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6115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docx

GB28263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规程

GB28263-2012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

企业安全管理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民用爆炸物品(简称民爆物品)生产(含现场混装炸药)和销售企业安全管理总则、综合安全管理、生产工艺管理、设备与设施管理、作业场所管理、运输与储存管理、试验与销毁管理,以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与事故报告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民爆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安全管理。

民爆物品科研、检测单位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事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387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规程

GB/T14659民用爆破器材术语

GB50089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设计安全规范

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AQ3004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车载终端

GA837民用爆炸物品储存库治安防范要求

JT618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

WJ9048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安全评价导则

WJ9063民用爆炸物品专用生产设备安全使用年限管理规定

WJ9065民用爆炸物品危险作业场所监控系统设置要求

WJ9068民用爆破器材企业报废生产线销爆安全管理规程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7.6.1第493号令)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5.7.12第9号令)

3术语和定义

GB/T14659、GB5008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企业安全负责人

协助主要负责人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企业领导人。

3.2企业技术负责人

协助主要负责人主管生产技术工作的企业领导人。

3.3企业机电设备负责人

协助主要负责人主管机电设备工作的企业领导人。

3.4定员

危险性建筑物内或操作工位上允许的生产人员数量。

注:

定员分为操作定员和最大允许定员。

3.5操作定员

危险性建筑物内或操作工位上满足生产需要的最低操作人数。

3.6最大允许定员

最多允许进入该危险性建筑物内或操作岗位上的操作人员和临时人员人数。

注:

临时人员指检修、取样、装卸、安检、参观等人员。

3.7定量

危险性建筑物内或操作工位上允许存放的危险品最大计算药量。

3.8定置

生产作业区、库房或其他设施内,规定各类物品分区、定点管理放置。

3.9超产

生产企业超过安全生产许可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计划限定产量组织生产的行为。

3.10超时

超过规定的作业时间组织生产的行为。

3.11超员

生产、经营企业在危险作业场所超过规定定员的行为。

3.12超量

生产、经营企业在生产或储存场所超过规定定量进行作业、存放和运输的行为。

3.13专用生产设备

直接用于民爆物品生产的专业设备。

注:

专用生产设备根据其使用场所的危险情况和发生事故概率,可分为0类、I类、II类、III类。

0类、I类、II类专用生产设备实行目录管理制度,目录由国家民用爆炸物品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发布。

3.14人机隔离

危险品生产时,通过设置防护装置和采用自动控制措施,使操作人员与危险品隔离的作业方式。

3.15基础雷管

已经完成火工药剂和其他火工元件装填或装配,尚未装配引火元件的半成品雷管。

3.16炸药制品

由各类火药、炸药(不含起爆药)加工制造而成的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爆炸物品,如导爆索、震源药柱、起爆具、爆裂管、射孔弹、压裂弹等。

4总则

4.1企业在科研、生产、储存、装卸、运输、试验、销毁等作业过程中,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执行国家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定。

4.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是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4.3企业应按照国家民爆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行政许可的品种、产量组织建设和生产经营,严禁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销售。

4.4民爆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

4.5民爆物品生产宜采用连续化、自动化、人机隔离的工艺,并贯彻执行在线危险品存量少、工房内定员少、危险作业工序少,在有固定操作人员的情况下,非危险建筑物与危险建筑物隔开、非危险生产线与危险生产线隔开、非危险操作与危险操作隔开的原则。

4.6企业应从消除事故隐患、降低事故危害程度出发,在管理制度、工艺技术、设备设施、操作方法、作业环境以及劳动组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燃烧、爆炸、中毒等事故,减少职业危害;一旦发生伤亡事故,应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及本标准的有关规定处置。

4.7企业不应使用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应按照WJ9063的有关要求使用和管理专用生产设备,鼓励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及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安全生产。

5综合安全管理

5.1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接受安全培训,并按照民爆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

5.2企业应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

5.3企业应编制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能有效指导安全生产。

5.4企业应建立保证本单位安全投入及其有效性的管理责任制。

5.5企业应建立本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考核制度。

危险工序作业人员应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应按国家规定持证上岗。

5.6企业应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5.7企业应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劳保防护用品。

5.8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工艺技术、专用生产设备设施、事故等档案及其管理制度。

