3717.7亿千瓦小时。

   (3)市场消费需求短期内增长过猛,难以形成持久的消费动力

   表16是我国最近10年来的粗钢视消费增长情况。

由表16可见,2006年我国粗钢消费量已达到38432万吨,是1997年的3.35倍。

1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的粗钢消费增长率达到14.4%,远远高于世界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

市场消费需求短期内增长过猛,难以形成持久的或可持续的消费需求。

   (4)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影响我国参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努力

   根据生铁生产流程的计算,每生产一吨生铁,大体需要含铁量67%的铁矿石约1.5吨和约450公斤的焦炭,同时至少产生1.5吨的二氧化碳,钢铁生产得越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就越多。

以2006年计,我国从铁矿石中生产的生铁量为41364万吨,就要产生约6.2亿吨的二氧化碳。

如以2007年计,我国从铁矿石中生产的生铁为46945万吨,则要产生高达7亿吨的二氧化碳,尽管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有些可以附带加以回收和利用,但绝大多数都进入了大气中(我国所生产的钢,原料主要是从铁矿石中生产的生铁,而再生铁(钢)利用含量较少)。

  对于温室气体问题,我国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国际社会为减缓气候变化而做的努力。

我国早在1998年5月29日就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2002年8月30日,我国全国人大又正式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2005年2月16日,联合国《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因此,在国际舞台上,我国承担着相关二氧化碳排放的明确国际义务,包括不断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并最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等。

令中国政府尴尬的是,中国钢铁产量越高、发展速度越快,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越高,排放增长速度也就越快,无疑这与我国政府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承诺是不相符合的,势必要对我国参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信誉产生不利和负面影响。

   (5)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各种铁矿石均含有或多或少的硫、磷、砷以及铅、铜、福、汞、铬、钦等重金属成分,它们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会形成SO2、As2O3、P2O5和金属化合物等物质并随二氧化碳排放而进人或被带人大气环境中,在大气环流作用中,被带向不同地理经、纬度地区,又在降水等气象条件下重新被带回到地表环境,对地表各自然环境和生态单元实施污染和产生不利影响。

二氧化碳排放得越多,与二氧化碳排放相伴的有害污染物就越多。

   研究表明,地表自然环境对各种有害物质均有一定的自净化作用,然而,短期内,集中的、过量的有害物质排放和污染,将可能导致超越自然净化的极限,进而引发永久性污染。

   我国近些年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每年集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排放(表17)及与此相伴的有害污染物排放,势必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近而对我国持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6)数量扩张未能从根本上推动或带动钢产品质量的提高

   1997年,在关注中国人世问题时,笔者就发现,与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相比,我国的钢产品主要是低质量、低附加值产品。

10年后的2007年,笔者注意到,尽管我国钢产品数量已增加了4倍,但许多产品质量仍停留在低层次上。

影响钢产品质量的因素,特别是杂质物含量问题仍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在特种钢领域,我国也未见显著突破。

   尽管我国钢铁工业在过去10年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对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还是冒昧地以为,中国目前钢铁工业的发展模式,如不加以适当调整,则难以走向比较辉煌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前景,难以面对国际和国内发展的新形势与新变化。

五、相关对策的考虑与建议

   

(1)有步骤地削减产能

   笔者倾向认为我国目前的钢铁产能过大,生产的钢铁数量过多。

因此必须采取实际步骤加以控制,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削减产能、降低钢铁产量,使粗钢产量不超越每年3亿—3.5亿吨的水平(此为笔者的主观认识)。

为实现良好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我国必须对钢铁需求量有一个客观的、理性的、建立在长期基础上的认识,必须有一个基于15年以上的发展目标的年钢铁需求量的总体判断,防止因认识不足而导致钢铁工业发展出现大起大落情况或引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美国和前苏联的经验表明,过量的、超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以消费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商品生产,不仅会造成原材料供需紧张和环境恶化,还可能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失调,引发经济和社会动荡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的前苏联就是例证。

