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美学原理》自测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222167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原理》自测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原理》自测题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原理》自测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美学原理》自测题参考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原理》自测题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原理》自测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引论

一、填空题

1.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8世纪中叶,德国的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他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使用了“美学”这一概念,1750年,他出版了《美学》第一卷。

2.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

二、名词解释

3.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4.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5.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是审美活动的发出者、承担者,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客体构成对象性关系。

审美主体有着内在的审美需要、审美追求,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开展的动因,在审美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因此也可以说,审美主体是特定的人。

审美主体还具有相应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标准,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保证与审美活动必需的评价标准。

6.审美客体——审美客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客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并与审美主体构成对象性关系的另一方。

审美客体自身具有规定性,是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

三、简答题

7.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及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的规律。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8.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①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

学习美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审美活动感受、领会有关美学原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亲自在生活中从事各种艺术创作实践体会、理解美学规律。

②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哲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我们研究美学、学习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思想方法,就能够从根本上确立我们研究美学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正确方法。

在学习美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

美学原理吸收了美学史上一切美学思想的精华,学习美学史可以使我们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分析和比较,加深对美学问题和理论的理解。

④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积累自己的经验。

美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美学这一学科还很年轻,有许多问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探讨。

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研究身边的美学现象,解决实际的美学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出发,独立思考,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丰富美学理论。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发生

一、填空题

1.在审美发生和美的起源理论中,从古希腊到20世纪初,先后出现过摹仿说、生物本能说、游戏说等传统学说,20世纪以来,巫术与图腾崇拜说在西方的研究当中占主导地位。

2.一百多年来,人类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学的研究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人类史前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图景,其中主要包括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原始歌舞、原始神话等几大类型。

二、名词解释

3.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4.生物本能说——答案:

“生物本能说”的代表人物是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等人。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审美源于吸引异性与人的本能,一切审美与艺术创造都源于人最重要的生物本能,即性本能。

5.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6.巫术与图腾崇拜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美国著名美学家托马斯·门罗。

他们认为,神话、歌舞等在内的原始人类文化现象都是巫术仪式或巫术习俗的组成部分,人类审美发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活动。

这种学说是19世纪末、尤其是20世纪以来西方在审美发生与审美发生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7.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认为,审美与审美发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自从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的民族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中就广为流传审美发生于劳动的理论,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和他的《没有地址的信》。

这种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与文艺理论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至今仍有较大影响。

三、问答题

8.为什么审美发生是“多元决定”的?

参考答案:

因为人类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其中渗透着人类摹仿的动机、生物的本能、游戏的需要等。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巫术)、原始艺术(图腾歌舞、原始岩画)等等,几乎很难区分开来,它们共同组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且共同组成了原始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审美发生于非艺术,人类审美发生与审美发生最终归结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漫长历史进程。

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虽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这些多种原因实际上集中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审美发生与审美发生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9.探讨审美起源和审美发生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参考答案:

关于美的起源和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我们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来了解的。

第一种途径是考古学,即通过对出土的史前文物,尤其是史前艺术品进行考察和研究;第二种是途径是对残存的原始部落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种途径是对儿童艺术心理学进行研究。

第一种方法最重要、最可靠的途径,后两种途径的由于只能提供推测因而可信度较差。

四、辨析题

10.审美的主体是主观的,审美的客体是客观的。

参考答案:

不对。

理由:

审美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天然存在的,是劳动实践使得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从而有了主体和客体之分。

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对象,不是自然存在的客观事物,而是在人类漫长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与人为敌或与人无关的自然转变成的“人化的自然”。

因此,审美客体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

另一方面,审美主体也是审美实践的产物,审美主体的五官感觉一方面是客观的,但同时又在审美社会实践中产生主观审美感受。

11.审美发生的传统学说是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物,因此虽然都有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

对。

理由:

在哲学上,唯心主义观点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精神决定物质。

表现在美学上就是从本质上否认美的客观性,认为美只是一种精神的东西。

因此,尽管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有许多合理因素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所吸收,但从根本上说,柏拉图、黑格尔对美学本质的认识是存在谬误的,它们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及其对精神世界的决定作用,没有认识到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就是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

在哲学上,旧唯物主义观点简单、机械地把客观事物看作和人的实践没有任何关系的纯客观的东西,对事物、现实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由于在哲学上把自然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割裂开来,并用静止的观点看待客观事物,而不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在美学中把美简单地看作一种静止的客观形式,而没有看到美与人的主观认识、与人的实践活动的联系,没有把美放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

第三章现实美

一、填空题

1.自然美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2.自然美的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事物,另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事物。

3.在人类产生以前,没有自然美存在;自然美的领域是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

4.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两个大的方面。

二、名词解释

5.现实美——现实美是指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的美,包括自然事物的美、社会事物的美等等。

6.自然美——自然美就是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2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7.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三、问答题

8.自然事物是通过与人的生活的哪些方面发生联系而成为审美对象的?

参考答案:

(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

它们是人类生活、劳动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2)与社会生活发生以形式美为中介的间接联系。

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的是美的形式,于是,人们看到那些与美的事物具有相同或相似形式的事物时,也会产生美感。

(3)自然事物的某些特征(包括经过劳动改造的和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美)与人的某些性格品质相似。

人常常赋予客观对象以人的某些特性,从而使自然事物具有了美感。

9.欣赏自然美对美育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4)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10.自然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

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显现,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具体来说,自然美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构成自然美的先决条件是自然事物本身的质料、色彩、形状等自然特征。

没有这些自然属性,也就没有自然美。

(2)自然美偏重于形式。

一般来说,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统一,但不同的美侧重的方面有不同。

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

自然美的内容往往是朦胧的,不确定的,而自然美的形式却是具体的、直接引发美感的,因此形式在自然美中占据突出和显要的地位。

(3)自然美具有联想性。

自然物之所以给人美感,往往与人们由此产生的联想有关,而且联想越丰富,越奇妙,这种美感就越浓烈。

(4)自然美具有变易性。

自然美的变易性是指自然美具有变化不居的特点。

许多自然物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对自然物的观赏角度也是可以变化的,这就产生了自然美的变易性。

11.社会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

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人的各种社会活动中的感性显现。

社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直接的体现,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

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主要有以下特征:

(1)社会美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事物中的直接体现。

社会美和人类实践有着明显的直接联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的。

(2)社会美突出体现为美与善的统一,它与一定的社会功利性密切相关,社会美内容重于形式。

(3)社会美具有实在性、稳定性。

认识社会美,主要不是通过对某一社会事物的联想去把握它的社会意义,而是去通过社会事物本身去感受其固有的社会意义。

而且,社会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是明确的、稳定的,不像自然美的事物一样,具有朦胧不定的社会意义。

(4)社会美同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等相联系,政治立场、伦理和道德观念的不同,影响对社会事物的审美判断。

12.怎样欣赏自然美?

参考答案:

自然美重在形式,虽然自然事物能够给人美感的根源在于自然事物与人的社会生活体验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但人是通过可感的自然事物的外在特征直接产生美感的。

尽管具有不同社会经历和生活体验的人对同一自然事物的感受不同,引发的思情、美感有许多具体差异,但人们对自然美现象也有基本认同的一面。

尤其是对于文化修养相当、生活阅历相近的人,更容易对同一自然事物产生相近的美感。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自然特征给人的不同美感,把自然美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壮美。

也可以称为雄伟美。

构成壮美的基本条件是景色壮丽、体积巨大且气势磅礴。

如我国的泰山、三峡的夔门、万里长城、惊涛骇浪。

对壮美自然景观的欣赏,是人类在自然事物中直观自身巨大创造力的表现,能够激发人们的巨大热情和克服困难的无畏勇气。

(2)奇美。

构成奇美的基本特征是变化多端,离奇曲折,令人感到惊异,玩味无穷。

如被誉为“天下奇”的我国黄山,其奇美主要表现为峰奇、石奇、松奇、云奇“四绝”上。

人们对“奇美”自然景观的欣赏体现了人类对创造新的、独特的事物的渴望和追求,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进步发展的。

