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078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docx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顾戒奇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

南郊小学顾戒奇2010-1-2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或计算器)的普及,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被人们淡化,其实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是小学数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况是继续学习数学和共它自然学科的基础,因此,培养和提高数学能力是在必行。

1.重算理和法则过程教学。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如何讲清算理呢?

如我在分数加法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讲述算理,概括法则,如讲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可以这样进行:

先用图表示:

然后提问和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

各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结合图形观察后回答:

1个加上2个等于多少?

通过计算这个题,你能初步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时,学生的叙述可能是不完整的)。

并让学生再思考:

怎样计算?

并说明理由。

通过计算以上两个题,你能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吗?

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结语: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搞清了算理,又使学生掌握了法则,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打下了基础。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计算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是:

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同时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

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在批改作业时都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计算题,而是会做而做不对。

比如,我发现学生计算错了,我想了解学生错的原因,我便让学生再做一遍,学生又做对了。

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中出现。

分析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但我认为主要是知识、心理和不良习惯造成的。

 一.知识方面的原因。

任何数的计算总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

如果学生概念不清、算理不明;口算不熟、笔算不准,计算时必定会产生错误。

主要表现在:

(1)概念不清,算理不明。

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

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与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例如,笔算加法计算法则是由“数位”、“个位”、“相加”、“满十”、“前一位”、“进一”等数学概念组成,如果学生没有弄清楚这些概念,就无法依据计算法则进行笔算。

又如,计算2600÷400=26÷4=6……2,余数算成了2,反映了学生的数值概念比较模糊,在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计算时,对余数相应要发生变化的道理缺乏理解。

再如,做小数加法和减法运算时,必须相同数位对齐后再进行加或减,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才能正确做加减运算。

学生练习时出现6.9+1=7,5.4-4=5等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不能自如地正确运用计算法则。

(2)口算不熟,笔算不准。

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表内乘法和除法是进行多位数四则计算的基础,也是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任何一道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都可以归结为若干基本的口算。

基本的口算不熟练,计算时只要有一步口算错误,就会导致整题计算结果出错。

  二.心理方面的原因。

造成计算错误,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

我们常说学生“粗心”,其实“粗心”大多是由学生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因素造成的。

(1)感知粗略。

小学数学中的式题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算式,计算时先要对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作全面而准确的感知。

但是,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尤其是感知水平的制约,对式题的感知往往比较粗放而不够精确,常常表现为把式题中的数据抄错或看错运算符号,如把65写成56,把“-”号看成“÷”号,把“+”号看成“×”号,这必然造成计算结果错误。

(2)信息干扰。

学生对试题的感知往往伴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从而忽略对整体的认识,学生会将一些新奇的、感兴趣的强成分首先摄入脑海,而掩盖了其他的弱成分。

由于“0”和“1”在计算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凑整”往往可以满足简便计算的要求,这些因素均会对学生产生强烈刺激,使他们在计算时忽略了运算顺序、计算法则,导致计算出错。

如计算“125×8÷125×8”一类式题,他们会不假思索地误认为是一道两个积相除的式题。

(3)注意不稳定。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尚未发展成熟,他们不仅难以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而且在注意的分配上也常常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容易造成学生计算的错误。

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计算中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的脱式计算中不是抄错数据,就是忘记将暂时不参加运算的部分抄下来,漏做一部分计算,导致错误,在计算中还表现在竖式计算正确,但横式上的得数抄错的现象,这都是注意不稳定造成的。

(4)情感较为脆弱。

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

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过繁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也不再耐心地去选择合理的算法。

这样,错误率必然会升高。

(5)受思维定势影响。

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

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在计算方面,则表现为原有的计算法则、方法干扰新的计算法则、方法的掌握。

例如,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有的学生受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影响,不是将小数点对齐,而是将小数的末位对齐,如计算82+1.8=100,就是受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产生的错算。

(6)短时记忆较差。

四则计算,其得数是多次简单计算得数再计算的结果,前面计算的结果需要储存在记忆中,在下一步计算时再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参与运算才能使整个计算过程顺利准确的进行。

