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语文综合题专练文言文含答案解析.docx
《备战高考语文综合题专练文言文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语文综合题专练文言文含答案解析.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高考语文综合题专练文言文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
威上表陈让,诏曰: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
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威乃止。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
既而叹曰:
“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
后之君子,谁能弛乎?
”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
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
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
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
上曰:
“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因谓朝臣曰:
“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
”其见重如此。
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
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
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
威惶惧,免冠顿首。
上曰:
“谢已晚矣。
”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选自《隋书·列传第六·苏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B.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C.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D.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表又称上奏,是古代社会臣子向皇上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形式。
B. 京兆尹是汉代始设的官名,为三辅之一,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
C. 朋党,是指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的集团或派别。
D. 坐即“连坐”,指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威才华出众,勇挑重担。
他因身兼数职,曾经上书陈辞谦让,但高祖下诏肯定他的才能,他仍继续担任多项职务,不再推辞。
B. 苏威谨记父言,轻徭薄赋。
他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改变了以往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重税的做法,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 苏威明辨事理,深得倚重。
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古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D. 苏威自恃权势,结党营私。
他私结朋党的事被揭发查实后,虽然认了错,但没得到皇上的宽恕,还因此冒犯了许多有名望的士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
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②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答案】
(1)C
(2)B
(3)D
(4)①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
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
②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
【解析】【分析】
(1)这段话大意为:
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召他。
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
本题中“高颖”“高祖”是两个人,根据结构对称法,应为“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先排除A和D;引入的宾语是“卧内”,二者应连在一起,排除B。
故选C。
(2)B项,是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一,而非主管。
故选B。
(3)D项,“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叙述不当,应为“因苏威而获罪的有名人士有一百多人”。
“得罪”文中是获罪的意思。
故选D。
(4)本题中,第一句中,“以”,因为;“辞”,推辞。
第二句中,“阙”,有缺点,缺失;“遽”,急忙。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D;
⑷①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
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
②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苏威字无畏,京兆府武功县人。
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召他。
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
任命他为太子少保,不久又让他兼作纳言、民部尚书,苏威上书陈辞谦让,高祖下诏说:
“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
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
”苏威才没有推辞。
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任度支尚书,因为国家资财不足,制定了征税的法令,被认为很重。
不久苏威的父亲就感叹说:
“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不是平常时代的法令制度。
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
”苏威听了这些话,常常把这作为自己的责任。
到了此时,苏威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法令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
苏威见到皇宫中用白银制作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
皇上为此而改变了神色,对于旧有的雕琢文饰的器物,全都命人清除销毁。
不久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任的官职全都依旧。
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任五个职务,贪恋于繁多的权位,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就上表进谏弹劾苏威。
皇上说:
“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急忙地逼迫他呢!
”于是就对朝中的大臣说:
“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实行我的主张?
