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2352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

我们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

由此学会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不幸。

  2、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得到重视、被人赞扬的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只要你仔细观察,及是最驽笨的孩子,都有他杰出的、惹人喜爱的一面。

教师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把那一面找出来,夸奖她,鼓励他,欣赏他,在赏识中使他树立起“我行,我可以”的信念。

培根曾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教师就是要努力成为一个“欣赏者”而不是“漠视者”。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再一次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被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

  “让爱滋润童心”是我读完全书的第一感受。

李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反思自己,整天忙碌于教学与班务管理,平时与每个孩子单独交流的时间似乎并不多。

从刚工作时的满腔热情,到现在的职业倦怠,曾经对学生的那份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深深地触动了我,牵动了我内心深处那根细细的弦,也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教育的本质——爱与智慧的事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特殊力量的奉献,教师要用美好的爱,用对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来塑造人。

”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成功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感情不能取代教育,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到学生中间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书中讲述了很多李老师亲历的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学生万同的故事。

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那样的学生,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与李老师相比,我真的羞愧难当!

其实每一个学校都有形形色色的“万同”,也有很多老师为这样的“万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爱心。

但是又有几人能如李镇西老师那样不弃不舍,耐心细致地对待万同的呢?

很多人最后选择了抱怨、选择了放弃、选择了任其自然。

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我想就是源于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智慧的爱。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全凭他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从我们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在我们爱的浇灌下茁壮成长。

但为什么学生总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

我想是我们还没有领悟到爱的真谛。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

  近日拜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对我的感触颇深,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很多时候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总是忙着备课、上课、批作业、考试等教学任务,还要应付各种学校的任务和检查,而忽略了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忽略了对学生诚实、善良、正直这些优秀品质的培养。

而李老师则不同,他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送生日祝福,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并一直鼓励她。

对于后进生万同,他用关爱和平等一直激励着这个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长。

  我们班有个学习困难户小王。

平时上课讲授的知识,不论怎么样也听不懂。

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完成作业更是“家常便饭”。

隔三差五的还要整出一些小麻烦。

有一次,坐在他前面的同学小马的文具都不见了,急得哇哇大哭。

  我说“这是谁干的?

”“是小王扔出去的,我都看见了。

”一位同学斩钉截铁地说。

  “明天把你的家长请来吧。

  “我爸爸今天值班,

  “那就叫你妈妈来!

”我毫不示弱。

  “我爸爸和妈妈离婚了。

”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很低。

听到这,就好像有一股电流击穿了我的身体,我真恨自己,学生家里发生这么大的事,我居然都不知道。

  “那你为什么扔同学的铅笔盒?

  “我向他借铅笔,他不借给我,根本没人喜欢我!

”说着,他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

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了症结所在,失落、不自信、没有安全感,这些都是父母离异带给他的负面影响。

而我因为不明真相给他施加压力更让他幼小的心灵雪上加霜。

  “谁说的?

老师就很喜欢你呀!

”听了这话,他停止抽泣,透过眼角偷偷地看着我。

  “是呀!

”我放大了声音,“你看,有的时候放学了,别人都背着书包出去排队,你却默默的把那些没有抄起来的椅子搬到桌子上,当时老师并没有表扬你,但是老师是不是说过最喜欢默默付出的男子汉?

  听到这,他的头完全抬了起来,眼里也有了光芒。

可也只是片刻的喜悦,头马上又低了下去。

我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说:

“今天的事,老师不会告诉你爸爸,小马的铅笔盒老师也会帮他修好,但是你一定要去和他真诚的道歉。

”听完,他高兴地点点头。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因为他(她)是后进生而放弃对他(她)的培养与转化,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周末两天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该书描述的是李老师与中学生们的成长故事,但是书中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动着我,。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读了《爱心与教育》后,那真实的文字不断冲撞我的灵魂。

尤其是对后进生漫长而艰难的转化,李老师那份对学生的博爱之心,关切之情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后进生万同,他用关爱和平等一直激励着这个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长,三年的初中生活记录着他们彼此的宽容和信赖,我读懂了师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阅读中,不断地问自己:

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

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找他谈心,给他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

我想不会,我会难过,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我会用“教育不是万能的”来安慰自己。

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必须热爱后进生(爱优等生可以说是所有教师先天具备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研究新的后进生转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对待后进生,应该牢记陶先生的谆谆告诫: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有爱因斯坦!

”我总有这样的平凡信念:

不管班里的学生多么后进,不管教育后进生多么困难,既入我班,我即负责,每一个孩子我都不抛弃,也不允许他们自我放弃。

  我只期望能够尽我的努力,去引导我的每一个学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我一直为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

回想着班主任生涯的点点滴滴和充实的生活,我无怨无悔!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

在面对后进生时光有爱还不够,还需要有智慧的爱,用智慧去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良知,激发他们“想做好人的愿望”。

遇问题时要多想“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与后进生们一起编织“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

我坦言:

我在学李镇西,但不做李镇西,因为我和学生在编属于我们的故事。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5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

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

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

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

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

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

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

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

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

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6几年前就拜读过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就感受到了李老师对学生很有爱心,对后进生有耐心,有很好的教育方法,现在再次品读,又有新的收获。

  李老师工作二十多年了,对教育事业的心始终如一,他对教育事业的真诚的热爱使我很汗颜,他对教育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两种情感融成了他对教育的事业心,而我只是把教育当成了一种职业,并没有多大的教育热情,从书中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最大不足。

不管哪一行业,不投入热情,是都不会取得成功的。

我们应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而不单单把它当成一种职业,这是我的收获之一。

李老师说:

“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今后,我会真诚地热爱我的事业,热爱我的学生,把教育当成事业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不管能否有所成功,但我会努力的!

