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222203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开放大学《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任务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特定教育阶段入学不论年龄大小的学生人数,对应于该特定年龄组人口数中所占的百分比,被称为()。

A.入学率

B.净入学率

C.毛入学率

D.升学率

2.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

要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学会生存”四种本领。

A.体验

B.理解

C.发展

D.共处

3.我国学者冯文全将基础教育改革定义为:

“基础教育改革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意识地改进基础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祛除基础教育活动中()的部分,制定新目标、新政策,或赋予过去的教育以新的职能。

A.陈旧

B.特定

C.不合理

D.有效

4.下列各项中,()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对未来课程发展新导向所提出的建议。

A.由教向学转化

B.由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向界定严格的学科结构转化

C.由知识获得向知识和能力构建转化

D.由必修的学习过程向广泛的选修课转化

5.芬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教学”,是指事先确定一些主题,然后围绕特定的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模块,并以这样的课程模块为载体实现跨学科教学。

A.分层

B.个性化

C.启发式

D.非指导性

6.《2000年目标:

美国教育法》中,在中小学课程规划上,推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新增加了以下课程:

(),使国家界定的核心课程在数量上增至8门。

A.公民和政府

B.自然科学

C.经济

D.艺术

7.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民教育:

提高质量势在必行——2005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提出了认识教育质量的基本框架,把影响教学核心过程的要素归纳为:

学习者的特点、()、教与学、背景、结果5个方面。

A.课程

B.教材

C.提供的便利

D.教师

8.英国于1993年首次制定了《学校督导手册》,其中的“学校督导框架”明确指出,学校督导评价的内容为:

()。

A.学校的教育质量

B.学校对所拨教育经费资源的管理是否有效

C.学校所达到的教育标准

D.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二、简答题

9.简述意大利课程改革的特点。

答:

意大利是传统的中央集权国家,1997年的一部法律决定实施教育的自治改革。

学校课程被分割为两部分,80%的课程由教育部制定,20%的课程由学校制定,以适应地方和学校的特殊需求。

意大利的课程改革秉承一种注重能力的纵向课程理念,试图打破过去小学与中学课程的明显分界。

2007年的一项指令提出了中小学教育的整体目标,规定了“经验范畴”和“学习领域”,既与学科相关,又涉及横向知识。

10.简述“在线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答:

在线学习被欧洲2001年在线学习行动计划定义为:

“运用新的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通过便捷获得资源与服务,以及远程交流与合作,改善学习质量。

“其从诞生之日起,便迅速融入各种教育方式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技术辅助的课堂教学、远程教学、混合模式教学、分散学习等。

在线学习的主要优点可以概括为:

从地球上任何地点获取教育资源;随意交流和讨论;课堂笔记、学习心得、参考文献可以在课外任何时间完成;融合各种文字、图表和数据;课程和科研领域的国际化;跨文化的国际学习;教师备课的低成本;相对较低的学习成本。

在线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轻松地与外部世界交流,可以自由地接触各种信息和学习资料,随意地掌握学习频率,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说,这是教育方法与教育模式的哥白尼革命"。

11.简述“动手做”的意义和实施途径。

答:

“动手做”为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雷德曼教授提出的概念。

其主导思想是倡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强调主动学习与科学实践。

“动手做”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提出问题、设计试验、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学得知识、表达陈述。

12.简述形成性评估的意义和构成要素。

答:

根据经合组织的定义:

“形成性评估是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进行经常性的互动式的评估,以便确定学习需求和调整教学。

”经合组织整理、归纳出形成性评估的六个关键因素:

①构建鼓励互动地运用评估工具的班级文化;②确立学习目标跟踪学生进步;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多样需求;④借助多种方法评估学生成绩;⑤信息反馈与教学调整;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13.简述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PISA)的基本方法。

答:

这一项目的评估对象为15岁的学生,2000年的抽样样本学生超过25万,代表着32个国家的1700万名学生。

评估范围主要是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领域。

以后每3年进行一-次评估,9年形成一个大周期,同时,还定期推出新的领域,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变化。

三、论述题

1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

答:

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

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处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前瞻性?

这是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

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足够的准备。

从战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前瞻性有充分的认识,改革就有可能成为一相情愿或纸上谈兵,或大起大落导致最终失败。

学校课程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的蓝图,它涉及人的培养和发展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规格,涉及教育系统工程的方方面面,牵--发而动全身。

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1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个性化教学是如何认识的。

答:

个性化教学是一种以个体而非群体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与以群体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相比,在学习步调和学习时间方面,几乎一切个性化教学都允许学生有更大的灵活性,教学适应学生个人需要的程度随所采用的特殊方法而变化。

教育个性化强调“自我的存在",认为“自我”是个性中最重要的要素,个体的所思、所行、所为,无不受“自我”的操纵,个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自我”的形成过程,而“自我的形成不是靠外部的灌输能够完成的,它必须依靠自己的体验来发现“自我”。

四、案例分析题

【基本要求】

(1)根据所给的案例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2)要结合实际,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

(3)字数不少于300字。

16.芬兰新一轮教育改革:

着眼未来国民素质和能力

【案例简介】

尽管芬兰拥有运行良好、组织完善、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体系,但近年来,芬兰教育工作者却一直在思考着一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课题:

怎样才能使国民拥有适应未来社会的素质和能力?