杨素才辩,天下无双,至于说到考虑古今得失,帮助我宣扬教化,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他就是这样被看重。
隋朝在接连不断的战争后,法令规章错乱混杂,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法令的标准、式样,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都认为他有才能。
国子博士何妥上奏揭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互相勾结,成为朋党,皇上就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处理这个案件,所揭发的事情都得到了验证。
皇上拿《宋书·谢酶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阅读。
苏威害怕,脱下了官帽叩头认错。
皇上说:
“认错已经晚了,”于是就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
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时政疏
王安石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
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
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
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
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
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
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
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
然享国日久矣,此诚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
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
官乱于上,民穷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
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
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
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
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
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
《书》曰:
“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
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选自《王安石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其比屋死亡比:
挨着
B. 以古准今准:
衡量
C. 臣既蒙陛下采擢擢:
提拔
D. 臣实预其荣辱预:
预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故燕王欲结于君
B. 以臣所见焉用亡郑以陪邻
C. 而不可以旷日持久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 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疏是臣下向皇帝有所陈述的一种文书,王安石在此疏中陈述变法革新的主张,论述变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B.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因循苟且”的保守主义的危害,进而指出“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改革主张。
C. 文章引用《尚书》中的句子,形象地说明变法会引起短时间的不适,因此建议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实现改革的最终成功。
D. 本文论古议今,借用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的治国之政来警醒当世。
语重心长,文笔简洁,词意恳切,前后呼应,说理透辟。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
②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答案】
(1)D
(2)C
(3)C
(4)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5)①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那么侥幸或许可以没有什么变故。
②这是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身负)竭力规劝陛下的责任的原因。
【解析】【分析】
(1)D项,预,应为“参与”,联系文本,“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意为“朝廷的治乱兴衰,都和我的荣辱有关”。
故选D。
(2)A项,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B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这里译为“凭”/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C项,两者都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D项,副词,表示反诘、反问,可译为“难道”/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为“恐怕”、“大概”。
故选C。
(3)C项,“因此建议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错误,原文“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译为“请陛下时刻优虑这些致命的病症,不要把一天的头晕目眩作为痛苦”,意思是在改革中不要因为遇到一些阻碍就听着,这是正常的现象。
故选C。
(4)本题中,表示时间的词常位于句首,应该单独断开,所以“日久”后断开。
找出动词或者形容词,确定谓语。
当形容词做谓语,其后应该断开,“患”、“苟且”是形容词做谓语,其后断开。
从句子结构的对称看,“怛忧天下之心”“目前”正反对比,两者之间要断开。
“自”另起主语,所以其前应断开。
(5)本题①中注意调整句子顺序“贤才不用”,“修”,修明;“偷”,苟且;“假”,虚假的,这里引申为虚度;“幸”,侥幸。
②中的“所以”,……的原因;“避”,回避;“越”,越级;“规”,规劝;“义”,责任。
故答案为:
⑴D;⑵C;⑶C;
⑷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⑸①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那么侥幸或许可以没有什么变故。
②这是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身负)竭力规劝陛下的责任的原因。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关于时政的奏疏
王安石
年月日,备位充数之臣我冒死叩拜,向皇帝上奏。
我私下观察从古以来国君,在位的时间很长,如果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优虑的心意,即使没有暴政酷刑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没有不乱的。
从秦代往下,在位时间长的,有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
这三位帝王,都是聪明有智谋有功业的天子。
在位时间长,国内外没有忧患,因循守旧苟且偷活,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担忧的意念,只注意度过目前的日子,不做长远的打算,自以为灾祸不会降临到自已身上,常常等到灾祸降临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即使有时候自身可以免于遭难,而国家本来已经受到了破坏和侮辱,妻子儿女本来也遭受了穷困而走投无路,天下的百姓也已经尸横遍野,生还的人也时刻担心饥饿困顿和抢劫捆绑的危险。
为人子孙,使宗庙毁坏受到侮辱,为人父母,却使百姓一家挨一家地死去,这些难道是仁孝的天子能够忍受的吗?
然而晋、梁、唐的三位帝王由清平世界导致败亡,自认为灾祸不至于发生,却不知道突然之间灾祸就降临了。
天下是最大的宝器,若非大力修明法度就不足以维持,若非广泛培养贤才就不足以保护占有。
如果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担忧的意念,就不能寻求考察贤才,讲求法度。
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有时还侥幸没有什么变故,但天长日久,没有不发生大的动乱的。
皇帝陛下有谦恭节俭的美德,有聪明容智的才能,有善待百姓珍爱万物的心意,而且在位时间很长了,此时确实是应该诚心为天下担忧,把晋、梁、唐的三位帝王作为借鉴的时候了。
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还不能说任用了贤オ,实施的政令措施,也不能说是合乎法度。
官员在上胡作非为,底层的百姓日渐贫困,社会风气一天天地淡薄,国家财力一天天匮乏,而陛下住在深官之中,从来没有咨询考察讲求法度的意思。
这就是我为陛下计议而不能不发慨叹的原因。
像因循守旧苟且偷生,贪图安逸而无所作为,可以侥幸一时,却不能保持天长日久。
晋、梁、唐的三位帝王不知道考虑这些,所以灾难变乱一时间就发生了,即使再想去咨询考察讲求法度来救护自己,也已经来不及了。
用古代来衡量现代,天下的安危成败,还可以加以挽救。
有所作为的时机,没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更紧急,过了今天,我担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那么用至诚的态度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陛下今日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去做呢?
