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大众传播通论》作业1-4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222199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大众传播通论》作业1-4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大众传播通论》作业1-4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大众传播通论》作业1-4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大众传播通论》作业1-4参考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开放大学《大众传播通论》作业1-4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大众传播通论》作业1-4参考答案

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按照传播学的观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属于()

A.自我传播

B.狭义的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广义的人际传播

2.传播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3.在研究方法上,霍夫兰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二级传播理论”的创立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

A.德福勒模式

B.申农—韦弗模式

C.马莱茨克模式

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6.申农和韦弗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他们提出的传播模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环节,这个环节是()

A.噪音

B.信号

C.反馈

D.信道

7.“你认为本市报纸和电视的新闻是否及时?

”这种提问违反了问卷设计的()

A.合理性原则

B.艺术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准确性原则

8.内容分析法的操作程序由若干步骤组成,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制定分类标准

B.实施统计分析

C.确定分析单元

D.抽取分析样本

9.赖特认为传播除了具有拉斯韦尔提出的三种功能之外,还具有()

A.信息功能

B.文化功能

C.娱乐功能

D.协调功能

10.麦奎尔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时增加了一种功能,即()

A.娱乐功能

B.信息功能

C.动员功能

D.整合功能

11.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和发展。

这个观点也被称为()

A.“天赋人权”

B.“观点的自由市场”

C.“第一自由”

D.“真理的自我修正”

12.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受众理论是()

A.个人差异论

B.社会分类论

C.个人情绪论

D.社会关系论

13.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受众有若干“关卡”,其中“第一关”是()

A.选择性记忆

B.选择性注意

C.选择性理解

D.选择性暴露

14.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手法作了系统研究并写出《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15.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就竞选宣传对美国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作了一次调查。

这次调查也叫()

A.佩恩调查

B.伊里调查

C.伊利诺调查

D.俄亥俄调查

16.“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

A.“镜子”式报道机构

B.“真实反映环境”的机构

C.客观报道事实的机构

D.“环境再构成作业”机构

17.传播学批判学派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的()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18.传播学批判学派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主要源于其特有的()

A.信息传递功能

B.议题设置功能

C.精神麻醉功能

D.培养分析功能

19.纠正怀特把关研究中“单一化”缺陷的是()

A.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B.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C.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D.布里德的“潜网”模式

20.“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是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三个因素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

A.劣势意见的沉默

B.社会公众对事务的“理性讨论”

C.优势意见的疾呼

D.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大致有三个方向,即()

A.意识形态

B.政治经济

C.文化理解

D.研究方法

E.社会道德

22.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具有若干功能,它们是()

A.使社会遗产世代相传

B.授予地位

C.与社会整合成一体化

D.麻醉精神

E.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

23.按信息内容的性质,信息可分为()

A.精神信息

B.教育信息

C.娱乐信息

D.商业信息

E.说服性信息

24.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传播效果研究,主要课题和领域是()

A.传播流程研究

B.潜移默化的效果研究

C.信息社会阶层研究

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E.“使用与满足”研究

25.传播效果研究提出的一些理论大多与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有关,例如()

A.“沉默的螺旋”理论涉及舆论的形成

B.“培养”理论涉及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看法

C.“知识沟”理论涉及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

D.“两级传播”理论涉及社会效果的制约因素

E.“议程设置”理论涉及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6.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自传播)。

27.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主要贡献是引入(反馈)机制,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从而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28.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2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型)的,一是社交性的。

30.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思想基础是(天赋人权观)。

31.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方式、手段,通称为(渠道)。

32.专业性报纸、杂志、广播台和电视台的出现,表明受众具有(混怵性)的特征。

33.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培因基金会关于电影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是有关(大众传播效果)最早的实证研究。

34.按照“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人们对于当前社会上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通常来自(大众传播)。

35.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学派,又称(经验学派)。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韦尔伯·施拉姆——是美国传播学者,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之一,主要历史功绩是“集大成”即将其他几位“奠基人”的成果集中起来,使之系统化,最终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7.说服性信息——用来改变沟通对象的信仰、态度或行动,沟通对象会同意或支持的辩论。

38.“魔弹论”——魔弹论是对大众传播的力量充满恐惧感的一种理论。

魔弹论把受众描述成一群或多或少由共同的本能控制的毫无理性的生物;他们生活在大众社会中,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社会联系,十分信赖大众传媒的信息。

因此,媒介信息就像符号“子弹”一样,击中每只眼睛和耳朵,对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直接、迅速、一致,因而也是巨大的影响。

魔弹论把受众看做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是无条件地接受传媒提供的任何信息和宣传。

此理论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

39.李普曼——美国新闻评论家、作家,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40.“比特”——表示信息的最小单位,是二进制数的一位包含的信息或2个选项中特别指定1个的需要信息量。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

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二是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是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是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42.拉斯韦尔5W模式对传播研究的贡献是什么?