   对于我国目前的快速城镇化发展所产生的对钢铁产品的需求,我们认为,我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进口海外初级钢铁产品数量,满足市场需求(初级钢铁产品多来自发展中国家)。

  我国党和政府一直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长期的、稳定的、与环境保护和国家政策目标相一致的市场需求,而不是短期的、大起大落的、有损环境和有悖国家政策目标的市场需求。

有步骤压减产能,可以稳定市场价格,可以保持对钢铁原材料产品的持久需求,同时也可以缓解对环境的压力。

   

(2)以质量提高和产品结构创新来弥补数量的削减

   前面已述,我国目前生产的钢产品仍然主要是低附加值、质量还有大大改善空间的产品,与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西欧、美国等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这在相同产品的进出口价格上表现尤为明显(表18)。

为此,我国应下决心进行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根本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有步骤、有计划地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数量和品种,完善钢铁工业的创新机制,从根本上摆脱我国在某些特种钢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

   (3)加强以钢铁消费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研究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发展具周期性特点。

过去30年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也具周期性特点(图1)。

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期,钢铁等原材料消费增加,而在经济发展低谷期,钢铁等原材料消费明显减少或大幅减少,造成产品过剩或产能过剩、产品积压等,并可能进一步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等。

因此,为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国家有必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周期性的研究,准确或充分预测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和走向,科学了解和把握钢铁原材料在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需求特点和大致数量,确保钢铁产品供需大体平衡,平稳发展。

   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发展对原材料需求的涨落也是客观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只有客观认识经济规律,合理安排、预见和规划资源的供与需关系,才能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

   (4)把握经济发展趋势,转变产业发展模式

   中国过去数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大规模投资带动的,也就是经济发展主要靠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

未来,尽管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将继续,但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必然要进行调整,从而导致和带动中国内需结构的调整和改变,这同时意味着大规模消费钢铁原材料数量的时代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在中国未来5—10年后的经济发展机遇中,新兴产业将很可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主力军或主要方向。

新兴产业包括生物产业、高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等。

而新兴产业对钢铁产品的数量、质量和产品结构将与传统产业包括住房、汽车、机械制造、造船等对钢铁产品的需求有重大不同,因此,有必要评估和把握未来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与时俱进,把握时机,及时调整,有效定位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方向,即由当前着重量的发展转变为着重质的发展,或质与量兼顾但首先是着重质的发展。

为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保护环境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需要打好基础。

   (5)进一步整合资源

   我国2007年有规模以上钢铁企业7161个二尽管目前世界钢铁企业的前几位巨头都是中国公司,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工业的集中度仍然偏低,我国钢铁企业数超过世界其他14国和地区钢铁企业数之和。

独立钢铁企业数过多,导致各自为政,产能盲目扩张,资源利用效率和对外交涉能力相互牵制,产品创新研发力量不强或不能有效整合等。

   钢铁工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和冲击下,我国政府应抓住时机,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强化政府的必要的行政干预和措施落实,构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新战略与新起点:

①出台政策措施,使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特色、经营效益不好的企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坚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②鼓励大企业兼并、收购小型炼铁、炼钢型企业,鼓励其进行技术改造;鼓励大中企业合理重组与合并,打造上、中、下一体化、研发创新市场一体化的超级钢铁巨头;③对市场和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实施全方位政策扶持;④鼓励民营企业有序发展,提高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的门槛;⑤构建我国钢铁发展监控体系,包括资源情况、产业产供销情况、能耗状况、企业发展状况、企业赢利状况、环境健康状况、市场动态、国际走向、新技术新材料情况等。

   笔者的分析、思考和想法有不全面之处,同时,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也是浅尝辄止,未及深人。

作为国土资源和国土资源经济的研究者,笔者在欢呼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深切关心和忧虑我国产业包括我国钢铁产业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也关系到包括笔者在内的每一位国民的利益。

文中定有不恰当的地方,欢迎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WorldSteelAssociation.SteelinFigures.www.worldsteel.org

[2]SteelStatisticsYearbook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