5.9企业应按照国家对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制度,确保重大危险源处于安全和受控状态。

5.10企业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演练。

5.11企业应依法建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5.12企业在委托中介机构对本企业进行安全技术咨询、工程设计、安全评价等活动中,应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时效性负责。

5.13企业应按照WJ9065的规定设置监控系统。

应建立视频监视和安监人员现场检查相结合的危险点安全检查制度,发现隐患应采取有效整改措施。

5.14企业应跟据民爆物品生产的危险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作业班制;在生产技术不能满足24小时连续作业的安全条件下,当日零点至六点期间(企业允许根据地域时差作顺延调整),不应组织工业炸药及其炸药制品的生产作业;当日二十二点至次日六点期间(允许企业根据地域时差作顺延调整),不应组织起爆器材的生产作业。

因地域时差作顺延调整作息时间时,人、机连续工歇时间应与对应产品一致。

5.15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许可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计划产量,均衡组织生产,严禁超产、超时、超员、超量。

5.16当恶劣天气危及安全生产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并采取有效的安全处理措施。

遇有地震、台风、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按照规定程序处理生产现场;造成安全生产设施破坏,恢复生产时应由省级民爆行业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后方可复产。

5.17企业应根据产品性质、生产设备结构特性等情况,制定停产时设备和现场的清扫制度。

5.18民爆物品生产线建设(包括新建和改造)工程竣工后,在带危险物料进行试生产应符合以下条件:

a)符合GB50089和国家有关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规定的要求;建筑物(含土建)、消防、防雷等设施通过当地主管部门或专业机构的验收和检测。

b)编制试生产计划、试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并配备相应的应急器材;受让方会同技术提供方编制试生产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经受让方技术负责人审批同意。

c)安全预评价、设计文件以及设计文件审查时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已全部落实。

d)主要生产设备、安全实施、仪表、工器具已经空车或用非危险物料试运行达到正常;设备、设施的安装、施工、调试记录完整;压力容器、安全计量仪表、安全保护装置等进行检定或标定的记录齐全、完整。

其中标准仪器、仪表、压力容器的检定证书由有资质的单位出具,非标装置的标定试验报告由仪表设备提供方出具。

e)建立定员、定量、定置管理制度。

f)建立试生产劳动组织并制定各岗位责任制,各工位操作人员已经培训且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5.19民爆物品生产设施建设工程验收除应符合5.18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一下条件:

a)试生产期间发现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b)试生产总结能充分证明主要设备、设施运行正常、安全可靠;生产线按照正常劳动作业班制连续试生产产品数量应达到生产许可产量的5%以上(特种产品不少于20个批次以上),但最多不应超过生产线年许可产量的10%--20%,试生产时间不应超过6个月;

c)试生产产品的质量应经有资质的机构检测合格;

d)试生产应经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安全验收评价合格;

e)环保和职业卫生设施通过当地主管部门或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的验收和检测合格;

f)工程竣工图纸、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齐全完整并归档;

g)受让方和技术提供方均同意申请投产验收;

h)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有关要求。

5.20民爆物品储存设施建设工程验收应符合5.18a)、5.18c)、5.18e)、5.19d)、5.19f)、5.19h)的要求。

5.21拆除报废危险性工(库)房和生产设施时,应按WJ9068的规定进行。

5.22严禁在正常生产的同时进行试验。

从事新产品、新设备(处于研制阶段的专用生产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等科研创新活动,需要在生产线上进行批量试制、试用时,应参照5.18的有关要求完成试验准备,经研制单位和试生产(试用)企业组织内部安全论证,或经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安全咨询符合要求,并将安全论证或安全评价资料报省级民爆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进行。

试验期间,该生产线停止其他正常生产;疏散与试验无关的人员;试验中应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监督工作。

