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482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2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汇总.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汇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1)组成:

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

都是自西向东。

②共面性:

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

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

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在高温高压下,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

3、对地球的影响:

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③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

4、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

一般来说太阳高度角大的地方太阳辐射强,我们一般说纬度低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小,因此可以说纬度低的地方太阳辐射强。

2、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大气层薄,云量少,太阳辐射强。

所以说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

天气状况好的太阳辐射强。

我国南方虽然太阳高度比北方大,但阴雨天气多,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因此南方的太阳辐射比北方少,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

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1)黑子:

光球层上出现的黑斑点,由于黑子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2)耀斑:

色球层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

(3)周期:

大约11年

3、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

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如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

⑤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区别

项目

自转

公转

定义

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

旋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

旋转运动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运动方向

通称自西向东

通称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

地理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

地球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个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角速

度处处相等,即15°/小时

平均1°/日

(近日点速度快,

远日点速度慢)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由快变慢

(南北两极点无线速度)

平均约30km/s

(近日点速度快,

远日点速度慢)

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

1、昼夜交替

(1)昼与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

晨昏线的特点:

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

由于地球的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

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2、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

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1°(东加西减)

3、时区与区时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4、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若日界线与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重合,此时全球一个日期,其他时间地球上有两个日期。

地球上新的一天就是从地方时为0点向东一直到180°经线。

相反从地方时为0点向西到180°经线则是地球上昨天的范围。

三、地球公转与季节

1、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2、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

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则扩大。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全球随纬度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春分—秋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有极昼;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有极夜。

(2)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

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2)季节变化: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

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θ|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

4、四季和五带

我国:

以“四立”划分

(1)四季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

春季:

3、4、5月;夏季:

6、7、8月;

秋季:

9、10、11月冬季:

12、1、2月

(2)五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纵波

固液气三态

横波

较慢

固态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2、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地表~

莫霍界面

平均17千米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一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17~2900千米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地核

古登堡界面~地心

2900~6371千米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生存环境

与大气、水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

(2)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显著。

经过大气层的削弱作后,到达地面的主要是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2)地面增温后产生长波辐射,,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因此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其中很大一部分能量返回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二、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图示: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高度:

一般情况气温高、气压低

气温低、气压高

越往高、气压越低

不同高度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4、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

(1)山谷风:

因白天山顶比山谷升温快,使得气流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晚则山风。

(2)海陆风:

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使得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则形成陆风。

(3)城市风:

因为城市中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热量,出现气流在城市上升,郊区下沉,再由郊区流回到城市的热力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

与气压梯度成正比;在同一副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方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判定: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方向:

与运动方向相反

(2)可以减小风速

(二)风向

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理想状态下,空气质点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2、近地面的风向: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3、等压线上风向的判读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大气环流的意义:

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二、三圈环流

1、假设:

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

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3、形成原因:

①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4、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5、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

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三、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海陆气温的差异,

进而造成了气压的差异,使气压带呈不连续的分布。

(1)7月: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其中亚洲低压最突出,从而使副高仅保留在海洋上。

(2)1月:

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以亚洲高压最强烈,使副极地低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亚洲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一月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高压

冰岛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低压

亚速尔高压

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副高)——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4、气候类型的判断:

(1)气温变化:

北半球7月气温高于1月;南半球反之。

(2)最冷月气温:

热带:

最冷月>15°C

亚热带:

0°C<最冷月<15°C

温带:

最冷月<0°C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亚、欧为基础)

3、主要气候类型的比较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

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

南北纬10°—回归线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气温高,雨季集中

热带沙漠

南北回归线—30°大陆内部、西岸

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温夏热,夏季降水多

地中海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高和西风带交替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

温带季风

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温带海洋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亚寒带

亚寒带大陆

北极圈附近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寒带

苔原带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

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高山高原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锋面的定义

(1)气团是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线是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锋是锋面和锋线的统称。

2、冷锋与天气

冷锋的形成: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过境时:

云层增厚,出现雨雪,较大的风

天气状况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

3、暖锋与天气

暖锋的形成: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过境时:

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状况

天气状况

过境后: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

4、准静止锋与天气

准静止锋的形成:

冷暖气团势均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如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的形成。

过境时天气为连续性阴雨天气。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

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阴天、降雨、刮风、降温

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寒潮、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的大风、沙暴等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

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多云、连续性降水

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和湿度上升,天气转晴。

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的暖锋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晴朗

持续阴雨天气

天气转晴,具体情况受过境后的控制气团影响

“梅雨”

5、如何区分冷锋与暖锋

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气旋:

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

2、反气旋:

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

系统

气压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南北半球差异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气旋

低气压

中心

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半球逆时针旋转

南半球顺时针旋转

上升

阴雨天气

反气旋

高气压

中心

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下沉

天气晴朗

实例

气旋:

台风,龙卷风

反气旋: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等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2、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3、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

4、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

海平面土升。

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植树造林)

3、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

(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4、加强国际合作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连续大不规则的圈层)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类型,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在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体。

大气水

海洋水(96.5%)

水圈

地表水(冰川、河流水、湖泊水、生物水、沼泽水、土壤水)

陆地水

地下水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河流补给来源主要有:

雨水补给我国大部分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季节性的积雪融水补给常形成春汛

地下水补给最稳定的一种补给来源

湖泊水补给

高山冰雪融雪补给常形成夏汛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

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大气降水、蒸发和蒸腾、水汽输送和下渗。

其中人类活动对径流环节施加影响。

2、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最为重要,它使陆地上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2)海上内循环

3)陆地内循环(水量最大)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促进水资源的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海水运动的形式:

波浪、潮汐和洋流

2、洋流的定义: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3、洋流的分类

(1)按成因分:

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2)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

4、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对气候的影响:

例:

①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②南北半球沙漠气候的形成与寒流的关系,如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狭长的热带沙漠。

③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终年不冻;而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位于430N附近,却有长达近半年的结冰期,这主要是分别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千岛寒流的影响所致。

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渔场,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凌兰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弯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是由于上升流形成的。

4、影响航海

顺流快,逆流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5、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使污染范围扩大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的含义及分布

1、水资源的含义

广义:

地球上水圈内的水量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水和陆地水)

狭义: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储量的十万分之七

所以地球上水资源是有限的!

2.水资源的分布

(1)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

影响因素:

降水量的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

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2)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①从水循环角度看:

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水资源贫乏。

②从世界范围看:

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州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世界第六。

(分析径流量时,不仅要看总量多少,还要看人均径流量)

③从我国看:

数量上: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空间分布上: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时间分布上: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结论:

水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均衡的特点。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很少。

2、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的效益

3、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利用现状

(1)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求量增长速度

(2)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