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5924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docx

《管理系统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问题详解

课程名称

管理心理学

名称

管理心理学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

朱国定

版次

2002年8月第1版

一、客观部分:

(单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B)

A.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B.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

C.管理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

D.管理活动中的心理过程

2、在人的个性组成中,较多受生物因素的影响,较少受社会影响的是(C)

A.性格B.能力C.气质D.态度

3、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做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被称为(C)

A.性格B.气质C.态度D.动机

4、公认的“科学管理之父”是(A)

A.泰勒B.梅奥C.韦伯D.法约尔

5、被人们称为“动作专家”的是(C)

A.莫雷诺B.勒温C.吉尔布雷斯D.泰勒

6、在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中,下列不属于个体主观因素的是(B)

A.兴趣B.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C.知识经验D.性格与气质

7、在知觉过程中,人们趋向于对容易说出例子的事物给予高判断,即所谓(A)

A.易获得性偏差B.基础比例偏差C.社会刻板印象D.心理定势

8、某人与多年相识的女友分手后从此一蹶不振,这是一种什么心理表现?

(C)

A.攻击B.升华C.冷漠D.退化

9、某厂发放的一笔奖金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一经取消,职工便怨声载道,生产效率大幅度下降,这说明这笔奖金是(C)

A.强化因素B.激励因素C.保健因素D.精神因素

10、管理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工作绩效主要取决于他的(B)

A.能力和工作难度B.能力和激励水平

C.性格和机遇D.价值观与态度

11、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D)

A.对发展的需要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D.对权力的需要

12、阿Q在被别人打了以后说是儿子打了老子,其行为属于下列哪种类型?

(C)

A.反向行为B.压抑C.合理化D.升华

13、“眼不见,心不烦”、“掩耳盗铃”等都是(C)的表现。

A.合理化作用B.投射作用C.压抑作用D.反向作用

14、最早提出公平理论的是(B)

A.麦克利兰B.亚当斯C.勒温D.弗勒姆

15、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工作任务的团体叫(B)

A.任务团体B.正式团体C.指挥团体D.利益团体

16、将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转换成媒体易于传送的信息称为(A)

A.编码B.传送C.解码D.反馈

17、就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关系而言,下列哪一维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C)

A.一贯B.开放C.正直D.能力

18、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称为(B)

A.模仿B.从众C.暗示D.顺从

19、在人际吸引中起长远作用的因素是人的(B)

A.外表B.个性品质C.熟悉程度D.利害关系

20、“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人际吸引中的(A)原则。

A.邻近B.相似C.一致D.互惠

21、关于“小道消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新闻越新鲜,人们议论愈多

B.小道消息都是一些不确切的信息

C.小道消息极可能是下属的想象和忧虑心理的产物

D.在工作中有关系者最有可能被牵涉到同一谣传中

22、以下权力类型中属于领导的人格权力的是(C)

A.法定权力B.强制权力C.专家权力D.奖赏权力

23、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发展程度是能力高、意愿低时应采取(B)

A.命令式B.参与式C.说服式D.授权式

24、根据PM领导行为类型理论,能够经常关心体贴下属的领导是(B)

A.P型B.M型C.PM型D.pm型

25、按照通路—目标理论,邀请员工提供有关决策的输入,并且在最终决策中努力使用他们的建议,属于(D)领导

A.指挥型B.支持型C.成就导向型D.参与型

26、俗话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C)的表现。

A.合理化作用B.压抑作用C.投射作用D.逃避作用

27、领导者利用他们认为有用的信息,由他们自己直接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这种领导风格为(A)

A.独裁型B.协商型C.集体决策型D.参与型

28、认为员工导向的领导行为与生产导向的领导行为是相互排斥的,一个领导者只能偏向于一种领导行为,不能兼而有之,持这种观点的是(B)

A.俄亥俄学派B.密西根学派C.菲德勒D.三隅二不二

29、按照塔克曼群体发展四阶段理论,群体成员接受群体的存在,但对于群体的约束予以抵制,这一阶段属于(B)

A.形成阶段B.震荡阶段C.规范化阶段D.有所作为阶段

30、关于自我效能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自我效能即一个人真正的能力

B.自我效能感越强的人所设定的目标挑战性越低

C.自我效能感与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无关

D.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较少考虑消极的可能性

31、观察者以感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称为(D)

A.测验法B.调查法C.实验法D.观察法

32、首先提出"管理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D)

A.马基亚维里B.薛恩C.古利克D.莱维特

33、世界上第一本工业心理专著《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的作者是(A)

