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25917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docx

《秦晋肴之战》基础知识问题详解

《秦晋殽之战》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文学常识〗

1、《左传》是解释孔子《春秋》的著作,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相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秦晋殽之战》反映了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秦国统治者师出不义的罪恶行径,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

3、《左传》写战争的突出特点,重在写人物的议战,略写双方交战的场景。

本文以蹇叔论战为纲,以秦军东征为经,以场面描写为纬,以战争的始末经过为顺序,从各个侧面及战争的前因后果来印证蹇叔的分析。

本文叙事脉络分明,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刻画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简约。

〖文言基础整理〗

一、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同“避”,躲避]

2、以间敝邑[间,同“闲”,休息]

3、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同“砺”,磨砺]

4、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同“餍”,满足]

5、堕军实而长寇仇[堕,同“隳”,损害,毁坏]

6、乡师而哭[乡,同“向”,面对]

二、词类活用

1、秦伯素服郊次[穿着素服,名作动;在郊外,名作状]

2、若潜师以来[发兵,派兵,名作动]

3、秦师遂东[向东出发,名作动]

4、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名作动]

5、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名作动]

6、使皇武子辞焉[致辞,名作动]

7、子墨衰绖[染黑,名作动]

8、遂墨以葬文公[穿染黑的丧服,名作动]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名作动]

10、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名作动]

11、入险而脱[险境,形作名]

12、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工作,动作名]

13、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行装),动作名]

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后援部队,动作名]

1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德,动作名]

16、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为……感到悲哀]

17、劳师以袭远[使……疲劳,使动;远方的国家,形作名]

18、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使……空闲、休息,使动]

19、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使……劳苦,使动用法]

20、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21、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22、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三、一词多义

1、败

(1)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秦晋殽之战》)[打败]

(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破坏、毁坏]

(3)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失败]

(4)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破败、破旧]

(5)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垓下之围》)[打败仗]

(6)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秋声赋》)[残败、凋残]

2、报

(1)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秦晋崤之战》)[报答,酬谢]

(2)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回复,答复]

(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报复]

(4)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促织》)[报告]

(5)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滕王阁序》)[报效]

(6)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通“赴”,到……去]

3、超

(1)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秦晋崤之战》)[一跃而上,跳上]

(2)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跳得轻快而高]

(3)听言则远超于上圣(《十渐不克终疏》)[超过]

4、乘

(1)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  [“四”的代称]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明月几时有》)[凭借、依仗]

(3)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  [辆,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顺应]

(5)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趁着]

(6)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  [登上]

(7)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冒着]

(8)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交加,连接]

5、出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秦晋殽之战》)[出兵,出征]

(2)果以富得罪出亡(《训俭示康》)[出逃]

(3)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织》)[拿出,交纳]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超过]

(5)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产生,发生]

(6)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指南录〉后序》)[出现,显露]

(7)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并序)》)[调任,离京任职]

(8)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外出]

(9)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使……流出]

6、过

(1)秦师过周北门(《殽之战》)[经过]

(2)孤之过也,大夫何罪(《殽之战》)[过错]

(3)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诸子喻山水》)[超过]

(4)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新序》二则)[拜访,看望]

(5)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秋声赋》)[过分]

7、间

(1)必死是间,余收尔骨(《殽之战》)[中间]

(2)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殽之战》)[通“闲”,使……休息]

(3)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间或,偶尔]

(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小路]

(5)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机会]

(6)谗人间之,能无怨乎(《屈原列传》)[离间]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悄悄地]

8、累

(1)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殽之战》)[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2)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聚积]

(3)不终岁,薄产累尽(《促织》)[连累]

(4)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屈原》)[屡次]

9、免

(1)左右免胄而下(《殽之战》)[脱下]

(2)若从君惠而免之(《殽之战》)[赦免]

10、谋

(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殽之战》)[谋略]

(2)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殽之战》)[考虑]

11、丧

(1)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殽之战》)[丧事]

(2)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丢失]

(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六国论》)[灭亡]

(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丧乱]

12、使

(1)卜偃使大夫拜(《殽之战》)[率领]

(2)公使谓之曰(《殽之战》)[派人]

(3)使出师于东门之外(《殽之战》)[命令]

(5)使归就戮于秦(《殽之战》)[让]

四、文言虚词

1、而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连词,表转折,却]

(2)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连词,表偏正,地]

(3)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连词,表并列,又]

(4)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连词,表假设,如果]

(5)灭滑而返[连词,表承接,接着]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连词,表递进,并且]

2、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代词,他们的]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代词,代崤山]

(3)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代词,那里,指郑国的原圃]

(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

3、且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4、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动词,行动]

(2)为吾子之将行也[介词,在]

(3)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留[连词,因为]

(4)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助词,呢]

(5)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动词,担任]

5、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啊]

(2)公辞焉[代词,代蹇叔的意见]

(3)崤有二陵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4)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5)使皇武子辞焉[代词,代他们]

(6)君何辱讨焉[代词,代孟明等]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副词,怎么]

6、以

(1)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连词,而]

(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连词,表目的,用来]

