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6003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docx

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

2019-2020年初中语文第二册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试题

Ⅰ.基础知识选择题(每小题0.5分,共24分)

1.为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纠纷()A.缠绕B.集合C.纠正D.纠合

②聚精会神()A.会合B.集中C.相会D.会见

③就义()A.为正义而牺牲生命B.奔赴刑场

C.被杀害D.英勇的样子

④心安理得()A.安全B.安定C.满足D.怀着

2.辨字组词

锄()概()抑()

①②③

铡()慨()仰()

3.形近字填空:

①“卷”“券”

a.证()公司b.()土重来c.入场()

d.()简纸e.()心菜f.国库()

②“孤”“弧”“狐”

a.()苦伶仃b.圆()c.兔死()悲

d.()陋寡闻e.()芳自赏f.()假虎威

ɡ.()形h.()家寡人

4.选择题,下面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年里大半光景是冬季咱们光景还不如人呢

B.刘胡兰英勇牺牲了他是牺牲不起呀

C.他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他的音色美丽

D.他把我上下打量判若两人似的重打量

5.选择正确的词语:

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______,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A.感觉B.察觉C.发觉

②她对我的______文学和爱好文学,是多么有益的影响!

A.接触B.怀念C.接受

③他们决定立一块碑,来永远______这位人民的好女儿。

A.纪念B.怀念C.想念

④______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A.即使B.就是C.尽管

6.对下面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②太阳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③什么时候,我能看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④刘胡兰说:

“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

A.排比夸张设问引用B.反复夸张反问引用

C.排比比喻设问引用D.反复比喻反问夸张

7.找出下列加点词语中,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

()

A.殷勤yīn恣情zì懊悔ào

B.莽撞zhuànɡ陡然dǒu摩挲suō

C.颓唐tuí赫然hé踌躇chú

D.地窖jiào虐待nüè脑勺sháo

8.找出下列加点词语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

A.百感交集交织平易近人靠近

B.日理万机机密微乎其微微小

C.平易近人接近日理万机国家大事

D.百感交集交织微乎其微精深

9.下面加点的词,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颓唐tuítánɡ精神不振作。

踌躇chóuchú犹豫拿不定主意。

不能自已yǐ停止。

B.百感交集ɡǎn感受。

日理万机wànjī万,一万;机,国家大事。

微乎其微wēi细小。

C.素昧平生mèi不明白,不认识。

没有具名jǜ写上。

盛shènɡ满,把东西放在器皿里。

D.恣情悲痛zì放纵。

望风而逃fēnɡ而声,消息。

刹车shā止住。

10.从修辞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与例句不同:

()

例句:

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

A.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B.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C.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的天真。

D.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

11.选出下列各组短语中全会是并列短语的一项是:

()

A.轻松愉快严肃认真温柔美丽调查研究

B.音乐舞蹈唱歌跳舞歌舞升平兴高采烈

C.小说散文语言文字读书写作上窜下跳

D.祖祖辈辈单枪匹马天南地北说东道西

12.“一面”这个题目的意思是:

()

A.作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同鲁迅先生见过一面的事。

B.作者去书店买书同鲁建军先生见过一面。

C.作者特意到书店买《铁流》等书与鲁迅先生见过一面。

D.内山先生是日本朋友,我去拜访,巧遇鲁迅先生。

13.“同志的信任”指的是:

()

A.鲁迅对方志敏同志的信任B.方志敏同志对鲁迅先生的信任

C.革命者对鲁迅先生的信任D.鲁迅是值得革命者信任的同志

14.《一件珍贵的衬衫》运用倒叙是为了:

()

A.表达中心思想明确B.形成今昔对比

C.造成悬念吸引读者D.把事情结果交待清楚。

15.《挖荠菜》的重点内容是:

()

A.怎样挖荠菜B.为什么挖荠菜

C.挖荠菜的心情D.挖荠菜的过程

16.识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

判若两人自暴自弃

A.分开;突然而猛烈B.评定;急躁

C.显然;糟蹋,损害D.判决;凶狠

17.比较下面两组加点的字的意思,正确的意思是:

()

故身重耳卿太重

不习渡水故耳鬼略无重

A.两个“故”字相同,两个“重”字不同。

B.两个“故”字相同,两个“重”字也相同。

C.两个“故”字不同,两个“重”字不同。

D.两个“故”字不同,两个“重”字不同。

18.指出下列词语中写正确的一组:

A.踢滕从容自若尾尾动听忙碌

B.圆实大失所忘自爆自弃严峻

C.坚毅婷婷玉立纷纷扬扬抱谦

D.聪颖黯然无神屹然不动充溢

19.下列各组里加点词语均为同义词,有的可以互换使用,有的不可心互换使用,可以互换使用的是:

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

A.

