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6154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30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docx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记叙文”篇

首先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先辨别这是一篇什么类别的文字,初中生常见的文章类型有: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

该篇主要讲述的是记叙文的各种常见的题型以及其答题技巧。

一、那么在做记叙类的文章时有哪些问题呢?

(一)什么是记叙的六要素?

所谓的六要素是指:

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二)记叙的方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

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发人深思,给人深刻印象。

(四)描写人物的方式及其作用?

(1)肖像描写:

为了“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2)神态描写:

是心理描写的外化。

(3)动作描写:

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心情。

(4)语言(对话)描写:

言为心声,最能表示人物的身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特点。

(5)心理描写:

生动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

场面描写:

人物与人物之间在一定时间、地点且相互发生联系构成的画面。

场面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5)记叙文中对环境描写的作用(意义)?

自然环境:

是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的描写。

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心情;3、表现人物品质;4、推动情节发展;5、突出中心。

社会环境:

是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的描写。

(六)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概括和具体结合、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等

(七)如何找文章的中心句:

文章的中心句就是能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

捕捉文章的中心句,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再找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其次,是要掌握文章中心句子的特点。

那么如何找中心句呢?

一般在开篇,或结尾,一般是议论性总结性的句子。

1、从题目去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

2、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3、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从反复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5、从议论句上去找。

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6、从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7、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

有的句子中意义含而不露,蕴藏着深长的意义,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8、从过渡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往往用过渡句来点明中心句。

(八)记叙文的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等。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途径及格式:

1、借助题目。

2、要素归纳法。

3、摘录主要句子。

4、合并段意。

5、人物、事物、事件

格式1:

1、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

2、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3、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格式2:

略式:

人物+事件

详尽式: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补充:

归纳文章中心的途径——题目;中心句;开头结尾;内容感知。

(十)记叙文中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突出事物的特点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

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11、类比:

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2、以小见大:

通俗易懂,易于引起读者兴趣。

13、反语(反讽):

有2种作用: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

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14、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5、引用的手法。

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16、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17、采用题记,显得隽永深刻,有文采。

18、开头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和定基调。

1、表现手法类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3)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提问方式:

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注):

写作手法不等于修辞手法

(11)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思想内容和结构)

(1)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思想内容方面),抓住关键词、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如何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答题模式(主要从结构上大的):

1.文首: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引起下文;点题。

2.文中:

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

3.文末:

点明中心;升华中心;总结全文;升华感情;深化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十二)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十三)如何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具体方法:

1、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2、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3、找标志词

(十四)记叙文中人称有什么作用?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十五)重点词语相关题目

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词语能否替换类题目:

例如:

(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或:

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

为什么?

答: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

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3)答: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十六)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文章总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记叙中的议论: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

刻画人物,描写环境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作铺垫等;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自然环境

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社会背景,衬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表达方式类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十七)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对相关细节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3、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

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与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侧面描写:

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

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

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处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到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个性特点呈现出来。

(十八)如何解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选材:

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

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

朴实、生动形象准确、豪放、婉约、清新、凝重、直白、含蓄、流畅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5、表现技巧:

一、是修辞手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现手法。

(十九)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或者从文章主要事件中分析其中蕴涵精神或品质。

答案:

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1、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

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的写作手法

2、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

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

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3、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1、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2、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3、所以我们应该......

2,历年真题

(2016年黄石)

与草化敌为友

陈立明

⑴草是庄稼的敌人。

庄稼是父亲的心头肉。

草跟父亲势不两立。

⑵草长在庄稼地里,与庄稼争抢养料、阳光和雨露,那些草明着是长在庄稼地里,暗里其实是长在父亲的心头,汲取父亲的血脉。

⑶父亲头顶烈日,一锄一锄把草锄掉,庄稼欢天喜地,而草则恨意浓浓,它们无处躲,没处藏,被父亲连根锄起。

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⑷父亲与草,草与父亲,势不两立。

⑸父亲老了,种不动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裤管,洗净双脚上沾染的泥土,跟随儿女进城。

父亲进城,庄稼们挥泪告别,草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得意扬扬地说:

到城里待着去吧,再不要回来!

⑹进了城的父亲,起初有些坐卧不安。

他对那些没人打理的土地,盈满了牵挂。

父亲常情不自禁地唠叨,那些地没了娘老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草就疯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少粮食啊……

⑺有次下班回家,吃惊地发现,阳台上多了几盆花。

花是父亲倒了几趟车,去花市买的。

父亲进城后,很少出门,即使出门,也不会走离小区太远。

这座城市对于父亲来说,大到没有边际,所有的路和楼都是一个面孔,他怕迷路,走丢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⑻每每这时候,父亲就会想念乡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条路父亲都是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每条血管一样,熟悉每条路的走向,熟悉到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

而离开了土地,父亲就像航船失去了罗盘与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⑼父亲每天都会亲手打理那几盆花,就像对待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子一样,充满了爱怜和疼惜。