(3)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介词,用]

(4)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连词,表目的,用来]

(5)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介词,因为]

(6)遂墨以葬文公[连词,而]

(7)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表目的,用来]

(8)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

(9)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介词,把]

(10)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连词,表结果,以致]

(11)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7、于

(1)杞子自郑使告于秦[介词,向]

(2)使出师于东门之外[介词,从]

(3)晋人御师必于崤[介词,在]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介词,到]

(5)且使遽告于郑[介词,向]

(6)吾子淹久于敝邑[介词,在]

(7)败秦师于殽[介词,在]

(8)使归就戮于秦[介词,到]

8、则

(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连词,就]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副词,加强判断,是]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副词,原来已经]

9、之

(1)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代词,代“西师”]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助词,的;代词,代“师之所为”]

  (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代词,代郑国]

  (4)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即“以之为戮”,把我们作为杀戮的对象,“之”指代孟明等人]

(5)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助词,的]

(6)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助词,的]

(7)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助词,的]

(8)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助词,取消独立性]

(9)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助词,取消独立性]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尔何知[宾语前置]

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判断句]

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判断句]

4、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判断句]

5、使出师于东门之外[介宾后置]

6、晋人御师必于殽[介宾后置]

7、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介宾后置]

8、败秦师于殽[介宾后置]

9、杞子自郑使(使)告于秦[省略句、介宾后置]

10、使(之)归就戮于秦[省略句、介宾后置]

11、(吾子)必死(于)是间[省略句]

12、(阳处父)及诸河,(孟明等)则在舟中矣[省略句]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固定句式,恐怕……吧]

14、未报秦师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固定句式,难道……]

15、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固定句式,为什么……呢]

〖走近文本〗

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咨询)诸蹇叔。

蹇叔曰:

“劳(使……劳苦)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叛离、怨恨);且行千里,其(难道)谁不知!

”公辞(辞谢,引申为拒绝)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

“孟子,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

“尔何知!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②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

“晋人御(抵抗、阻击)师必于殽。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天子)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向东进)。

③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跃上)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

“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随意,不谨慎,引申军纪涣散)。

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④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做生意)于周,遇之。

以乘(四张)韦先,牛十二犒师。

曰:

“寡君闻吾子(您)将步师出于敝邑,敢(敬辞,冒昧)犒从者。

不腆(富裕)敝邑,为从者之淹(停留、驻扎),居则具(供给)一日之积(食粮),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驿车,一说立即)告于郑。

⑤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同“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兵、秣(喂养)马矣。

使皇武子辞(辞谢)焉,曰: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使……安静,安宁)敝邑,若何?

”杞子奔(逃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⑥孟明曰:

“郑有备矣,不可冀(希望)也,攻之不克(取胜),围之不继(后继的军队),吾其(还是)还也。

”灭滑而还。

⑦晋原轸曰: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赐予)我也。

奉(机会)不可失,敌不可纵(放跑)。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吉利)。

必伐(讨伐)秦师。

”栾枝曰:

“未报秦施(恩惠)而伐其师,其(难道)为死君乎?

”先轸曰:

“秦不哀(为……哀悼)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祸患)也。

谋(考虑、打算)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遂发命,遽兴(征调)姜戎。

子墨(染黑)衰绖,梁弘御(驾驭)戎,莱驹为右。

⑧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俘虏)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

晋于是始墨。

⑨文嬴请三帅,曰:

“彼实构(挑拨,使……结怨)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满足),君何辱(敬辞,辱没,劳驾)讨(惩罚)焉!

使归就(接受)戮于秦,以逞(使……满足)寡君之志(心愿),若何?

”公许(答应)之。

先轸朝(上朝),问秦囚。

公曰:

“夫人请之,吾舍(释放)之矣。

”先轸怒曰:

“武夫力而拘(擒获)诸原,妇人暂(仓促)而免(赦免)诸国。

堕(同“隳”,毁坏)军实(战果)而长(助长)寇仇,亡无日矣。

”不顾(回头)而唾。

⑩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释(解开)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孟明稽首曰:

“君之惠,不以累(通“缧”,绳索)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⑾秦伯素服郊次(驻扎、停驻),乡(通“向”,面对)师而哭曰:

“孤违蹇叔以辱(使……受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撤换、革职)孟明,孤之过也。

大夫何罪?

且吾不以一眚掩(抹杀)大德。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晋人御师必于殽/梁弘御戎,莱驹为右B、超乘者三百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C、勤而无所,必有悖心/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D、且使遽告于郑/遂发命,遽兴姜戎

【解析】A、阻击/驾驭;B、辆/四;C、使……劳苦;D、驿车/立即。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D)

A、秦师遂东B、左右免胄而下C、武夫力而拘诸原D、秦伯素服郊次

【解析】A、向东进军;B、下车;C、竭尽全力;D、在郊外。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C)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C、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解析】A、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

B、代词,他的意见;兼词,于之,那儿C、副词,已经;D、还是/难道。

5、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C)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B、不替孟明,孤之罪也

C、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D、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解析】C,其余的都是判断句。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

让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事。

军队劳累不堪,筋疲力尽了,远方的君主对我们做好防备。

恐怕不行吧?