经过长达4年的酝酿讨论,从2016年秋季开始,芬兰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用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各地中小学也都加入这场新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中。

(1)重点加强人文学科。

从2016年新学年开始,芬兰的中小学课程总共开设222门,内容涉及芬兰语和芬兰文学、瑞典语和瑞典文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健康、音乐、艺术、外语、家政、环境学、社会学、公民教育、手工制作、宗教和伦理等各个领域,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对每门课程的最短授课时间都进行了适当调整,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学、公民教育、历史、音乐、艺术和外语等人文学科上的教学力度,相应地减少了宗教和伦理方面的授课课时。

此外,在教学上更加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引导其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提高人际交往和运用科技的能力。

芬兰政府希望,新的改革措施能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未来能够成长为具有社会适应力和道德责任感的国民,并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铺平道路。

(2)主题教学受到推崇。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规定,自2016年起中小学课程将更加强调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互动,鼓励突破课程间的学科界限,倡导开展跨学科学习,积极实施基于特定主题的“现象教学”。

目前,首都赫尔辛基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所有学校每学年都要设定两个专门的时间段,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主题教学和学习项目。

就所选“现象教学”的主题而言,每所学校、每个学年以及每个班级都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内容则由校方、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决定。

对于已经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中学生来说,这些“现象”有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欧洲难民潮”“社会人口老龄化”和“高科技对生活的影响”等;而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这些跨学科的主题可以是“自然界里的水”“地球与太阳”和“空气与火”等。

例如,有的小学进行有关欧盟的主题教学,教室的显示板上就会展示欧盟国家的地图和英文名称,教师会要求学生将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状况和风土人情结合起来学习,这就打破了英语、历史、地理和环境学课程学习的界限,使多门学科知识融于一体。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相信,在中小学推广主题教学可以改变传统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彼此相对孤立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学习内容上的相互联系,能够促进学生将不同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形成更有价值的知识体系,进而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获得实际应用。

(3)师生互动渐成潮流。

为确保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中设定目标的达成,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还鼓励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并要求教师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开拓思路,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其理解和掌握新学到的课程内容。

在此交流互动过程中,还涉及到教师角色转变的问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赋予者和问题答案的提供者,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听课和消极接纳课堂内容的吸纳者,学校将成为一种师生互动的共同体。

教师的主要职责将是设法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其感觉到自己被接纳、被尊重和被信任,使他们更加愿意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防止发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

此外,由于芬兰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本,来自网络和实际生活的大量信息正在不断丰富着其知识结构。

为此,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特意强调师生互动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活动不应再仅局限于教室的四壁之内,教学实践也可适当改变,学生也不必始终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讲,而是有权选择在哪里学习和怎样学习。

目前,有的新建学校已取消了走廊,建成了开放式教室,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4)自主评价引入体系。

芬兰基础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在于,其教育体系非常注重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估,而非统一的考试。

芬兰的中小学很少举行统一测验,小学生只有到了五年级,学校才会开始对其学习成绩进行评分。

而评分的目的是鼓励,不是惩罚。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完整的教育。

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对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最后成绩评估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要求更好地利用评估来指导和鼓励学生,尽量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要突出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课程要求上的差距。

与此同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期末成绩进行评估,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帮助学生了解其学习上的长处,指出其今后的努力方向,并将评估纳入学校的成绩评定体系。

芬兰政府相信,学生自我评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组负责人安内莉·劳蒂埃宁表示,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评估成为可持续性的、引导式的和支持性的。

评分不再仅仅依据考试测验的结果,考试只是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

学生也可通过实践项目或口头陈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即使考试没有通过,还可以重来,从失败的过程中学到有益的东西。

(5)大力倡导校园文化。

芬兰许多城市的中小学大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教学方法、时间分配、课程安排和成绩评估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另外还建有侧重音乐、艺术或体育的特色学校。

学校教育的侧重点不是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而是更注重提供个性化支持,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辅助和指导。

多样化的校园为满足芬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例如,桑拿拉赫蒂学校非常重视合作学习方式,其教室之间采用玻璃幕墙,以方便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那些用于开展集体研讨的教室里安装了玻璃门,并向隔壁学习小组敞开,随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斯通伯格学校是一所包含小学和初中的综合学校,其文化特色是边做边学,除建有普通教室外,还配备了杂志编辑、手工制作、音乐、戏剧、科学和环境教育工作室。

