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5921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docx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本课是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在教学时我是从先把4个饼平均分给四人,每人可以分得几块?

再把三个饼平均分给四人,每人分得几块?

让学生分别列式。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

学生很自然就发现一个可以得到整数商,一个不能。

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

不能得到整数商的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

自然的导出分数。

我觉得这样处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产生学习的需要,体会到用分数表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健全自身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2

  本节课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分数的意义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的。

分数与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能为0)的商揭示分数的另一方面的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为学习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作准备。

  成功之处:

  夯实分数的意义的第二种情况。

在教学例1时,将除法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联系起来。

实际上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得几个,就是应用整数除法的意义来列算式,只不过结果是依据分数的意义得出来的。

而在例2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是应用平均分的除法意义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实际分一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种不同的分法:

首先是把第1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1/4块,再把第2.3个饼同样均分,最后每人分得3个1/4块,把它们拼在一起,得到1个饼的3/4;第二种是把3个饼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3个饼的1/4,拼在一起就是1个饼的3/4;第三种是把每个饼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了12份,把12份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3份,也就是3个1/4份,即3/4块。

通过两个例题的教学,明确列式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时依据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不足之处:

  学生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列式总是出错,被除数和除数容易颠倒。

  改善措施:

  1.加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列式训练。

  2.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分数意义的两种情况的对比,让学生明确分数不但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还表示实际数量。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3

  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

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因此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但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第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

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

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

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反思这节课,在这一过程中,我在教学之前认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简单,而在实际教学时发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因此我把重点放到例2上:

3÷4=()(块)的探究上。

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真的很难得到3÷4=()(块),开始都猜想是,然后通过动手小组去操作,经历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学生汇报中出现了是1/4,因为他们认为是把3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

每人就得了1/4……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在思考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在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出了问题,问题在哪里呢?

出在把谁看作单位“1”上,问题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这是难点。

学生认为简单,实际上不简单,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说理和交流。

把重点放到3÷4=()(块)上,我借助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采取让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辩论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难点。

把重点放到3÷4=()(块)上,需要注意的是:

在指导过程中,不能讲得太多,讲得过多,学生会越来越不清楚。

  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个内容的教学我发现:

学生的例子太少,没有说服力,为了学生今后学习中遇到问题上该如何解决,我们必须在常规的教学中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授人以“渔”。

于是教学中,在学生得到了3÷4=()(块)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

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了适当的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推动学生对结果的深层次的理解。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4

  今天教学了“分数与除法”这一课,例题3——我备课时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在这部分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按着书上的提示去思考。

我又从意义和算法两方面入手,分别详细地讲解了每种方法。

一直讲了十多分钟,“明白了吗?

”“明白了!

”学生点头回答。

我满意的笑了。

  接下来的“做一做”中就有类似的题,我让学生自身完成,并说说自身的想法。

心里还不免有些担心,怕他们说不好。

哪知学生一张口竟是“和以前学过的谁是谁的几倍做法一样。

”我一愣,可不是嘛,如果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这个例题十分简单且容易理解,可是竟被我弄的如此复杂。

于是我大大表扬了这个同学一番,“你真会学习,能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着学,真棒!

  课后我反思,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备课备的还远远不够。

我们往往只备教材,却忘了备学生,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有时又只从本节课出发,却忘了应将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学习。

如果我们每次备课都充分考虑到了这些,恐怕会少走很多弯路吧!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5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但凡教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老师都知道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

一个分数的分子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因此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推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身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

本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身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6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因此,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问题让学生自身解决,方法让学生自身探索,规律让学生自身发现,知识让学生自身获得。

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发挥了主体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获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我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但是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个学生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这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

  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教学把3块饼平均给4个人,每人应分多少饼?

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样分,但说得不是很明白。

我让一个人说了后再请其他同学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说一遍,这样长时间可以训练学生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德能力。

而叠在一起分的方法没有出现,我只好亲力亲为了,边演示边说明,但有部分同学不能理解。

课后想来,如果我在一块一块的分时,追问一句:

这种方法单位首先是什么?

肯定会有学生想到可以把一块饼看做单位1也可以把三块饼看做单位1啊!

也许后面的方法就可以由学生说出来,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他们会更有共鸣,更能理解。

在以后的备课中,要把课堂预设充分考虑周全。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7

  一.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圆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

板书:

6÷2=3(块)

  

(二)导入

  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

板书:

1÷2=0.5(块)

  (三)教学实施

  1.学习教材第65页的例1。

  1)如果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

1÷3=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通过练习,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

进而明确提出当1÷3得不到一个有限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

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一份就是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

1÷3=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

(块)怎样看出来的?

