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6142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 第一章绪论.docx

财务管理教学系统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提要

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企业管理的实践表明,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本章在对财务发展进行一般透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财务基本要素,财务管理的内容、功能和目标,财务管理的工具,财务经理的职责以及财务管理与相关领域。

第一节:

财务透视:

从历史到现实

今天,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这样。

财务作为一个商品经济范畴,它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现代财务学家一般认为,财务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以筹资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以投资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以资本运作为重心的综合管理阶段

一、以筹资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以筹资为重心的管理阶段大约起源于15、16世纪。

当时,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

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

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持续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

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的筹资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生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内部出现了一种新的管理职能,就是怎样筹集资本,怎样发行股票,企业有哪些资本来源,筹集到的资本如何有效使用,企业盈利如何分配等等。

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来承担以上职能,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采,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

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1)财务管理以筹集资本为重心,以资本成本最小化为目标;

(2)注重筹资方式的比较选择,而对资本结构的安排缺乏应有的关注;

(3)财务管理中也出现了公司合并、清算等特殊的财务问题。

但由于资本市场不成熟、不规范,加之会计报表充满了捏造的数据,缺乏可靠的财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

财务管理的重点在于如何筹集资本,对内部控制和资本运用问题涉及较少。

在财务研究上,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Ca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

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

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经济的普遍不景气,许多公司倒闭,投资者严重受损。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监管。

美国在1933年、1934年通过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要求公司编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其他情况的说明书,并按规定的要求向证券交易委员会定期报告。

政府监管的加强客观上要求企业把财务管理的重心转向内部控制。

同时,对企业而言,如何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内部控制也显得十分必要。

在这种背景下,财务管理逐渐转向了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的理念和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财务管理不仅要筹措资本,而且要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管好用好资本;

(2)人们普遍认为,企业财务活动是与供应、生产和销售相并列的一种必要的管理活动,它能够调节和促进企业的供、产、销活动;

(3)对资本的控制需要借助于各种定量方法,因此,各种计量模型逐渐应用于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管理上,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4)如何根据政府的法律法规来制定公司的财务政策,成为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

在财务研究上,美国的洛弗(W.H.lough)在《企业财务》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之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

英国、日本的财务学者也十分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和资本运用问题研究。

例如,英国的罗斯(T.G.Rose)在他的《企业内部财务论》中,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中心。

三、以投资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更加剧烈。

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在竞争中维持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关注投资决策问题。

投资决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逐渐取得主导地位,而与资本筹集有关的问题则渐退居到第二位。

这一阶段的财务管理,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广泛,方法也多种多样。

表现在:

(1)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等引起了财务人员的重视;

(2)财务管理强调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实践中建立了"投资项目提出一投资项目评价一投资项目决策一投资项目实施一投资项目再评价"的投资决策程序;

(3)投资分析评价的指标从传统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向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贴现现金流量指标体系转变,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部报酬率法得到了广泛采用;

(4)建立了系统的风险投资理论和方法,为正确进行风险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一阶段的财务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极大地促进了现代财务理论的发展。

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该书着重研究如何利用货币时间价值确定贴现现金流量,使投资项目的评价和选择建立在可比的基础之上。

该书在这一领域起了极其重要的先导和奠基作用,并成为此后在这一领域众多论著共同的思想、理论源泉。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资本市场的加速发展和投资风险的日益增大,人们开始意识到资产组合在风险分散和控制中的作用。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定量方法,最佳资产组合很难合理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财务学家试图从解决风险定量方法入手来建立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并希望通过选择最佳资产组合来分散和控制风险。

1952年3月,马柯维茨(H.M.Markowitz)在他的论文"资产组合选择"中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进行研究,马柯维茨于1959年出版了他的<<组合选择>>专著,该书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来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提出了通过效用曲线和有效疆界的结合,来选择资产组合,这些思想成为后来资产组合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柯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

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尔(JohnLintner)、莫森(JanMossin)在马柯维茨理论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从而建立了著名的资本资产订价模型(CAPM)。

资本资产订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夏普由于对完成资本资产订价模型所作出的贡献,而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

资本资产订价模型在西方财务经济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不少财务学家着手对模型进行理论证明和实证检验,或者进行修正和发展。

托宾(JamesTobin)在资本市场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离理论",泰勒(J.L.Twynor)提出了"特征线",试图通过基金资产组合与市场组合之间的关系来定量系统性风险。

罗尔(R.Roll)1976年针对资本资产订价模型完全依赖于市场组合的情况,对资本资产订价模型提出了质疑,并得到了发展(E.F.Fama)、马克伯斯(J.D.macbth)等人的支持。

