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5672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9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福州市高三第学期质量抽测

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碳元素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这是因为碳元素在生物体中

A.所含的能量最多B.最容易被吸收利用

C.化学性质最稳定D.构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

【答案】D

【解析】

【分析】

C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故是最基本的元素。

【详解】生物大分子,如多糖、蛋白质、核酸等均由碳构成的骨架,故C是最基本的元素。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关于人体脂肪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含量远高于肝细胞B.ATP和ADP之间的转化速率大于肝细胞

C.含有大量糖原储藏能量D.苏丹Ⅲ染色后可观察到橘黄色泡状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脂肪遇苏丹Ⅲ呈橘黄色,遇苏丹Ⅳ呈红色。

【详解】A.脂肪细胞中脂肪含量远高于肝细胞,A错误;B.肝细胞中ATP和ADP之间的转化速率大于脂肪细胞,B错误;C.脂肪细胞中不含有糖原,C错误;D.苏丹Ⅲ染色后可观察到橘黄色泡状结构,D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种类增多

B.正常细胞不含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C.细胞衰老只在老年个体中发生

D.细胞凋亡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可以增加细胞的种类,但遗传物质不变。

【详解】A.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种类增多,A正确;B.正常细胞含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B错误;C.细胞衰老发生在所有个体中,C错误;D.细胞凋亡受环境因素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酵母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

B.玉米是真核生物,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

C.蓝藻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D.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酵母菌、玉米属于真核生物,蓝藻、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详解】A.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B.玉米是真核生物,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C.蓝藻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D.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D正确。

故选A。

5.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膜把细胞不同区城隔开,有利于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B.细胞膜外侧附着许多载体蛋白,有利于大分子物质的胞吞胞吐

C.线粒体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峰,有利于有氧呼吸的进行

D.核膜上有许多核孔,有利于核质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包括:

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

各种生物膜的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

【详解】A.生物膜把细胞不同区城隔开,有利于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A正确;B.大分子物质的胞吞胞吐不需要载体,B错误;C.线粒体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增大酶附着面积,有利于有氧呼吸的进行,C正确;D.核膜上有许多核孔,有利于核质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B。

6.将甲种伞形帽伞藻的A部分与乙种菊花形帽伞藻的B部分(如图)嫁接在一起,第一次长出的帽状体呈是中间类型,若切除这一帽状体,第二次长出的冒状体为与甲相同的伞形帽。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两种伞藻细胞的形态差异与特定蛋白有关

B.两次帽状体的差异是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

C.B中细胞质成分对帽状体形态建成有起作用

D.该实验证明了帽状体的形态建成受细胞核控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细胞的代谢和遗传中心。

【详解】A.两种伞藻细胞的形态差异与基因的表达产物特定蛋白有关,A正确;B.两次帽状体的差异是细胞质影响的结果,B错误;C.B中细胞质成分对帽状体形态建成有起作用,C正确;D.该实验证明了帽状体的形态建成受细胞核控制,D正确。

故选B。

7.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就是由多个基因组成的

B.真核细胞的基因全部位于染色体上

C.基因在DNA分子双链上成对存在

D.通常1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呈线性排列。

【详解】A.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A错误;B.真核细胞的基因大多位于染色体上,细胞质内有少量的基因,B错误;C.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双链)片段,C错误;D.通常1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D正确。

故选D。

8.下列遗传现象可以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释的是

A.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成S型菌

B.正常双亲生出21三体综合征患儿

C.同一个豆荚中的豌豆既有圆粒也有皱粒

D.患线粒体遗传病的母亲生出的孩子均患此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核基因)。

【详解】A.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不适于孟德尔遗传定律,A错误;B.正常双亲生出21三体综合征患儿属于染色体变异,不适于孟德尔遗传定律,B错误;C.同一个豆荚中的豌豆既有圆粒也有皱粒属于性状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D.线粒体中的基因不适于孟德尔遗传定律,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和尿素等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剧烈运动后,通过HCO3-等离子维持内环境中的pH相对稳定