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做保证。

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

学生计算加法和乘法时忘记进位,计算减法时退位后忘记在前一位上减“1”,这些都是由于短时记忆力较差而造成计算错误的典型例子。

三、习惯方面的原因。

有的学生在计算时,不认真审题,不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做完后也不愿检验,书写潦草,小数点写成顿号,“0”,“6”不分,口算、演算时马马虎虎。

这些不良习惯,也是导致计算结果出错的原因。

四、个性特征的差异。

心理学指出: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的学生性情沉静、温和,反映敏捷,情感和行为较为稳定;而有的学生则性情急躁、易变,反应迟缓,情感和行为较不稳定。

不同的个性造就了不一样的计算表现。

前一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做到注意集中、思路清晰、认真仔细,能自觉检查并及时纠正计算错误,计算能力比较强。

而后一类学生则恰恰相反。

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个性特征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计算水平都能得到提高,最大限度地去成全每一个学生。

我的做法是:

让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即在计算前先轻轻地对自己说一句“我要静下心来,我要争取一遍就做到最好。

”久而久之,学生的急躁情绪便被克服了,取而代之的是冷静与细心。

  三.习惯方面的原因。

有的学生在计算时不认真审题,做完后不愿检验;书写时马马虎虎,字迹潦草,0写得像6,6写得像0,5写得像8,小数点像“苍蝇屎”无法辨认,有的笔算不打草稿,无论数字大小,一律用心算;有的没有专用草稿本,乱打草稿。

这些不良习惯,也是导致计算结果出错的重要原因。

  四.矫正策略。

 

(1)弄清算理,以理驭法。

每一种计算都有一定的理论根据,掌握这些根据,是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

要让学生明白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和规律,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此提高四则计算知识的掌握水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加强口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

因此,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

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表内乘法和除法,应让学生熟练计算,每天坚持3~5分钟口算训练,形式应灵活多样,并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3)强化记忆。

计算中的常用数据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这些常用数据有:

 ①乘法中的特殊积。

如5×2=10;25×4=100;125×8=1000等。

 ②1~20的平方数;1~5的立方数。

 ③π~10π的积。

 ④常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值,如1/2=0.5=50%;1/4=0.25=25%;1/8=0.125=12.5%;1/20=0.05=5%等。

 (4)强化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训练的方式很多,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式。

 方式1:

看算式,口述运算顺序。

如,4×1.1+4.9,运算顺序是:

先算4×1.1的积,再算积与4.9的和。

 方式2:

看算式,写运算顺序。

如,2.5×〔(5.6-2.4÷0.6)+3.2〕,顺序为:

除——减——加——乘。

 方式3:

给定算式,按运算顺序的要求加括号。

如,给定算式0.22×5.7+3.5÷0.5-0.16。

 ①顺序要求:

加—减—乘—除,0.22×(5.7+3.5)÷(0.5-0.16)。

 ②顺序要求:

加—减—除—乘,0.22×〔(5.7+3.5)÷(0.5-0.16)〕。

 ③顺序要求:

减—除—加—乘,0.22×〔5.7+3.5÷(0.5-0.16)〕。

 ④顺序要求:

加—除—乘—减,0.22×〔(5.7+3.5)÷0.5(5)强化简算。

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的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目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提高计算能力。

例如,9又17分之14-(3又17分之14+5又23分之18),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必然要做繁琐的通分,若能观察算式特点,就可利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

9又17分之14-(3又17分之14+5又23分之18)=9又17分之14-3又17分之14-5又23分之18=6-5又23分之18=5/23,从而避免了繁琐的通分,既保证了计算的准确性,又提高了计算速度。

 (5)加强对比。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计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对比练习,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例如,10×1/10÷10×1/10与(10×1/10)÷(10×1/10),1。

8-1.8×0.3与(1.8-1.8)×0.3,338-145-55与338-145+55等,通过对比习,引导学生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排除了强信息带来的干扰,培养了学生的鉴别能力。

 (6)重视分类整理。

教师应在平时的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

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觅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地进行“治疗”。

 (7)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检验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

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8)培养认真审题和认真计算的习惯。

审题时做到:

看清题中的运算符号和数字;确定运算顺序,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想一想哪步用口算,哪步用笔算,能否简便计算,如何简便计算。

笔算时做到:

沉着、冷静,遇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题时不急不躁,冷静思考,细心计算;认真书写,整洁清楚,格式规范。

  四则运算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计算过程,它是一个集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过程。

我们要加强口算,注重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估算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和计算习惯及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等,组织学生有效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因此必须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如学生不理解数的数位概念,就不能理解笔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

不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不知道四则运算的意义,就很难讲清计算法则。

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和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又是掌握四则计算法则的前提,因此教学中必须讲清数和数的计算知识。

在平常教学时,四则运算的意义,可以注意让学生在计算题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深化。

计算法则是学生正确进行四则运算的依据,可以注意通过典型例题,讲清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讲清计算法则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可以通过具体式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然后加以归纳,使学生认识定律、性质的实际意义。

特别要重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使他们学会应用运算定律、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有效的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要的,但是练习要注意科学性,讲究实效,练习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突出法则重点练:

一般用于讲究课后的课堂练习,如;9+4=9+1+3=13;130-40=100-40+30=90; 又如;9+7=16 、见9想9和1组成10,7去掉1给了9得16;又如:

140-50=140-40-10=90,进行这样的一看、二想、三说的互补法训练,使学生眼、脑、口并用,大大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能

容易混淆的对比练:

通过对比,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如:

①101×988 ②102×987

  经常出错反复练:

根据学生平时计算中的错误随时登记,分析归类,有针对性地反复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①4000500 ②474747  ③1200120

多种类型综合练:

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法则,可以把相似类型的基本题综合在一道混合式题中,使法则在分辨中得到巩固。

如①500-13440128 ②16992236+257

  启发学生思考,创造性地练:

设计一些题目,启发学生选择最佳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直接按法则计算此类题,比较繁难,如果认真观察思考,一旦发现其中的奥妙,就可以化难为易,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如:

3×(2+8)×1

3.重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学生在计算时并不意识到是错误的。

另一种是基本口算不熟练,造成计算失误。

这两种错误都有很大的生存市场,不从计算方法和口算方面进行纠正,错误就很难更正。

另一种错误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例如抄错、看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没有验算的习惯等等。

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首先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其次是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

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都是明摆着的,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计算,就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

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

我对学生提出“两看,两想,再计算”的程序,即:

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教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

最后是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

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其中,由逆运算来进行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逆运算也就是与计算方法相反的运算,由于采用了逆向思维,所以能够有效地凸现计算过程中的疏漏,简言之就是采用逆运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检测出计算中的错误。

4.重视基本口算笔算练习。

学生掌握计算能力,要经历一个懂、会、熟、活的过程。

讲清数和数的计算知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这还只解决了一个“懂”的问题,而要使学生真正学会计算方法,逐步达到计算熟练,方法灵活、合理的要求,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在平常教学中必须重视基本口算、笔算的练习。

多年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

教学中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计算能力才会提高,学生的思维才会发展。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计算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是:

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同时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

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在批改作业时都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计算题,而是会做而做不对。

比如,我发现学生计算错了,我想了解学生错的原因,我便让学生再做一遍,学生又做对了。

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中出现。

分析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但我认为主要是知识、心理和不良习惯造成的。

 一.知识方面的原因。

任何数的计算总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

如果学生概念不清、算理不明;口算不熟、笔算不准,计算时必定会产生错误。

主要表现在:

(1)概念不清,算理不明。

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

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与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例如,笔算加法计算法则是由“数位”、“个位”、“相加”、“满十”、“前一位”、“进一”等数学概念组成,如果学生没有弄清楚这些概念,就无法依据计算法则进行笔算。

又如,计算2600÷400=26÷4=6……2,余数算成了2,反映了学生的数值概念比较模糊,在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计算时,对余数相应要发生变化的道理缺乏理解。

再如,做小数加法和减法运算时,必须相同数位对齐后再进行加或减,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才能正确做加减运算。

学生练习时出现6.9+1=7,5.4-4=5等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不能自如地正确运用计算法则。