同时,奇美景观的变换无穷,还使人产生对丰富的社会生活的联想,使热爱生活的人对这类景物也产生热爱之情。

(3)秀美。

构成秀美的的基本条件是景色清新、柔和、恬淡、秀丽。

如我国的峨眉山、漓江、西湖等。

人们之所以对这类自然景观产生美感,是因为这类自然景观与美好的和平社会生活、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与情感、充满生命活力的姣好人物形象等具有相似之处,从而使人们在欣赏中产生愉快的美感。

(4)幽美。

构成幽美的基本自然特征是丛山深谷,古木浓荫,寂静幽深。

幽美的景观一般视域狭窄,光亮微弱,景深而有层次,空气清新,气氛凝重。

如位于我国四川的青城山,当游客们三五成群地行进在茂林掩映的狭长小路中,或坐在听寒亭小憩时,会不由得被周围的幽静氛围所感染,以致于放轻脚步,轻言慢语,浑然一种欲静心松之感。

这是由于这种自然的幽深仿佛一种使人大彻大悟的深奥的人生哲理,仿佛人在安然沉睡时刻的美好。

因此,置身于幽美的大自然之中,能够抚慰心灵的创痛,启发人们对生活哲理的遐思,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5)旷美。

构成旷美基本自然条件是视域开阔,美景无边。

比如我国云南的滇池,一眼望去,水面坦荡浩淼,微波荡漾,云水相结;乘舟其上,如在天空。

这种景观能够直观人的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能够直观人对自由的无限向往。

因此,欣赏这种自然美,能够使人顿感心胸开阔,意志高昂,激发人们去尽情驰骋。

(6)险峻美。

构成险峻美的一般自然特征是危崖峭壁耸立,只有险道比邻绝壑深渊。

如华山。

人类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不断绝处逢生地战胜似乎难以战胜的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就仿佛攀登了无数次看起来难于登顶险峻山峰。

人们欣赏自然的险峻美,攀登险峻的山峰,能够从中得到战胜困难的信心胜利的喜悦。

四、分析题

13.我国著名的绩溪木雕别具特色。

那里的村民个个都是“艺术家”,每家每户的门框、门面、窗户都是用木质材料精心雕刻制作的,而在这里雕刻的图案都是南瓜、茄子、玉米、谷子等瓜果蔬菜和农作物。

请结合所学理论,分析说明当地人为什么把这些自然事物作为美的对象?

参考答案:

这一现象说明了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联系决定了哪些自然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的兴味和喜爱,被人们赋予自然美的特性。

那些瓜果蔬菜和农作物虽然也是自然事物,但茁壮的秧苗、成熟的果实是农民付出劳动的结果,而且它们对农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而农民们看到这些自然事物感到亲切、喜欢,并把它们作为美的事物进行艺术表现。

同时,自然美并不决定于自然事物本身,而是决定于自然事物的某种自然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当人们把瓜果蔬菜同丰收的喜悦相联系时,就会把它们作为美的事物来欣赏;而同样,也可能会把它们作为恶和丑的事物来看待。

14.老虎、青蛙等自然事物,有时被人们作为自然美的对象来欣赏,有时又被人当作恶或丑的事物来看待,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这一现象说明了自然美并不决定于自然事物本身,而是决定于自然事物的某种自然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当人们把老虎的勇猛和人的勇敢威猛品质相联系、把青蛙捉害虫与人的行为品质相联系或把青蛙游水与小孩游蛙泳相联系时,人们就会把它们作为美的事物来欣赏;而当人们把老虎吃人的凶残与坏人的凶恶相联系、把青蛙身体上冰凉的粘液与人的尸体上的冰冷粘液相联系,就会把它们作为恶和丑的事物来看待。