课程设置中,通过完成日常杂务来增强学习动力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参与校内的各类杂务,学生组成小组轮流养护植物,参与图书馆的图书整理、收集和回收废纸、打扫校园和教室内的鱼缸,而校内的清洁工、厨师、门卫、学校秘书和服务人员则负责指导学生做这些杂务,每个人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

芬兰教育界期待,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实施后,学生建立在其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愿望上的七种能力能够获得显著提高,进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这七种能力包括:

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文化互动和表达的能力、日常生活自理和照顾他人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工作和创业的能力,以及参与创建可持续未来的能力。

【试分析】试运用本课程及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结合实际对本案例进行分析。

即:

(1)本案分析。

对本案例中芬兰基础教育改革所蕴含的基本理念、重要领域、主要做法及实际(或可预期)效果做出分析和评论。

(2)理论分析。

对你分析本案例所用理论(如: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学生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等)的基本观点和意义做出说明。

(3)启示分析。

结合实际说明本案例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哪些启发。

答:

新课改以培养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的人才为总目标,以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度、促进有意义学习、快乐学习以及构建良好师生互动的学校文化,强调和促进横贯能力”向传统学科教学的渗入。

简单来说,横贯能力是相对于传统的学科能力而言,指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需要具有的通用能力。

虽然芬兰的教学大纲(例如新的核心课程)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此外芬兰还有教育文化部)制定,但它仅仅是一个粗线条的框架,学校和教师在执行上有较大的自主权。

芬兰的出版社会根据大纲来编印教材,但完全是市场运作,选什么教材由学校和任课教师做主。

芬兰新课程中十分强调横贯能力和培养这一能力所需的新型学习方式——如现象教学。

这可能让一些人误读了它,以为芬兰要彻底颠覆传统的分科教学。

新课程虽开宗明义强调横贯能力在芬兰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但并不是要取消传统的学科教学。

以基础教育课改为例,仔细阅读新课程标准会发现“横贯能力”作为二级标题列于“基础教育使命与一般目标”这一一级标题之下。

“1-2年级培养目标”、“3-6年级培养目标”以及“7-9年级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使命与一般目标”同为一级标题。

以7-9年级培养目标为例,其下的二级标题“7-9年级的学科教学目标”下分列出:

母语与文学、第二语言、外语、数学、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健康教育、宗教、伦理学、历史、社会研究、音乐、视觉艺术、手工、体育、家政等三级标题。

由此可见,芬兰的新课程仍旧保留了原有的分科方式。

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摒弃精英教育,追求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是芬兰最主要的价值观,芬兰的突出在于选择“专注”的策略,把资源配置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

当其他国家还在施行精英教育时,芬兰却反其道而行,绝不标榜精英,也没有贵族和平民学校之分,把坚持平等精神、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贯穿于政府教育改革脉络当中,是促使芬兰教育改革与政策不断走向成功的主要原因。

首先,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教育的投入,确保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上得到优先解决。

其次是要改革高考录取制度,按照各地考生数平均分配招生名额,杜绝竞争性教育,保证公平竞争。

(二)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

虽然我们分析了芬兰对教育各方面的重视和投入,但如果不是老师大力支持,配合师资改革决策,芬兰教育绝不会有今天成果。

芬兰制订了举世最严格的师资标准,芬兰教委会规定,中小学老师属“研究型”,必须具备硕士学历,这可以说是全球最严格的规定。

在教学上,芬兰教师非常看重经验,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老师会参与学生的讨论,问题解决小组是芬兰学校的一个常见组织,它会经历策划、实施和反思评价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整个教师教育过程都会不断强化这种做法。

(三)灵活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

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非常灵活。

它体现出来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教育体系提倡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偏完整,常规的基础教育中,除语言、数理化、文哲史这些外,还包含了艺术、手工、科学、家庭经济等各类学科,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强调与实践相结合的操作,学生能够选择选修的科目,学校和教师有调整课程与选择教学方式的自主权。

首先应该摈弃“考试分数主义”,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与评价标准,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乐于索求、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其次在课程结构方面,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夸大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域和学生成长的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最后在课程任务方面,改变课程任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任务

一、不定项选择题

1.1994年,法国教育部公布了“小学教师的能力特征参考”,作为小学教师初始培训的基本目标和考试标准。

其职业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A.多学科教学能力

B.处理学习状况的能力

C.管理班级的能力

D.教育职责方面的能力

2.一般来说,教师的录用标准总要包括:

()。

A.一定的文凭或职业资格

B.公民身份

C.教学语言能力

D.身体状况

3.经合组织归纳的学校治理的主要模式有:

()。

A.市场竞争模式

B.学校自治模式

C.地方自治模式

D.质量控制模式

4.一般来说,校长的基本责任是:

()。

A.人员管理和继续培训

B.保持与校外的良好关系

C.确定学校的自身定位

D.实施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

5.关于教育平等,各国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各种论述。

主要概念有:

()

A.入学平等

B.机会平等

C.待遇平等

D.结果平等

6.为促进教育平等,消除歧视,以求公正,各国采取的主要补救措施为()。

A.美国颁布“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

B.英国设置“教育优先区”

C.法国实行教育优先区政策,“给匮者更多”

D.促进私立学校发展

7.经合组织在“明日之学校”的研究项目中提出未来学校的六种前景。

其中,()的学校的基本特征为:

①普遍不满导致改变公共财政与学校系统;②以需求为基础的认证机制与指数在市场迅速获得重视;③教育供给与专业人员更加多样化,不平等加重。

A.官僚化

B.网络化

C.市场化

D.以学习为目标

8.学校网络实际上是一种“临时性的社会系统,每一个体从中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信息”。

其主要具有()功能。

A.政治

B.信息

C.心理

D.能力

二、简答题

9.简述教师培养的内容和模式。

答:

一般来说,教师培养的内容由三大部分构成:

一是学科知识,即未来教师要承担的教学工作的某一门学科或某几门学科的基本知识。

有的国家要求小学教师承担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的教学任务,而中学教师基本上从事单学科教学。

二是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教学法等,是未来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保证。

三是教学实践训练,是成为合格教师的重要实践环节,通常在中、小学的教学环境中进行。

由此,教师的培养模式一般划分为两类一是同步培训,师范生在学习专业学科的同时学习教育学知识并参加教学实践接续培训,学生在获得专业学科学习文凭之后,再接受教育理论的培训和教学法的训练。

10.简述教师政策的优先点。

答:

尽管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但是教师政策的优先点是共通的。

一是要提高和巩固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是要改善学校环境。

三是要减轻教师负担。

四是要进行教师评估,鼓励先进,提高效率。

五是要促进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11.简述经合组织专家总结出的防止学业失败的十大措施。

答:

(1)避免过早分科或分流,避免过早以成绩进行筛选或淘汰。

(2)实施择校管理,保证教育公平与公正。

(3)高中阶段的分流应当提供具有吸引力的选择,而不是无出路的教育路径。

(4)提供第二个机会。

(5)为学习落后者提供系统帮助,减少留级率。

(6)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帮助处境不利的家长辅导子女学习。

(7)重视差异,促进移民和少数族群子女融入正常教育。

(8)为所有儿童提供坚实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

(9)教育资源应当向最需要的学生和地区倾斜。

(10)确定保证公正的具体数字目标,特别是关于减少学业失败和辍学的目标。

12.简述2000年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拟定的全民教育六大目标。

答:

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拟定的全民教育六大目标内容如下:

(1)扩大与改善各个方面的幼儿教育与保护,特别对那些脆弱的和残疾的儿童的教育与保护;

(2)至2015年,保障所有儿童,特别是女童,贫困条件中的儿童和少数民族儿童都能接受并完成优质的、免费的和义务的初等教育;

(3)保证满足所有青年和成人的学习需求,并提供平等与合适的学习途径和生活技能的课程;

(4)至2015年,成人文盲,特别是女性文盲的比例降为现有的一半为所有成人提供平等的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

(5)在2005年,消除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的性别差异,2015年达到性别均等,确保女童全面、均等地接受和完成优质基础教育;

(6)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并保证所有人获得公认的和可测的学习结果,特别是获得阅读、书泻、计算等能力和基本生活技能。

13.简述20世纪的教育创新理论的主要之点。

答:

20世纪的教育创新理论可以集中为以下几点:

儿童是学校教育的中心。

学校要贴近实际生活。

主动学习。

教育的理论创新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先导。

教育创新可以是局部的、微观的,主要涉及教育的某个领域。

教育改革经常发生在宏观领域,可能是基础教育,也可能是高等教育,甚至是整个教育系统。

教育创新甚至可以是世界范围的,如经合组织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便是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然而,过去一个世纪的教育创新与改革总有诸多的遗憾,有人发现,喊了多年的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依旧是教师在主导,也有人感叹“如此多的改革,极少有所不同”“并非改革改变了学校,而是学校使改革有所转变”。

三、论述题

1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美国一项研究中提出的学校“良治”应具备的八项标准的认识。

(1)规范招生行为。

公办学校学生免试就近入学。

所有学校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测试。

(2)禁止违规办班。

所有学校不得举办各种形式的重点班、快慢班、提高班和实验班。

(3)严格控制假期补课。

除初中三年级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可利用周六半天时间补习外,所有学校其余年级不得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