A.闵斯特伯格B.冯特C.海德D.梅奥

34、研究者通过调查、了解、收集关于某个特定的人或群体的详尽资料,然后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称为(B)

A.观察法B.个案法C.调查法D.实验法

35、以热情但急躁易冲动,刚强但较粗暴为特征的人其气质属于(B)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36、按照格雷夫斯对价值观的分类,下列哪种类型的人注重工作群体的和谐(C)

A.宗族型B.顺从型C.社交型D.存在主义型

37、最早将人类性格分为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类型的是(C)

A.克雷奇默尔B.卡特尔C.荣格D.霍兰德

38、有的人在工作单位受到领导批评或谴责之后,回到家里便向老婆、孩子发泄一通,试问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表现?

(D)A.冷漠B.退化C.反向D.攻击

39、某人对完成某项任务的把握性很大,因此他对于那项任务的积极性会(C)

A.很高B.很低C.可能高也可能低D.以上说法都不对

40、激励的模式表明人们产生行为的基础和动力是(B)

A.理想、目标和信念B.需要和动机

C.价值观与态度D.及时的反馈

41、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C)

A.物理因素、社会因素B.环境因素、主体因素激励

C.保健因素、激励因素D.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保健

42、公平理论的公平关系模式中的OP代表(B)

A.自己的投人B.自己所获收益C.他人的投入D.他人所获收益

43、某领导为树立威信,决定狠狠打击本厂一些不良现象,来个“杀一儆百”。

这对职工来说直到了什么强化作用?

(B)

A.积极强化B.消极强化C.惩罚D.衰减

44、银行开展有奖储蓄,事先公布奖励的物质和奖金数额,主要是为了(A)

A.提高人们对获奖的效价B.提高人们对获奖的公平感

C.提高人们对获奖的期望值D.提高人们对获奖的信任度

45、加入团体的难度越大,成员间的凝聚力(A)。

A.越大B.越小C.适中D.时大时小

46、一位主管与其他许多人之间的沟通是(C)

A.链状沟通B.Y型沟通C.轮状沟通D.环状沟通

47、以感情来维系成员之间关系的群体是(B)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参照群体D.实属群体

48、甲:

这次加薪有我一份吗?

乙:

任务都完成不好,还谈什么加薪。

用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来分析上面对话,哪个是正确的?

(A)

A.甲是成人自我状态,乙是父母自我状态

B.甲是儿童自我状态,乙是父母自我状态

C.甲是成人自我状态,乙是儿童自我状态

D.甲是儿童自我状态,乙是成人自我状态

49、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A)

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

C.群体的规模较大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50、冲突的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D)

A.协作B.回避C.迁就D.折衷

51、冲突双方都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互相受益的结果,称为(B)

A.竞争B.协作C.折衷D.迁就

52、根据领导方格理论,管理绩效最好的领导风格是(C)

A.9.1型B.1.9型C.9.9型D.1.1型

53、按照领导方格理论,“只抓工作,不关心职工”是(B)

A.1.1型B.9.1型C.1.9型D.9.9型

54、下列哪一因素是构成领导权力性影响力的主要因素(C)

A.品格B.能力C.经验D.感情

55、依据菲德勒模型,在环境适宜程度中等的情况下,哪种领导者最有效?

(C)

A.结构导向B.任务导向C.关怀型D.支持型

56、依据决策程序和方式的科学性程度,可将决策分为(D)

A.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B.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C.原始决策和追踪决策D.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57、决策者面临几种自然状态,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无法估计,这种决策称为(B)

A.确定型决策B.不确定型决策C.风险决策D.经验决策

58、通路—目标理论中,领导评估员工的三个权变因素不包括(C)

A.控制点B.员工接受他人影响的意愿C.下属成熟程度D.自我觉察的任务能力

59、提出态度转变的平衡理论的是(B)

A.莱维特B.海德C.菲斯廷格D.梅奥

60、提出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的是(A)

A.彼德·圣吉B.卡茨C.勒温D.雪恩

61.管理心理学的两重性与下列哪一项无关(C)

A.人自身的两重性B.管理的两重性

C.心理与行为的两重性D.多学科的两重性

62.下列不属于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一般原则的是(A)

A.科学管理B.劳动分工C.统一领导D.等级制度

63.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主张管理组织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

A.集权原则B.分权原则C.科层制原则D.职能分工原则

64.《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作者是(B)

A.亨利·法约尔B.弗雷德里克·泰勒C.马克斯·韦伯D.梅奥

65.最早将管理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职能的是(A)

