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2212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词,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

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

(1)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长相思,要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主旨等对这两首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

字数:

都是36字;句数:

上下阕各有4句话;押韵:

一韵到底;主旨:

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诗,从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词,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

少妇思念丈夫,她的心也随着流水去追随丈夫的行踪。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愁的不是吴山,而是少妇。

因此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诗,由“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可看出这首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烈。

因此,这首词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故答案为:

⑴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⑵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

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点评】⑴ 本题考查对有关“词”的常识。

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等,平时学习时多积累一些诗词,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古诗词阅读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①一首36字。

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③一韵到底,有叠韵。

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

(1)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

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

都押韵。

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故答案为:

⑴①一首36字。

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③一韵到底,有叠韵。

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⑵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阅读中意象表达情感是否一致的辨析;应注意诗人对意象所用的修饰语,以此品味诗人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本词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词中“沧州”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诉衷情”。

B. “当年万里觅封候”写出了词人当年远离家乡、壮志报国的情景。

C. “关河梦断何处”流露出词人对将要离开军队而产生的遗憾之情。

D. “泪空流”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不甘。

【答案】

(1)陆游;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地

(2)C

【解析】【分析】

(1)《诉衷情》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这首词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沧州”指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

(2)C项有误,“关河梦断何处”的意思是“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不平之情。

故答案为:

⑴陆游;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地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对选项逐项审读,理解辨析,判断正误。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军城早秋

严武(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朔云边月满西山”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诗人用“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

(意对即可)

(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解析】【分析】

(1)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朔云边月满西山”意思是:

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所以一个“满”字,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故答案为:

⑴诗人用“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

(意对即可)

⑵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

诗歌中炼字是高频考点,考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赏析,注意将关键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理解。

⑵本题是对诗人情感的考查。

考生要理解颔联和尾联的含义及手法、抒情方式和角度,要注意诗歌鉴赏的常考点及其答题模式。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苏幕遮①·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苏幕遮:

词牌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碧云天”句,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天空湛蓝、黄叶满地的秋景图。

B. “山映斜阳”句由山映斜阳、水天相接、芳草萋萋,到“斜阳外”,由近及远,联想丰富。

C.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毫无例外,作者夜夜都有好梦相伴。

D. 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绮丽之景、阔远之境与深挚之情水乳交融。

(2)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⑴C项错误,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故答案为:

⑴C;

⑵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赠苏绾书记①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②楼中应计日,燕支山③下莫经年!

【注】①书记:

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

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学、书籍、文章等。

②红粉:

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

③燕支山:

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

(1)一二句写出了苏绾怎样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意?

(2)诗中“应计日”和“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下面诗中的“闺中只独看”与“红粉楼中应计日”的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请作简要分析。

月夜①

杜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月夜:

本诗是诗人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②鄜(fú)州:

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人在鄜州的羌村。

【答案】

(1)特点:

文采出众,才华横溢。

用意:

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2)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馆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3)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

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审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解析】【分析】

(1)本诗一二两句的意思为:

我知道你才思敏捷,文书写得非常漂亮,却为什么要赴北疆边地去参军呢?

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写明了苏绾的才能, 这也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

第二句的问句体现了作者对好友的不舍。

(2)结合诗意分析,“应计日”的意思为:

计算着分离的日子,“莫经年”的意思为:

不要长年滞留。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家中妻子将一天一天计算着分离的日子,燕支山下你千万不要长年滞留哪。

这是诗人设想苏绾走后苏绾的妻子对他的思念之情,实则婉转抒情,道出惜别之意。

据此作答即可。

(3)结合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赠苏绾书记》委婉而又风趣地劝说友人切勿留恋边庭,应尽早归家团聚,表面上说妻子不忍分离,实则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盼友人早归。

《月夜》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含蓄的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焦灼和对妻儿及家乡的思念之情。

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特点:

文采出众,才华横溢。

用意:

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⑵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馆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⑶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

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审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写作意图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和写作意图,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⑶本题考查探究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

象征、联想想象、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渲染烘托等。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方法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诗歌诗歌内容和主旨之间的关系即可明确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________,点题的诗句是________。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似”字意蕴丰富。

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

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解析】【分析】

(1)一空,诗的开头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

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

三、四两句,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

由此分析,可提取“愁坐正书空”的“愁”字作为答案。

二空,点题的诗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这两句正面写出题目。

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

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

(2)“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

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

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

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故答案为:

⑴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⑵“似”字意蕴丰富。

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

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

结合语句的内容,抓关键词语感悟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癖江边。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甲】诗中“左迁”的意思是________;【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的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和王质。

(2)请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答案】

(1)降职(贬官);向秀

(2)同:

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异:

【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词语的理解及这个典故的积累即可知答案。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

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

“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

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

“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

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

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降职(贬官);向秀

⑵同:

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异:

【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以及积累诗歌典故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古诗中运用的典故,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提出来,因此平时学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下来。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

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

“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

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答案】

(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2)【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

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