在资本资产订价模型的发展上,诺斯(S.A.Bose)是最杰出的代表。

诺斯针对资本资产订价模型的缺陷,放宽了模型的假设条件,于1976年底在《经济理论学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资本资产订价的套利理论"的论文,系统阐述了一种全新的资本资产订价的套利模型。

按照诺斯的假设,在均衡状态下,资产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完全可以分散,即影响资产收益率的非系统性因素趋于零。

诺斯的这一理论由于放宽了假设条件,更具有一般性和现实性。

这一阶段,财务研究的重大突破不仅表现在投资组合理论的研究上,也表现在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上。

资本结构理论着重研究企业在筹集资本时,怎样分配负债和普通股,才能形成一个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理论经历了从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到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由净利理论、经营利润理论和传统理论组成。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以MM理论为开端,逐渐发展到权衡理论、非信息对称理论等。

1958年,莫迪格莱尼(FranooModigiiani)和米勒(meto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

MM理论在一系列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提出:

在无公司税条件下,资本结构不影响企业价值和资本成本。

这一结论虽然简洁、深刻,在逻辑上也得到充分肯定,但在实践中受到了挑战,因为根据这一理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企业的资产负偾比例在不同部门和地区会呈现随机分布,而现实中的企业资产负债比例在不同部门和地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莫迪格莱尼和米勒于1963年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将公司所得税引入原来的分析中,并得出了结论:

负债会因为赋税节余而增加企业价值,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大,权益资本的所有者所获得的收益也越大。

莫迪格莱尼和米勒由于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分别于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权衡理论和非信息对称理论是在MM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结构理论。

权衡理论通过引入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两个因素来研究资本结构。

该理论认为,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赋税节余,并减去预期财务拮据成本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

按照权衡理论,最佳资本结构存在于负债的减税利益与负债的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相互平衡的点上,此时的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斯蒂格利兹(J.E.stiglitz,1972)最早采用非信息对称理论来模拟资本结构,而诺斯(S.A.Ross,1972)、塔尔迈(E.Talmor,1981)、迈尔斯、麦罗夫(S.Myers,N.S.池jM,1984)等人则系统引入非信息对称理论来研究资本结构理论。

非信息对称理论的引入虽然没有直接回答最优资本结构问题,但它引起了财务管理思想的重大飞跃,由此产生的代理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和财务契约理论,拓展了财务理论研究的视野,开辟了财务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四、以资本运作为重心的综合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开始朝着综合性管理的方向发展。

主要表现在:

(1)财务管理被视为企业管理的中心,资本运作被视为财务管理的中心。

财务管理是通过价值管理这个纽带,将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情况。

(2)财务管理要广泛关注以资本运作为重心的资本筹集、资本运用和资本收益分配,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3)财务管理的视野不断拓展,新的财务管理领域不断出现。

通货膨胀引起了通货膨胀财务问题,跨国经营引起了国际财务管理问题,企业并购浪潮引起了并购财务问题,网络经济导致了网络财务问题,等等。

(4)计量模型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变得越来越普遍。

(5)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财务管理手段的重大变革,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当前,财务理论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有效市场理论、资本结构与融资决策、股利理论、风险管理理论、重组财务理论、市场微观结构中的财务理论等问题上。

透视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财务管理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财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和发展的概念,在财务管理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预料:

在未来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引起财务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重大变革,为财务管理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使财务管理不断地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

第二节:

财务基本要素:

资本

一、资本及其特征

资本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因此,考察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有必要从资本这个基本范畴开始。

资本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要素,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所谓资本,是指能够在运动中不断增值的价值,这种价值表现为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垫支的货币。

在这里,垫支就是资本本身不随着生产经营中物质消耗而消耗掉,它按耗用的多少计入成本费用,随着企业收入的取得而得以保持和收回。

资本的最初形态是货币,通过货币购买各种生产经营要素,通过生产实现价值的转移和增值,通过销售完成价值的实现,从而使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循环和周转。

资本具有以下特点:

1.稀缺性。

资本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

所谓稀缺是指人们所获得的资本总量总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资本的稀缺性在于它不可能充分供给。

正由于资本稀缺,才产生了如何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本的财务问题。

稀缺性是资本的外在属性。

2.增值性。

现代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无论对内投资从事生产经营还是对外进行投资活动,资本每经过一次周转所取得的货币收入中,除收回原垫支的资本外,都会带来一个新增加的价值量。

资本在运动中能够带来比原有价值更大的价值,这就是资本的增值性。

资本在运动中不断增值是资本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企业配置和利用资本的目的。

资本的增值与企业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它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