  通过这样的练习,为下面的操作打下基础。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

两数相除,结果不但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引出课题:

分数与除法

  3.学习例2。

  

(1)如果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板书:

3÷4)

(2)3÷4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把3块饼看作单位“1”。

)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

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

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块饼平均分成4份,得到4个,3个饼共得到12个,平均分给4个学生。

每个学生分得3个,合在一起是块饼。

  方法二:

可以把3块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块饼,因此每人分得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

(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块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

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3)加深理解。

(课件演示)

  老师:

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块,就是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就是块。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4)巩固理解

  ①如果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

2÷3=(块)

  ②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块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吗?

(生说数理)

  ③从刚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计算7÷9的结果吗?

()

  借助学具分饼、想象分的过程、抛开情境给出除法算式三个环节的呈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经验。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l)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3=(块)3÷4=(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课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

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

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因此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2)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3)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

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a÷b=(b≠0)

  明确:

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

(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5.巩固练习:

  1)口答:

  ①7÷13==()÷()()÷24=9÷9=0.5÷3=n÷m=(m≠0)

  ②1米的等于3米的()

  ③把2米的绳子平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

  解释0.5÷3=是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出来的,但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

  ②1米的与3米的一样长。

()

  ③一根木料平均锯成3段,平均每锯一次的时间是所用的总时间的。

()

  ④把45个作业本平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

()3)动脑筋想一想

  ①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数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钟走了3千米,平均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

每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都没有明确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

  1.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

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了解,因此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

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张饼的就是张。

把2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

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张饼的就是张饼的理解。

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2.培养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明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重视了知识的系统性: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把知识放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生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

例如学生在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练习时对0.5÷3=,部分学生会觉着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师解释:

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形式。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8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因此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二,要让学生了解两种分法。

让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全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明确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

把1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

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

学生分别口答每人分得2张、0.5张、1/3张。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

两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小数或是分数,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

  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让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张饼的3/4以及3块饼的1/4,同时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也就是3/4张饼。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励性的语言还有些欠缺,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

性格内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学生害怕在众老师面前出错,而显得有些胆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

课堂上不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后应予以加强。

  3.教学时间安排欠合理,课堂练习太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不足,明确提出自身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今后要多研读课标,熟读教材,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真备课。

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9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很是配合,仿佛早已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对于我的提问对答如流,甚至当我给出例题÷4时,全班不假思索不屑一顾的脱口而出四分之三,而当我问出为什么时,他们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仿佛我问的这个"为什么"简直就是废话中的废话。

整个班级躁动不安,是清明假期临的缘故吧。

看着即将发怒的老师,孩子们安静下一张张稚气的脸望着我,眼神中带有一丝丝惊恐。

我突然想笑,这不就是儿时的自身吗?

我沉住气笑着说:

明天放假了,看大家很是兴奋吧!

孩子们长舒一口气掩面而笑。

我接着说:

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战士才是真正的好战士。

同学们心领会神的坐得端端正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接着说,"大家都知道除以4得四分之三,那除以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呢?

四分之三就相当于鱼。

而老师想让你得到的是渔,你觉得呢?

"果然还是聪明的孩子,轻轻一拨,大部分开始思考了,我和孩子们开始了我铺好的探究之旅。

  一.通过操作,感悟算理。

  我叫学生拿出前准备好的三个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身喜欢的方式验证对除以4这一结果的猜想。

孩子们或静下心仔细思考;或把自身手里的圆形折一折、剪一剪;或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或同桌小声交流自身的想法。

我把想法不同的孩子叫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自身的思考过程。

并让他们一一介绍。

通过学生的操作,得出两种分法,方法

(一):

把三个圆一个一个分,每次得四分之一,分次,就得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

方法

(二):

把三个圆叠起,平均分成4份,得到张饼的四分之一,也是个四分之一,相当于一张饼的四分之三。

不管怎样分,都可以验证÷4用分数四分之三表示结果。

还有学生想出了方法(三):

除以4得07,07化成分数也是四分之三。

通过学生自主操作让其充分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再次说理,悟出关系。

  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有意识地把例题改了一下,把块饼平均分给个人,把4块饼平均分给7个人,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说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商。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计算两个整数相除,除不尽或商里面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通过学生自主生成的三道算式,让学生去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并把自身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

最终学生小结出:

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并明确:

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三.对比练习,深化知识。

  出示: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块。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目的区别,一道带单位,一道不带单位。

第一道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是份数与单位"1"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分率,分率不带单位。

第二题带单位则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则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每份的具体数量,得数的单位跟被除数的单位一致。

明确:

分数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与单位1的关系即分率(不带单位),一种则表示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为以后学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一直崇尚让学生自身去发现,自身去总结,让学生能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因为我知道授生以"渔"永远比授生以"鱼"的重要的多!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0

  在本次校举行的公开课活动中,我听了高年级刘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听过这节课后。

  我认为优点体现在:

  一.能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小组参与的力度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手、眼、口”都得到了锻炼。

  不足之处是: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罗嗦,练习的时间相对缩短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理解:

一个饼的四分之三也就是三个饼的四分之一,这个环节结束后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因前面耽误的时间过长,致使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讲完,学生没有理解透彻,教师就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从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