但对于从花盆角落里悄悄冒出来的几株草,父亲一如当初对待大田里的草一样,毫不留情地连根拔起,重重地摔进垃圾桶。

⑽父亲以照顾庄稼的细密的心思,照顾着盆里的花。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没多久就枯萎凋敝了。

花的骄矜,显然大大出乎父亲的预料,也让父亲有些失望,这更加勾起了父亲对皮实的庄稼的念想与回味。

⑾花枯萎了。

父亲找来一些大蒜,把它们种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场买来一些香葱种在里面。

果然,这些蔬菜比那些花儿好侍弄多了,浇了一些水后,便葳葳蕤蕤长起来。

等到长大一些,就有些发黄了,显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专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单薄了许多,让蒜和葱营养不良,枯黄瘦小。

⑿后来,父亲趁着回老家的机会,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过来。

拔除了那些营养不良的蒜和葱,一盆一盆地装满泥土,摆在阳台上晒着。

父亲是打算让泥土吸饱了阳光,然后种上蔬菜。

父亲叫我帮着从网上买点黄心乌种子,我给忙忘记了,父亲可能以为我不想他在阳台上种菜,就没再提过。

⒀等我想起来,从网上买回来黄心乌种子时,几个花盆里细细密密地长出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草。

父亲经常用淘米水浇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为了把土喂肥了,好种上黄心乌。

可黄心乌还没种进去,那些草却在淘米水的滋养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长得极快,很快就把花盆铺满了,嫩嫩绿绿的,一派生机。

⒁我以为父亲会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种上黄心乌,不仅可以观赏,长大了还可以拔出来炒着吃,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原生态蔬菜。

然而过了很久,也没见父亲把那些黄心乌种进花盆。

⒂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已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

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

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

⒃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半点疏离。

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

⒄但不管怎样,化敌为友总是一件让人走向平和豁达的光明路径。

那些生命力顽强的草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陪伴着孤寂的父亲,消融了高楼大厦的硬冷,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

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从农村到城市,父亲的心态变了,而性格没变。

父亲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父亲的性格有何特点?

(4分)

2、文章讲的是父亲“与草化敌为友”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父亲种花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3、语言品析。

阅读文中划线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⑴从神态描写方面品析(2分)

⑵从动作描写方面品析(2分)

4、文中说“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

”你认为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

请结合文本分析。

(4分)

【答案】1、心态变化:

熟悉、自在、自信变为陌生、孤寂、迷茫。

或:

父亲进城后变得孤寂、迷茫。

父亲性格:

勤劳,淳朴,执着。

或:

热爱土地,热爱劳动,执拗。

(表述不同,意思相近亦可)

2、①细致地表现了父亲心理的变化。

父亲离开了庄稼,在城里种花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孤寂;种花失败,表现出父亲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由此引发他对农村生活的念想和回味。

②为后文作铺垫。

种花的经历促使父亲接纳了花盆里的野草,为后文“与草化敌为友”作了铺垫。

(表述不同,意思对亦可)

3、⑴神态:

像个将军一样、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瞄。

(可用自己语言归纳概括。

)心理:

父亲对草恨意浓浓,势不两立。

⑵动作特点:

快、准、狠(1分)或:

迅速、毫不留情、急不可待、赶尽杀绝……干农活的特点:

干练、干脆、麻利、熟练、坚决(表述不同,意思对亦可)

4、消解父亲与草的仇恨的因素:

例一:

是城市的硬冷。

父亲离开了熟悉的土地和庄稼,来到陌生的大城市,相比父亲对草的排斥和恨意,这大到没有边际的城市更让父亲无所,城市的硬冷让父亲的心态由原来的熟悉、自在、自信变为陌生、孤寂和迷茫,父亲对草势不两立,绝不相容的态度在高楼大厦的硬冷中被慢慢消融了。

例二:

是父亲对田野的思念。

父亲到城市后,离开了熟悉的田野,内心很孤寂迷茫,当看到阳台上花盆里长出的草,想到了家乡田野里的草,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思念,草成了父亲乡情的媒介物,浓浓的乡情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

例三:

既有硬冷的城市,又有父亲对田野的思念。

①城市的硬冷令父亲感到迷茫、孤寂,见到同是来自乡土的草,父亲感到欣喜。

②父亲对田野的思念促使父亲亲近了来自田野的草,与草化敌为友。

——“小说”篇

基础知识

1、小说,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题型分析

野马嘴里有清泉

王宗仁

①跋涉在青藏高原上,你最希望看到蓝天上的太阳。

阳光给雪山、冰河、草地铺上一层柔软的锦缎,让你找不着季节的地段,分不清阴山和阳坡,满眼的灿烂!