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的眼色

在众目睽睽下……姑娘也不禁有点困惑了

B.

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他

认为陈伊玲很难造就

C.

应了解造成她声音前后悬殊的原因

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

D.

在他严峻的眼光里……

它将决定一个人终身的事业

E

也许这个人终生就和音乐分手了

20.宋定伯捉鬼的关键是:

()

A.逐步了解鬼,步步为营。

B.刺探鬼的致命弱点。

C.诳骗鬼,使之任务。

D.定伯胆大,心细,机智。

21.《夜走灵官峡》的叙事线索是:

()

A.以成渝的语言行动为线索。

B.以“我”进灵官峡所见所感为线索。

C.以成渝父母的行动为线索。

D.以成渝和“我”的对话为线索。

22.作者在《夜走灵官峡》中反复写“雪”大的目的是:

()

A.说明我为什么不继续赶路的原因。

B.说明成渝勇敢,风雪之中敢独自在家。

C.反衬出工人们劳动条件艰苦。

D.表现工人们不畏艰苦,忘我工作的精神。

23.和《夜走灵官峡》记叙顺序一样的文章是:

()

A.《挺进报》B.《同志的信任》

C.《一件珍贵的衬衫》D.《小桔灯》

24.下面的两个句子分别用了什么修辞:

()

①顺着光带,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十名工人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打着炮眼,仿佛在开凿着登天的梯子。

②只见一个人站在便道旁边的电线杆子下,已经变成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

A.①②两句均是用的比喻B.①②两句均是用的夸张

C.①句用的比喻,夸张,②句用的比喻,拟人

D.①句用的夸张,②句用的拟人

25.《傻二哥》中作者想表现的是:

()

A.穷人间互相帮助B.新旧社会的对比

C.傻二哥的可爱品质D.“我”对傻二哥的怀念

26.下列句子中“叫”“用”两个词的含义,依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栽花先生提着石板,叫第一号。

②我才挑上它,叫它摔一交。

③就这么的吧,不用换了。

④用手摸摸那油光闪闪的栗色的脊梁。

A.呼唤使使用用处

B.呼唤被需要使用

C.叫声容许用处使用

D.命令使需要用处

27.“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句话中的“他”指的是:

()

A.横笛B.我的心C.横笛宛转悠扬的声音D.自失起来

28.选择下面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其一犬坐于前其中B.一狼洞其中代草堆

C.以攻其后代屠户D.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29.比较下面两组句中加点字意思,正确一项是:

()

以刀劈其首又数刀毙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毙之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毙”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毙”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毙”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毙”字也不同。

30.选出全是偏正短语的一组:

()

A.报纸杂志多么自豪他们的朋友

B.我的祖国非常疲乏皎洁的月光

C.雄伟壮丽果子成熟美丽的风景

D.打量一番紧张不安悠扬的笛声

31.对《社戏》中的“我”理解正确的是:

()

A.“我”是少年时的鲁迅。

B.“我”是小说虚构的人物不是少年鲁迅。

C.“我”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是同一个人。

D.“我”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不是同一个人。

32.选择对加点的字解释全对的一组:

()

A.愠怒:

怒,怨恨抠:

除掉

B.不惮:

不怕大窘:

困窘急迫

C.两股战战:

大腿凫水:

一种水鸟

D.积薪:

柴挠头:

放过

33.下列几组词语中感情色彩不全同的一项是:

()

A.快活潮流感激坚贞

B.生动简洁高尚赞扬

C.慷慨乐意欢腾宽厚

D.头绪安排行动作用

34.指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社戏》的作者是鲁迅,但他不是文中的迅哥儿。

B.《鞋》的最后一段是重点,通过侧面描写完成了对大个子军人形象的刻画。

C.《聊斋志异》是用谈狐说鬼的手法,隐晦地对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进行批判的小说。

D.“聊斋”是作者书房的名称,“志”表明作者的志向,“异”是与众不同的意思。

35.下面都是关于虚词作用的表述,指出说法不当的一项:

()

A.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起修饰作用,表示范围,时间,程度,语气等,但有的副词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后头起补充说明作用。

