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6300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docx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问题详解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

第一章

P2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平均气温差异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

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

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超越来越远。

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业为主。

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教材P3~P4

1.

(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

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

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

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厚达83厘米。

我国南方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

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

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逐渐加宽的道理就在于此。

往南房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基于有利于通风散热的考虑。

(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措施,例如暖气的安装。

建同样的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

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

在素有“小巴黎”之称的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文化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式建筑的基督教堂。

夏季可以在太阳岛上玩沙戏水,冬季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冰雕。

在锡林郭勒地区可领略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

骑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弯弓射大雕”的豪情,又可到蒙古包里喝一杯醇香的奶茶,以解旅途之劳。

附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典型的民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

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一幅极好的风景画。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群山巍峨,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

亚热带常用绿林掩映着一座座革命遗址:

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

气候、植被随着海拔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

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

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很明显,从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

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而导致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

教材P8“思考”

1、通过与传统的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方法相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遥感的特点:

(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围大;

(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能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传输和处理信息,具有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3)从总的方面看,遥感的运用比传统的方法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2、

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

人眼在可见光围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但在可见光之外则是“睁眼瞎”。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传感器的功能比人眼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提高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情况下也能使用;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

微博遥感,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也能夜以继日地全天候工作。

可见遥感不仅仅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教材P9“思考”

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的传递过程如右图:

(1)GPS卫星不断发射GPS信号,接收器收到信号后解算出汽车所在的

地理位置;

(2)驾驶员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并通过电台传送给服务中心;(3)

服务中心为其确定可行路线通过卫星传输给汽车;(4)汽车在GPS卫星信号

引导下到达目的地。

教材P11“思考”

1、在教材图1.11所示的地理信息系统中,可能用到的数据包括:

地区综合地图数据、医疗资源分布数据、城市道路交通数据、传染病种数据等。

2、地理星系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优势主要是: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有利于城市的各种数据信息归并到统一系统中,最后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环境质量评价、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配置,以及城市环境的动态监测等。

这些规划功能的实现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搜索方法、多种信息的叠加处理和一系列分析软件的应用来加以保证的。

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用于城市环境管理,为城市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和信息存储方法——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环境管理的数据统计、报表和图形编制方法;建立环境污染的若干模型,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供环保部门办公软件;提供信息传输的方法和手段。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用于城市灾害监测、规划决策等。

教材P12“活动”

1.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洪水监测和统计中,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统则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统计)。

2.

(1)可以得用全球定位系统。

(2)用地理信息系统。

(3)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

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技术)

(4)接警——确认出事地点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

(5)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第一章问题探究(P13)

1.新加坡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扼马六甲海峡”是新加坡地理位置的突出优势。

马六甲海峡是连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是欧洲,非洲,西亚与东亚,大洋洲之间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

新加坡这是马六甲海峡最重要的港口。

从与东南亚诸国的相关位置刊,新加坡克称为“物产集散地,货物转运站”。

从惟独位置看,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风光优美。

2.新加坡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

领土面积狭小,分散,劳动力缺乏,市场狭小。

3.影响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选择的地理条件

海上交通要道和重要港口的条件,以及世界海上石油贸易的发展,促进新加坡重点发展与海上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有关的工业部门

4.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其他有利因素

东南亚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5.新加坡服务业的发展与地理条件的关系

新加坡本来是以港口商业服务为主,在工业发展的促进下,依靠其航海和航空枢纽的地位及热带海岛风光,又发展了交通与通信,旅游等产业;吸引外资,对外贸易和旅游的扩展,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6.新加坡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

新加坡是个城市岛国,国土面积狭小,可用于农业发展的土地有限,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7促进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的地理条件

本国经济发展空间和市场狭小,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累积的资本需要找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

第二章

教材P17“活动”

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降水、径流、气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尤其是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植被覆盖减少后,水的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植被蒸腾减弱,空气变干澡,降水减少,从而导致地面变干澡,而地面变干燥后,植被恢复更困难。

植被减少不仅引起地表水的变化,还会引起气候的变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教材P20~P21“活动”

活动1:

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过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以热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敏感区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活动2:

从图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会增加草场的压力,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活动工:

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作面积以致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

图2-2-28

活动4:

图示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加剧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目的源头就在于人口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教材P23“思考”

干旱区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所以绿洲区的植被一旦被破坏,荒漠化的速度很快,而一旦绿洲变荒漠后,要想恢复却异常困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由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脆弱的环境像一个玻璃花瓶一样,一旦打碎很难恢复。

其次是由植物的生长习性决定的,植物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而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土壤贫瘠,缺少植物生长的优越条件,植物生长困难。

再次是植被遭破坏后,荒漠化效应会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水分更加缺乏,气候更加干燥,植被恢复更加困难。

教材P26“活动”

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的担心是有道理。

因为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大气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当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气温不断升高。

两极的冰川在温度升高后融化,再加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低地。

沿海低地国家会因此失去大量的国土。

2、思路:

森林面积减少——大气CO2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两极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3、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小。

解决途径:

一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教材P27“思考”

1、雨林为当地降水提供50%的水汽来源,加快水循环的过程,增加水循环的水量,除海陆间循环外,陆循环也很活跃。

2、如果亚马雨林被毁,会使当地气候变干,年温差和日温差增大,气候恶化,甚至旱涝无度。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被打破,会导致全球变暖;对全球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全球气候恶化,气象灾害增多。

教材P29“思考”

1、在茂密森林的覆盖下,土壤一般很贫瘠。

的生态环境很脆弱,一旦被破坏,恢复相当困难。

雨林的这些特点与沙漠很相似。

2、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极其旺盛,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

然而,雨林中的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而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

土壤中的养分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岩石风化释放的养分,而是枯枝落叶释放出的养分。

但枯枝落叶释放出的养分很少回归土壤,二是在地表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加上强烈的地表径流和旺盛的淋溶作用,林中土壤一般都比较贫瘠。

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因雨水淋溶作用强而大量流失,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第标志物也就很难恢复。

这就使其脆弱行的关键所在。

教材P29“活动”

1、至少15年

2、A表示原始森林情况土壤肥力状况;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C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至最低;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3、通过两组图表的对比,说明迁移农业休耕期的长短(以15年为界限),对雨林恢复的影响后果是不同的。

特别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相对土地面积减少,耕作的频率将随之加大,这必将加速了雨林的衰亡和土地肥力的减退。

教材P32“思考”

对修建雨林公路的评价,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问题。

从“弊”的方面看,它可能造成林区居民增加、开发公司蜂拥而至,相应的工厂也乘虚而入,雨林的受损程度也日益加大,甚至会加速雨林的毁灭,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若从“利”方面看,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当地的经济建设将会随之突飞猛进,巴西国的经济压力将会得到缓解。

此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要认识到修路与不修路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教材P33“活动”

角色一:

原住民

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到城市去不可取。

一方面,城市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不合适;另一方面,如果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必然会造成人满为患,随之出现的就是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将继续生活在贫困中。

应该继续生活在自己的家园,保护和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接受森林外的文明,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发展经济、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创造空气清新、绿树环绕的生活环境,达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

角色二:

政府官员

破坏森林会成为环境的罪人,保护森林会成为世界的功臣,依靠破坏雨林发展经济不是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森林是第一位的。

在保护森林的同时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获取资金、偿还债务、解决贫困。

一是发展以保护为主的开发方式,利用雨林的整体优势发展雨林旅游业、雨林养殖业等;二是积极争取国际援助,既然亚马雨林属于全人类,保护也是全世界共同的义务和责任。

角色三:

商业伐木公司老板

作为商业伐木公司老板不应唯利是图,应当主义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在采伐森林的同时,要及时在热带雨林种植树木,促进雨林的更新,这是对全人类极为有意义的一件事。

材料P35“思考”

和大多数人一样对雨林的前途持保护态度。

因为热带雨林具有全球环境效应。

雨林的前途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态度、当地政府和当地民众的观念的影响,因为是开发还是保护完全受人的操纵。

对于国际社会而言,除了要通过“宣言”“议定书”之类的东西加大对当地政府的压力之外,还应伸出援助之手,切实帮助解决当地国家的困难,如贫困问题、债务问题等。

作为当地政府要切实认识到保护雨林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力度。

作为当地公民要形成保护意识,凡是不利于保护雨林的事不做。

这样三方形成合力,共同保护人类共有的财富——亚马雨林,雨林的前景才是光明的,反之,在哪个环节上出现问题,都会给雨林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的前景将是不容乐观的。