D.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通常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包括: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其理化性质包括:

pH、温度和渗透压。

【详解】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和尿素等,A正确;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正确;C.缓冲物质HCO3-等离子维持内环境中的pH相对稳定,C正确;D.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是细胞内,故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通常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D错误。

故选D。

10.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B.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C.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激素的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不能直接参与生命活动。

【详解】A.生长激素起调节作用,不是直接参与各项生命活动,A错误;B.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B正确;C.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能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错误;D.胰岛素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二者是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B。

11.下列对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酶的专—性,可利用淀粉酶、淀粉、蔗糖和碘液设计实验

B.观察叶绿体的实验,可将黑藻叶片直接制作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C.提取叶绿体色素,需在研磨叶片后加入CaCO3以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D.检测蛋白质的存在,需在待测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并水浴加热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观察叶绿体,应该选择含有叶绿体的生物材料如黑藻叶;提取色素时,二氧化硅是加速研磨,碳酸钙是保护色素。

【详解】A.探究酶的专—性,可利用淀粉酶、淀粉、蔗糖进行实验,但不能选择碘液作为鉴定试剂,A错误;B.观察叶绿体的实验,可将黑藻叶片直接制作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B正确;C.提取叶绿体色素,需在研磨叶片时加入CaCO3以防止叶绿素被破坏,C错误;D.检测蛋白质的存在,不需要水浴加热,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

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水浴加热。

12.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他产生淀粉,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选取同一叶片进行处理,是为了阻断光合产物的运输

B.实验前将植物做饥俄处理,是为了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C.碘液染色前进行脱色处理是为了避免叶绿体色素的干扰

D.观察染成蓝色部分的叶肉细胞,可确定淀粉粒储藏的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

萨克斯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遮光,因变量是叶片是否能产生淀粉。

淀粉遇碘变蓝,可以根据碘液处理后是否变蓝,来确定有无淀粉生成。

【详解】A.选取同一叶片进行处理,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A错误;B.实验前将植物做饥俄处理,是为了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B正确;C.碘液染色前进行脱色处理是为了避免叶绿体色素的干扰,C正确;D.观察染成蓝色部分的叶肉细胞,可确定淀粉粒储藏的场所,D正确。

故选A。

13.把酵母菌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研磨,加水搅拌,再加压过滤,得到不含细胞的提取液。

在这些提取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就冒出气泡,糖液居然变成了酒。

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需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完成

B.实验中冒出气泡说明醇母菌能进行无氧呼吸

C.葡萄糖在提取液中酶的催化下发生了氧化分解

D.该实验证明了“提取液中的物质只有在细胞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增加数量,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进行酒精发酵。

【详解】A.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A错误;B.实验中冒出气泡说明醇母菌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根据是否产生二氧化碳不能确定呼吸方式,B错误;C.葡萄糖在提取液中酶的催化下发生了氧化分解,C正确;D.该实验是在细胞破裂条件下进行,不能证明完整细胞中不能进行该过程,D错误。

故选C。

14.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氧原子的来龙去脉,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有氧呼吸的产物CO2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C6H12O6

B.有氧呼吸的产物H2O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O2

C.光合作用的产物O2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H2O

D.光合作用的产物C6H12O6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CO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过程中水第二阶段参与参与,二氧化碳第二阶段生成。

光合作用中光反应阶段消耗水,产生氧气;暗反应阶段消耗二氧化碳,生成有机物。

【详解】A.有氧呼吸的产物CO2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C6H12O6和水,A错误;B.有氧呼吸的产物H2O(第三阶段生成)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O2,B正确;C.光合作用的产物O2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H2O(光反应阶段),C正确;D.光合作用的产物C6H12O6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CO2,D正确。

故选A。

15.萝卜条质量变化与蔗糖溶液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把相同的新鲜萝卜条放入a、b、c三个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溶液浓度为a,萝卜条的质量将会减少

