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5578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docx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

100个文学典故,教你读懂中国文学史

  1.尺素:

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索书。

”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2.比翼鸟:

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3.连理枝:

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如恩爱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4.绿叶成荫: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

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

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

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

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

  5.长亭:

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6.采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长城:

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

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8.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

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

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

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词云: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

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

“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9.登高:

重阳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东山高卧:

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

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1.杜康:

传说杜康发明了酒。

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2.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3.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该节由此而来。

唐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4.汗青:

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样《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红豆:

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

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6.画眉:

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

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7.金乌:

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

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18.劳歌:

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唐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9.楼兰: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

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唐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李白《塞下曲》: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0.梦蝶:

也称“化蝶”。

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比喻做梦、梦幻。

后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唐李商隐《无题》: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宋陆游《闲游》之三:

“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21.青鸟: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

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隋薛道衡《豫章行》:

“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

”唐李商隐《无题》: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2.三径:

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

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东晋陶潜《归去来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23.桑榆:

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

“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射天狼:

天狼,星名。

古人以为主侵掠。

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5.双鲤:

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

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双鱼”同义。

唐李白《赠汉阳辅录事》:

“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

   26.黍离:

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7.商女:

语出唐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很,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

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8.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

后指弃文从武。

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

“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9.阳关:

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

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

“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30.折柳:

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

后指送别。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1.折腰:

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32.哀鸿:

比喻悲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33.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

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辞。

李群玉《自泮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

“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

“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

”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34.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苍狗。

  35.献芹:

也说“芹献”。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36.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37.冰心(冰雪):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荚蓉褛送辛渐》)

  ②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

  38.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

”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杜甫《蜀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空好音。

”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表惋惜。

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39.婵娟:

原指姿态美好,多用来形容女子。

因人们常以美女喻月,故也称月亮为婵娟。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就有写: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0.斑竹:

湘妃竹。

舜死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刘禹锡《泰娘歌》:

“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41.雕虫:

语出汉代扬雄《法言》:

“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

”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李贺的《南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42.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杜牧《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3.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毛泽东《沁园春》: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44.古乐曲:

  ①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②梅花落——曲调名。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由《落梅花》的笛声想像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有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

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了冷落的感受。

  ③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变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白居易《长恨歌》:

“渔阳颦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④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靡靡之音。

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主。

王之涣《凉州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塞下曲》: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⑥行路难——古曲,多言世路艰辛及离别伤悲之情。

李益《从军北正》:

“天山雪后海风残,横笛遍吹《行路难》。

  ⑦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

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每当伯牙弹到关于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感知乐曲的高妙。

唐寅《世情歌》:

“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

”辛弃疾《谒金门》:

“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45.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

朱淑真《恨春》:

“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据说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

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巾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

后借指以诗传情。

高明《二郎神·秋怀》:

“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46.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吴潜《八声甘州》: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47.化碧:

《庄子·外物》: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

”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辛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而死或忠心不泯。

如《窦娥冤》:

“不是我窦娥发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朱敦儒《木兰花慢》:

“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

“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秋瑾《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酒去犹能化碧涛。

  48.秦晋之好:

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49.还珠:

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

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

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50.怀桔:

指孝顺双亲。

典故出自《三国志》“陆郎做宾客而怀桔乎?

”宋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

“下马入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51.鸡黍:

《论语》记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了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52.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唐刘禹锡《送李中赴楚州》:

“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53.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54.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惯,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55.柳营:

指军营,《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

周亚夫细柳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方可入营。

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唐鲍溶《赠李黯将军》:

“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56.南浦:

指在水边送别。

屈原《九歌·河伯》: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代指送别地。

范成大《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57.南冠:

指囚犯。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响,南冠客思深。

”李白《留夜郎闻不预》:

“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58.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59.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仕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60.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

终军说:

“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比喻杀敌报国。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

“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1.秦晋: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联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

“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62.琴瑟:

比喻夫妻感情和谐,《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也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63.问鼎: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意“问鼎”比喻篡夺政权,今常比喻谋求夺得。

   64.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后来,五柳成了隐者的代称。

   65.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投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诗意情怀。

   66.谢家:

在诗词里常用“谢家”做典故,意思也不尽相同。

  ①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

《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

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

侄子谢玄回答说:

“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

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

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②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

《宋书·谢灵运传》载:

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67.阳关:

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

王维《送元二使安两》: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

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

“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68.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口牲血,立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

《左传》记载:

“诸侯盟,谁执牛耳?

”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69.北辰:

原指北极星。

《尔雅》中说:

“北极谓之北辰。

”后用来喻指国君或受尊崇的人,也指帝都,如王勃《滕王阁序》: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70.莼鲈之脍:

指家乡风味,典出《胥书·张翰传》:

“翰因秋风起,乃恩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尔,何能羁宦效千里以要名爵’遵命驾便归。

”后来的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成为莼鲈之思。

张翰字季鹰,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云;“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71.辞第:

典故名,典出《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辞去君王赏赐的宅第。

表现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将风度和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

后又以“辞第”比喻为国忘家的爱国精神。

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

“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72.鸡口牛后:

《战国策》: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做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73.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

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74.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

“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春山,指眉眼。

  75.三尺:

①代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②指剑,剑长约三尺,故用来代称剑。

《汉书》:

“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76.神器:

指帝位、政权。

《老子》: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77.青衿: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传:

“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杜甫《折槛行》:

“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

”也可作为贤士的代称。

  78.陶朱:

春秋时期越过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主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用陶朱公或陶朱来代指富商。

  79.咏絮才:

东晋谢道韫曾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来比拟雪花飞舞,叔父谢安大为赞赏。

后以“咏絮”或“咏絮才”称女子善于吟咏。

如《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

”中,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吟诗才华。

   80.逐鹿:

《汉书》: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

“以鹿喻帝位。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81.周公吐哺:

形容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据《史记》记载,周公吃饭时,曾数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为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

三国曹操《短歌行》: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82.烂柯:

任昉《述异记》讲述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

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

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3.管鲍之交:

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84.秦晋之好:

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85.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

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

彼此注目久之。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86.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

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

地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

就题诗道: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

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87.桐叶题诗:

唐代诗人顾况,春日曾与诗友游览宫城附近的苑林,在横贯宫城的小河中拣到一片桐叶,题诗道: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次日,他亦以一片桐叶,题诗道: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

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题罢投入河中使之缓缓流入宫墙,数日后,有人在河中又拾到一片桐叶,叶上面又有题诗: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春风取次行。

顾况知此诗后,深为题诗者的红颜薄命而叹息。

后遂以桐叶题诗喻宫女幽怨。

   88.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

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明谢臻论诗云: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以“镜花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