答:

(1)首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5W即传播结构(过程)中的五个要素和环节:

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从此随着对这些要素和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步步深化人们心目中原本不甚了了的传播现象就变得逐渐清晰起来了。

(2)率先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即从5W着眼划分出五个研究领域:

控制(传者)分析、内容(讯息)分析、媒介(渠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这样就使后人能分门别类地将研究深入开展下去。

43.控制实验法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对实验环境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实验环境在模拟现实时所做的简单化处理。

(2)对研究变量的控制,主要表现在研究人员能明确有序地控制和选择自变量,从而准确地特定自变量的加入及其强度对因变量的影响。

(3)对被测对象的控制,主要表现在研究人员可以对参加实验的被测对象的人数、类型、构成进行合目的的选择、确定,使实验结果更有效。

44.概述“双重行动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该模式在把关研究中的历史地位。

答:

信息流通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事实上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作是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价,与传播媒价把关作用相比,其他的把关环节处于次要地位。

历史地位:

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

45.为什么说大众传播的反馈几乎总是延迟的?

答:

首先,受众向媒介机构表达自己的意见,几乎总是事后的行为,他们难以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同时将自己的发应传递给传播者。

另一方面,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对受众反馈的处理往往是延迟的,编辑部要处理的受众的信件、电话之多,使之不能马上收到并作出回复。

总之,不论是受众向大众传播者传递有效的反馈还是从反馈中所产生的作用也的角度而言也是相对延迟的。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为什么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是“最有力的一种社会麻醉品”?

答:

大众传播媒介给人们带来的讯息、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

人们花费很多时间接收这些信.息,自以为已经充分了解社会,而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硫远和冷漠。

这种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满足,使人们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从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47.概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理论的价值与局限作一评价。

答:

麦克卢汉是加拿大传播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起发表了《媒介即讯息》等著作,提出了新的媒介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有“冷媒介”与“热媒介”之分,以及“地球村”等。

麦克卢汉以其全新的思维方式提出独特的媒介理论引起西方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较为中肯的评价主要有:

(1)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和人们平时所说的媒介概念不尽相同。

他不拘泥于传播过程和传播内容中的媒介而把世界的万事万物都视为媒介。

媒介即讯息的论断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他一反传播学界的传统思路把大众传播的媒介技术本身当作传播巨大社会影响的根源把媒介技术及其发展看作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就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2)麦克卢汉一直强调媒介技术本身的形式和特征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他和他的老师英尼斯一样认为新媒介的产生往往会导致社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程的改变。

于是他们都被戴上了“技术决定论”的帽子。

(3)其文风和严谨性也颇受非议。

麦克卢汉所谓的媒介等基本概念既不同于学术界使用这些概念时通常采纳的意义又未经他本人作出严格的界定从而使之缺乏解释缺乏明确的科学界限。

从学术研究的规范性角度来说他的媒介理论是存在不足的。

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的诞生地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2.第一个明确提出并使用“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霍夫兰

C.卢因

D.拉斯韦尔

3.申农一韦弗模式把传播过程中的媒介细分为三种,即发射器、接收器和()

A.讯息

B.信号

C.信道

D.噪音

4.伯洛提出了一种传播过程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略称为()

A.“M—S—R—C”

B.“S—M—C—R”

C.“S—R—M—C”

D.“M—R—S—C”

5.确定样本数量的实质,是确定一个能够满足研究者对调查精度要求的()

A.最小样本数

B.总体指标

C.最大样本数

D.样本指标

6.控制实验法区别于传播学其他研究方法的突出特点是()

A.控制

B.实验

C.变量分析

D.环境模拟

7.施拉姆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环境监测功能比喻为()