B.若溶液浓度为b,水分子不会进出萝卜细胞

C.若溶液浓度为c,萝卜细胞将发生渗透失水

D.一段时间后,在c浓度溶液中的萝卜细胞液渗透压最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相同的萝卜条放入a、b、c三种浓度的溶液中,质量变大说明细胞吸水,质量变小,说明细胞失水。

分析可知,a

【详解】A.若溶液浓度为a,萝卜条会吸水,质量将会增大,A错误;B.若溶液浓度为b,水分子进出平衡,质量不变,B错误;C.若溶液浓度为c,萝卜细胞将发生渗透失水,C正确;D.一段时间后,在c浓度溶液中的萝卜细胞液渗透压最大,D错误。

故选C。

16.图是某个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细胞(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

B.该细胞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

C.该细胞形成的精子有两种基因型

D.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基因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无同源染色体,有姐妹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散乱分布,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图中A、a出现在姐妹染色单体上,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详解】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B.该细胞含有无同源染色体,B错误;C.该细胞形成的精子有两种基因型Ab、ab,C正确;D.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有3种或4种基因型,D错误。

故选C。

【点睛】难点:

若精原细胞发生的是基因突变,则产生的精子有3种;若发生的是交叉互换,则产生的精子有4种。

17.是否具有豌豆淀粉分支酶,会导致豌豆产生圆粒和皱粒这对相对性状,这可以说明

A.发生基因突变,必然导致蛋白质的结构改变

B.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基因通过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基因酒过控制蛋白质结构,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包括2种类型: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的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是否具有豌豆淀粉分支酶,会导致豌豆产生圆粒和皱粒这对相对性状,说明豌豆通过淀粉分支酶影响豌豆的形状。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8.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假说的内容是

A.子一代自交,后代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

B.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比例为1:

1

C.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彼此分离

D.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就像独立的颗粒,不相融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

根据实验,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子一代自交,后代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实验现象,A不符合题意;B.雌雄配子的数量比例不确定,B不符合题意;C.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未提出随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C不符合题意;D.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就像独立的颗粒,不相融合,属于假说,D符合题意。

故选D。

19.某豌豆种群中只有DD和Dd两种高茎豌豆,数量比是2:

1。

通过自交繁殖一代,理论上子代中DD、Dd、dd的数量之比为

A.1:

2:

1B.25:

10:

1C.9:

2:

1D.9:

6:

1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体中2/3DD、1/3Dd,自交后代按基因型计算。

【详解】2/3DD自交,后代2/3DD;1/3Dd自交,后代中:

1/3*1/4=1/12DD,1/3*1/2=1/6Dd,1/3*1/4=1/12dd,进行合并,后代中DD:

Dd:

dd=9:

2:

1。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易错点:

自交后代按基因型计算,自由交配后代按配子计算。

20.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丁四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对家族中有甲病病史的适婚青年,遗传咨询时建议生男孩

B.如果调查丙病的发病率,男性的发病率一般不会高于女性

C.禁止近亲结婚,可以有效降低乙病的发病概率

D.丁图中夫妇再生患病女孩的概率是3/8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图:

无中生有,女儿患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图:

无中生有,隐性遗传病。

丙图:

女性患者的儿子正常,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丁图:

有中生无,女儿正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生男女患病概率相同,A错误;B.丙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故男性的发病率一般不会高于女性,B正确;C.禁止近亲结婚,可以有效降低乙病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概率,C正确;D.丁图中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夫妇均为杂合子,再生患病女孩的概率是3/4*1/2=3/8,D正确。

故选A。

21.芦笋是雌雄异株二倍体,雄株性染色体为XY,雌株性染色体为XX(YY型个体能正常存活且可育)。

芦笋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

以下为两种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丁的染色体数目是甲的二倍B.丁培育过程中有减数分裂的发生

C.乙、丙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Y、XXD.植株甲、乙、丙的形成过程均有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获得甲的过程是植物组织培养,获得乙丙的过程是单倍体育种。