试验完毕生产线恢复正常生产前,企业应组织内部验收,并经企业主要负责人批准。

5.23企业应对进入危险生产区、库区的生产作业人员、试验人员、检验人员、外来人员等建立管理制度,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a)对于本企业生产作业人员,应按照工业炸药类、起爆器材类生产工种作业人员分区管理,未经企业人事或安全保卫部门批准,不应进入非本职工作的生产区、库区和试验区;不同区域生产作业人员宜采用不同颜色的服装或鞋帽等予以区分;

b)对外来参观、工作检查的人员,进入危险工(库)房和危险区域时,应按照企业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进行相关安全知识教育;穿戴好劳保护具,在指定人员的陪同下方可进入;每次进入危险性工(库)房的人数不应超过三人且不应超过最大允许定员;

c)外单位工作人员进入危险生产区或试验场地参加危险性试验时,应与试生产(试用)企业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d)外来人员进入企业管辖区内从事其他临时性工程作业时,企业应与外来人员所在单位或本人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明确双方安全责任和义务;

e)严禁将移动通讯工具带入民爆物品生产区、储存区、试验区和销毁场。

5.24生产区、总仓库区入口处应有“严禁烟火”警示标志;民用爆炸物品生产场所、危险性建筑物内的安全疏散通道应有指示性标志;危险设施及设备应有警示标志。

5.25企业在变更危险性建筑物用途、危险等级和计算药量时,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或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出具安全咨询意见,并经企业安全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共同签批后发方可实施,相关技术资料应及时整理归档,并向省级民爆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6生产工艺管理

6.1基本要求

6.1.1企业应结合本企业实际,及时将国家或行业颁布实施的有关民爆物品生产安全技术方面的标准、规定编入本企业相关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编制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要求参见附录A。

6.1.2企业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时,应结合实际编制或完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6.1.3企业在局部调整原生产线生产工艺、改变工艺参数和设备布置、更新专用生产设备时,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充分论证,或经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咨询后,再经企业安全负责人和安全技术负责人共同签批后方可实施,相关技术资料应及时调整归档,并向省级民爆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6.2技术要求

6.2.1所有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和辅料在储存、加工过程中应按照各自的理化性能存放或加工,性质相抵触的物质应分隔存储。

6.2.2在硝酸铵粉碎、加热干燥工序中不宜加入有机物。

因工艺需要加入有机物时,应经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评审后方可进行,且有机物质加入量(质量分数)不应超过0.2%。

6.2.3粉状铵油类炸药连续化生产中的混药工序宜采用冷混工艺。

6.2.4经加工后的易燃易爆原材料、辅料和半成品因工艺需要存放或保温时,应有防止自行分解或加热分解而导致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安全技术措施。

易燃易爆物品存放时,应距离加热器(包括暖气片)和热力管线300mm以上。

6.2.5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危险物料或加工中可能引起物料升温的作业点,均应设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6.2.6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加工、运输或添加物料等危险作业特点,采取防止人员受伤害的有效措施。

6.2.7所有液态物料进入混合工序前,应设置过滤装置除去固体杂质。

工业炸药原材料进入制药工序前应设置除铁装置;起爆药、延期药、点火药等生产工艺用水和液态半成品(中间体)应设置除去杂质的过滤装置。

6.2.8危险性物料输送装置应有防止液体结晶或固体物料粘结器壁的技术措施,并应结合工艺特点和生产情况制定定期清扫制度。

严禁轴承设置在粉状危险性物料中混药、输送等方式;输送螺旋和混药设备应有应急消防雨淋装置,输送螺旋和混药设备应选择有利于泄爆、清扫、应急处理的封闭方式。

6.2.9采用湿法粉碎混合单质炸药或点火药、延期药时,应待物料全部浸湿后方可开机;当采用金属球和金属球磨筒方式进行单质炸药或者点火药、延期药的粉碎和混合时,宜用水或含水溶剂作为介质。

6.2.10单质炸药的粉碎加工的开、停机操作应在控制室内,控制室的设置应符合GB50089的规定,设备运行过程中工房内不应留有人员;延期药、点火药剂的混合、造粒、筛分应根据药量设置可靠的防护设施,操作应人机隔离。

6.2.11新建工业雷管半成品装填生产线应具备人机分离、自动添加药、自动在线检测、自动在线检测药高、自动剔除废品、自动安全报警、自动安全连锁、可靠防止工序间殉爆的连续化生产功能。

现有条件下的自动化工业雷管装填生产线生产能力应符合:

单班年产不应超过3000万发,两班年产不超过5000万发。

6.2.12工业雷管电阻检查,卡口(腰)、打把、装盒(袋)、排模、卸模、导爆管拉制加药等作业工序应设置有效防护设施。

6.2.13生产线危险工序的抗爆结构应具有民爆物品设计甲级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设计,或经抗爆试验验证;在连续化生产线工序之间传送危险品时应有可靠的防殉爆措施和防传爆措施。

6.2.14工业炸药制造过程中采用机械搅拌混合氧化剂水溶液和可燃剂的工艺,应限制机械搅拌强度和输送泵的有关技术参数。

其中乳化炸药(含粉状乳化炸药)的乳化、基质冷却、基质温度低于70℃的敏化工序宜采用敞口作业;连续化生产线的密闭式乳化器不应采用两台(含两台)以上机械强度搅拌乳化,乳化器和螺杆泵的结构、技术参数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

6.2.15起爆药生产废水处理系统、危险性粉状物料除尘系统、炸药熔化蒸汽排除系统应定期清理。

清理出的危险性残渣应及时销毁。

6.2.16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危险物品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7设备与设施管理

7.1基本要求

7.1.1新研制的民爆物品专用生产设备投入使用,应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7.1.2民爆物品生产线建设和更换专用生产设备时,选用的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0类、I类、II类设备已经被列入民爆物品专用生产设备目录;

b)III类设备已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7.1.3应建立专用生产设备易损件的强制更换制度。

应定期检查乳化器和螺杆泵的转子、定子和密封件,磨损超过规定值或发现异常应立即处理。

7.1.4企业应根据设备供应单位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结合本企业实际编制能正确指导作业人员操作和维护设备的技术文件。

7.1.5设备在更新或大修后投入使用前,企业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验收,验收投产报告应经企业安全负责人和机电设备负责人签批,技术资料应及时整理归档。

7.2机械

7.2.1一般要求

7.2.1.1生产过程中所用的设备、工装、器具、仪表与危险物品接触时应相容;对用于加工、输送、存储危险物品的各种设备、器具或有可能接触危险物品的转动部件,均应有防止产生摩擦、撞击、静电积累的措施。

7.2.1.2设计制造危险性物料螺旋输送机时,其长度和强度应能保证螺旋叶片与槽体之间不发生摩擦;应有防止物料进入空心轴和夹套的技术措施;不应采用螺纹连接。

螺旋叶片和槽体之间应采用有色金属材料制作。

7.2.1.3设备机械转动部位应设置防护罩。

7.2.1.4产生噪声的设备应采取措施满足国家相关规定,作业场所操作人员应采取个体防护措施。

7.2.1.5在压力容器、计量仪表和安全保护装置等设备和设施安装前,应查验设备和设施检定合格证或试验报告。

7.2.2检修

7.2.2.1在对有可能产生燃烧、爆炸或中毒事故的设备和设施进行检修前,应制定检修安全规程,检修安全规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危险物料的处理措施、施工前后检查验收方法、施工过程注意事项、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措施等。

7.2.2.2企业应对从事危险品生产设备和设施检修的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并通过考核持证上岗。

7.2.2.3在检修危险工房内的设备前应停止生产并切断电源,应有防止他人合闸的措施;应彻底清理所要检修的设备、管道及作业场所的危险品,必要时应做销爆处理;不产生明火的检修应经生产现场负责人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

7.2.2.4若需对危险工房内的设备进行零部件拆卸或组件检修时,宜将可拆卸部件卸下后移至工房外的安全地带进行。

不应在带有压力的管线和容器上检修或拆卸阀门等部件。

7.2.2.5检修工具应符合安全要求,登高作业台、脚手架和起重设施等应安全可靠,随身携带的工具应有防坠落措施。

7.2.2.6检修用材料、填料和润滑油应符合安全技术要求。

7.2.2.7拆除或修理含有起爆药的污水池、下水管和沉淀池前,应先做化学处理或其他有效的销爆处理。

在起爆药生产区周围进行工程施工时,应制定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

7.2.2.8在危险区域内的焊接与动火作业应符合以下要求:

a)应制定焊接与动火许可审批制度,在危险场所施工或检修危险品生产设备时,焊接人员应了解危险品的性能和应急处理措施,并持证上岗;