A.亨利·法约尔B.弗雷德里克·泰勒C.马克斯·韦伯D.梅奥

66.下列属于行为科学时期代表人物的是(D)。

A.亨利·法约尔B.弗雷德里克·泰勒C.马克斯·韦伯D.梅奥

67.发明“任务——津贴”制的是()

A.吉尔布雷斯B.弗雷德里克·泰勒C.甘特D.梅奥

68.按照韦伯的观点,下列哪项权力才是稳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B)

A.传统权力B.法定权力C.世袭权力D.超凡权力

69.下列不属于行为科学时期代表人物的是(A)

A.甘特B.梅奥C.雪恩D.麦格雷戈

70.下列不属于霍桑试验内容的是(D)

A.照明试验B.福利试验C.访谈试验D.人际关系试验

71.按照人际关系理论的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B.管理者有义务为工人提供各种相关的支持

C.生产效率取决于职工的士气

D.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

72.在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中,下列属于客观因素的是(B)

A.兴趣B.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C.知识经验D.性格与气质

73.彩票公司频繁发布中大奖者的消息,用来吸引公众购买彩票,主要利用的是知觉偏差中的(A)

A.易获得性偏差B.基础比例偏差C.社会刻板印象D.心理定势

74.按照格雷夫斯对价值观的分类,下列哪种类型的人喜欢无拘无束、富有创造性的工作(D)

A.宗族型B.顺从型C.社交型D.存在主义型

75.“新官上任三把火”应用了下列哪个社会知觉效应?

(A)

A.第一印象效应B.定型效应C.晕轮效应D.近因效应

76.最早的气质学说是由希腊的哪一位学者提出来的(D)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希波克拉特

77.气质和性格在心理学研究中都属于(D)

A.个性倾向性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个性心理特征

78.关于自我效能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自我效能感并非一个人的真正能力

B.自我效能感越强的人所设定的目标挑战性越强

C.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自控能力强

D.自我效能感可用于预测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

79.下列属于胆汁质的行为特征是(B)

A.善交际B.精力充沛C.多愁善感D.安静迟缓

80.根据需要型的激励理论原理,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的需要,(D)才能最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A.千方百计地满足人的一切需要

B.千方百计地满足人迫切需要

C.千方百计地满足人的合理需要

D.千方百计地满足人的合理而迫切的需要

81.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下列哪种选项是错误的?

(D)

A.E高×V高=M高

B.E中×V中=M中

C.E低×V低=M低

D.E零×V零=M零

82.下列属于强化手段的是(A)

A.奖励B.倒退C.消退D.激励

83.最早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人是(C)

A.海曼B.勒温C.梅奥D.莱维特

84.能最大程度提高群体生产率的是(A)

A.强凝聚力,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高一致性

B.弱凝聚力积极,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高一致性

C.弱凝聚力,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低一致性

D.强凝聚力,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低一致性

85.根据塔克曼的群体发展四阶段理论,群体发展了凝聚感,成员们互相产生好感,并与群体取得认同时,这时群体所处的阶段是(C)

A.形成阶段B.震荡阶段C.规范化阶段D.有所作为阶段

86.权力存在必须以一定的对象作为基础,如果失去了施加影响的对象,也就失去了权力。

权力的这一特性称为(D)

A.后果性B.单向性C.对象性D.相对性

87.以下权力类型中属于领导的地位权力的是(A)

A.法定权力B.参照权力C.专家权力D.人格权力

88.根据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或将决策类型划分为(C)

A.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

B.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C.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D.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89.各个备选方案的实施,存在着非决策人所能控制的多种自然状态,但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是可以测量的,这种决策类型称为(B)

A.确定性决策B.风险型决策C.不确定型决策D.谨慎型决策

90.鼓励群体成员提出任何种类的方案设计思想,在此过程中其他人不得对这些观念加以评论,当所有方案记录在案后,群体成员共同讨论分析这些建议和方案,这种决策技术称为(A)

A.头脑风暴法B.命名小组法C.德尔菲法D.电子会议法

二、主观部分:

(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题)

(一)名词解释

1.霍桑试验P26

附2.1.1(考核知识点解释):

霍桑试验是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其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研究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梅奥领导的哈佛研究小组参与了研究,先后进行了照明试验、福利试验、访谈试验和群体试验。

2.人际关系理论P28

附2.1.2(考核知识点解释):

梅奥在1933年出版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

其核心观点包括:

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生产效率取决于职工的士气;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领导的必要性。

3.知觉P36

附2.1.3(考核知识点解释):

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储存、解释来自感觉的信息的过程,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又是判断、思维的前提。