(2)口算不熟,笔算不准。

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表内乘法和除法是进行多位数四则计算的基础,也是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任何一道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都可以归结为若干基本的口算。

基本的口算不熟练,计算时只要有一步口算错误,就会导致整题计算结果出错。

  二.心理方面的原因。

造成计算错误,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

我们常说学生“粗心”,其实“粗心”大多是由学生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因素造成的。

(1)感知粗略。

小学数学中的式题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算式,计算时先要对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作全面而准确的感知。

但是,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尤其是感知水平的制约,对式题的感知往往比较粗放而不够精确,常常表现为把式题中的数据抄错或看错运算符号,如把65写成56,把“-”号看成“÷”号,把“+”号看成“×”号,这必然造成计算结果错误。

(2)信息干扰。

学生对试题的感知往往伴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从而忽略对整体的认识,学生会将一些新奇的、感兴趣的强成分首先摄入脑海,而掩盖了其他的弱成分。

由于“0”和“1”在计算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凑整”往往可以满足简便计算的要求,这些因素均会对学生产生强烈刺激,使他们在计算时忽略了运算顺序、计算法则,导致计算出错。

如计算“125×8÷125×8”一类式题,他们会不假思索地误认为是一道两个积相除的式题。

(3)注意不稳定。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尚未发展成熟,他们不仅难以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而且在注意的分配上也常常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容易造成学生计算的错误。

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计算中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的脱式计算中不是抄错数据,就是忘记将暂时不参加运算的部分抄下来,漏做一部分计算,导致错误,在计算中还表现在竖式计算正确,但横式上的得数抄错的现象,这都是注意不稳定造成的。

(4)情感较为脆弱。

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

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过繁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也不再耐心地去选择合理的算法。

这样,错误率必然会升高。

(5)受思维定势影响。

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

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在计算方面,则表现为原有的计算法则、方法干扰新的计算法则、方法的掌握。

例如,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有的学生受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影响,不是将小数点对齐,而是将小数的末位对齐,如计算82+1.8=100,就是受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产生的错算。

(6)短时记忆较差。

四则计算,其得数是多次简单计算得数再计算的结果,前面计算的结果需要储存在记忆中,在下一步计算时再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参与运算才能使整个计算过程顺利准确的进行。

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做保证。

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

学生计算加法和乘法时忘记进位,计算减法时退位后忘记在前一位上减“1”,这些都是由于短时记忆力较差而造成计算错误的典型例子。

三、习惯方面的原因。

有的学生在计算时,不认真审题,不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做完后也不愿检验,书写潦草,小数点写成顿号,“0”,“6”不分,口算、演算时马马虎虎。

这些不良习惯,也是导致计算结果出错的原因。

四、个性特征的差异。

心理学指出: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的学生性情沉静、温和,反映敏捷,情感和行为较为稳定;而有的学生则性情急躁、易变,反应迟缓,情感和行为较不稳定。

不同的个性造就了不一样的计算表现。

前一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做到注意集中、思路清晰、认真仔细,能自觉检查并及时纠正计算错误,计算能力比较强。

而后一类学生则恰恰相反。

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个性特征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计算水平都能得到提高,最大限度地去成全每一个学生。

我的做法是:

让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即在计算前先轻轻地对自己说一句“我要静下心来,我要争取一遍就做到最好。

”久而久之,学生的急躁情绪便被克服了,取而代之的是冷静与细心。

  三.习惯方面的原因。

有的学生在计算时不认真审题,做完后不愿检验;书写时马马虎虎,字迹潦草,0写得像6,6写得像0,5写得像8,小数点像“苍蝇屎”无法辨认,有的笔算不打草稿,无论数字大小,一律用心算;有的没有专用草稿本,乱打草稿。

这些不良习惯,也是导致计算结果出错的重要原因。

  四.矫正策略。

 

(1)弄清算理,以理驭法。

每一种计算都有一定的理论根据,掌握这些根据,是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

要让学生明白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和规律,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此提高四则计算知识的掌握水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加强口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

因此,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

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表内乘法和除法,应让学生熟练计算,每天坚持3~5分钟口算训练,形式应灵活多样,并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