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5701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而本篇《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在整个单元,甚至整个高中学习阶段,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

《诗经》: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稽康悲奏《广陵散》。

《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

“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

“琴者,禁也。

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

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

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

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

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

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知识链接

1、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

2、作者介绍

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自号“酔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其祖父时迁居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

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

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

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

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

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

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3、写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四、纠正字音

1、听朗诵,正字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

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bì)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五、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教师提示需要注意的字词。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

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有何看法?

    明确:

“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

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六、品读诗歌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

第一层:

 浔阳江边闻琵琶。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词义解析:

惨:

悲伤

    浔阳江:

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

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

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

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3、“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3)“管弦”:

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这两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

4、“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

(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5、“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

“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

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七、课外作业

1、归纳诗歌的结构,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第一段。

第二课时

本节课要点:

梳理文章2、3、4、5段

一、分析第二层

1、 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提示,归纳段落大意。

第二层:

江上聆听琵琶曲

二、分析第三段

1、学生朗读第三段,教师提示,归纳段落大意。

第三层:

江中诉说身世苦

2、“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沉吟”:

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

“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她迟疑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理好衣裳显出庄重的神态。

3、“自言本是京城女……”转为歌女自叙身世:

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第一阶段:

她自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

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打拍子敲碎了钿头银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这里极写昔日红极一时,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被老辈艺人赞服,又被同辈艺人妒忌,王孙公子也深深迷恋她的色艺。

她就这样放纵奢华,年复一年,时光和青春就像水一样流走了。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

第二阶段:

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稀稀落落;青春已逝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看重利益不在乎别离;上月他又去了浮梁做买茶生意。

他走了以后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江中秋水凄寒。

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这里叙述今日的她已时过境迁,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孙们都已不再上门,几个亲属也相继离去,她就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嫁给一个商人,而商人关心的只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经常外出,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独守空船。

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

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诗人转述歌女身世,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

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绕船明月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歌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

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三、分析第四段

1、学生朗读第三段,教师提示,归纳段落大意。

第四层:

自叹谪居感慨多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我听了琵琶曲已伤感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慨叹不已。

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4、为何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

接下来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郁闷心情:

(1)“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

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

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2)写出了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地方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

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这点他没法说,只能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

(3)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4)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

A.先说无音乐;B.听惯了伤感的啼鸣;C.山歌与村笛之难听。

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5、思考:

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

明确:

1)都来自京都  “本是京城女”和“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      "名满京都的艺人"和“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和“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

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

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

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

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6、“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词《琵琶行》。

诗人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再弹一曲,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小结:

1)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

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2)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3)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四、分析第五段

1、学生朗读第五段,教师提示,归纳段落大意。

第五层:

 重闻琵琶青衫湿。

2、“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3、“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4、“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

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2)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

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

“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小结:

可以说,“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这里同样写琵琶声,但主要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烘托,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5、思考: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明确: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

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

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五、课外作业

1、赏析诗歌第二段关于音乐的描写。

2、完成课后练习。

3、背诵全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