A.“反馈功能”

B.“雷达功能”

C.“整合功能”

D.“议程设置功能”

8.按照拉扎斯菲尔德等的观点,由知名人士在电视上推荐产品,具有()

A.提供信息功能

B.授予地位功能

C.沟通交流功能

D.麻醉精神功能

9.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集权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

A.自由主义理论

B.法西斯主义理论

C.社会责任理论

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10.《权力的媒介》的作者是()

A.赛伯特

B.阿特休尔

C.施拉姆

D.马莱茨克

11.大众传播中最主要最受重视的信息是()

A.新闻信息

B.教育信息

C.娱乐信息

D.商业信息

12.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一般性

B.鲜明性

C.操作性

D.指说性

13.现阶段普及率最高的大众传播媒介是()

A.报纸

B.杂志

C.广播

D.电视

14.情景是一种信息系统,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英尼斯

B.戈夫曼

C.梅罗维茨

D.麦克卢汉

15.下述成语中与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是()

A.爱屋及乌

B.明察秋毫

C.见仁见智

D.见微知著

16.大众传播有各种反馈,其中重要的是()

A.报刊杂志的发行量

B.一段时间的累计性反馈

C.广播电视的收视率

D.一定范围的一次性反馈

17.李普曼在一本著作中阐述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的问题,这本著作是()

A.《人际影响》

B.《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

D.《自由与新闻》

18.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

A.有限的

B.强大的

C.无力的

D.微小的

19.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直接策源地在()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20.传播学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基本态度是()

A.肯定

B.否定

C.中立

D.批判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安排问卷的提问结构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先易后难

B.先“面”后“点”

C.同类集中

D.先一般后特殊

E.主体清晰

22.按照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可以把信息分为()

A.说服性信息

B.告知性信息

C.指导性信息

D.维持性信息

E.复原性信息

23.以下观点中属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是()

A.地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情境决定论

D.媒介有“冷”“热”之分

E.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24.拉扎斯菲尔德等对美国选民的调查发现,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主要是()

A.“改变”效果

B.“强化”效果

C.“结晶”效果

D.“沉默”效果

E.“从众”效果

25.罗杰斯把传播学传统学派的特征归纳为()

A.经验的

B.广泛联系的

C.思辨的

D.具体实证的

E.注重效果研究的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施拉姆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27.拉斯韦尔模式由五个环节构成,其中第三个环节是(通过什么渠道)。

28.正确的抽样调查的前提是样本,而样本必须是(总体)的缩影。

29.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三种功能,即授予地位、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和(麻醉作用)。

30.在传播学中,针对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研究,称为(控制研究)。

3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借用了他的老师(英尼斯)的观点。

32.受众不仅是大众传播媒介发出信息的接收者,也是这种信息积极主动的(寻求者)。

33.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以及(行为)层面。

34.在传播研究中,传统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如何”传播的问题,而批判学派主要关心的则是(为何传播)的问题。

35.在因特网上,有些人通过破译通讯代码,擅自闯入别人的网页,或乱加篡改,或窍取信息。

这些“闯入者”被称为(电脑黑客)。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控制组”——是指不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

37.可读性——指书报杂志或文章内容吸引人的程度;读物所具有的阅读和欣赏的价值。

38.“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39.“免疫效果”——由于包含相对观点的“说明”,“两面提示”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40.“文化工业”——是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工业体系。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简述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答:

传播学的产生需要两方面的条件。

一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现,这是客观方面的条件。

二是人类结识能力的空间提高,这是主观方面的条件。

42.伯洛关于传播过程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答:

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43.什么是环境监测功能?

答:

指通过提供新闻和各种信息,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垢真实情景,使人们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决策或行动的依据。

44.简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

答:

(1)个人权益高于一切,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受压制、干预地抒发己见的自由;

(2)人是有理性的,能依据理性辨别真理和谬误;(3)真理只有各种意见“自由而公开”的竞争中才干产生和发展。

45.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基本动机?

答:

消遣娱乐;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什么是大众传播?

与一般人际传播相比,它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说互联网的出现使二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了?