《尚书》上说:
“如果吃了药不感到头晕目眩,疾病就不能痊愈”。
请陛下时刻优虑这些致命的病症,不要把一天的头晕目眩作为痛苦。
我已经承蒙陛下提拔,让我做了侍从的官职,朝廷的治乱兴衰,都和我的荣辱有关,因此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规劝陛下的大义。
请求陛下深入思考我的言论,作为自己的警戒,那么就是天下的大幸了。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论语·子罕》)
材料二:
子曰: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
材料三:
子贡曰: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
(1)结合材料三,说说“韫椟而藏”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一句体现了孔子的心情。
(2)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孔子的“入仕观”。
【答案】
(1)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
(2)①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
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还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自己的主张。
②孔子入仕有其原则。
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天下无道则退隐。
所以面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这样无盛世无圣王的社会现状,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解析】【分析】
(1)“韫”意为藏,“椟”即盒子,“韫椟”即把东西收藏在盒子里,结合“有美玉于斯”可知把美玉藏在盒子里,而“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体现了一种急迫心情。
(2)本题中,根据“我待贾者也”可品味出孔子的愿望是出仕为官;根据材料一又知孔子入仕有其原则,但“吾已矣夫”“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可见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故答案为:
⑴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
⑵①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
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还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自己的主张。
②孔子入仕有其原则。
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天下无道则退隐。
所以面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这样无盛世无圣王的社会现状,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与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再结合语段分析人物语言透露的心理因素。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
“凤凰不飞来了,黄河也没有图画出来了,我这一生大概是要完了吧!
”(《论语·子罕》)
材料二:
孔子说:
年轻的后辈是值得寄予厚望的!
怎么能知道后来人的将来不如今日呢?
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仍无所成就而不被人知,那他就不会使人产生敬仰和没有大望了!
(《论语·子罕》)
材料三:
子贡说:
“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
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
?
”孔子回答说:
“要卖,要把它卖了啊。
我是等待着那些识货的人来,等到那些真正认得美玉的人来买啊。
”(《论语·子罕》)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纵囚论①
(宋)欧阳修
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②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
③或曰:
“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
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②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
④“然则何为而可?
”曰:
“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
【注释】①纵囚:
史书记载唐太宗曾假释数百死囚,囚犯人归家后全部按时返回,最终赦免了他们。
②贼:
指窥察。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且
B. 则
C. 乃
D. 而
(2)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对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唐太宗纵囚的事例,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
B. 引用唐太宗纵囚的史料,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
C. 将君子和死囚进行对比,证明死囚应约的表现违背人情。
D. 将君子和死囚进行类比,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
(4)概括第③段驳论的思路。
(5)根据文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以下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借古讽今,指出治理国家要顺应人情、严肃法制。
B. 借古抒怀,感慨统治者实施恩德只是为邀取名声。
C. 点评历史人物,表明唐太宗虽有善行,不及尧舜仁德。
D. 探究历史规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于人情、行于日常。
【答案】
(1)C
(2)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引出下文对唐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
(3)C
(4)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讲信义;接着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反衬出纵囚一举忽然使小人视死如归的不合情理,证明死囚自归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驳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变为君子”的观点。
(5)A
【解析】【分析】
(1)文章第二段是对林和靖先生的评价,方框的位置在句末,从上文来看,这个句子应是一个判断句,所给选项中,“则”和“乃”可以用在判断句中,“则”一般起强调和确认作用,“乃”一般表示对事物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因而可译为“是”“就是”。
本题中用“乃”更恰当,故答案应为C项。
(2)从内容上看,第①段先写了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