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5928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课时单元备课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年级:

二年级

单元总课时:

4课时

设计者:

贠昳琳刘裴盛佳欢马红梅

宋丽媛刘淑丽王松帧

执教者:

一、单元学习主题

1.主题名称

长度单位与长度的测量

2.主题解读

(1)从课程标准来看,测量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四个方面:

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是小学数学核心内容之一。

将“长度单位与长度的测量”作为单元主题,对于学生理解把握图形测量问题有重要意义,因为长度测量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测量,通过学习学生将积累获得有关度量重要的思想和经验,这些思想和经验将为后续的度量学习埋下“种子”。

对于图形,人们往往除了关注它的样子(特征),还要关注它的大小。

一般来说,一维图形的大小是长度,二维图形的大小是面积,三维图形的大小是体积。

图形的大小需要通过度量来确定,度量的关键是设立单位,而度量的实践操作就是测量。

图形的测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度量单位的确定,测量过程的经历及测量结果的获得,都能帮助学生由对物体的定性描述发展到对物体的定量刻画,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常见的量的基础上用数量描述现实世界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有助于学生在对长度的描述与表示中,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图形的测量”的课程内容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学段,其要求主要包括:

体会测量的意义,体会并认识度量的单位及实际意义,了解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长度(包括周长)、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公式,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恰当的估测。

对于长度单位,《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要求“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这种要求对面积、体积的单位也同样适用。

也就是要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课标还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要使学生理解和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要对测量结果有很好的感悟。

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恰当地选择度量单位、度量工具和度量方法进行测量,并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从学科本质来看,什么是测量?

测量的本质是什么?

张奠宙先生给测量下的定义是:

“测量,不仅仅是拿刻度尺去测条线段的长短(那属于物理学范围),数学测量的本质是给每一线段以合适的数。

在这样的视角下,可以说,长度、面积、体积测量的数学意义很遗憾地在中小学教科书里被淹没了。

”(小学教学2014.9)

长度,其核心在于如何给每一条线段“指定”一个适当的数并使之具有长度的三条性质(长度的有限可加性、运动不变性、正则性)。

如长度可定义为:

数m是一条线段A的长度,就是指能用m个单位长度不重叠地恰好拼接成A。

由此想:

所谓度量,就是计算所要度量的图形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其核心要素是单位及单位个数。

深度学习,就要让学生体会到长度是几个长度单位累加的结果,面积是几个面积单位累加的结果,体积是几个体积单位堆积的结果。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度量教学的关键是:

建立“一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数”出度量单位的个数。

本主题的教学设计将抓住长度测量的核心要素---“长度单位”和“长度单位的个数”来凸显长度的数学本质,强化对长度本质的理解。

(3)不同版本教材对比。

北师版1苏教版1西师版1人教版1

主题图:

测量课桌并讨论结果,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以“认识线段”开起单元的学习。

以测量“课桌有多长?

”引入。

体会体验测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认识厘米。

北师大2苏教版2西师版2人教版2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去游乐园,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引入,思考1米有多长?

认识米尺,认识感知1米,学习1米=100厘米。

认识线段之后,同样是借助测量课桌有多长来统一测量单位,引出尺子,引出长度单位厘米,认识1厘米并用厘米测量。

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后,介绍米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并用厘米为单位测量。

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后,介绍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就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然后认识、感知1厘米,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

 

北师大3苏教版3西师版3人教版3

认识厘米后,通过测量黑板边的长感受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来测量,进而引出长度单位“米”,并认识1米及与厘米的关系。

1厘米认识之后,认识1分米及二者关系。

认识厘米后,借助米尺认识长度单位“米”,并用“米”测量。

通过先估后量的活动,丰富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直观表象,积累测量的经验,感悟度量的本质。

北师大4苏教版4西师版4人教版4

直接告知测量长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认识感受1米,及与厘米、分米的关系。

厘米和米认识完之后,认识线段。

 

在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直观表象下,来解决问题。

根据实物选择合适的单位,或做出判断,培养学生的数感。

认识厘米、分米、米后,用尺子测量,或先估后量,不断积累测量经验,清晰对厘米、分米和米的直观表象。

 

相同点:

1.在认识厘米之前,都采用非标准单位来测量身边熟悉的黑板边、课桌长等边线来体会测量时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都充分借助尺子(厘米尺、米尺)来认识长度单位。

3.都安排了大量的估测活动。

不同点及疑惑:

1.人教版和苏教版专门安排了认识线段,但编排的顺序不同。

苏教版单元起始课就是认识线段(为什么苏教版这样编排?

),人教版安排在认识厘米、米及相关测量之后。

北师大版和西师版却没有这一内容。

2.西师版在认识厘米之后,紧接着认识分米,再认识米。

只有西师版有认识分米的内容。

(这样编排对系统认识长度单位及之间关系有帮助,但没有探讨有了厘米,为什么还要有分米和米?