如“好极了”,“意暇甚”中的“极”和“甚”分别补充说明“好”和“暇”的程度。

B.连词的作用有三种情况:

①一个连词单用,如“热烈而镇定”中的“而”;②两个连词互相呼应着用,如:

“因为……所以……”;③连词和副词互相呼应着用,如“如果……就……”。

C.“和、跟、同、与”经常对词,词组,句子起连接作用。

如“我和他谈过一次话”的“和”就是这样。

36.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磕头(kè)韵味(yùn)屹立(yì)蔷薇(qiánɡ)

B.撺掇(cuàn)诳人(kuānɡ)柴垛(kuǒ)恣情(zì)

C.假寐(mèi)揩油(jiē)行头(hánɡ)挑剔(tì)

D.剐破(ɡuǎ)和煦(xù)掰手(bāi)挠头(náo)

37.下列汉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抚摩署名踌躇暗然失色

B.慷慨鉴别屹然寥寥无几

C.童稚莽撞殷勤摸摸糊糊

D.不惮瓦铄怠慢平易近人

38.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署名(布置,安排)意暇甚(空闲)

B.不能自已(已经)具名(具备)

C.平易近人(轻易)窘相(穷困)

D.恣情(放纵,不受拘束)晌午(将近)

39.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组词有误的一组是:

()

A.骨:

ɡū骨碌ɡú骨干ɡǔ骨头

B.漂:

piào漂亮piāo漂浮piǎo漂白

C.涨:

zhǎnɡ暴涨zhànɡ头昏脑涨

D.趟:

tānɡ趟地tànɡ一趟

40.下列形似字组词注音正确的是:

()

耷dā耷拉箸shǔ竹箸

A.B.

耸shǒnɡ耸立署shǔ署名

券quàn证券即jì立即

C.D.

卷juǎn卷起既jì既然

41.选出短语类型和例子相同的一组:

()

例:

十分壮观

A.慷慨激昂B.4个苹果C.房间简陋

42.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句子是:

()

A.你应该改变学习态度不认真。

B.一个学生的进步快慢,与老师有很大关系。

C.这个任务我们基本上全部完成了,。

D.这个发明,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带来了社会效益。

43.加点字的感情色彩判断正确的是:

()

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②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

③鲁迅先生在预先约定的地点,会见了一个陌生的女青年。

④……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

A.①贬义②褒义③贬义④褒义

B.①褒义②贬义③中性④贬义

C.①贬义②贬义③中性④贬义

D.①褒义②贬义③贬义④褒义

44.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②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③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④我不睡!

我不睡!

A.①设问②夸张③比喻④反复

B.①反问②比喻③比喻④排比

C.①反问②比喻③夸张④反复

D.①设问②比喻③夸张④排比

45.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是:

()

A.《一面》的作者是唐弢。

B.蒲松龄号柳泉居士。

C.《分马》选自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D.记叙文的六要素最主要的是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6.下列文章中的“我”是虚构的是:

()

A.《傻二哥》B.《一面》C.《社戏》

D.《一件珍贵的衬衫》E.《我的老师》

47.对课文题目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件珍贵的衬衫》中因为这衬衫凝聚着周总理对工人的深情,所以才珍贵。

B.《一面》是作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同鲁迅先生见过一面的事。

C.《挺进报》中的“挺进报”是革命者在国民党集中营——白公馆出版的油印报纸。

D.《社戏》中的“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48.下面所列的课文中的主人公正确的是:

()

A.《分马》中是郭全海和老孙头。

B.《夜走灵官峡》中是成渝

C.《第二次考试》中是陈伊玲和苏林。

D.《一面》中是阿累。

Ⅱ.填空题(共11分)

1.从括号中选出正确的动词填空(每个0.5分)

①她的教鞭好像要______(落、掉、甩)下来,我用石板—______(挡、迎),教鞭轻轻地______(打、敲、抽)在石板边上。

②听到叫他的名字,他大步流星地______(跑、走、迈)过去牵上。

③他站起来背着手,______(抬、挺、昂)着胸脯站在我跟前。

2.在下列词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字(每个0.5分)

①精神抖____②微____其微③辗转____复

④众目______⑤自____自弃⑥残叶狼____

⑦大失所____⑧面面相____⑨____首赞许

3.文学常识填空(每个1分,共5分)