【详解】A.丁的染色体数目与甲相同,A错误;B.丁培育过程中通过减数分裂产生花粉,B正确;C.乙、丙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YY、XX,C错误;D.植株甲的形成过程中无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2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由交配是保持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的充分条件

B.自然选择直接对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

C.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都要经过地理隔离

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详解】A.无论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只有没有变异和选择,基因频率均不变,A错误;B.自然选择直接对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B正确;C.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都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C正确;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A。

23.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核和细胞质都可能发生基因复制和转录

B.tRNA和mRNA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核糖体

C.逆转录酶的合成发生在病毒体内

D.染色体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真核生物体内,DNA复制和转录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翻译的场所在细胞核。

【详解】A.细胞核和细胞质都可能发生基因复制和转录,A正确;B.tRNA和mRNA碱基互补配对即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B正确;C.逆转录酶的合成发生在被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内,C错误;D.染色体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D正确。

故选C。

【点睛】易错点:

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存活。

24.穿梭育种是近年来小麦育种采用的新模式。

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

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穿梭育种有效克服了地理隔离B.穿梭育种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不同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D.穿梭育种培育充分利用环境的选择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穿梭育种类似于杂交育种,可以集中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于一体。

【详解】A.穿梭育种有效克服了地理隔离,A正确;B.穿梭育种主要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C.不同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C正确;D.穿梭育种培育充分利用环境的选择作用,进行育种,D正确。

故选B。

25.通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

温度、pH和渗透压。

【详解】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可以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故细胞内外的溶液浓度几乎相等。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6.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免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

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A.红细胞吸水增加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D.血浆渗透压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静脉注射后,葡萄糖首先进入血浆中,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

【详解】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高浓度的葡萄糖首先进入血浆,故最先发生的变化是血浆的渗透压升高。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7.关于神经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

B.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D.一个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冲动完成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胞体、树突和轴突。

【详解】A.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A正确;B.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正确;C.神经元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C正确;D.完成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需要2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D错误。

故选D。

28.下列关于神经元生命活动的分析,错误的是

A.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B.膜外的Na+内流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

C.中间神经元能释放神经递质,膜上也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后膜产生持续的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传递。

【详解】A.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A正确;B.膜外的Na+内流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B正确;C.中间神经元能释放神经递质,膜上也有神经递质的受体(接受上个神经元的神经递质的信号),C正确;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被分解或灭活,不能持续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D。

29.伤口感染后会红肿、发炎甚至化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受损部位毛细血管收缩,皮肤变红

B.该部位组织液渗透压降低,引起局部肿胀

C.吞噬细胞穿出毛细血管壁,向伤口处聚集吞噬病菌

D.痛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刺激下丘脑,产生痛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有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

【详解】A.受损部位毛细血管血管通透性增加,皮肤变红,A错误;B.该部位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局部肿胀,B错误;C.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吞噬细胞穿出毛细血管壁,向伤口处聚集吞噬病菌,C正确;D.产生痛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

痛觉、渴觉等感觉的产生部位都在大脑皮层。

30.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

关于无胸腺裸鼠,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患恶性肿瘤概率更大B.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D.对异体组织几乎无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无胸腺会导致T细胞不能形成,进而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正常进行。

【详解】A.无胸腺,免疫力下降,患恶性肿瘤概率更大,A正确;B.该鼠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B正确;C.缺乏T细胞,则体液免疫大部分丧失,C错误;D.无胸腺,细胞免疫完全丧失,故对异体组织几乎无排斥反应,D正确。

故选C。

【点睛】无胸腺,则缺乏T细胞,会导致体液免疫大部分丧失,细胞免疫完全丧失。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是水稻叶肉细胞内的某种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在该结构上可以进行的物质变化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

(2)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合理施肥。

若施用氮肥不足,会造成叶片发黄、光合速率明显降低,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

(3)水稻生长管理过程中,需要定期排水晒田,以避免幼根腐烂发黑,原因是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