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6417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测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全球通史》中指出: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西方国家评价的依据是(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实行单一的公有制D.以高积累追求工业化

2、列宁说:

“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他现在已经受不住这样的负担。

”上述材料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再适合苏俄的国情B.苏联已经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C.列宁认为俄国农民觉悟不高D.列宁认为余粮收集制是错误的

3、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

……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

列宁的“改良”是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

4、大卫·科兹写道:

“我们已经看到,早在1987年,某些党国精英就把自己变成资本家了。

到1989年,这一现象已是遍地开花。

不是因为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终结,党国精英才抛弃旧体制。

真正的事实与之相反:

是由于党国精英抛弃了旧体制,旧体制才终结。

”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A.政治民主化的推行B.社会主义观念的扭曲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社会阶层的逐渐分化

5、斯大林认为:

“富农是吸血者、蜘蛛和恶魔,是最残忍、最粗暴、最野蛮的剥削者”,“是苏维埃的敌人”。

为此,苏联开始(  )

A.实现工业化B.完成农业全盘集体化

C.消灭富农阶级D.确立斯大林模式

6、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

7、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8、有人说,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命令经济”而非“计划经济”,但却创造了工业化的奇迹。

这种“命令经济”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

C.新经济政策D.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

9、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时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

那时党的口号是:

“学会做生意!

”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①稳定了政治形势②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③稳定了物价④促进了商业发展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一位俄罗斯人说:

“我们不否认自己的生活比从前苦,但是国家并不比过去穷。

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而是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

”这应该是在描述(  )

A.19世纪60年代的农奴制改革B.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

C.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D.20世纪6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

11、1965年前后,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通过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制度,使企业在产品的供、销和人员编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并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

这一新体制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建立新的企业管理体制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13、他谴责了独裁,但未触及专横的权力;他抛弃了个人崇拜,但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个人崇拜的体制,以下言论或行为符合该领导人的是:

A.“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

B.“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

C.“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的不变原则”

D.“用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14、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充分尊重。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模式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打破了原有的公有制形式

15、1951~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7%,农业为3.0%;1979年与1949年相比,全部工业产值增长了19.3倍,其中重工业增长了27.1倍,轻工业增长了9.5倍。

上述数据表明该时期的苏联(  )

A.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B.经济发展速度趋于缓慢

c.改革并未突破既有体制D.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16、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下列选项中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A.给予企业部分自主权B.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C.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D.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17、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A.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B.赫鲁晓夫改革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C.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D.赫鲁晓夫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8、以下各段文字反映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是增加粮食—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法。

②“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③“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

④“我认为揭露农村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一个侧面是我道义上的责任。

……以中央的名义命令把粮食征收殆尽,不给农民留下一磅粮食来养家糊口。

A.②④③①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④③②①

19、“给企业工作规定大量计划,这种做法限制了企业职工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降低了对改善生产组织的责任感。

对工业工作者的物质鼓励制度使他们对改善企业工作的总结果关心不够,对提高生产的赢利率和改善工业工作产品的质量关心不够。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为此勃列日涅夫开展的改革是()

A.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D.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

20、19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后,开始实行了私有制,1990年10月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

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不包括(  )

A.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

B.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

C.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D.不能改变社会主义道路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

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

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

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

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材料二、三、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本质区别。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

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

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

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材料三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

(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

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4)、材料四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

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俄罗斯体操已风光不在。

究其原因是前苏联解体时,经济不景气,优秀体操人才流失国外。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前苏联的问题:

材料一苏联的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后,对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有人曾形象地说: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你知道在戈尔巴乔夫在位期间进行了哪些改革吗?

你对这句话又是如何理解的?

材料二这是一副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

题目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你从图中能找到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他们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

苏联的解体是否意味着共产主义的失败?

 

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B

4、【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不是因为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终结,党国精英才抛弃旧体制。

真正的事实与之相反:

是由于党国精英抛弃了旧体制,旧体制才终结”可知应该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观念的变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故选B。

5、【答案】C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剥削者”“敌人”可知,斯大林将与富农阶级的矛盾视为敌我矛盾。

为此,苏联开始了消灭富农阶级的斗争。

6、A

7、【答案】C

【解析】根据1971年时间可知,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

“命令经济”是指采取行政命令的方法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这符合斯大林体制的特征。

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应不难得出答案。

10、【答案】C

【解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下,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故选C。

11、【答案】C

【解析】A项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排除;当时苏联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可排除BD项。

由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制度可知C项正确。

12、D

13、【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所描述的是赫鲁晓夫,与之相符合的言论只有B项。

“用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的不变原则”是勃列日涅夫的思想主张;“马克思认为理论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是斯大林的思想主张。

1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依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所进行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变革。

分析选项,B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15、D

1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所以不能选B。

D.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所以以不能选D。

“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是说赫鲁晓夫正确的实情,而C.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则是赫鲁晓夫错误的事情,也不能选C。

故选A给予企业部分自主权。

17、【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15年内在人均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可知A、B、C三项结论正确。

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弊端,与赫鲁晓夫无关,故选D项。

18、C

19、【答案】B.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给企业……规定大量计划……限制了企业职工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可知勃列日涅夫主张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故本题应选B项。

20、【答案】C

【解析】这种取消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所谓的“完全的市场经济”改革,不仅未能使苏联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反而带来了社会生产的严格衰退和经济危机。

C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不是对我们的启示。

二、非选择题

21.

(1)错误:

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关系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3)罗斯福。

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

(4)同:

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区别:

社会制度不同(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

22.

(1)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2)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巩固国防的需要;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薄弱。

(3)表现形式:

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成果:

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4)原因:

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事例: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影响:

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23.

(1)戈尔巴乔夫在上台之初,首先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他的改革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

(2)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戈尔巴乔夫

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列宁和斯大林。

列宁开创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在资本主义较不发达的俄国首先获得胜利得新理论。

斯大林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

苏联的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但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从曲折中汲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