增值性是资本的内在属性。

3.控制性。

把资本与财务主体控制联系起来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经济资源可以同时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分别提供利益,但作为财务资本,却不可能同时为几个主体所控制,换言之,资本的增值性是具有排他性的,一旦某个主体拥有资本,就可以用它来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其他的主体则不可以利用。

控制性是财务资本的属性,它限定了资本的空间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财务主体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财务主体包括:

进行特定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具有独立资本并能单独核算生产经营成果的企业内部单位;由若干独立企业组成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或企业集团。

强调资本由财务主体所控制,有利于把财务主体的财务活动与主体所有者的财务活动区分开来,有利于把财务管理为之服务的主体与其他财务主体区分开来。

这样,财务管理只对特定主体的资本进行配置和利用,从而明确了企业经营者对所有者所负的代理责任,明确企业财务管理应持的基本立场。

二、资本的构成

现代企业的资本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债权人所有的债务资本,二是从作为所有者所有的权益资本。

(一)债务资本

债务资本是企业从债权人那里取得的资本,反映了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企业是债务人,债务资本的投资者是债权人。

债务资本是企业由于过去交易事项的发生所引起的现有义务,义务的履行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外流。

换言之,债务资本的存在意味着企业要向其他财务主体转交资产、提供劳务或以其他方式支付资产,以履行企业已经发生并应承担的义务。

应当注意的是,企业的义务包括现在的义务和未来的义务,只有现在的义务才构成债务资本,因为现在的义务意味着过去的交易事项已经发生。

从法律的角度看,企业拥有债务资本的一个明显证据是因交易而订立的契约、协议或法律规定。

债务资本按照承担经济义务的期限,可分为短期债务资本和长期债务资本。

短期债务资本是企业将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到期偿付的债务;长期债务资本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它具有数额大、偿还期限长的特点。

将债务资本区分为短期债务资本和长期债务资本,有利于企业确定合理的负债结构,从而为企业不断周转的债务提供一种期限上的判断标准。

(二)权益资本

权益资本是企业从所有者那里取得的资本,反映了企业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投资与受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企业是受资者,权益资本的投资者是所有者。

由于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在前,所有者的要求权在后,所以,权益资本是一种剩余权益。

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同,权益资本的构成也不同。

在独资企业中,权益资本表现为所有者个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所有者投资和所有者派得不存在任何限制,而且,除了债权人以外也没有其他优先求偿权。

在合伙企业中,权益资本的性质类似于独资企业,但由于合伙人权益的大小不同,所以,合伙企业的权益资本需要按合伙人权益的大小进行分类,以便于反映每个合伙人投资的增减情况。

在公司制企业中,权益资本一般按来源分为资本金、资本公积、留存收益。

其中,资本金主要反映权益资本的外部来源,留存收益反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内部资本来源,资本公积既有外部的来源,也有内部的来源。

这种分类能反映企业权益资本来源的形成过程和权益资本的结构。

三、资本的对应物

企业对其取得的资本加以运用,形成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各式各样的资产,如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以及其他资产。

这些资产构成了资本的对应物。

资产蕴藏着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资产能够单独地或与其他资产结合起来,具有一种产生未来净现金流入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转化为成本或费用的能力、直接转化为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能力以及减少现金流出的能力。

资产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在于它是一种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总是具有经济价值,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入,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所以,判断一个项目是否构成资产,就是要看它是否潜存着未来的经济利益,那些不潜存着未来经济利益或者这种经济利益无法继续保持的项目,都不能认为是资产。

例如,一台设备已经丧失其生产能力,其拆除成本恰好等于其残值,那么该设备就不能作为资产。

资产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有形的和无形的,有货币性的和非货币性的,有固定的和流动的,但它们在本质上都体现了企业的一种权利--企业法人财产权。

四、资本的所有权结构

一般地,所有权指的是所有者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

占有权是权利主体对自己的财产实际控制的权利,使用权是权利主体对财产事实上利用的权利,收益权是所有者收取财产所产生的利益的权利,处分权是所有者决定财产法律命运的权利。

在所有权中,最本质的是占有权和收益权。

所有者的各项权利可以由所有者统一行使,也可以由不同主体分别行使。

(一)资本所有权

如前所述,企业资本是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的,企业资本的所有权包括债权和产权。

企业与债权人之间是按契约、协议以及法律规定而形成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债权人将其资本投入企业,必然要求得到相应的权利,包括取得本金和利息的权利、企业破产时优先分配剩余财产的权利,这些权利体现的是债权。