b)宜在危险生产区内设置固定的焊接动火地点,焊接动火地点与危险工房或场地的距离不应小于50m,焊接动火地点周围5m范围内应无杂草和其他可燃物品,固定的焊接动火地点应由企业安全部门审定,且不应变动;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变动动火地点时应重新审批;

c)在危险性建筑物和构筑物内,生产期间或停产后未进行彻底清理和未经安检人员验收,严禁焊接与动火;

d)与危险品接触的设备及与危险品有金属连接的一切设备进行焊接时宜使用气焊,并有防止火花飞溅的措施;因工艺需要不能拆卸且使用电焊时,应由企业安全部门批准,并在被焊接的设备与其他设备之间应采取可靠的绝缘措施或防止杂散电流扩散的措施;

e)焊接动火期间应设专人监护,工作结束后应彻底清理现场。

7.2.3危险性废旧器材处理

危险性废旧器材处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a)所有与危险品接触的废旧器材(主要指设备、设施及器具)应制定销爆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清理,确保器材内外部不存有危险品;

b)经过处理的危险性废旧器材应按器材种类分别存放在指定地点,并建立台帐设专人管理;管理人员不应接收未进行清理和销爆处理的废旧危险性器材;

c)经销爆处理后的危险性废旧器材应解体后方可回收处理。

7.3电气与通讯

7.3.1电气

7.3.1.1一般要求

7.3.1.1.1电气设备及线路除应符合GB50089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其他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企业制定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中应包括电气设备安全技术管理的内容,并能有效指导实际操作。

7.3.1.1.2电气设备及线路的安装验收应符合施工图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并按有关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运行。

7.3.1.1.3在危险作业场所内不宜架设临时线路,确需安装临时线路时,应经企业安全部门审批,临时线路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拆除。

7.3.1.1.4电气设备操作人员应了解有关规范,掌握电气设备产品说明书及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企业应对电气设备及线路维护、检修人员进行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7.3.1.2运行与维护

7.3.1.2.1应定期试用备用电源及各种安全事故报警信号等装置,确保安全事故报警信号等装置处于完好状态。

7.3.1.2.2应保持电气设备处于良好的清洁、通风、散热状态。

7.3.1.2.3运行中如发生下列情况,操作人员应采取紧急措施并立即上报企业安全部门:

a)电气设备发出异常声响或异常气味;

b)负载电流突然超过允许值;

c)电气设备及线路突然出现高温或冒烟;

d)电气设备连接部件松动或产生火花;

e)设备壳罩破损;

f)自控设备出现异常启动、停机等;

g)其它异常情况。

7.3.1.2.4易燃易爆作业场所中的电气设备不应任意变动。

如需变动应由企业机电设备负责人批准。

7.3.1.2.5不应任意更改或拆除经验收合格投入运行的电气联锁装置及其他安全保护装置,如确需更改,应报企业技术负责人和机电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行。

7.3.1.2.6生产工房应按照GB50089的规定配备应急照明设备并保持良好的照明状态。

7.3.1.2.7生产结束后,除保持必要的值班照明和监控设施用电外,应将其他电源关闭。

7.3.1.2.8值班及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并作好值班、操作及运行记录。

7.3.1.3检修

7.3.1.3.1对所有的电气设备及线路应制定定期检修和定期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7.3.1.3.2拆修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存在的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时应按以下规定进行:

a)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并按企业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b)彻底清理检修现场,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移至安全场所;

c)切断该设备的电源,并悬挂“有人工作,禁止合闸”的警示标志牌。

7.3.1.3.3更换或检修后的电气设备及线路,应经验收和试运行合格后方能投入正式使用。

7.3.1.3.4应保持电气设备的接地保护系统完好,并定期检测。

7.3.2通讯

7.3.2.1企业应有方便快捷的对内、对外通讯系统,有固定操作人员的各危险作业场所应能与企业生产调度中心、企业安全部门及医务室等保持通讯畅通。

7.3.2.2有固定操作人员的危险性生产工房内应设置防爆电话机,非防爆电话机应安装在非危险性工房或非危险性工作间出入口处的外面。

允许工作业务电话兼作报警电话。

7.3.2.3民爆物品仓库区应设报警电话。

7.4消防

7.4.1企业的消防设施除应符合GB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