消除分歧的方法可以各抒己见。

教材P36“活动”

1、保护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

因为:

(1)发达国家早期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发展经济、积累了财富,当环境问题出现时,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发展中国家,增加他们发展的压力;

(2)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正在消耗着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目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与他们的高消费有重大关联;(3)发达国家比较富裕,有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解除贫困,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

2、建立全球环境补偿机制是必要的。

只要解决了巴西等国的贫困和债务问题,雨林也就得到了保障。

而发达国家有义务、有能力帮助巴西等国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设立国际基金,是当地政府和民众能从管理和保护中获利,不必为争取短期提高生活水平而去毁坏雨林,这对保护亚马雨林是完全可行的。

综上三个议题,保护雨林的核心问题是消除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贫困,他们开发雨林、毁坏雨林,完全是由发展的需求决定的。

第二章问题研究

1、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

主要是由三江平原地势低、多雨,排水不畅造成的。

三江平原处于中温带,新构造运动以下沉为主,地势低平,土质黏重,夏秋多雨,排水不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在河漫滩,阶地和各类洼地上形成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沼泽,还有季节性的沼泽化土地。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等地区相比,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土地集中,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人口稀少,粮食消费量有限,提供余粮多。

宜农荒地多,开发潜力大,若水利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可望在短期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

3、三江平原的开垦需要重点改造的自然条件及原因

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水分条件——排水。

因为这里地势低平,土质黏重,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排水不畅,所以开垦三江平原应重点考虑排水,而不是考虑引水灌溉,增加土壤肥力,平整土地等。

4、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各种类型的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三江平原湿地变良田后,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从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来看,过度的开荒破坏力这里的原始生态环境,三江平原已由原来的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转变为半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

湿地面积缩小,空气湿度减小,降水量减少,气温增高,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曾肥得流油的耕地也面临着日益贫瘠的危险。

6、对我国停止对三江平原的开发,切实保护湿地这一开发对政策变化的理解

在大规模开垦北大荒后,带来的是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土壤沙化,盐碱化问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也在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逐步趋于恶化:

面对现状,为了让三江平原这块湿地发挥它应有的生态效益,并可持续地为人类所拥有,国家对短期美的经济效益作出让步,这符合世界环境保护组织提出的倡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可让三江平原这块湿地发挥她更大的生态价值。

第三章

教材41页“思考”

1.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有很大的比重,天然气所占的比重很小;在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天然气占有较大的比重;我国的石油,水电比重在世界小;世界的核能所占比重较大,我国的核能所占比重很低。

2.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发生大的改变,甚至煤炭的消费比重还有可能增加。

这使得的煤炭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必将会加速省煤炭资源的开发。

活动第43~45页“活动”

1.课文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

(1)输出煤会减轻当地环境的污染;输出电会增加本地的环境污染,而减轻使用地的环境污染,每一种方式对生产地和使用地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从输出成本来看,输电成本低,而输煤成本高;(3)缺水,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水资源。

其实,除以上外还可以罗列一些资料数据。

但就是以上几点,也足以让人感到世间事物的复杂性,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不是简单地肯定一种和否定一种,它们是各有利弊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两种方式一直并存。

2.资料揭示的容如下。

(1)“西气东输”将使晋煤失去部分市场;

(2)“西电东送”将使晋煤在东部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3)今后核电和水电的比重将大幅上升,国对晋煤的需求减弱;(4)煤的开采因种种原因不具优势。

以上资料的引申信息有:

煤炭工业将面临市场缩小,其他能源竞争的压力。

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不预先采取预防措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将不可能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和改革开放初期,省产业结构十分单一。

这种以出售原材料为主的经济结构,首先对运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国能源市场需求减弱,将对以煤炭为主的经济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煤炭的综合利用,构筑了三条产业链,提高了煤炭的综合利用程度,增加其附加值。

教材45页“思考”

1.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除了主要依赖铁,煤,铝土资源外,还需要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条件。