北师版和苏教版在引入米的认识时,同样如此,只有人教版有让学生体会单位适宜性的编排)

教材比较结论:

通过简单比较,四个版本的教材在认识厘米上,都着重体现测量的本质,建立学生的厘米表象,通过活动积累测量的方法和经验。

整体上,人教版的编排更符合人对测量的认识过程,前后逻辑关联更紧密,层次更显明。

故单元整体设计时,仍以参考人教版的编排和内容划分。

(4)从教材来看,不管是一维的长度测量,还是二维的面积测量,或三维的体积测量其学习都经历以下步骤:

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度量单位;

建立表象;

判断单位是否适宜

用单位度量

进行单位换算。

在对度量单位的学习和认识过程中,学生必将经历从非标准单位到标准单位的过渡,认识度量的单位,体会单位的重要作用,并在活动中初步感受度量单位的特性。

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

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

厘米和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它们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4)从学情看,一是对长度概念缺乏抽象认识。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度有所理解,对生活中的长度有着较为丰富的认知,但缺乏对“长度是物体一条边线的长短”这样的理性认识,缺乏对“长度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抽象认识。

此外,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比多少”的学习中,学生虽然对长短的比较有较为感性的认识,但这种比较是建立在直观的物体(如铅笔、跳绳等)长短体验基础上的,缺乏对抽象的线段的比较体验。

二是缺少对厘米和米的接触,量感薄弱。

量感包含测的单位和量的多少,是对长度单位和物体长度的综合感知。

学生量感薄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是对物体“长度”的估量缺失,常常不知道如何估量,缺少利用“参照物”进行估量的意识;第二是对物体长度单位的选择模糊,尤其是当现实中的物体缩小,影印在书本上后,如“沙发长2()”,学生往往选择厘米,缺少将书本图片与生活实物对接的意识。

三是绝大部分学生有使用直尺的经验,但只是把直尺用来连线或划线(平常经常用),部分孩子也只是关注到直尺的边是直直的、有数字、有竖线(刻度线),可能会有一小部分孩子知道直尺和厘米有关系(家长提前讲授和辅导班学习)。

二、单元学习目标

1.单元目标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2.课时目标

(1)在了解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借助刻度尺,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测量的过程中,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整厘米),会初步地估计物体的长度。

三、单元学习活动

1.单元学习规划思路

本单元划分为三个分主题:

分主题一-----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进行测量;分主题二------认识线段;分主题三------解决问题。

单元整体设计框架如下:

单元主题

分主题一

分主题三

分主题二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进行测量

解决问题

认识线段

分主题

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线段的认识和理解,是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学习的基础

空间观念,数感,推理能力。

长度是几就是有几个长度单位。

核心素养或

核心感念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有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直尺并借助直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表象,初步会用厘米测量。

由于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教材以浓缩的、学生可理解的方式,简要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初步体会测量的基本思想。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有认识米尺和米,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教材从用厘米尺(直尺)量黑板的长引入,让学生体会测量很麻烦,在这里不仅仅是麻烦(多次续接),其测量的精确度得不到保证,对于测量的结果这点显得更为重要。

在用厘米尺多次续接后,往往很难找到续接的准确起点,续接次数越多误差就越大,故此情景可以比较好的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厘米做单位测量是不够的,需要根据需要引入较大的单位的必要性。

在用厘米尺和米尺对比测量中会帮助学生形成1米的长度表象,也进一步巩固了测量的方法、积累测量经验。

通过观察米尺,知道1米里有100个1厘米,进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关系。

第三课时:

主要是认识线段和用尺子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

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所以教材从具体到抽象,分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由“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引出线段,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线段“直的”特点。

第二个层次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实物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让学生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线段,进一步感受线段“直的”特点。

第三个层次,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说明线段的特点:

直的、可测量出长度。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通过测量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第四课时:

主要是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会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单位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由此体会建立长度单位表象的重要性。

同时,在选择不同长度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为利用已有长度表象估测物体的长度积累经验。

2.单元学习规划设计(表格)

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

学习资源

第1课时

1.通过测量活动了解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形成1厘米的表象,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感获得发展。

3.会用直尺量整厘米的物体长度,积累一定的度量经验。

认识厘米并用厘米量。

1.测量活动:

从非标准单位测量到标准单位测量。

2.观察寻找:

观察直尺,找到直尺上的1厘米或几厘米。

3.用直尺测量。

课件、直尺、1厘米长小棒。

生活中符合1厘米长的实物。

第2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

认识米,知道厘米和米的关系。

1.用厘米尺测量黑板边,引出更合适的测量单位。

2.观察比较厘米尺和米尺。

课件、厘米尺和米尺。

第3课时

认识线段;会用直尺画整厘米长线段。

线段的认识及画线段。

拉一拉、摸一摸感知线段是直的;用直尺画线段。

课件、毛线、小棒等教具

第4课时

1.结合具体事物,学会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来判断物体长度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提高估测能力。

2.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生活实际及建立的米和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并会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复习感知1厘米和1米的直观表象。

估测推理判断。

课件、直尺、米尺等

四、持续性评价

序号

评价目标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

1

能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初步感知1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整厘米)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1厘米有多长呢?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知道为了方便比较,需要统一单位。

能比画或指出上的1厘米,或1厘米的实物。

能初步用直尺测量长度。

 

学习单、课后练习题或访谈。

2

根据实际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能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用厘米尺量黑板边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

拿一把米尺,看看并比画1米有多长?

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能感受到用厘米尺量黑板边比较麻烦,需要选择更大的长度单位;能感知1米大约有多长?

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单,课堂观察,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课后练习题

3

知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出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直的,并且可以测量出长度。

会用直尺量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量出给定线段的长度。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能初步认识线段;能找出生活中可以看成线段的东西;能测量出给定线段的长度。

能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课堂观察,生生对话,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练习纸等。

4

能有比较清楚的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能结合生活实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你是怎么判断的?

思维水平1:

能正确的填写或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思维水平2:

正确选择合适单位长度并简单说明理由。

小组合作探究,自主质疑,课堂观察、课后练习等。

五、教学实录。

六、课后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