企业与所有者之间是按照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而形成的一种产权关系。

与债权人一样,所有者将其资本投入企业,也必然要求获得相应的权利,包括法定事项的议决权、代理人的选举权、盈利分配权、剩余财产求索权、依法转让权等等,这些权利体现的是产权。

产权是有层次的。

第一个层次是狭义的产权,即所有者对出资额(资本金)的所有权。

所有者是投入资本的所有者,而不是企业资产的直接所有者,所有者对企业债务仅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所有者将资本投入企业后,不能从企业抽回,而是依法享有各项权利。

第二个层次是广义的产权,即所有者对企业权益资本的所有权。

所有者向企业投入资本,不仅仅是为了保持他的资本,更重要的是获得增值。

因此,企业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的所有权实际上都归所有者所有。

所有者对企业权益资本的所有权是一种终极所有权。

控制权源于所有权。

作为企业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所有者,债权人和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有着不同的要求。

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是一种"相机的控制"。

如果企业能够偿还债务,控制权掌握在企业手中;如果企业不能偿还债务,控制权便按照法律的程序自动地转到债权人手中,而且,债权人利用债权进行的相机控制,只是针对不能达到特定目标的企业。

所以,借贷契约存在的前提是企业能够提供足够的现金流量和资产,以供清偿债务,否则,企业举借债务资本仍然可能导致企业控制权的丧失。

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是一种"实际的控制"。

所有者在行使控制权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

一种是"用手投票"的主动方式,即通过董事会选举监督经营者,构成对企业经理人员的直接约束;另一种是"用脚投票"的被动方式,即在股票市场上通过买卖股票,对经营者实行间接约束。

然而,对于更多的所有者(持股很少的股东)来说,他们似乎唯一能够选择的行使权利的方式,是"用脚投票"的间接方式,因为他们持有的股票在数量上是微乎其微的,而行使权利的成本由个人负担(如参加股东大会时费用自理),收益由全部所有者享受,这意味着他们缺乏足够的动力来主动行使权利、实施监督。

所以,在行使控制权上,股票市场分散的个人股东存在着一个"搭便车"的问题,只有在企业经营不好、获利能力下降时,卖出自己持有的公司股票,而这时,他们实际上已经遭受了损失。

可见,债权和产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权利的安排上。

债权人享有固定的收益权,正常情况下不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不实施对企业的监督和控制。

所有者对企业收益在扣除各种固定支付后的剩余享有求索权,并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实施对企业的监督和控制。

当然,债权和产权的这种区分也是相对的,当企业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就成为实际的剩余求索者,有权接管对企业的控制。

所以,企业控制权在债权人和股东之间转换的临界点也就是企业破产的临界点。

(二)资产所有权

现代企业是一个法人企业,它是资产的所有者,也是独立的债务人,它以全部资产对企业债务负责。

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就是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无论是通过所有者投资形成的资产,还是通过债权人投资形成的资产,还是企业通过内部积累所形成的资产,都归企业法人所有。

债权人和所有者对法人财产都不拥有所有权。

企业的法人财产不仅仅表现为实物资产,还包括其他形态的财产,如对外投资等,所以,企业法人也拥有自己的债权和产权。

以上分析表明:

(1)企业所有资产,所有者所有企业。

企业法人财产权对应于债权人的债权和所有者的产权,债权人虽然享有固定收益的求索权和剩余财产的优先分配权,但失去了获得随企业成长所带来的额外收益的权利;股东虽然可以享有随企业成长所带来的额外收益,但却具有更大的风险性。

控制权问题在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安排尽管是很微妙的,但由于控制权源于产权,控制权总是向股东倾斜的,换言之,债权并不是真正的终极所有权,只有所有者的产权才表现为真正的终极所有权。

所以,企业所有资产,所有者所有企业。

(2)资本金是企业运行的中心。

首先,资本金是制约企业运行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资本金的投入量应当满足企业最基本的资本需要。

首次,资本金的性质和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制度。

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制度都是依据资本金的来源、性质、结构以及各个投资者的权责关系来界定的,资本金内部关系决定了企业组织制度。

最后,资本金是维护市场运行秩序的财产机制。

在市场经济下,对债务关系的处理,对不正当竞争的处罚,最终都会落实到资本金及其增值上,所谓破产,破的是资本金性质的财产。

(3)企业具有三重财务身份,即债权人财务、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

当企业以债权人的身份对外投资时,它拥有债权,需要关注被投资企业的偿债能力;当企业以所有者的身份对外投资时,它拥有产权,需要关注被投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本保值增值能力;当企业以经营者的身份经营企业时,需要关注企业财务活动的一切方面,既要对资本进行优化配置,又要对资本加以有效利用,以便实现资本收益的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