(2)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译文:

轻狂就缺少谋略,没有礼貌就军纪涣散。

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3)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译文:

我国虽然不富裕,但因为您的部下要在我国停留,所以住一天就准备好一天的军需给养;如果要走,就要做好一晚上的保卫工作。

(4)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译文:

郑国有防备了,不能存有灭郑的希望了。

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撤回去吧。

(5)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译文:

一旦放走了敌人,是留给几代人的后患。

(攻打秦军是)考虑到后代子孙的利益,能说是忘记先君的遗命。

(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译文:

战士们竭尽全力才从战场上把他们抓到,妇人的(几句谎言)一下子就把他们从都城中放走了。

毁弃了军队的战果却助长了敌人的气焰,晋国的灭亡没有几天了。

(7)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译文:

承蒙贵国国君的恩惠,不杀了我们这些俘虏,让我们回到秦国去接受死刑。

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处死了,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

(8)不替孟明,孤之过也。

大夫何罪?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

(秦穆公)说:

没有撤换(废弃)孟明,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

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7、第一段紧扣秦穆公的三个动作访、辞、谓,写出了他的刚愎自用(傲慢专横)、利令智昏的性格特点;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秦伯“乡师而哭”,表现了秦穆公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的性格特点。

8、简析第①、②段蹇叔两次“哭师”的描写对其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答:

第一次“哭师”,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料事如神,他已预见到秦兵必败,内心沉痛;第二次“哭师”是因为他的儿子也在军队中,他悲痛不舍。

两次“哭师”,是因为他的忠谏不被采纳,内心悲愤,刻画了一个老成持重、忠贞爱国的谋士形象。

9、简析“王孙满观师”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

写出了秦兵的骄纵轻狂,揭示了秦兵此行失败的原因,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蹇叔论断的正确性。

10、文中人物的语言,不仅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中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

本文中有三处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请简要概括他们的辞令的特点。

  答:

弦高:

热情谦和,彬彬有礼。

揭露了秦国偷袭郑国的阴谋,明确表示郑国已经做好了防卫准备,又达到了向其提出警告,阻止其向郑国进军的目的。

皇武子:

用关切的语言揭露了对方里应外合的阴谋,下达逐客之令。

孟明:

绵里藏针。

嘲讽晋襄公释囚遗患的愚蠢;嘲笑阳处父诱捕的徒劳;暗示了报仇雪耻的誓言。

11、课文题目是《秦晋殽之战》,却只用四十三个字略写战争,为什么?

答:

本文的主旨意在揭示师出不义终将自取失败的道理。

作者以蹇叔论战为纲,以秦军东征为经,以场面描写为纬,以战争的始末经过为顺序,从各个侧面与战争的前因后果来印证蹇叔的分析。

作者的意图不在“叙战”,而在“论战”——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是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以及战略的是否正确,所以文章用大量的笔墨详写秦穆公战略决策的错误,秦军的傲慢轻敌,郑国的应对措施,晋国的酝酿准备等,通过这些史实的叙写,清楚地显示了秦国在战略、道义、人心、士气、力量上都处于劣势,从而揭示出秦军失败的必然性。

〖拓展练习〗

一、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答应)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冒昧)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使……成为边邑)远(偏远的地方),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通“倍”,增加)邻?

邻之厚,君之薄(削弱)也。

若舍(放弃)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使者)之往来,共(通“供”,供应)其乏困(缺乏的东西),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曾经)为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通“餍”,满足)之有?

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扩展)其西封。

若不阙(通“缺”,损害)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通“悦”,高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如果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凭借)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引申为同盟),不知(通“智”);以乱易(替代)整,不武。

吾其(还是)还也。

”亦去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选出与“夫晋,何厌之有”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A、败坏,损害;B、通“供”,供应;C、通“悦”,高兴;D、通“智”,明智。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又欲肆其西封②吾其还也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D[①项中“其”是“它”的意思;②项中“其”是“还是”的意思;③项中“焉”是“哪里”;④项中“焉”是“怎么”的意思。

]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倘若放弃进攻郑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

(2)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已经要把郑国作为她东面的疆界,又要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倘若不来损害秦国,还会到哪儿去扩展呢?

5、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最终使之退兵,完成了一次出色的外交。

说辞虽短,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请结合文章,梳理出一份烛之武的游说提纲。

提示:

目标:

退师。

策略:

动之以情,晓之于理。

内容:

(1)坦言“知亡”,示弱臣服;

(2)亡郑对晋有利,存郑对秦有利;(3)用史实离间秦晋关系,点破晋国对秦国的威胁。

6、秦晋联合围郑,秦穆公单方面撤军,违背盟约,晋国大夫提议攻打秦国,晋文公为何不允?

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晋文公?

提示:

晋文公是依靠秦国的力量取得国君的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不仁;失去盟国,不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恩图报以及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聪慧。

7、上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晋联盟提供了条件。

二、阅读《宫之奇谏假道》,回答问题。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

“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