15.“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美已经存在”,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因为人类出现以前,自然事物都是自在之物,它们的物质属性虽然早已存在,但自然本身不能自觉为美,美丑只对于人有意义。

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观照对象的主体。

16.请举例说明自然美与人及社会实践的关系。

参考答案:

美的起源和艺术的起源都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其中的以制造劳动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劳动实践。

以太阳为例。

在没有人类以前,太阳早已存在,但无所谓美与不美。

在人类早期,太阳不但不被认为是美的,反而是凶恶的。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逐步认识和改造,人和自然的关系逐步发生变化,又出现了《夸父逐日》的神话。

此后,人们逐渐熟悉和喜爱太阳火红的色彩和圆圆的形状,红色成为生命和光明的象征,圆形也成了和谐美满的象征。

《夸父逐日》这则神话也成为人们追求光明的比喻。

此时的太阳才变成了审美客体,具有了美的价值,成为人们歌颂和赞美的对象。

所以我们说,自然美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

自然美的领域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才逐渐扩大的,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成为能够为人服务的、使人感到可亲的过程中不断扩展的。

自然美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

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

17.请结合实例论述什么是人的美,人的美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人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在长期社会劳动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

因此,在人身上,既有自然美的因素,也有社会美的因素。

具体而言,人的美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

人的外在美主要包括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

人物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外在美往往是人的内在美的显现形式。

人的内在美具有持久性,不因人的年龄增长而衰减。

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是多样化的。

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在美。

内在美是人物美的核心。

第四章艺术美

一、填空题

1.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其二是(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

2.根据(材料)的不同,绘画艺术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绘画艺术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

3.雕塑艺术的制作方法主要有(雕刻)和(塑造)两种。

从雕塑艺术的样式区分,雕塑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4.建筑艺术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5.世界范围看,园林艺术主要有(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三种类型。

6.根据表现手法区分,戏剧艺术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和(戏曲)等。

7.人类早期的舞蹈往往是(歌)、(舞)、(乐)三者合一的。

二、名词解释

8.造型艺术——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

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艺术等。

9.实用艺术——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

实用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实用工艺和书法艺术等。

10.表情艺术——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11.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即文学,是以语言或其文字符号作为物化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

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人民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

主体通过对于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12.综合艺术——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

综合艺术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会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3.绘画艺术——绘画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14.建筑艺术——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形体、节奏、色彩、质感、空间组合等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15.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

16.电影艺术——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17.电视艺术——电视属于大众媒介,它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

电视艺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是一门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艺术。

电视艺术有电视剧、文艺专题片、文艺访谈等。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

三、简答题

18.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参考答案:

一方面我们强调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艺术形象虽然是艺术家创造的,但它也是现实美的创造性再现。

另一方面,我们更强调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艺术美是源于现实美、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典型形态。

19.艺术美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

艺术美的形象性、艺术美的主体性、艺术美的审美性。

四、辨析题

20.“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参考答案:

正确。

这句话就是强调客观现实是艺术创造的基础,自然美丰富生动,是艺术家创造的源泉;强调在艺术创造中,要以大自然为师,勤于观察客观对象。

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艺术要靠艺术家用“心”去创造,而不是摹写自然,基本正确地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1.《清明上河图》是以宋代都城汴梁市民生活为主题的长卷绘画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繁华的景象和自然风光,是历代风俗画创作的典范。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唐太宗乘步辇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也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虽然这两件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大为不同,但是因为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使作品的艺术美超越了现实美,因而都是艺术珍品。

参考答案:

正确。

此题主要讨论艺术美和现实美的辨证关系。

理由参见本单元补充说明部分。

22.“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参考答案:

正确。

恩格斯这段话揭示了艺术典型的一条普遍规律,即艺术典型都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

所谓“每个人都是典型”,是指艺术中的典型形象要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够揭示社会生活的一定本质,即具有典型的共性。

所谓“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是指艺术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