答:

大众传播是指由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其特点有五:

(1)需借助大众传播工具传播信息;

(2)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是大量的、匿名的;(3)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反馈有限、滞后;(4)信息传递快捷广泛;(5)内容多半由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发布。

互联网出现后出现的变化如:

人们在人际传播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硬件(发送电子邮件);职业传播者与受众角色互换变得频繁起来。

47.为什么蒂奇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是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答:

蒂奇诺认为,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阶层相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在以下六个方面占据优势地位:

(1)使用媒介所必需的经济条件;

(2)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技信息所必需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理解和掌握新事物所必须的己有知识储存量;(4)有助于获得信息的社交范围;(5)与接触和利用媒介的程度有关的生活水准和层次;(6)使用印刷媒介所必需的学历。

正因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在上述六个方面占据优势地位,所以他们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阶层更快地获得信息,而这正是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早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学者是()

A.卢卡奇

B.葛兰西

C.哈贝马斯

D.马尔库塞

2.人们常常比较容易回忆起在报刊、广播、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新闻,这一现象印证了()

A.认识连贯论

B.认知不和谐论

C.实用论

D.可获得性(易得性)论

3.针对信息革命实质的问题,美国学者贝尼格尔提出了()

A.控制革命的观点

B.第三次浪潮的观点

C.媒介一人体的延伸

D.信息革命与信息爆炸

4.在“使用与满足”的早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

A.面访记录法

B.心理实验法

C.实地调查法

D.内容分析法

5.20世纪30-40年代改进舆论调查方法,并取得研究成果的代表人物是()

A.李普曼

B.卢因

C.盖洛普

D.拉斯韦尔

6.使受众的判断能力和主动精神受到不利影响的是()

A.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

B.授予地位的功能失调

C.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

D.娱乐功能失调

7.美国政府在60年代为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制作的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片是()

A.《米老鼠与唐老鸭》

B.《猫和老鼠》

C.《芝麻街》

D.《汤姆历险记》

8.互联网是()

A.单一型媒介

B.复合型媒介

C.第三媒介

D.传统媒介

9.传播活动是一种()

A.客观现象

B.主观现象

C.心理现象

D.社会现象

10.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就是卢因指出信息在传播渠道中流通必经的()

A.地区

B.门户

C.门区

D.枢纽

11.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信源的可信性

B.媒介的权威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

D.内容的说服力

12.杂志在传播媒介的竞争中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增插静态图像

B.注意扩版

C.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D.模仿报纸的做法

13.创新与普及的研究表明,“知识沟”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

A.社会政治结构

B.社会经济结构

C.社会教育结构

D.社会文化结构

14.在控制研究领域中,探讨传播者究竟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等重大问题的是()

A.耶鲁学派

B.哥伦比亚学派

C.传统学派

D.批判学派

15.“有限效果论”注重考察的是具体传播活动的()

A.微观效果

B.宏观效果

C.长期效果

D.潜在效果

16.会分散和冲淡受众对重大问题注意力的传播内容是()

A.新闻性信息

B.娱乐性信息

C.消息性信息

D.维持性信息

17.有关自然灾害和战争威胁的报道,体现了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中的()

A.社会动员

B.社会规范

C.环境监测

D.社会协调

18.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

A.内容分析

B.议题设置

C.媒介研究

D.控制研究

19.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A.区别很大

B.完全相同

C.各不相同

D.有重合之处

20.“编码与释码”理论的提出者是()

A.霍尔

B.萨尔瓦焦

C.贝尔

D.罗杰斯

21.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及其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这种看法出自()

A.社会分类论

B.个人差异论

C.社会分化论

D.社会关系论

22.媒介的“高清晰度”指的是()

A.字迹清晰

B.声音清楚

C.信息的明确度高

D.画面清晰

23.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用“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指称()

A.流行文化

B.通俗文化

C.大众文化

D.商业文化

24.在调查问卷上,适宜于放在前面的问题是()

A.有难度的

B.敏感性的

C.容易回答的

D.反映主要情况的

25.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A.双向沟通

B.多向传递

C.单向流动

D.循环往复

26.批判学派可以追溯到()

A.霍夫兰学说

B.功能主义

C.信息论

D.法兰克福学派

27.受众收听、收看轻松愉快的信息内容,主要的动机是()

A.满足信息需求

B.追求娱乐与消遣

C.获取知识

D.交往的需要

28.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

A.人际传播

B.自我传播

C.群体传播

D.网络传播

29.大众传媒的授予地位功能,可使个人和集体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