①《宋定伯捉鬼》的作者是______,字______。

本文选自《______》,这是记录____________故事的书。

②《狼》选自《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朝人。

③《分马》的作者是______,他是我国______代作家,他的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

④《我的老师》是著名作家______应《老师报》之约写的,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散文____________。

⑤《社戏》的作者是______,他是浙江______人,我们在初中语文第一册学过他的一篇散文______。

Ⅲ.判断题(每个0.5分,共5分)

1.《我的老师》一共写了七件事,前五件是略写,后两件是详写。

()

2.《分马》以“分马”和“换马”贯穿全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了郭全海这个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

()

3.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可算作记叙文,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必须真实不可虚构。

()

4.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民主战士。

()

5.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要素。

()

6.因为与敌人斗争的方式和时间不同,所以《挺进报》分为两部分。

()

7.《一面》这课赞扬了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热爱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

8.“我不好意思地笑一下,鞠了一个‘半躬’,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

”这句话中的“半躬”的引号表示特殊意义。

()

9.《刘胡兰慷慨就义》是一篇新闻,写刘胡兰英勇不屈,慷慨就义的英雄气概。

题目平实简明,展示了主要事实和中心思想。

()

10.苏林教授和陈伊玲都是《第二次考试》中的主要人物,因为在他们的身上体现文章的中心意思。

()

Ⅳ.先阅读的各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每个0.5分,共40分)

(一)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得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

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

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

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懂了些事。

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

“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

”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

这时候蔡老师授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1.填空

本文节选自《》作者_________,他是_______代作家,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长篇小说《》等。

2.给这段文字拟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

”这句话表“我”怎样的心情?

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内容,找出这段文字记叙的要素,并说明每个要素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最后一句用的什么修辞方法?

什么表达方式?

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什么?

我很惊异地望着他: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这时,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

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一定是他!

不会错,一定是他!

那个句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

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

僧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

“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7.上文节选自《》,文中的“我”是指_______,“他”是指_______。

8.“结结巴巴”在这里的含义是()。

A.因激动而说话口吃起来

B.本来语言迟钝,此时说话更笨拙起来。

C.突然发现面前就是鲁迅先生,因激动而难于用语言表达

9.“向四周望了一望”的意思是

A.当时环境险恶,怕有密探在旁边,为自己惹出麻烦来

B.当时环境险恶,怕有密控在旁边,高度警觉的习惯性的反应

C.当时环境险恶,自己处事小心,心里慌张

10.引文从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描写人物外貌。

外貌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11.上文写鲁迅时,除了运用外貌描写外,还运用了________的方法,在写“我”时主要运用了_________方法。

12.理解课文《一面》我段文章的内容,用连线法分别指出“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各含有什么样的感情。

①同志A.仿效学习的楷模

②朋友B.奋战不息的精神

③父亲C.志同道合的关系

④师傅D.亲密无间的友谊

⑤战士E.崇敬热爱的情怀

13.下面是对上文中心思想的归纳,挑出最准确的一个。

()

A.表现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大方,慷慨

B.表现了鲁迅先生为革命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C.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敬仰、爱戴之情

D.表现了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怀、帮助,以及“我”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崇敬之情。

(三)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

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nüè()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

就是在我被人随意rǔ()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

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14.按拼音在文中写出相应的汉字。

1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历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这句话说明了()。

A.“我”很坚强,不低头。

B.“我”很懦弱,忍气吞声。

C.“我”很胆怯,不反抗

17.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A.引文的省略B.列举的省略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18.为什么“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就更加坚强起来”了?

是因为()

A.鲁迅先生使敌人害怕,一想到这,“我”就更加坚强。

B.鲁迅先生同我们站在一起,与敌人斗争,一定能胜利,所以“我”更加坚强。

C.鲁迅先生同“我”见过一面,并且帮助、激励过“我”,所以“我”更加坚强。

(四)一股悲愤的感情涌上鲁迅先生的心头,他目不转眼看完这封信,苍白的脸色越来越严肃了。

他从报上知道,这个写信的人几个月之前,已经在南昌英勇就义了,现在却接到了他的亲笔信。

事情是千真万确的,这封信就在眼前。

鲁迅先生又从头读了一遍。

盆里的水逐渐浸渍了字迹,字慢慢地模糊起来,模糊起来,终于什么也没有了。

鲁迅先生团起浸湿的纸,揉烂了,把它放进炉子里,他擦干两手,将另外三张空白毛边纸收起,小心地翻阅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