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5431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39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新版教材

2018秋季最新编辑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北京人。

难点:

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

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

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著名的就是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24

3.教学方法f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v

[教学准备]1

教师: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V

学生:

自学教材。

a

[教学过程]x

教学环节s

教师活动E

学生活动6

设计意图b

导入新课H

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

D

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

b

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

x

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

r

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l

探究新知

(授新课)g

1.我国最早的人类g

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提出问题。

V

(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

m

(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

D

 

(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

A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观察并抢答:

=

(1)云南元谋县。

(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会不会制造工具。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

动脑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展示化石的图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分组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①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

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

 

④讨论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22737732

⑤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火对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3.动动手:

今天我们学习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把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标识在《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播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的动画。

 

学生代表自由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①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

②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回答问题。

③情景:

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④原因:

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存下去。

⑤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回答问题。

⑥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回答问题。

 

学生动手填充地图。

 

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初步理解考古发掘对研究历史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了解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课堂总结

代表

生活

年代

体质

形态

工具

制造

生产

活动22737732

用火

社会组织

距今约170万年

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制造粗糙工具

采集狩猎

用火

原始人群

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保留猿的

某些特征,手脚分工

明显

制造粗糙工具

采集狩猎

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群

归纳、梳理知识点。

图表小结课堂,让学生对本课的结构框架、线索脉络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巩固练习

1.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是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你知道这个“地方”是哪里吗?

()

A.云南元谋22737732

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西安

D.浙江河姆渡

2.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人种”,现在科学上常称为“北京直立人”。

北京人可以称为“人”,主要是因为()

A.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没有区别

B.他们能直立行走

C.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D.他们会使用简单的语言

3.关于北京人的叙述正确是()

①使用天然火

②把石头打成粗糙的石器

③过着群居生活

④和现代人没有差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看下图,谈一谈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该特点的形成原因。

22737732

参考答案:

1.A

2.C

3.B

4.分布广泛。

以我国的东部地区居多,而且集中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便于采集狩猎。

回答问题。

巩固基础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中考链接

1.(2014年广东卷)2014年5月18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A.元谋人22737732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2014年山西卷)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22737732

A.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 

B.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  

C.战国铁农具 

D.汉代耕作石画像 

参考答案:

1.B 

2.A 

回答问题。

熟悉中考题目,知识延伸。

课后作业

七人为一个组扮演北京人的生活,其中一人对北京人的生活进行介绍。

(介绍内容参考多媒体课件)

小组为单位探究。

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能力,发散思维。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1.生活年代及发现地点

2.意义

二、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2.生活年代

3.体质特征

4.使用工具

5.生产、生活状况

 

课题: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安排

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

备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

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

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听取意见、归纳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有此不同?

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3)展示历史图片:

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

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

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出示话题:

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

为什么?

(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及导学与训练

 

板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后记

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全体学生鸦雀无声地望着我,就说明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

尤其当这种挑战来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细心观察并发现了摇头的同学,使得这一环节更有意义,激活了学生思维。

反思一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总是考虑能否按课前准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情感没有真正地被重视。

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观察、多思考,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到学生身上。

我相信,对学生多一份关注,他会还你一个惊喜。

展望提高

思考: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课题:

第3课远古的传说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祭祖活动”后交流相关传说、学生演绎原始部落首领的选举等活动,培养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炎帝和黄帝对人类的贡献

难点:

为什么说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

“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课时安排

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

备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

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讲授新课

一、炎黄联盟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分析第13页材料研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

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

“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

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

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

“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

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及导学与训练

 

板书设计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三、尧舜禹的“禅让”

1、尧、舜、禹的“禅让”

2、禅让制的特点

教后记

 “学生启而不发”反思:

下课后,我冷静反思,学生启而不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题目难度大,空洞,让学生不知所措,束手无策。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学生成绩不理想,有时候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有时候学生与你抬杠……此时,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而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

作为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平等待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做到:

多怪自己少怪生。

展望提高

课后组织学生讨论:

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课题: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教学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

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

备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教学过程:

1.讲述夏朝建立时,建议教师根据课文绘制一幅《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用投影或其他方式展示给学生,指导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参看卡下面的宫殿遗址。

使学生对夏朝都城建立的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随后引导学生讨论:

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是社会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

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讲完夏朝建立后,建议教师说明,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一个整体了解。

 

3.讲述夏桀暴政时,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看本目中《夏桀把人当作坐骑》图和阅读本目小字,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4.讲述武王伐纣的过程时,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参看本目《牧野之战》图,并参阅有关资料自制《武王伐纣路线》图。

利用投影或计算机边展示,边讲述。

 

思考: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此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

首先,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

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

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5.讲述分封制时,建议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

(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

(作用) 

6.建议教师在本课小结时,将夏、商、西周三幅疆域图制成复合式投影片或计算机课件,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 中了解夏、商、西周疆域的不断扩展。

 

小结:

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出本课的基本知识要点,明确本课要了解的主要知识。

本课的基础知识(供参考):

夏朝建立及统治中心地区、夏桀的暴政、商朝的疆域、盘庚迁殷、暴君商纣、武王伐纣、分封制、西周灭亡。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表述。

 

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及导学与训练

板书设计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建立时间:

公元前2070年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都城:

阳城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

3、建立人:

禹3、西周建立。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三、西周的分封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分封制2、国人暴动

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3、西周灭亡。

教后记

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

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

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展望提高

根据本课的学习,搜集资料,联系现实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论文,学生可能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从网上得到多种图文资料,但如何辨别真伪,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能力增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

 

课题: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

课时安排

本课共1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

备注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发布现场福娃动画宣传片”导入

师:

(出示图片──司母戊大方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资料)

(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

)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生1:

(请学生介绍)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制作于商朝,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四个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

这些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动物形象。

鼎耳的侧面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

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

生2: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

因鼎宽大得形似马槽,人们又称它为马槽鼎。

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四柱足中空。

纹饰以云雷纹为底纹,耳的外郭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似被虎所吞噬。

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中间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饰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

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

科学家们分析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21块陶范铸成。

双耳是先铸成后再嵌入鼎范内,鼎身其

余部分都是一次铸成。

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此鼎是现存商代青铜器

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师:

(出示图片──四羊方尊)(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四羊方尊的资料)

生:

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