可是有一个地方例外:

走在沙漠里,你最怕的是悬挂在头顶的太阳。

②那天,我和作家王鹏随一支测绘队到柴达木盆地深处,去完成一次采访任务。

盛夏的中午,天空无语,只有太阳像一盆燃旺的炭火,暴烤得每颗沙粒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

望不到边的沙漠像一口烧红的铁锅,仿佛可以把人蒸熟,我们被烈日烤得脊背流油,喉咙冒烟,口渴得要命。

一壶水倒进嘴里,根本不管用,谁都巴不得有一条河或一眼泉出现在面前,美美地喝他个饱。

大多数人的水壶干得可以当锣敲了。

同志们忍着干渴赶路,每隔一会儿,便有人举起水壶摇一摇,让大家听听壶底那一点点水稀里哗啦的响声,进行一番“精神安慰”。

可是,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大家的嘴唇干得像撒了一层盐粉,上面裂开了一道道细缝,渗着血迹。

③哪里有水?

水在哪里呢?

④和我们一起进沙漠的蒙古族老人巴图,是个“老高原”,别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呢,没事一样,不紧不慢地说:

“咱们找向导吧,它会把我们领到泉边去的。

⑤“向导?

谁啊?

”我发问。

⑥“它终年在沙漠里生活,能不知道哪里有水吗?

⑦“可是他到底是谁呀?

您认识吗?

⑧巴图大爷捻了捻胡子,又松开手,说:

“是野马。

⑨我们一听泄气了。

野马,我当然见过,它不比一般的马大多少,但奔跑起来飞快,像一辆小汽车。

⑩“野马能当向导么?

⑪“怎么不能?

”巴图大爷认真地说,“野马离开水能活吗?

哪里有野马,那里必定有水。

”停了停他又说:

“碰不上野马,能见到野牦牛、野驴或藏羚羊也行呀。

它们都能给我们帮忙。

野马嘴里有清泉!

⑫说得有理。

于是,我们十多个人散开去找“向导”。

沙丘连绵起伏,热气在晃晃悠悠地升腾着,漠风在不停地扑面而来,我们跑了不少地方,连一片草叶也没有,哪里会有野生动物?

⑬“性急的人总是翻不过雪山的。

耐着性子吧,雪莲花是属于爱花的人!

”喜欢唱民歌的巴图大爷像在念歌词。

⑭大家轮流抿了一口水壶底的那点水,一边在沙海里勘测,一边继续寻找着野马。

⑮终于,我们看见前面的洼地有一群黑影在晃动。

大家像看到了希望,加快步伐走去。

看清了:

腿细,尾短,粗脖子,鬃毛特别长……啊,是野马!

它们正扎着头喝水哩。

像一幅油画,一幅又一幅,丰沛在干渴的沙漠上。

大家似乎听见了吱噜的喝水声,多么诱人的声音呀!

还有一只叫不上名字的鸟站在一匹马的背上,它好自在!

⑯野马发现了我们,长嘶一声,一尥蹄子,没影儿了。

那只鸟飞向了天空。

⑰我们立即去追。

可是,每个人疲劳加干渴,腿脚没有一点劲了。

“同志们追呀,要得到前面的清泉水,只能靠我们自己!

”巴图大爷傲然像一位将军,下了命令。

说也怪,我们浑身忽地长出一股力气,跑步追了上去。

野马没有追上,却在它们刚才停留的地方发现一池清凌凌的水。

池子很小,只有洗脸盆那么大。

水池周围,那湿漉漉的泥土上,长着丛丛小草,还开放着朵朵小花,美极了。

真想不到,茫茫沙漠里还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有水,有草,有花。

水池边上留着各种形状的蹄印,显然那些野生动物常来这里喝水。

⑱我们的心儿早就润吱吱了。

我却有点舍不得张开口喝这水了,便用手指蘸了一滴水,滴溜溜转亮晶晶的一滴水。

它将以强大的抗干渴的力量进入我们的体内,变成汪洋大海征服征途上一切干渴!

巴图老人嘹亮地喊了一声:

“开始!

”大家便同时趴在地上,将嘴伸进水池——瞧,这个喝水法,够“野”了吧1

⑲喝足水以后,我们在一起合计了一下,给这个泉起了个名字:

望柳池。

⑳我们都希望不久的将来,这儿柳树成荫,乌语花香。

之后,我们又把轻便的帐篷撑起来,这儿就成了测绘队的大本营——供水站。

可喜的是,没有多日,当我们告别“望柳池”继续往沙漠深处跋涉后,在别处一群野马的带领下,又找到一眼泉水,大家爱给它起名叫“珍珠水”,它成了我们的第二个水站。

有野马这样的好向导,我们在戈壁滩工作就不愁没水喝了!

(选自2016年第2期《小小说选刊》)

1、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分)

【答案】选文记叙了我们在巴图大爷的带领下追寻野马的足迹,在沙漠中找到水源的故事。

(要有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否则酌情扣分)

【考点】:

整体感知类

角度:

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2.为什么写——文章的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