4.知觉选择性P37

附2.1.4(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被动地或主动地分离出知觉对象,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5.第一印象P41

附2.1.5(考核知识点解释):

又称最初印象,首因效应。

是指两个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

个体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而且对以后的人际知觉也会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6.晕轮效应P41

附2.1.6(考核知识点解释):

又称光环效应。

著名心理学家桑克最先提出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对人的知觉时,判断者常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象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称为晕轮效应。

7.社会刻板印象P42

附2.1.7(考核知识点解释):

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8.心理定势P43

附2.1.8(考核知识点解释):

是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的心理上的准备状态。

这种定势使人对主观刺激的知觉更有方向性,但也会使人从主观状态出发去歪曲事实,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或者在交往中存有偏见。

9.厌恶损失P44

附2.1.9(考核知识点解释):

大多数人都有把损失看得比获得更严重的心理趋势,即使在损失和获得的绝对值一样的情况下也如此,称为“厌恶损失”效应。

10.易获得性偏差P44

附2.1.10(考核知识点解释):

所谓易获得性偏差,即人们在对事物的可能性进行判断时,趋向于对容易说出例子的事物给予高判断。

11.基础比例偏差P45

附2.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们在判断特定行为过程所伴随的特定结果时,往往忽略了其潜在的可能性或者说是基础比例的现象。

12.投入的上升P46

附2.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们在一个明显缺失的行为过程中投入越来越多以证实他们早先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这个过程一旦开始,投入便与他们所得到的比例失调。

13.价值观P46

附2.1.13(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们乐于接受某一事物时,即赋予这一事物以一定的价值,并将外在的事物表象转化为自己内部的价值观念。

个体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评价周围的事物,从而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持久,并影响人的行为决策。

14.态度P51

附2.1.14(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人对某一对象作出赞成或否定反应的一种倾向。

15.工作满意度P57

附2.1.15(考核知识点解释):

是组织成员态度的一个特殊成分,指的是个体对其工作所具有的积极情感的程度。

16.个性P60

附2.1.16(考核知识点解释):

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即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7.自我效能感P64

附2.1.17(考核知识点解释):

是指个体对其是否有能力组织并采取行动,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信念。

它并非一个人的真正能力,而是对能力的自我评价,是在实践中逐渐获得复杂的认知、语言和行为技能后形成的,可用于预测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

18.气质P66

附2.1.18(考核知识点解释):

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这些特点只反映个体情绪与活动的外部表现形式,并不涉及情绪和活动的动机内容。

19.需要层次理论P86

附2.1.19(考核知识点解释):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从低到高五个不同的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他认为,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但是总有一种需要是占支配地位的,当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具有激励力量。

20.双因素理论P90

附2.1.20(考核知识点解释):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使职工满意或不满意的因素来自不同的两个方面,他称据此提出了“双因素理论”的观点。

他认为,改善造成职工不满意的因素,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不能使职工感到非常满意,也不能有效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这些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改善使职工非常满意的因素可以强化职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能够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

这些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21.成就需要理论P95

附2.1.21(考核知识点解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提出,人有三种基本需要,情谊需要(Needforaffiliation)、权力需要(NeedforPower)和成就需要(Needforachievement)。

他认为,具有强烈情谊需要的人渴望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具有强烈权力需要的人试图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把个人的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对于企业和国家都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员工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可以激发其成就需要。

22.期望理论P99

附2.1.22(考核知识点解释):

作为一种激励理论,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工作和激励》一书中首先提出。

所谓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期望理论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奖酬目标的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有需要,又有实现目标的可能,积极性才能高涨。

期望理论的一般公式为:

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

23.强化P110

附2.1.23(考核知识点解释):

所谓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奖励,或否定、处罚,使该行为巩固、保持或减弱、消退的心理过程,即通过外力来干预某种刺激与行为的关系。

强化可以分成两类:

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奖励,保持和巩固该行为称为“正强化”,反之则称为“负强化”。

24.公平理论P118

附2.1.24(考核知识点解释):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

公平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的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25.公平差别阈P126

附2.1.25(考核知识点解释):

我国学者俞文钊教授认为,当两个人的条件不相等时,无差别分配与悬殊差别分配都会产生不公平感,只有适宜差别分配才能产生公平感,而这个适宜、合理的差距的量值,就是“公平差别阈”,即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刚能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宜差别的比值。

26.挫折P129

附2.1.26(考核知识点解释):

所谓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目标无法实现,动机或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27.小道消息P143

附2.1.27(考核知识点解释):

是指不按组织结构中正式的沟通系统传递信息,而是经非正式的沟通系统让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