分别输出钢铁,电力,煤气,液化气,焦炭,化工产品,水泥,铝制品等产品。

2.煤炭的综合利用使输出的产品多样化,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加工制成品取代原料成为重要的输出产品。

这种变化有利于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教材46页“活动”

1.从煤炭的蕴藏量和品种看,省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3,矿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东部煤炭处在我国北方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占全国的1/10,矿种单一,煤质中等,地质结构简单,煤层厚,埋藏浅。

从开采条件看,两地都较优越,适宜露天开采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地处我国中部,有京包,石太等铁路通过,邻近,,,,,等工业中心,与,,等相距不远,煤,电输送都较近便。

东部紧靠能源有缺口的东北重工业基地,有滨州线,京通线,通霍线等铁路,邻近,,,等工业中心,运输煤炭也较近便。

3.东部地区除煤炭资源外,还有部分石油,天然碱,铅锌矿,铁矿,萤石等。

这些矿产在开采和提炼过程中,需要煤炭做燃料,有些和煤炭的副产品共同作为化工原料。

这些矿产为煤炭的综合利用提供的资源条件。

省煤炭综合利用的部分经验能够借鉴到该地区煤炭的综合利用中。

教材47页“活动”

1.参考图3.10,图中各工程及生物措施的作用:

(1)隔离护坝:

主要作用是将采掘区与河流隔开,是为了防治废弃物进入河道和河水冲毁矿区。

(2)排水沟:

主要作用是引开可能进入采掘区的雨水或其他水源。

(3)公路紧靠采掘区:

方便运输车辆就近从工地上公路。

(4)固沙草方格:

即在流沙表面用麦草,稻草扎成的方格状的沙障,使流沙不易被风吹起,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并在草方格上栽种沙蒿,柠条等沙生植物,建立起旱生植物带,营造挡沙树林。

(5)灌木,乔木:

在草方格的后面是灌木,这是在本草植物成活的基础上栽种的,灌木比较矮小,需水量较少,容易成活;灌木成活以后再种植乔木。

这个过程就像草,灌,乔组成三个梯队与流动沙丘作战,草本植物在草方格的保护下冲在最前面,灌木,乔木组成二,三梯队,三个梯队相互保护,相互支持,共同与流沙作战。

(6)在复垦区的周围,同样种植了灌木和乔木,这是为了保持水土和防风。

2.提示:

(1)从上游引水浇灌草,灌,乔;

(2)引水浇灌复垦区;(3)在河漫滩植树种草等等。

教材50页“思考”

1.田纳西河水量在冬春较多,夏秋相对较少。

2.田纳西河流域水量在冬春相对较多,夏秋相对较少。

这种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求产生了矛盾,成为种植业的限制因素。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田纳西河河道狭窄,落差大,利于筑坝的地形条件,多修建蓄水库,以解决降水与灌溉的季节矛盾。

教材50页“思考”

田纳西河水量不稳定,最大流量差约150倍,这给该河的航运带来困难,特别是夏秋季降水少,农业用水大量增加,水位下降很大。

改善该和航运条件的主要办法是与农业的需求结合,将修水库与船闸结合起来,通过修水库蓄水和船闸使河流各段保持较稳定的水位,以利于航运。

教材51~52页“活动”

本活动题主要考查墨累—达令河流域的灌溉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向,一是灌溉对环境的影响,答题时要明确灌溉增加会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湿地减少和地下水位上升等一系列问题;二是过渡灌溉问题。

1.农业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盲目采用传统的地面沟灌,洼灌或大水漫灌,会引起下游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地下水位上升,从而造成干旱地盐渍化,鱼类减少,引起海水倒灌,生态环境恶化。

2.

(1)水库和灌溉区多分布在河流的上游。

(2)河流灌溉开发强度较大。

(3)从图中可看出,水库和灌溉区位于上,中游的分布格局,以及过度灌溉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上中游地区截取了大量河流径流,使下游水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在极度干旱时,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影响河流的利用。

(4)河流中上游修建大量的水库,以及用大量水灌溉农田和草地,不仅会导致灌溉区发生次生盐碱化等问题,还会导致下游水量大大减少,发生干旱等环境问题,甚至发生海水倒灌,居民缺水饮用水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