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李老师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教育技巧或者教育艺术而言,我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因而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有不少至今想起来还令我脸红的失误,但是,只有一点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

我有一颗童心!

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个学生;

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

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拨动我的琴弦。

”这段话道出了他走进学生心灵的秘密:

童心。

这也让我深思:

自己到底还保留几分童心?

能否经常和学生一起游戏?

能否和学生一起看儿童书籍?

能否倾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习惯了经常板着面孔教训学生,却不知这在不知不觉地拉开了与学生的距离。

李老师主张“用心灵赢得心灵”、“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感情世界。

而要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确实只有拥有一颗和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是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利益。

其实拥有童心并不是要求我们和他们一起玩苏,而是只要你不是总以大人的眼光、心理去看待他们的言行、思想就行了,如我们大人总觉得动画片里演的都是很天真的事,当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时,我们却走开了,这就是没童心的一种表现。

  常常有人问我: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

”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

“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我要永远记住要用爱心、热心、耐心、童心去做好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7《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

“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

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

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

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

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

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这么一问,羞愧无比!

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当整个教育体制并不特别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时候,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能够与整个制度对抗,从而一步步地落实自己的理想?

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伟大,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人格魅力!

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8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

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

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

  ”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

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

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

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

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

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

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

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

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

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

”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

  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这十问不仅对中学生有用,对于每一个自学自励的人都有启发。

我如果照搬来指导小学生恐怕会有困难,但可以借鉴改编然后指导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

虽然李镇西老师教的是中学,而我教小学,但我感受颇深的就是:

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

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

”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

”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感受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他的方法可能针对中学老师更实用,但我这个小学老师也受益匪浅,我不学他的实例,而学他的精神。

我想,即使是一个成功的小学老师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试不爽。

关键是要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我也向往当学生离开我的时候,会这样说:

”我幸运,因为我遇到了好老师!

”我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为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9每每问自己,我要做一个怎样的老师呢?

我想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之后,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个爱学生的老师,做一个富有童心,心中充满爱的老师。

  李老师说: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其实现在的社会何尝不需要有爱心的老师呢?

每次和家长交流,已不多是以前家长所要求的严厉与管束,更多的家长现在会说,希望这位老师是我孩子喜欢的老师,是教育有方,态度和蔼可亲,能正确引导孩子的老师,是能够让孩子愉快学习,经常能搞些活动来丰富孩子生活的老师,或是能让孩子有一些锻炼的机会,提高能力的老师。

总之是一位拥有爱心和童心的好老师,让孩子能在他的教育下快乐成长的老师。

听听要求还真不少,而且还很高。

不过这话一点也不假,作为每个孩子的家长,都是这么想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师,让孩子在他的引领下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位家长同时是一位老师,扪心自问,我是一位好老师吗?

这个问题总是引起我的思考,工作认真负责,钻研教材,备课一丝不苟,上课认真投入,批改作业认真及时,这样充其量是个合格的老师。

而在大家心中一致的好老师,我想做到这些肯定是不够的。

就如上面所说的,做一个有爱心和有童心的老师,是多么难能可贵,也是所有孩子和所有家长都期盼的,也正是老师最难做的。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

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

”李老师的这些话不正是诠释了素质教育的真谛吗?

不正是告诉我们童心和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两把金钥匙吗?

  一位被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

只有具备了童心,才会理解学生看似幼稚的言行,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

知道了具备一颗爱心,才能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耐心对待学生千百次的发问。

“老师的尊严都是学生给的。

”细细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很可爱,都值得用我们的心去爱。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0当代教育界“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我对教育大咖们仰慕已久。

假期里,我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

  这本书的写作形式非常新颖,它不同于常见的教育论著的写作形式,不用抽象的逻辑概念来说理,而用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每个故事都深深吸引着我,震撼着我。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手记二》中讲的万同的故事。

万同是一个典型的后进生形象,他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

上课纪律差,学习成绩极差,考试作弊,欺侮同学,偷东西,和痞子混在一起,打架斗殴,早恋……在一般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可怜的、无可救药的孩子。

李老师在《手记二》的前言里说到:

“当我们自然而然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成功的港湾。

”李老师首先转化的是万同的思想与心灵:

让他有尊严,让他被爱,不孤独,有自信,让他抬起了头。

李老师还使用了自己的独门秘笈来对万同进行行为引导、规范及制约:

如写《家校联系本》、填《喜报单》、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等等,这些效果非常明显,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教育方法。

  教师不是神仙,教育也不是神话,有时还会回到原点。

尽管有李老师的帮助,万同还是经历了偷东西再偷东西,作弊再作弊……李老师书中有关万同的34页教育手记中,让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着也不断地反思:

我们身边也有过类似的孩子,我们用了多少耐心来对待这样的孩子?

面对学生的反复时,多半是伤心、愤恨与无奈,或用“自己已经尽力了”的话来安慰自己。

其实,我们稀缺的还是足够的恒心与耐心,只有爱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

  回顾自己的工作,还有许多地方需的要改进。

在教育之路上还要坚持且行且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更好地引导、教育学生。

用爱心浸润童心,用恒心践行初心,做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这段时间里,我读完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写的,这本书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本书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育的感人故事,书中故事都体现了李老师和学生那种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

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

一般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

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

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

  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